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

合集下载

成吉思汗的陵墓在什么地方

成吉思汗的陵墓在什么地方

[键入文字]成吉思汗的陵墓在什么地方元朝成吉思汗铁木真陵墓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一处砂砾地上,坐落着成吉思汗陵。

与历代中国帝王陵墓不同的是,它一无封土,二无庙殿,更无墓碑和石像生,而是一座三个圆顶的蒙古包式的建筑。

陵园由四部分组成,正殿悬挂成吉思汗的画像以及被奉为蒙古族战神象征的成吉思汗所用的黄柄红缨长矛;后殿安放成吉思汗的灵柩;东殿是其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灵柩;西殿陈列成吉思汗的遗物。

惹人注意的是,殿外园内有两个巨大的木制车轮,据说这是七百多年前运载成吉思汗灵柩时用的车轮,是成吉思汗不朽亡灵的象征。

每年农历三月,人们云集于此,举行隆重的祭奠大会,称三月会。

这时,除了献牺牲、燃明灯、唱赞歌、喇嘛诵经外,还用白驼白马挽车,放置成吉思汗银棺及弓矢马鞍,供牧民参拜。

然而,这座金碧辉煌的建筑物中,或许并无成吉思汗遗骨。

曾有一句流传至今的话陵的地方无人知晓,因为当时并无陵寝制度。

按惯例,大汗死后,就用一段上好圆木对剖开,制为棺木,置遗体其中,再用三道金箍扣住后深埋在草原上,并且不坟不树。

叶子奇《草木子》载:元朝官里,用垸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小大合为棺,置遗体其中。

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则用万马蹴平。

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

因此成吉思汗的葬地一向就是众说纷纭的。

蒙古文史书《蒙古秘史》说,成吉思汗在攻破朵尔蔑该城(在宁夏灵武县境)后死于其地。

《黑鞑事略》载,南宋使节徐霆在泸沟河之侧看到过成吉思汗墓。

而《元史太袓纪》只说,成吉思汗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葬起辇谷。

至于这个起辇谷在何处,又有五六种说法,近现代史学研究者把林林总总的说法归纳为三种:即蒙古国东部草原上的三河源头;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地。

1。

成吉思汗的陵墓

成吉思汗的陵墓

成吉思汗的陵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闻名中外的蒙古族及中华民族的英雄,是公元后第二个千年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下面店铺整理了成吉思汗的陵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吉思汗的陵墓介绍一位蒙古专家就曾预言:成吉思汗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

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成吉思汗陵墓里可能埋藏着他东征西讨从20多个王国搜刮而来的无价珍宝,这些都成为吸引私人考古队前赴后继的诱人原因。

在众多古代帝王陵中,如果说秦始皇陵墓的挖掘最为人们所期待的话,那么成吉思汗陵墓可以说是更为人们所魂牵梦绕。

更广泛一点说,在整个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只有元代帝王的陵墓是未被我们所知道确切位置的。

而元代帝王中无疑成吉思汗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么对于他的陵墓的探寻也就牵动着世界各国历史爱好者们的目光。

700多年来,带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创立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究竟埋身何处,成为数百年来考古学上的一大谜团。

公元1226年的深秋,蒙古帝国的大军从草原出发,浩浩荡荡开往遥远的西夏。

这支队伍由成吉思汗亲自统帅,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谁也不会想到,成吉思汗从此再也没有活着回到他心爱的大草原上。

就在这个冬天,六旬的成吉思汗在征伐途中,依然外出猎野马,来到一个名叫阿尔不合的地方。

当成群的野马疾驰而过的时候,成吉思汗的坐骑青豹花马忽然受惊。

这时正是严冬,控制不住马儿的成吉思汗被抛了下去。

这是致命的一跤,成吉思汗全身都疼痛异常,而且还高烧不退。

当战争进行到中途,他又患上了当地的流行病。

在这样雪上加霜的情形下,虽然攻克了西夏,他自己却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公元1227年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离开了他心爱的草原。

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他自知将死,就把儿子们找来,留下著名遗言。

病危的成吉思汗想到了他一生事业尚未完成的征服大业,他向幼子拖雷等人秘授了攻取开封的战略。

他对拖雷等人说:“金精兵在潼关(潼关是河南陕西一侧的门户),南据险山,北限黄河,难以遽破。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 (英Genghis Khan)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

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

成吉思汗陵现在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1]、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

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

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

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是位传奇性的历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寝对旅游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陈运和的诗《一代天骄》为成吉思汗陵而作:“一代天骄枕着毛泽东诗词在这儿睡觉甚至,已进入改革开放此刻仍不知晓一千年来的历史凝重十世纪前的驼铃轻敲蒙古族奔驰的铁骑电闪雷鸣驮过一个迅速兴起又很快衰败的王朝”。

不仅创建了有史以来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还给后世留下无数谜团。

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处,更是谜中之谜,几百年来人们四处打探一无所获。

最近,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国内媒体出现:日本和蒙古联合考古队宣布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发现了成吉思汗的墓地。

消息发表后,有关专家学者却对这个消息的可靠程度表示怀疑。

成吉思汗陵简介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巴音昌呼格草原,是历史伟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象征。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东南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尔草原上。

成吉思汗陵作为一座民族的丰碑,记载着蒙古民族沧桑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成吉思汗陵,人们往往简称之为成陵。

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成吉思汗的“汗”要读作hán,可不能念成hàn哟。

他是蒙古国的可汗(kâ hán)、大汗(hán),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帝。

中国古代,从北魏时期活跃在大漠南北的柔然族首领称可汗起,以后北方游牧民族的最高首领便跟着称可汗、大汗了。

成吉思汗(1162-1227)活了66虚岁。

成吉思汗,蒙古语含义为“赖长生天之力而拥有四海的可汗(大汗)”。

传说,成吉思汗在率军征西夏时,路过鄂尔多斯。

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被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

部下正要拾起马鞭,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他自语道:这里是“梅花鹿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

并对左右嘱咐道:“我死后可葬于此处”。

成吉思汗去世后,运送其灵柩的灵车行至鄂尔多斯时,车轮突然陷进沼泽地里,套上很多牛马都拽不出来。

护送灵车的将领回想起成吉思汗曾经说过的话,于是将其“毡包、身穿的衫子和一只袜子”安放在这里,并进行供奉。

成吉思汗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景区和“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以陵宫为核心,由“三区”、“两道”、“八景”组成。

“三区”,即“文物保护观光游览区”,以陵宫为核心,占地10平方公里;“生态恢复保护区”,在核心区的外层,围绕巴音昌呼格草原周围的梁地为界,占地20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真正实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外围为“视觉景观控制区”,占地50平方公里。

“两道”,即从“气壮山河”入口门景到成吉思汗陵宫的4公里长的“成吉思汗圣道”和环绕巴音昌呼格草原并连接各景点的16公里长的“风景道”。

中国十大名陵(组图)

中国十大名陵(组图)

中国十大名陵(组图)中国十大名陵(组图)1.成吉思汗陵位于鄂尔多斯市中部伊金霍洛旗境内,距东胜区65公里,座落在高高的甘德尔山岗上。

相传,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远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高原,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心里特别高兴,陶醉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了地上。

部将刚要拾起马鞭,却被成吉思汗制止了,并即兴吟诗一首:“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吾翁安息之邦。

”成吉思汗死后,人们就遵嘱将他葬在这里。

15世纪中叶,守护成吉思汗陵的蒙古鄂尔多斯部落进入“河套”,成吉思汗的陵寝-“八白室”也随之迁来。

17世纪初,八白室供奉在今达拉特旗王爱召。

清顺治六年(1649),又将八白室移至今伊金霍洛旗,从此,成吉思汗的灵柩就长期供奉在甘德尔山岗。

1939年,日本侵略者企图抢劫成吉思汗陵,为避免遭劫,成陵被暂时迁移到甘肃兴隆山。

1949年,成陵又被迁往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1954年,成吉思汗灵柩迁回伊金霍洛旗。

两年后,在甘德尔山岗上新建起陵宫,成吉思汗灵柩被安放在其中。

成吉思汗陵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

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

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镶嵌着蓝、黄两色琉璃瓦,组成传统的云勾浪纹图案。

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

正殿高26米,双层屋檐;东西殿高23米,单层屋檐;后殿和走廊高20米;从高处下望,整个大殿像一只雄鹰,正殿像鹰的头和身子,两个侧殿则似在雄鹰展开的双翼。

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

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在通连东西两个侧殿的走廊里,绘有壁画。

西走廊壁画描绘了成吉思汗的毕生功勋和当时蒙古族的社会情况、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等,东走廊壁画反映了忽必烈统一中国后蒙元帝国工、农、商、航海等各方面的盛况,臣民与朝廷的关系,以及与邻国的通商往来。

成吉思汗陵的简介

成吉思汗陵的简介

成吉思汗陵的简介成吉思汗陵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也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地。

作为蒙古族文化的象征和世界文化遗产,成吉思汗陵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前来参观和瞻仰。

本文将为您介绍成吉思汗陵的背景、规模和历史意义。

一、背景概述成吉思汗,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是蒙古族统一了蒙古高原,并建立起蒙古帝国的伟大领袖。

他是蒙古族最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政治家,生前对世界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纪念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他的后人在其去世后修建了成吉思汗陵。

二、规模与特点成吉思汗陵占地面积广大,总面积达到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中世纪的蒙古部落聚居地、夫人陵墓、护陵墙、进墓道等多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陵墓本身采用典型的蒙古包形态,呈圆顶尖顶,墓地由土质构成。

陵墓外围建有坚固的石墙,显得庄严而宏伟。

在陵墓周围还发现了大批成吉思汗时期的生活遗迹,例如青铜器、陶器、兵器等。

这些遗物提供了有关成吉思汗时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线索,对深入了解蒙古帝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历史意义成吉思汗陵的修建为蒙古族部族制度的崩溃和国家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见证。

通过建陵礼制等制度的实行,蒙古族自成吉思汗起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中的民族国家体制。

成吉思汗陵的存在,显示了成吉思汗家族在蒙古族及整个蒙古高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成吉思汗陵作为蒙古族民族象征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激励蒙古族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也成为了中外学者研究蒙古帝国的重要资源。

成吉思汗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为了保护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四、保护与传承成吉思汗陵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成吉思汗陵的历史遗迹,中国政府和当地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对陵墓本身进行保护,确保其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也进行了保护,以保持陵墓的原始面貌。

成吉思汗陵简介

成吉思汗陵简介

成吉思汗陵简介成吉思汗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景区和“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成吉思汗陵是鄂尔多斯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存储之地,是蒙古文化的一个源头和中心,所以有人说“成吉思汗陵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和故事的殿堂,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文化载体,一个巨大的文化遗存”。

传说,成吉思汗在率军征西夏时,路过鄂尔多斯,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他被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

部下正要拾起马鞭,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他自语道:这里是“梅花鹿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

并且,对左右嘱咐道:“我死后可葬于此处”。

1227年8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下清水县(今属甘肃)病逝。

当运送其灵柩的灵车行至鄂尔多斯时,车轮突然陷进沼泽地里,套上很多牛马都拽不出来。

护送灵车的将领回想起成吉思汗曾经说过的话,于是,将其“毡包、身穿的衫子和一只袜子”安放在这里,并进行供奉,从而形成了成吉思汗陵。

20世纪30年代,参加过成吉思汗陵盛大祭奠的国民党官员和文化人士,曾经惊叹成吉思汗陵的祭祀礼节的隆重远远胜过孔庙。

而在今天这些人如果还能看到,他们也许会更为成吉思汗陵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而发出慨叹!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是由我市东联集团投资2亿多元开发建设的。

旅游区以陵宫为核心,由“三区”、“两道”、“八景”组成。

“三区”,即“文物保护观光游览区”,以陵宫为核心占地10平方公里;“生态恢复保护区”,在核心区的外层,围绕巴音昌霍格草原周围的梁地为界,占地20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真正实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现牛羊”的景象;外围为“视觉景观控制区”,占地50平方公里。

“两道”,即从“气壮山河”入口门景到成吉思汗陵宫的4公里长的“成吉思汗圣道”和环绕巴音昌霍格草原,连接各景点的16公里长的“风景道”。

“八景”,即游客活动中心、游客教育中心、祭祀观光游览区、蒙古民俗村、神泉风景区、休闲度假中心、那达慕马术活动中心和热气球俱乐部。

我国最神秘的三座古墓,最后一个找到了也没人敢碰,因为专家挖不了。

我国最神秘的三座古墓,最后一个找到了也没人敢碰,因为专家挖不了。

我国最神秘的三座古墓,最后一个找到了也没人敢碰,因为专家挖不了。

本文导读:第一个,找不到的成吉思汗陵。

被称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生前勇猛威武,死后也是无人敢动,因为至今都没有人能找到他的陵墓。

这就导致了大家对他的陵墓更加好奇,也随之产生了许多种没有被证实的传言。

有一些人说成吉思汗陵在今天的内蒙古,还有一些人说在他的陵墓在宁夏,还有人说是在新疆。

总之,无论这些猜想是对是错,都有许多人关心他的归宿,然而这却成了一个谜。

也有人说,之所以找不到成吉思汗的陵墓,是因为他死前曾下一道命令,那就是不可以让人知道他究竟葬在了哪里。

不过他为什么下这道命令,却没有人能够说出个一二。

也有人说他在死前曾经发出过诅咒,凡是动他陵墓的大胆之人,都会以惨死收场。

因此,成吉思汗陵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即使找到了,也没有人敢去盗墓。

第二个,武则天乾陵。

与成吉思汗的陵墓不同,这一次,大家都明确直到武则天的陵墓在那里,但却依然没有开过封,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史料记载,武则天陵墓里有无数的金银财宝,这当然引来了无数人的目光,史料记载总共被盗过17次,这其中有几次十分出名。

例如第一次是唐末的黄巢,他就带着军队挖掘乾陵,可是无奈他都快把山给铲平了,最后却连一个入口都能没找到。

另外一次比较有名的就是国民党的将军孙连仲,他带这个国民党将领和军队前去挖墓,可是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他们准备进去的时候,走在前面的七位士兵却突然开始吐血直到身亡,这个异常一发生,大家纷纷四处逃窜,再也不敢挖墓了。

第三个,秦始皇陵。

这个陵墓虽然已经发现数十载了,可至今却仍然保持原样。

这个陵墓就没有前面两个那样神秘,主要是因为挖墓技术还不到位,很怕它遭到破坏,其次,大家担心古墓中有机关,万一挖掘过程中发生悲剧,那就得不偿失。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即使真的吧古墓开封了,可是它已经在地下千年处于近乎真空的环境,突然接触空气,对文物的伤害很大,因此,这个秦始皇陵一直可以保持完好,无人敢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记忆中,最早认识成吉思汗是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的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在毛泽东的眼中,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

嘲讽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

那时,我对成吉思汗了解知之甚少,真的以为他如毛泽东笔下所写只会射几只大雕而已。

后来,读过很多有关成吉思汗的书,知道他不仅仅会射大雕,而且是蒙古民族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一生六十多场战役,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全是战无不胜。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5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铁骑几乎踏遍了整个东亚,横跨了欧亚两州。

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军队,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过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数目达六亿,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

其稳定时期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千米,版图最大时期面积超过4500万平方千米。

相对于如今四倍的国土面积。

几十年的时间里,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文,颁布了文法,实行了宗教政策,等等。

成吉思汗作为古今中外著名的、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的传奇色彩,他的生死之谜,几百年来,许许多多知名的中外学者不断地研究他,探讨他。

当然,对成吉思汗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就是战犯,就是屠夫。

中国学者刘乐土在其《成吉思汗》一书中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

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

“他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

“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给予成吉思汗极高度的评价:“铁木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组织家暨军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战场上的光辉成就,在二十世纪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媲美。

铁木真胸襟开阔,气度恢宏,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态度统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胀的帝国,高度智慧使他发挥出高度的才能”。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在《怎样对待世界历史》一书中说:“蒙古人在战场上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这并不靠兵马之众多,而靠的是严谨的纪律、制度和可行的组织。

也可以说,那些辉煌的成就来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挥艺术。

”尼赫鲁非常赞成勒·加特的说法:“蒙古人所进行的征战,就其规模和艺术、突然性和灵活性、包围的战略和战术而言,是史无前例的。

”“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最伟大的统帅,无疑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美国作家哈罗兰姆将成吉思汗称为“人类帝王”,他在著作中说:“虽然成吉思汗从未接受过物质文明的熏染,竟能为50多个民族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典章,维持大半个世界的和平与秩序”;“信使可以纵横50个经度,一个少女怀揣一袋金子,可以安心遨游这个广大的帝国”。

使得东西交流为之畅通、欧亚文化为之交流,“这是人类之间最广大而开放的一次握手”。

也有人对成吉思汗的行为说成和当年日本侵华一样野蛮,遭人唾骂。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记录1211年2月成吉思汗伐金:“所过无不残灭,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卷席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典型的三光政策。

对于那些敢于抵抗的地方,即被认为是“拒命”,“既克,必杀之。

”这也许就是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最佳阐释了。

保州之陷“尽驱居民出”,“以杀为嬉”,“尸积数十万,磔首于城,殆与城等”,这绝对就是南京大屠杀的古代版。

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也有人说他是流氓,是淫棍。

《史集》中记载:有一次,成吉思汗询问他的近臣,男子最大的乐趣是什么?臣属都回答说:“男子之乐,莫过于乘健马,架名鹰,射猎禽兽。

”这种回答虽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但也无可厚非。

想不到成吉思汗的回答却让人匪夷所思。

成吉思汗听了说:“你们说得不好。

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他们的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美貌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2006年5月31日,世界各大媒体报道了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遗传学教授布赖恩·塞克斯通过基因鉴定发现:“成吉思汗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把自己的基因散播得最广泛的男人。

他把自己的Y染色体传给几百个子孙,这些子孙散居在他庞大帝国的各个地方,而且这些子孙都是各地的君主和贵族,他们有条件生养更多子孙。

但不管人们对成吉思汗如何评头论足,我对他始终充满好奇的。

真希望这次内蒙古之行,到成吉思汗陵中去找到更多的答案。

我去过多个地方,也看过很多皇陵之类。

但成吉思汗陵的宏大规模和气势还是把我震撼了。

成吉思汗陵园的门牌楼,是进入成吉思汗陵园的标志。

牌坊式大门上端悬挂着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题写的“成吉思汗陵”石雕牌匾,显得格外庄重。

门牌楼与陵宫相互辉映,将人们带入沧桑的历史长河。

进入陵园,首先,“山”字型门景“气壮山河”。

间至高点高度为20米,由圆柱型基座和成吉思汗手持苏勒德的跃马雕像组成,两侧是左高18米、右高16米的简洁挺拔的金字塔型石壁。

整个景观犹如巨大颠峰至顶劈开,象征着成吉思汗开天劈地的伟大壮举;成吉思汗跃马雕像,矗立中央,英武神威,直入苍穹,门景显示出了开天辟地、气壮山河的宏伟景;观底部曲线造型的27级台阶像流动的河,寓意着成吉思汗精神和历史源远流长。

门景广场中间的红色通道象征通往皇宫的红地毯,两边的广场用生物砖铺设与大草原的格调相协调;石壁上刻有蒙文、汉文、英文、波斯文、日文五种文字的成吉思汗箴言和巨制的成吉思汗重要历史浮雕画面,体现深刻的文化内涵。

两边彩旗烈烈,旗杆高13米,象征着蒙古民族在13世纪的时候达到鼎盛。

九十九级台阶的尽头,是三座相连接的具有蒙古民族建筑风格的大殿,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的主体。

气势恢弘的成吉思汗陵松柏耸立,树木成林,绿草如茵,与美丽富饶的巴音昌霍格草原连为一体,营造了独特的草原风光和人文景观。

陵宫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殿间有走廊连接。

正殿高24.18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亦覆以黄色琉璃瓦,高18米。

金碧辉煌的陵宫,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象征成吉思汗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现广袤草原上的帝王陵恢宏气势。

正殿中央是高达4.3米的成吉思汗汉白玉雕像,背景是横跨欧亚的疆域图。

我站在成吉思汗的雕像前,想着这位开始仅仅是为了复仇的草原汉子,最后缔造了蒙古族,创造了文字,建立了法律,实行最早政治民主的帝王。

为50多个民族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典章。

成吉思汗赋予了妇女和男人同等的地位。

他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

世界秩序因他而改变。

可以说没有成吉思汗,没有蒙古人就没有今天中国这么大的版图。

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寝宫酥油灯常年不熄。

前面还有一位守陵人,即达尔扈特人。

他们都是子承父业,毕生只做一件事——守护成吉思汗陵,已经继续了近800年。

始终陪伴成吉思汗陵左右,直到1954年回迁鄂尔多斯。

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灵柩。

自窝阔台及其长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其地位极为显赫。

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勒定”。

苏勒定即为大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过千军万马。

在正殿的东西廊中有大型壁画。

主要描绘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

壁画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

体现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能征善战、称雄天下的壮举。

这是一幅长达206米的巨型油画,油画由中央美院绘制,目前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油画之所以制作206米长,其表示蒙古民族从成吉思汗出生到北元灭亡的206年统治历史。

在成吉思汗陵宫西南供奉着成吉思汗的军徽--镇远神矛苏勒德。

苏勒德是蒙古语,意为徽标。

所以,苏勒德就是成吉思汗的军徽,就是所向披靡的战旗,就是所向无敌的战神一次,成吉思汗与敌人征战失利后,召集将士举行了题为“军心似铁”的演讲。

成吉思汗直讲到黄昏时分,天空星月辉映,他仍在反复强调“军心似铁,感召日月”,此时,只见一道光亮划破天空,一颗巨星落在离地面一人多高的地方,成吉思汗令三军将领代取未成,不禁心里豁亮,他立即亲手卸下赤色马的雕花金鞍,取下红缨金盔,跪在马鞍上祈祷忠诚的心愿,换来是的一只光闪闪的铁质矛落入他的手中。

他令将领用黑公马鬃作衬垫,用万羊鲜血来祭祀,并说:“这就是民心、军心、胜利的军徽,就叫它“苏勒定”吧”。

从此,苏勒定护佑着成吉思汗每战必胜。

从陵宫出来,走下象征吉祥福禄的九十九级台阶,到铜像广场。

成吉思汗威武雄壮、骑马出征的铜像高6.6米、广场直径66米,寓意成吉思汗寿年。

成吉思汗的祭祀活动便是在这里举行。

成吉思汗例行祭奠每日都要举行,大的祭奠每年举行数十次。

祭奠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蒙古民族文化之结晶、蒙古文化的源头。

整个成吉思汗陵园,里面丛林茂密,芳草萋萋,鸟语花香。

这片天地,给人如此的宁静与和谐。

我怎么也想象不到,这个被评为世界千年十大风云人物的他,此刻竟像一个的婴儿静静地熟睡在那里。

但那些大型实景的雕塑群告诉我,曾经威震天下、征服世界的成吉思汗就长眠在这里。

在汗陵园,让我最感到热血沸腾的是铁马金帐雕塑群,它是世界上唯一完整展示成吉思汗军阵行宫的大型实景雕塑群。

五组石刻群体组成的行军方阵,一大四小的军阵大帐和385个雕塑,气势磅礴,再现了成吉思汗一生戎马,征战南北,横跨欧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创建伟业的历史画卷。

我游子在群雕之中,一时间,仿佛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隧道,回到了公元13世纪,看到了成吉思汗率领千军万马驰骋草原、气吞山河的雄壮英姿。

这一刻,铁马金帐里的人物、兵马,每一个铁马、铁牛、战车、器物好像全体复活,正准备声势浩大的出征。

那一排排,一队队骑在马背上的士兵,高大威武,形态各异,或跃马挥刀,或纵马疾弛,或款款徐行,栩栩如生。

那扬起的尘土,几乎还在空中飞扬;那些士兵的呐喊声、飞奔的马蹄声,还在响彻天宇。

我不由自主地把身子闪在一旁,生怕这些千军万马从我身上踏过。

这些雕塑群中,有成群的牛羊、老人、小孩、妇女。

我站在这些人群中,忍不住为成吉思汗的成功感到惊叹、感到不可思议,这样的条件、这样的队伍,却为人类历史创造了那么多的世界之最、那么多的跨国之谜。

对于这座成吉思汗陵,历来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因为蒙古贵族有密葬的习俗。

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

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