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小学科学六下《1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教案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科学《探索宇宙》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人类观测太空的历史。
会制作多级火箭模型。
能够收集有关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行星探测器及航天飞机的图片和资料。
搜集人类的航天灾难故事。
知识与技能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发展而深化。
认识各种典型的航天器。
了解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主要航天灾难。
了解我国的航天史。
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航天事业——嫦娥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
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
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收集各种神话故事、星球的图片、有关宇宙和探索宇宙的资料。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
谈话: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
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
(板书课题)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所收集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
2.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讨论: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他们会问一些怎样的问题?谈话: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则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偷药奔月、女娲炼石补天、夸父持杖逐日,井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的人根据什么天文现象编造了这些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古人对天地产生原因的最初思考。
首师大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第八册教材说明本册教材有《技术与科学》、《设计与制作》、《飞翔与空间技术》、*《科技研究》等4个教课单元,共19篇课文。
全学期讲课为36课时,本册教材计划讲课30课时,其余6课时为校本课程时间。
(1)单元课时安排单元单元课时单元单元课时《技术与科学》8《飞翔与空间技8术》《设计与制作》7*《科技研究》4总计30课时(2)各课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序号课题课时1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212太空生活1 2制作简略显微镜213人类对宇宙的研究1 3微生物2*14五土种植1 4微生物技术2*15温室技术2 5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1*16克隆技术1 6自行车的结构2*17机器人1 7自行车的行驶2*18信息技术1 8制作机器模型2*19大海技术1 9下降伞310飞机211人造天体1小学科学第八册教课进度周次时间教学内容备注1—1、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2 2—2、制作简略显微镜3、微生物3—4、微生物技术5、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4、自行车的结构5—7、自行车的履行6—8、制作及其模型7—9、下降伞8、飞机9—11、人造天体10—12、太空生活放假—12、人类对宇宙的研究*14、无土种植13—15、温室技术16、克隆技术14—期末复习期末考试—16——20学生状况剖析及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举措五年级学生大多半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纪律比较稳固,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并能对实验进行剖析,拥有必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形成必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必定的创新意识。
可是在学习中也存在烦躁,重视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的现象。
1、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不单要对本册教材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做到熟习,还要对整个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熟习。
2、认真备课,增强对学生问题预计的设计,做到“有备”上课,提升讲堂效率。
3、在备课中要表现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活动,并对教材进行调整。
4、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踊跃性,侧重学生的实验记录,侧重对实验现象的剖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概念,知道宇宙是由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2)掌握太阳系的构成,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3)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望远镜)观察天体。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2)学会合作探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宇宙的概念及构成;(2)太阳系的构成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3)使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宇宙的起源与演化;(2)恒星、行星、卫星等天体的特点;(3)宇宙探索的意义与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宇宙模型图;(2)太阳系模型图;(3)望远镜;(4)星空图。
2. 教学资源:(1)科普读物;(2)宇宙相关视频资料;(3)互联网资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科普读物、视频资料或互联网资源,为学生介绍宇宙的神秘与魅力;(2)引导学生思考:宇宙是什么?它由哪些部分组成?2. 探究活动一:了解宇宙的构成(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宇宙的构成;(2)教师出示宇宙模型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宇宙的构成;(3)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探究活动二:掌握太阳系的构成(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太阳系的构成;(2)教师出示太阳系模型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太阳系的构成;(3)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践操作:使用望远镜观察天体(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望远镜观察天体;(2)学生分组实践,观察星空图中的天体;(3)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同步练习1. 选择题:(1)宇宙是由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______。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和行星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和行星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2. 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宇宙模型或图片;3. 行星运动图解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宇宙星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宇宙;2. 提问:“你们对宇宙有什么了解和疑问?”;3. 学生分享和讨论,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二、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10分钟)1. 介绍宇宙的定义和范围;2. 讲解宇宙的组成: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等;3. 重点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位置。
三、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和行星的特点(10分钟)1. 讲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 介绍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 分析各行星的特点和差异。
四、行星运动规律(10分钟)1. 讲解开普勒定律;2. 分析行星运动规律在太阳系中的应用;3. 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行星运动示意图。
五、同步练习(10分钟)1. 设计行星特点填空题;2. 让学生结合PPT和教材,完成练习题;3. 教师批改和讲解,学生订正。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宇宙主题的探究活动,如制作太阳系模型、观察星空等;2. 推荐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拓展学生知识面;3.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宇宙的认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掌握太阳系的基本知识和行星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同步练习环节,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学延伸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拓展知识面,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学课件六年级下册《1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1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成为 1970年 世界上第五个有能力用自制的运载火箭,发射本
国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65年 Βιβλιοθήκη 定了研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间计划 1960年 成功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和自制的运载载火箭
1956年 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时间
开发宇宙
★空间资源--------高度、高真空、强辐射 、失重等
★★太阳能资源-----空间太阳能发电站
★★★矿产资源------月球上富含地球上 没有的能源³He
宇宙探测的发展
开航1从19创天.1古68了991器代5年幻从7想年,无阶人到美世段到1国界9有发第8人1射一年的阿架发的展波航24罗天年号飞中飞机:船— ★各1类,—人92从 种史6.美类人开太科1上年创国对空学类第新观卫,宇“第一测星时原宙哥和、一代次苏研空-空伦宇次究-联间原地宙间比探登宇苏球飞测航联的亚上和器行1员整认号相月9个5加继7识”球宇年发加宙已试射1林的0上月经航开新天发时始从成代射了功卫人星 发3现.2了0世纪空60间年代探开索始阶进段入,太空时代
★地球大气层外还有磁层
★逐宇步宙进中存入在到着大了量的X射线、γ 射线
测量了 空间开发利用的新阶段
★许多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
1999年 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发射升空
1985年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市场,先后为一些国家发 射了卫星
1984年 试验通迅卫星“东方红”2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 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探索宇宙》教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5、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2、小结: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4、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
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
板书
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教学
后记
学习
首师大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首师大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说明册教材第小学科学八《科技探《飞行与空间技术》、*本册教材有《技术与科学》、《设计与制作》、课时,本册教材计划授课19篇课文。
全学期授课为36索》等4个教学单元,共课时,其余6课时为校本课程时间。
30 1)单元课时安排(单元课单单单元课8《技术与科学8术47《科技探索《设计与制作3课总计 2)各课课时安排课课112太空生2显微镜的发明与发1131人类对宇宙的探22制作简易显微*14123五土栽微生*15224温室技微生物技*1615克隆技自行车的发明与发1*17621自行车的结机器*18信息技自行车的行271*19 1 制作机器模型 8 海洋技术2降落伞3 92 10 飞机 1 11人造天体2度进册教学小学科学第八周次时间教学内容备注2—2.20 1、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1 2.16 2.23—2.27 3、微生物、制作简易显微镜2 2 、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 -3.6 3 3.2—4、微生物技术 543.9---3.13、自行车的结3.203.1、自行车的行53.27、制作及其模63.27-4.33.3、降落14.6---4.108、飞4.179、人造天14.1104.2 放、太空生4.24111-5.14.2*1、无土栽、人类对宇宙的探1125.4----5.81、温室技 15.155.113、克隆技期末复 5.15.22期末考145.25.29156.1----6.516176.8---6.126.156.19 —186.26 —19 6.22206.29---7.33学生情况分析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措施五年级学生大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纪律比较稳定,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并能对实验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不过在学习中也存在浮躁,重视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的象、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对本册教材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做到熟悉,还要对整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熟悉、认真备课,加强对学生问题估计的设计,做到“有备”上课,提高课堂效率、在备课中要体现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学生的活动,并对教材进行调整、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实验记录,注重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改变课堂评价语言,以激励性语言为主,课上对学生的要求要到位、适当加一些课堂巩固题,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记忆深刻本册教学要求4初步了解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的过程,学会使用显微镜。
六年级科学下册探索宇宙第一课时教

教课方案思想:在学生认识了宇宙浩大以后,借助认识人类研究宇宙的各种工具来认识人类研究宇宙的历史。
要点学习和认识各种各种的宇宙探测器,并经过设计制作活动初步认识望远镜和火箭的工作原理。
教课目的:一、科学研究目标1.能依据要求自己独立进行实物或模型的制作。
2.能依据必定标准对宇宙探测器进行分类。
3.能总结出使火箭飞得更直、更高的方法。
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听取他人的建议改良自己的xx。
2.能主动与其余同学沟通自己的资料或建议。
3.能向他人介绍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并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宇宙探测器的主要用途。
2.能复述“万户”的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解说火箭运动的动力根源。
4.能说出影响火箭飞翔的要素及其道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说出望远镜的发展对观察太空有什么影响。
教课要点和难点:1/3经过查阅资料认识各种各种的宇宙探测器,进而认识人类研究宇宙的历史。
教课方法:教课媒体:多媒体设施,制作望远镜的资料,有关宇宙探测器的图片。
课时建议: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课1.出示浑天仪图片发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学生观并回答。
叙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余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示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研究宇宙了,今日我们来看看人类是如何研究宇宙的。
(出示课题)(二)新课教课◆活动1:制作自己的xx教师:人类研究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学生沟通2/3教师课件展现各种xx,并作有关介绍。
(如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还能够增补介绍其余望远镜,如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轨道望远镜等)议论:认识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以为望远镜是如何帮助天文学家提升研究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学生议论沟通。
教师:让我们自己来制作一个xx。
步骤参赐教材P6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学生根据前后联 系自己得出结论。体现学 生主体
设疑、引进热点主要 是要学生明白:宇宙环境 保护的重要性。
让学生走近高考 了解高考
具 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点总结
教师
课堂小结 作业
教师做思想方法的总结
PDF工 用发展的观点谈谈对中国加强航天
引导
教学 WINDOWS—XP 平台
手段 和 POWERPOINT2003 工具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用直观教学法化抽象为具体,同时为学生查阅资料、处理信
息等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给予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师 学生
教案设计的分析
1
复习提问 1、人类认识宇宙经过了那些阶段? 教师提出 学 生 再现旧知识为导入新课
宇宙环境问题的产生
届知识。 晰的思路,形成地理知识
计
宇宙环境保护
的记忆方法。
2
2、教材分析仪宇宙探索和开发为线索,展示了 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和各过发展状况。 3、教材中对中国航天发展的内容,有利于向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材处理:教师引导学生对美、苏、中三国 的航天事业发展的比较法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得 出结论。 确立依据:这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也是当今 科技发展热点问题;,对于理解和掌握我国的航 天事业的发展和发展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展 示航天照片,神州 5 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录像播放 来突出重点
世界宇宙探索新时代
思 考 大国美、苏航天事业发展
新 课 教 学 例题练习
世界宇宙开发新阶段
行 2、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 (1)中国航天事业起步
展示课件
m 此 (2)中国航天事业在世界的地位 讲述并提
co 有 (3)神州 5 号飞船成功发射的意义 出问题
. 及神州 5 号飞船发射基地和回
o 会 收地点的自然、人文环境分析。
2、能力目标
事业发展及开发宇宙资源的意义。是联系 1.1—
学
(1)通过宇宙新探索学习,学会全 1.2 节和 1.4 节的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方 法
面分析的方法,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行 (2)通过对宇宙环境保护的学习, / 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辨别是非的能 m 此 力 co 有 3、觉悟目标:通过神州 5 号飞船的 . 发射成功加强爱国、爱科学教育。 Fdo 不会 宇宙空间资源 D 宇宙探测的意义 www.注P 册后 课件展示法 / 讨论法 htt试p:用/ 版, 师生互动教学法
t 用 (3)太空垃圾的处理方法
h 试 2004 年高考大综合地 36 题
展示习题
学生边 看边思 考并列 举有关 事例 学生阅 读分析 学生讨 论 学生回 忆并思 考
学生思 考讨论
学生做
过程列表对比。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观看课件引导学 生对各种航天器的了解, 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宇宙环 境的特点。体现教师为主 导学生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1、 世界宇宙新探索利用案例展示法 2、 世界宇宙开发新阶段—跨学科分析法 3、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列表法 4、 宇宙资源—课件展示法 5、 宇宙环境保护—讨论法、归纳法。
具
学 法 指 导
理论联系实际、辨证分析、读—看---议—讲
工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地理课学习的重要方法;而实例分析法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 DF 基本方法;读—看----议—讲是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通 转P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讨论、归纳得出清晰的知识线索。
Fd 不 利用教材
D 3、宇宙资源
中的图表
P 后 (1)宇宙资源的类型设 疑、源自w. 册 (2)宇宙资源的分布
讨 论。
(3)宇宙资源的开发现状
教师引导
ww 注 (4)我国对宇宙资源的利用情况 学生回忆
/ (5)宇宙资源开发的意义。
有关知识
/ , 4、宇宙环境保护
p: 版 (1)太空垃圾的来源
t (2)太空垃圾的危害
2、人类在 20 世界发现了那些天体? 问 题
回 答 做准备。
宇宙观察有了哪些新发展?
导
通过对 1.1-1.2 节的学习我们知
入
道宇宙的本质是物质的,它回答了
新
“宇宙是什么样”的问题,那么人
课
类宇宙探索是有了那些发展呢?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1、 世界宇宙新探索
展示课件 观 看
通过对“世界上科技
学生说 知识点
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掌握。
使学生能坚持用科学的观 点分析发现各种新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 :联系实际
转事业发展的看法。 世界宇宙新探索
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学生根 结构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
板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宇宙资源开发
据板书 所学知识有清晰的了解。
书
宇宙资源
归纳本 并为巩固本节知识提供清
设
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学设计
课 题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课型
新课
设计项目
具 体内容
教学设计的分析
1、 知识目标
1、 说大纲:该部分是大纲中的理解应用部分,是考
了解宇宙探测、开发、保护的现状, 点之一,也是研究性学习重要课题。
明确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2、 说教材:
教
大,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3、 1、本节课的内容从世界宇宙新探索到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