古诗今别离四首其一翻译赏析
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

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的诗意: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出自孟郊《古别离》。
《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注释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
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
翻译:我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古别离》这首小诗,描写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景,通过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表现出女子的深情与忧虑。
全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处境——丈夫常年在外游荡,妻子整年空守闺房,好容易迟迟归来,没有多久,又要出门远走。
临行时,妻子依依不舍地牵着丈夫的衣服,问他要到哪儿去?我不怪你回来得迟,只希望你记着在家的妻子,不要变心另觅新欢。
诗人用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炼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
从这个矛盾中显示出她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首句“牵郎衣”的举动,颇显小女儿娇羞的情态。
这个动作是为了使将行的丈夫能稍作停留,体现出女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态。
“郎今到何处”句,作轻声发问,问的`重点在于深情,而非寻求回答,因为在临别之时,她怎么会还不知道丈夫要去哪里呢?结合最后两句来看,她是因为担心丈夫去临邛,才故意发问。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女主人公在这里作了让步,她不恨丈夫晚归,最希望的就是丈夫不要到临邛去。
《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1古别离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古诗简介《古别离》是唐代诗人韦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离别时的情景。
第三、四句继而写想象中离别后对江南春景的感受。
这首诗以景抒愁的寻常比拟,用优美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并做到了色调鲜明,和谐统一。
翻译/译文晴空云淡柳色青如烟,别情难遣散饮酒丰酣。
手拿着玉鞭指向云外,使人断肠是明媚江南。
注释⑴毵(sān)毵:柳枝浓密下垂的样子。
一作“鬖(sān)鬖”。
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为了排遣离情而饮酒到了半醉。
不那,无可奈何的意思。
那,同奈。
⑶玉鞭:精美的马鞭。
云外:天外。
⑷断肠:指因离愁而断肠。
赏析/鉴赏用美丽的景色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
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
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
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
“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
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
“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
三句用“更”字一转,用一“指”字,写出临别时的杨鞭指点动作,使这幅图画更加栩栩如生。
四句用“断肠春色在江南”七字,作进一层的抒写,将要云的江南,春天来得更早,春色也就更加动人,它带给行人的不是欢乐,而是更多的因春色而触动的离愁。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歌之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示范课课件_9

《今别离》近代 匆忙 迅速 准时 快回 不是那么悲伤
《送别》 当代 理性思考 遗憾悔恨 珍惜当下为梦想而奋斗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写一首关于“离别” 主题 的诗歌,写出自己对别离的体验 和感受,古体诗现代诗都可以。
谢谢观赏!
甘肃天水五中李小红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骤雨初歇。 都 门帐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 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 景虚设。
相同点
写作特色 今昔对比
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离
今别离
感情
送别
席慕蓉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又要错过今朝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 同的别离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馀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在暮霭里
最后终必成空
向你深深地俯首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感悟与思考:
最美丽的风景往往不是在山顶,而是那 沿途的风光。
我们都想去挽回那段流逝的青春,都想 弥补曾经的遗憾,但时光一去不复返。即 使我们的人生不可能完美,我们也要好好 把握生命的每一天,珍惜当下,为梦想而 奋斗,不再错过,不再缅怀青春,不再有 新的遗憾和悔恨。
时代在发展 诗歌也在变
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
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

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的诗意: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出自孟郊《古别离》。
《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注释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
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
翻译:我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古别离》这首小诗,描写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景,通过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表现出女子的深情与忧虑。
全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处境——丈夫常年在外游荡,妻子整年空守闺房,好容易迟迟归来,没有多久,又要出门远走。
临行时,妻子依依不舍地牵着丈夫的衣服,问他要到哪儿去?我不怪你回来得迟,只希望你记着在家的妻子,不要变心另觅新欢。
诗人用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炼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
从这个矛盾中显示出她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首句“牵郎衣”的举动,颇显小女儿娇羞的情态。
这个动作是为了使将行的丈夫能稍作停留,体现出女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态。
“郎今到何处”句,作轻声发问,问的重点在于深情,而非寻求回答,因为在临别之时,她怎么会还不知道丈夫要去哪里呢?结合最后两句来看,她是因为担心丈夫去临邛,才故意发问。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女主人公在这里作了让步,她不恨丈夫晚归,最希望的就是丈夫不要到临邛去。
孟郊《古别离》诗词翻译赏析

孟郊《古别离》诗词翻译赏析孟郊《古别离》诗词翻译赏析古别离孟郊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翻译:将要离别的时候,(我)拉着丈夫的衣服,(问)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这首小诗,情真意蕴,质朴自然。
开头“欲别”二字,扣题中的“别离”,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
“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有人认为这个动作是表现不忍分别,虽不能说毫无此意,不过从全诗来看,这一动作显然是为了配合语言的,那么它的含意也就不能离开人物语言和说话的背景去理解。
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就她自己而言,也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流露出一种郑重而又亲昵的情态。
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分量、情感的分量,以便引起对方的重视。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就开口说话了:“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别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令人费解。
但是,要联系第四句来看,便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走到一个“可怕”的去处──“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
“郎今到何处”,此时此言,看似不得要领,但这个“多余的弯子”,又是多么传神地画出了她此刻心中的慌乱和矛盾啊!第三句放开一笔,转到归期。
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迟迟不归岂非“恨”事!然而她却偏说“不恨归来迟”。
要体会这个“不恨”,也必须联系第四句──“莫向临邛去”。
临邛,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
这里的“临邛”不必专指,而是用以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到了这样的地方,对于她来说,岂不更为可恨,更为可怕吗?可见“不恨归来迟”,是以“归来迟”与“临邛去”比较而言。
不是根本上对“归迟”而不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之谓。
这句诗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隐忍着痛苦的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
《旧题苏武诗别诗四首·其一》译文及赏析

《旧题苏武诗 / 别诗四首·其一》译文及赏析《旧题苏武诗/ 别诗四首·其一》这首五言诗抒写兄弟骨肉的离别之情,用笔浑重朴厚,风格淡中见醇,近而犹远。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旧题苏武诗/ 别诗四首·其一》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旧题苏武诗 / 别诗四首·其一》两汉:佚名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
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
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旧题苏武诗 / 别诗四首·其一》译文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亲。
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
何况我们是枝干相连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个身体。
从前亲近的如鸳鸯,现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与居于东方的商星彼此出没不相逢。
从前总是在一起,现在遥远的像北方的胡人与南方的秦国人。
在即将离别之际,越发觉得情谊日益亲切。
麋鹿遇到好草总是嗷嗷呼叫它的同伴一起来吃,它可以用来比喻我宴饮嘉宾的心情。
我有一樽酒,想赠给远行的兄弟。
希望你再多留一会酌饮此酒,以叙我们平日的亲爱之意。
《旧题苏武诗 / 别诗四首·其一》鉴赏今人谈古诗,常常会有不同的角度。
研究者注意较多的是作品的真伪及本事出处;而一般读者欣赏的则是诗的本身所能带来的审美情趣。
例如关于旧题为汉代苏武和李陵的五言诗,就存在这个问题。
宋代文豪苏轼因不满《文选》的编选,首先在相传为苏、李的长安送别诗中读出了“江汉”二字,便据以怀疑是后人的伪作。
而以博学著称的洪迈,也在《文选》所载李陵《与苏武三首》诗中发现了“盈觞”之“盈”犯了汉惠帝的讳,于是愈坚苏轼之说。
后来明清及近代学者顾炎武、钱大昕和梁启超等人也展转相承,于是苏、李诗之伪几成定谳。
而今人汪辟疆先生却力排众议,以为《文选》中《苏武诗四首》为别李陵之说起于唐代,“江汉”、“盈觞”也难定二人诗之伪,他主张“与过而疑之,宁过而存之”(《汉魏诗选按语》)。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古诗简介《久别离》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前两句用两个七字句说久别之事,引出夫妻思恋之苦的原因,接着忽用两个五字句,道出主人公的失落,且以“况”字领起,带来节奏之变,表现了感情忽起波澜的特点。
此外,诗中连说“去年寄书”、“今年寄书”的话语方式、如同口语的句子,以及祈求东风的做法,都与词、曲、民歌有相似处。
全诗行文全用夫君自述口吻,表达久别女子思夫之情。
翻译/译文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花已经开放了。
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
女子头发浓密如云,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风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
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
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
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注释五见:即指五年。
锦字书:用苏蕙织锦字回文书事。
见《晋书·列女传》。
详见《乌夜啼》注。
使人嗟,一作令人嗟。
缄:信封。
至此肠断彼心绝:宋本作”此肠断,彼心绝“。
梳结:宋本作”揽结“。
回飚:旋风。
阳台:地址有二:一在今四川巫山县北,一在今湖北汉川县南。
阳台喻指男女欢愉之处。
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东风兮东风:宋本作“胡为乎东风”。
行云:喻游子,思妇所思之人。
赏析/鉴赏首句开门见山,直抒别情:“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花开花落,已历五载,丈夫仍然没有归来,面对玉窗花色,曲折地表达女主人公注意于花开花落,感伤青春易失的情怀。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古诗简介《久别离》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前两句用两个七字句说久别之事,引出夫妻思恋之苦的原因,接着忽用两个五字句,道出主人公的失落,且以“况”字领起,带来节奏之变,表现了感情忽起波澜的特点。
此外,诗中连说“去年寄书”、“今年寄书”的话语方式、如同口语的句子,以及祈求东风的做法,都与词、曲、民歌有相似处。
全诗行文全用夫君自述口吻,表达久别女子思夫之情。
翻译/译文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花已经开放了。
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
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
女子头发浓密如云,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风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
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
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
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注释五见:即指五年。
锦字书:用苏蕙织锦字回文书事。
见《晋书·列女传》。
详见《乌夜啼》注。
使人嗟,一作令人嗟。
缄:信封。
至此肠断彼心绝:宋本作”此肠断,彼心绝“。
梳结:宋本作”揽结“。
回飚:旋风。
阳台:地址有二:一在今四川巫山县北,一在今湖北汉川县南。
阳台喻指男女欢愉之处。
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东风兮东风:宋本作“胡为乎东风”。
行云:喻游子,思妇所思之人。
赏析/鉴赏首句开门见山,直抒别情:“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花开花落,已历五载,丈夫仍然没有归来,面对玉窗花色,曲折地表达女主人公注意于花开花落,感伤青春易失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今别离四首其一翻译赏析
《今别离四首其一》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黄遵宪。
其古诗全文如下: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赏析】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
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梦。
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古、今别离的不同,首先在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
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
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的不同。
第一首咏火车、轮船,即以古代车舟反村,以当今火车、轮船的准时、迅速,表现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
全诗的核心是一组对比——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有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
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故其离情,既不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缓慢;更无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之从容,倏忽之间,人已不见,此时便只能看一个“快乘轻气冲球“(海上飞艇)的愿望而已。
既已别离,辄起相思。
相思何以慰——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遂过渡到咏电报的第二首。
“朝寄”、“暮寄”,寻常家书而已。
但驰书之快,迅疾如电,又与通常家书不同。
其不同处有四:一非君手书;二无君默记;三无亲呢语;四经“三四译”,已难尽如人意——实是近代电报通讯的特点,以思妇的口吻道出,又贴切、自然而有新意。
更有甚者,“只有斑斑墨”以下六句,诗人竟以南朝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以斑斑墨、门前树及江南水乡常见的藕与丝,来描写与电报有关的电讯器材和电讯设施。
“斑斑墨”,写的是电码;“两行树”,写的是电线杆;“中央亦有丝”,借莲藕之丝写电线中央的铜丝;“两头系”,写的是相隔万里之遥的两座电讯大楼。
藕断丝(谐思)连,仅是谐音比喻;而电线丝却真的能传递相思之情,这比借丝之喻又进
了一层。
整首诗以思妇接到远行丈夫电报来驰骋想像,展开内心独白,把相思之情与电报的特点高度融合在一起,如刘燕勋所说:“结想俱匪夷所思,直入化境矣。
”别离愈久,思念愈切,慰尔相思,除电报外,还寄来照片——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遂又写照片。
古代别离,虽朝思暮想,却不能面见。
经过长时间的别离,倘若“今日见君面”,则一定是夫妻重逢,“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那时的通讯往来,常常是片言只语,雁字鱼书而已,感情的表现形式也仅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或“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虽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的方法,却从不用在“—种相思,两处闲愁”上。
近代则不同,因为出现了照相术,故能见照片上的的“君面”,虽然不是真的相逢。
不过,即使把“君”的照片与自己的照片悬挂在一起,以便“汝我长相从”,但实际上仍隔着千山万水,别恨无穷。
或者不如说,由于收到“对面不解语”的照片,反更易惹起自己一般浓浓的相思离别之情。
于是,此首便由“自非梦往来,密意何由通”转入第四首。
思妇收到电报,怨无寻常并坐语,况经三四译;收到照片,恨对面不解语,仍觉忧心忡忡,自觉“密意”难通,于是寄希望于“梦”。
忽然,她又想到,由于“君”与“妾”之间“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昼夜既相背,眠起即不同,“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处“举头见明月”,君处“侵晓刚披衣”。
彼此既不相闻,故“魂梦难相依”。
连梦也做不到一块,这比起以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相思可以“梦佳期”的张九龄,以及自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来,不仅“以至思而抒通情,以新事而合旧格,质古洲茂,
隐恻缠绵”,且确是咏古人未见之物,发古人未发之情,“辟古人未曾有之境”(陈三立语)。
这组诗的佳处,自然还不止以上所说,诗人以其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将新事物成功地溶入古典诗歌的氛围中,也是本诗的特点之一。
不过,那些弥漫着古色古香的诗句,在本诗中只起着“旧瓶”的作用,未能与其所装的“新酒”媲美,所以,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