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三种重要逻辑关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一、考点解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是针对论述性质的材料而言的。
可以用客观题形式考察,也可以用主观题形式考查,客观题形式通常为新高考试卷中第三题。
解答这一类型试题,需要熟悉论述性文本论述性文本三要素的基本知识,知晓论述性文本的常用结构。
二、知识储备(一)论述性文本“三要素”1.论点①概念: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主张、观点和表示的态度。
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②分类: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③位置:文章标题(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论据①概念:是用来证实(明)论点的根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②分类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据的种类可分为:a事实论据→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包括个别事例、具体事例、概括性事实、统计数字、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亲身经历等等。
b理论论据→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以理服人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等。
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答题技巧

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答题技巧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是指在阅读一篇包含观点、论证或事实陈述的文章后,通过选项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类题型对于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就能有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的答题技巧。
一、理解文章主旨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阅读文章的首段和尾段以及标题,了解文章的整体架构和核心论点。
这有助于把握文章的重心和作者的观点。
在回答客观题时,要始终围绕主旨进行答题,避免被细节或次要论点所迷惑。
二、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对于答题至关重要。
关键词往往能够用来解答问题,而关键句则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细节。
在考试时,在回顾选项之前,可以将问题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划出或圈出来,以便帮助理解和筛选选项。
三、注意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一篇文章往往由多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了解和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脉络和条理,并在回答客观题时准确选择答案。
例如,段落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这些关系对于推理和归纳出正确答案非常重要。
四、注意修饰语和副词修饰语和副词在文本中起到限定和修饰的作用,对于回答一些具体细节的问题非常有用。
例如,"全部"、"大部分"、"有时"、"或许"等修饰语可以帮助确定某个观点的程度或频率。
在答题时,要注意这些修饰语和副词的含义,以便在选项中找到与之匹配的词语。
五、注意常识和常见知识有些客观题可能涉及到常识和常见知识,而不仅仅是对文章的理解。
这就需要考生在备考过程中积累和熟悉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以便在答题时能够准确判断选项的正确性。
例如,关于历史人物、科学原理等的问题可能需要考生了解相关的知识。
总结起来,要想提高2024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的答题准确性,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把握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注意修饰语和副词,以及提前积累常识和常见知识。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总述)2023年高考语文知识点过关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三段] ①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 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 学性的欠缺。②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 计上出乎意料。③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 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 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做准备 勾画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 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 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 的关键,关注细节。 第三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联系: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 同、内容上的异同等),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读文示范]
(2020·新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第一段]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 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 势。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
[第二段] ①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 回.的.人.物.感.情.,更多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 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②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 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 值一提。③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 “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 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

3. 递进式结构 层次段落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前一部分的论述是 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
4. 对比式结构 把正反两方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强 烈的反差。
选择题常见的几种变式 1.表述角度的变化,依然是原文观点,只是变换一下表
述的角度。 2.表述句式的变化。同一意思,采用与原文不同的句式。 3.表述语言的变化。同一观点用不同的说法。
①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 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 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 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 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②借助“标志语”法。 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 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 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 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 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 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选项句与原文区域中的句子 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 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 的”“了”等虚词以改变意 思;或换一个相近的词语或 句子以改变意思。
我们在做题时,为了提高速度,可进行逆向思维, 即在做题时,看到某个选项具有某个特点,即判断其可 能是某类错因,再对照原文,确定其是否如此,从而得 出准确判断。
明显地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 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 文章的主旨。
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 意思。
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 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 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
41议论文阅读:三要素

论述类文本的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 系,分析段落层次关系可由此入手。
步骤三:读完全篇画行文结构图 画出行文结构图,旨在厘清各段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如鲁迅《拿来主义》的全文结构图:
破闭 送关 去主 主义 义( (排 媚外 外) )
拿来主义
破(三种态度)孱 昏头 蛋— —— —逃 虚避 无主 主义 义
抓关键词
理关系
就全文来说本段的内容是全文的“总”。本
①“文明弹性”点明了文章的 段共 3 句话,第①句,明确论题:城市社会
论题
治理中文明弹性问题,并指出“文明弹性”
②“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 的内涵;第②句,指出弹性不足或丧失的体
柔性与刚性之间”指出了具 现;第③句,指出关注文明弹性的必要性,
体概念的正反两面
考经常会利用未然和已然来 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第④⑤⑥句从反
设题
面论述空间弹性,第④句强调了公共性与私人性的
④“目前”表时间,通过这 有机统一的重要性,第⑤⑥句,提及空间被私人性
个词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 固化的现状
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
良好空间弹性的重要表现(正面)
向
空间弹性 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
证明论点
①以一般事物进行比喻论证,比喻应当贴切自 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比如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却不能比 喻成抹布、扫帚。②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 行论证 ①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②分析问题产生 的多重原因,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一直到显 示出最终的原因为止。③分析异因同果、同因 异果和互为因果等现象
2.主要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特点
论据类型/特点
举例论证 列举事例证明论点 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练案[1]
对应区间
(2018·全国卷Ⅲ·T2—A)文章在理 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 考查论证 的思路 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 向。 (2018·全国卷Ⅲ·T2—C)文章注重 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 考查论证 的方法 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 味。
对应全篇
对应段落
典型选项 命题角度 (2018·全国卷Ⅲ·T2—D)文章借助 “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 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2018·全国卷Ⅱ·T2—B)通过讨论 考查论点与论 据间的关系 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 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 入。
• D.“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理解错误。文章着重论 证的是大数据对个人权力的影响,文中虽然提及“我们的认同问题” 但并未“作出”“全新论证”。 • 通过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D项存在两个问题,其一, “分析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是矛盾的,也就 是说,从表面上看,作者立足的是已经呈现的客观事实,比如最后 一段开篇有一句话“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 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其二,“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 全新论证”这句话的“我们的认同问题”含混不清,文中并未提及, 属于无中生有。 •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 【答案】 D
•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 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 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 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 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 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 权利。 •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 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 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 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 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核心素养探究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

核心素养探究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是一种以论点、论据和论证为主要内容的文本形式,通过分析和论述来阐明观点、表达观点、解决问题或引发讨论。
核心素养探究分析旨在培养人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时,需要注重逻辑推理和论证的合理性。
一、结构特征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通常可以分为引言、论点、论据和结论等几个部分。
1.引言: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篇,通过引入背景信息、提出问题、阐述主题等方式来吸引读者注意,产生阅读欲望。
2.论点:论点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或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部分,并通过一句话或一个段落来明确表达。
3.论据:论据是用来支撑论点的事实、数据、案例、观点等,通过合理的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和可信度。
4.结论:结论是整篇文章对于论点的总结和归纳,通过提出建议、对未来发展做出预测等方式来结束文章。
二、论证方法论述类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比较对照。
1.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形式,即从普遍原理推导出特殊结论。
它通过三段论的方式,包括前提、中项和结论,通过逻辑关系来进行推理。
例如,通过提出一个普遍原理,并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得出结论。
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即通过具体的事实或例子推导出普遍规律。
它通过收集一系列个别事物或观察结果,归纳出一般规律。
例如,通过列举多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共性特点来归纳出一个普遍规律。
3.比较对照:比较对照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得出结论或引发思考。
它通过对事物的特点、优劣、优缺点等进行比较,进而进行论证和阐述观点。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解决方法等来得出结论或提出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是培养核心素养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文本结构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逻辑和论证的合理性;通过对论证方法的分析,可以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推理的能力,提高人们对于观点和论据的判断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不断地阅读各类论述类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章、学术论文等等。
阅读论述类文本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本文将从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方面,讨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技巧。
一、阅读前1.了解背景知识在阅读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本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包括文章主题、作者立场、相关概念等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防止出现理解偏差。
2.预设阅读目的在阅读前,我们可以预设自己的阅读目的,如了解某种技术的最新发展、探究某种社会现象的原因等等。
预设阅读目的可以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
3.阅读重点标注在阅读前,我们可以根据预设阅读目的,标注出文本中与目的相关的信息,例如重要名词、观点等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快地获取所需信息,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阅读中1.注重段落结构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注重段落结构。
文本中每个段落往往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其它句子都是为了论证、解释等服务于主题的。
通过理解段落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内容。
2.注重语句逻辑关系在阅读中,我们需要注重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等等。
通过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看清事物的本质。
3.识别关键词在阅读中,我们需要识别文本中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往往是文章中的重点所在,其它句子都是为了论证、解释等服务于关键词的。
通过识别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获取所需信息,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阅读后1.总结文章主旨阅读结束后,我们需要总结文章的主旨,即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文本中可能有许多观点和信息,但只有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才能真正懂得文章的含义。
2.评估信息可靠性阅读后,我们需要评估文本中的信息可靠性。
文本中的观点和数据是否准确、数据来源是否可靠等等。
通过评估信息可靠性,我们可以判断文本的价值和信用度,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3.思考文本意义阅读后,我们需要思考文本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条件关系
如2017年新课标一卷第三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B项表述虽用“如果……那么”连接,其实等同于“只要……就”,即完全可以表述为“只要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也即,此选项将条件“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与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关系,表述成了充分条件。
但是,很明显地,从“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这一结果出发,可以推知得到“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
也即,“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必要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充分条件。
换句话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这个条件,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之一”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唯一”条件。
C项表述,用关联词“只有……才”连接,显示出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
注意:关联词“只有……才”显示的逻辑关系,是必要条件。
即,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的“之一”条件。
结合原文及生活经验,C项表述的关系是正确的。
从数学的角度看,从结果“避免‘生态赤字’”出发,可以推出“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这个条件。
所以,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使用表述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只有……才”连接,当然是对的。
如2017年新课标三卷第三题: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A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从“能留住乡愁”这个“唯一”条件出发,就可以推知“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这个结果。
此项中有“可能”一词,使得充分条件关系成立。
B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只要具备条件“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一定能证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结合原文及生活体验,很一.条件关系
如2017年新课标一卷第三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B项表述虽用“如果……那么”连接,其实等同于“只要……就”,即完全可以表述为“只要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也即,此选项将条件“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与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关系,表述成了充分条件。
但是,很明显地,从“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这一结果出发,可以推知得到“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
也即,“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必要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充分条件。
换句话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个条件,只是结果“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之一”条件,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唯一”条件。
C项表述,用关联词“只有……才”连接,显示出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
注意:关联词“只有……才”显示的逻辑关系,是必要条件。
即,条件“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是结果“避免‘生态赤字’”
的“之一”条件。
结合原文及生活经验,C项表述的关系是正确的。
从数学的角度看,从结果“避免‘生态赤字’”出发,可以推出“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这个条件。
所以,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使用表述必要条件的关联词“只有……才”连接,当然是对的。
如2017年新课标三卷第三题:
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A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从“能留住乡愁”这个“唯一”条件出发,就可以推知“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这个结果。
此项中有“可能”一词,使得充分条件关系成立。
B项使用关联词“如果……就”,显示前后句间关系是充分条件。
也即,只要具备条件“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一定能证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结合原文及生活体验,很显然,这两句表达的充分条件是不对的。
虽然从条件“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出发,不能得到“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这个结论。
但反过来,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出发,却可以得到“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这个条件。
也就是说,“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这个条件,只是“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这个结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如2017年新课标三卷第1题:
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A项中,“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从原文中“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化来。
原文中说: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可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这个条件,只是“不会留下‘乡痛’”这个结果的条件之一,而不唯一条件。
所以,选项用“如果……就”这个表述充分条件的关联词表达,即错。
正确的表述是: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只有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才不会留下“乡痛”。
二.因果关系
如2017年新课标二卷第三题: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
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B项表述,显示出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该项关系失当。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并不必然得出“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这个结论。
原文表述是“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原文有“一般来说”这个限定,所以,而选项如此表述,就忽略了这个限定。
C项表述,“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这个原因,可以得到“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这个结果。
正确。
三.主次关系
D项内容“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对应的原文是“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很明显,原文意思,“乡村记忆”是“主”,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是附属的,是“次”。
但
是选项的表述,却将主次关系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