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瑞典英国福利制度改革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瑞典英国福利制度改革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欧洲诸国家的福利制度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继承与发扬,可谓比较完善。
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隐藏于旧福利制度中的弊端充分暴露,迫使政府或多或少进行了改革。
以西欧北欧的典型代表英国瑞典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改革的背景及主要措施,并由此提出对我国的启示。
标签:福利国家;改革;比较研究1引言福利国家是指这样一种国家,它有着集全面性国家性、集体性、义务性于一身的社会保障计划以应对工业社会里个人可能遭遇到的不幸与缺憾。
它对全体公民,无论工作与否,无论城乡差别,一律提供保障。
英国瑞典都是典型的福利国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福利国家事业在二战后得到迅猛发展并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颠峰,但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使福利国家陷入重重困境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两国政府不得不进行了福利制度改革。
分析了它们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这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2英国、瑞典改革背景与主要措施2.1英国20世纪初期,在经济学家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思想指导下,以《贝弗里奇报告》开始了英国创建福利国家的序幕。
以《国民保险法》《国民救济法》等五部法律的通过为标志,英国于1948年宣布正式建成福利国家,其目标是:收入均等化福利普遍化就业充分化等。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繁荣,其福利事业也得到大力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达到巅峰。
但这种高福利模式却存在许多弊病,简言之就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太强调公平公正均等就会影响效率,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弊端在石油危机后充分暴露,滞胀局面,一方面国家经济停滞不前,无力负担日趋增长的公共福分支出,国家财政严重赤字。
另一方面,通胀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不得不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提高福利标准,这又进一步增加政府社会福利支出,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举步难艰,在这样背景下,英国开始了福利制度的改革。
英国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撤切尔政府阶段和布莱尔政府阶段,具体上说两者的改革没有实质区别有一定连续性,只是后者做法更加温和而己。
英国福利政策

英国福利政策英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福利政策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英国福利政策的一个概述。
一、英国福利政策的背景和历史英国的福利政策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人阶级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极度贫困,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这种情况。
1948年,英国建立了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这是英国福利政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后,英国政府不断扩大福利服务的范围和规模,覆盖了包括教育、住房、失业、退休等领域。
二、英国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1. 卫生保健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是一个免费的医疗服务体系,覆盖了全体公民。
NHS包括医院、诊所、药店等设施,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服务。
此外,英国还设立了私人医疗保险制度,为那些需要特殊医疗服务的人提供额外的保障。
2. 教育英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所有5-16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教育。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高等教育贷款计划,为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学费贷款和助学金。
3. 住房英国政府实行了社会住房制度,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住房补贴制度,为那些需要额外住房支持的人提供帮助。
4. 失业保险英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为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提供失业救济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就业服务机构,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
5. 退休保险英国的退休保险制度为那些达到退休年龄的人提供养老金,帮助他们维持生活。
此外,政府还设立了职业年金制度,为那些没有私人年金的人提供额外的退休保障。
三、英国福利政策的特点和问题1. 英国福利政策的特点是普遍性、免费性和公平性。
福利服务的覆盖范围广泛,包括所有公民和居民,而且大多数福利服务都是免费的,保证了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福利保障。
此外,英国的福利政策注重公平性,避免贫富差距过大。
2. 英国福利政策的问题主要是财政压力大和社会不公。
英国福利制度

英国福利制度英国福利制度英国福利制度是指英国政府为了保障国民福利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帮助那些经济状况较差、生活困难的人群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待遇。
1.福利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英国福利制度起源于19世纪工业化时期,当时社会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和贫民问题。
1834年,英国通过了《贫民法令》,建立了最早的福利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进,福利制度逐渐扩大,涵盖了更多的领域,并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英国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失业救济、住房补贴、医疗福利和养老金等多个方面。
这些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或者通过政府与私人机构合作提供。
这些福利制度的核心原则是根据需要发放福利,而不是根据支付能力。
3.福利制度的问题和挑战英国福利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福利制度覆盖范围广泛,支出大幅增加,导致财政压力加大。
福利申请和发放过程中存在滥用和不公平的情况,需要更好的管理和监督。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变迁,福利制度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以满足不同阶层和年龄群体的需求。
4.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展望为了解决福利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英国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中,2010年的福利改革,旨在减少福利支出和提高福利支付的效率。
政府还鼓励私人机构参与福利服务的提供,以减轻财政压力。
展望,英国福利制度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变革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政府应加强福利管理和监督,确保福利的公平、有效发放。
加强教育和培训,促使受助群体尽快脱离福利依赖,实现自主发展。
,英国福利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为经济困难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福利待遇。
它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改革的需求,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福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英国福利制度

英国福利制度英国福利制度概述英国福利制度是指英国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实施的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
这些福利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平和平等的机会,支持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条件,并促进社会福利的可持续发展。
福利体系英国福利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民保险制度(National Insurance)国民保险制度是英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核心之一。
所有工薪阶层的劳动者必须向国民保险基金缴纳保险费,以获取一系列的社会福利待遇,包括医疗服务、失业救济和退休金等。
养老金制度(Pension System)英国的养老金制度是通过国民保险制度来提供的。
根据个人缴纳的国民保险,退休时可以获得一定的养老金待遇。
个人也可以自行进行私人养老金储蓄计划。
医疗保障制度(Healthcare System)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被称为国民保健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
NHS 是一家支持全民医疗健康保障的公共医疗机构。
通过NHS,英国公民可以享受免费或低价的医疗服务,包括就诊、住院治疗和处方药等。
失业保险制度(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失业保险是英国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失业人员可以通过申请失业救济金来获得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度过失业期间的困难。
低收入家庭补贴(Income Support)低收入家庭补贴是为了帮助收入较低的家庭获得基本生活费用而设立的。
通过申请低收入家庭补贴,符合条件的家庭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援助。
福利制度的优点英国福利制度具有以下优点:1. 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福利制度确保了每个公民在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包括食物、住房、医疗和教育等。
2. 促进社会公平和平等:福利政策的实施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增加社会公平和平等。
3. 保障社会稳定:福利制度可以减轻失业和贫困引起的社会不安定,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福利制度的挑战与改革尽管英国福利制度带来了诸多优点,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英国社会文化之福利制度

英国社会文化之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经济、社会和保障性服务。
在英国,福利制度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管理和执行,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医疗保健、失业救济、退休金和贫困扶助等。
福利制度在英国具有长期和重要的历史,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社会公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英国的福利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的农民和农业工人进入城市从事工业生产,但由于劳动条件差、收入低,他们很难维持基本生活。
在这种背景下,工人运动和慈善团体呼吁政府为劳动者提供帮助和保障,逐渐形成了英国的福利制度。
英国的福利制度在20世纪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制定了战时经济计划,扩大了福利服务的范围和覆盖面。
1945年,工党政府通过《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健康服务法》,建立了国家健康服务系统和国民保险制度,为全体公民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险。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英国的福利制度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政府推出了失业救济和退休金计划,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经济援助。
此外,英国还实施了住房福利政策,帮助低收入家庭获得适当的住房条件。
这些措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贫困和社会不平等。
然而,英国福利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改变,福利开支成为了政府的重要负担。
同时,某些人滥用福利系统,依赖政府的援助而不愿意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生活水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英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更加严格的福利资格审核和提高就业机会等措施。
此外,英国政府还提倡个人责任和社区互助,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社会问题的增加,英国的福利制度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政府加大了对福利系统的监管和改革力度,以提高效率和减少浪费。
同时,英国政府还重视社会创新和公民参与,鼓励社区组织和慈善机构参与福利服务的提供和管理。
英国福利体系演变和问题产生

改革后的平均水平 5,000
3.缓解了财政压力-----养老金为例,目前只占 GDP的5—6%
福利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
1951一1982年社会福利支付增长2.7倍,而国内 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
1951一1982年社会福利支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从14.4%跃升为29.4%。
过分追求公平,影响了经济效率
1976 年的英国加工制造业,税后利润率为 8.5%,比西欧、北美低7个百分点。
以社会保障为主体,包括医 疗保健服务、充分就业、 住房、教育等福利政策的 国家制度。
英国完善的福利制度的意义
1.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稳定社会,缓解贫困 3.推进社会平等
1945年 1970年
最上层的10%的财产情况 56% 33.3%
最上层的10%的收入情况 27.6% 20%
背景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殖民地统治的瓦解 ,经济衰落、失业和人口老龄化等诸多社会经 济问题的困扰,人们对“福利国家”政策产生 了质疑,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危机四伏,受到了 普遍的批评。
3.改革养老保险体系 1999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福利制度与 养老金法案》
布莱尔政府对福利制度的改革的评价
1.福利国家 2.普遍性原则
社会投资国家 选择性原则
3.效果显著
4.仍然任重而道远
1.经济持续稳定增长----1997年以来,保持2% 2.失业人数下降
时间 人数
改革前的平均水平 350,000
1601年英国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即《旧 济贫法》 区别对待原则
将那些确无劳动能力的人送入“济贫院”,对有劳 动能力的穷人即官方认为懒惰的穷人则进行惩罚
注重效率
1834年《新济贫法》 济贫院内济贫
英国福利制度

英国福利制度自1948年起实施,为所有居民提供基本保障和福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利制度不断改革和调整,为英国居民创造了更加优质的社会福利体系。
以下是该文的具体内容。
第一段:英国福利制度的起源1942年,英国政府推出涵盖医疗保险、退休金、失业保险、死亡保险的白皮书,主张由政府出资为全国居民提供基本福利制度。
1948年7月5日,该福利制度正式实施,为英国社会创造了完备的社会福利体系。
第二段:英国福利制度的组成英国福利制度主要包括国民保健制度、国家退休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残疾补偿金制度和家庭补贴金制度等。
其中,国民保健制度是福利制度的核心,为所有英国公民提供医疗保障和药品费用补助。
第三段:福利制度改革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并推出新的工作补贴计划,旨在鼓励失业人士回归工作市场。
20世纪90年代,英国进一步推动福利制度改革,将福利金金额削减,并加强对福利申领者的审核,以防福利制度被滥用。
第四段:英国福利制度的争议近年来,英国福利制度引起了许多争议和争端。
有人认为福利金金额过低,难以应对生活支出,导致贫困居民难以维持生计。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福利制度过于慷慨,使得许多人不愿意工作,依赖政府救济。
这些争议不仅体现了福利制度的缺陷,也突显了政府如何为福利制度的改善而努力。
第五段:对未来福利制度的期望面对福利制度的种种争议和问题,英国政府不断尝试推出新的政策和措施,以使福利制度更加完备和健全。
未来,人们期待英国福利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
同时,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加强讨论和交流,为福利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做出积极贡献。
总结:随着英国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它已经成为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基石。
然而,福利制度的改革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只有通过政府与公民各界的共同努力,方能让福利制度更好地服务于英国居民,为社会公益尽一份力量。
英国社会保障存在问题两次改革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政府的高额税收除了对人 们工作和投资积极性产生 消极作用外, 还引起大量 的逃税现象
二、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1、撒切尔夫人政府对社会保障 制度的改革
一方面通过直接降低一些社 会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 以达到明显降低政府社会 保障支出,减轻国家的责 任与重负的目的;
保障,在风险与保障、国家责任与
个人责任之间建立了新的平衡
三、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社会保障的范围与标准 要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 应。要有一定的限度,过度的 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制度未必 是件好事,它会带来很多的负
面影响。
其次,既要体现社会福利的 公平,同时也要追求社会经 济效率会保障
开支更是占到了50%。
2、过分追求公平,经济缺乏效率
以“ 均等化” 为目标的福 利分配必然造成劳动市场和资 本市场上的动力不足,行为扭 曲,从而引起经济效率
的损失。
3、政府干预过多经济深受其害
•英国的社会保险费征收较低,其 “ 福利国家” 的维持主要是通 过财政预算增加政府的一般税收 进行的。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存 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1、福利增长过快,政不堪重负
英国在福利国家建设中增加了 更多的社会保障项目,范围一再 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其结果是社
会福利开支直线上升,国家财
政日益困窘。
1949年英国福利开支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 , 1966年便达到14.4%,1978 年 进一步提高为27.3%。
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在社 会保障中应该承担的义务 和责任,推行
社会保障私有化。
2、布莱尔改革
政府将自由市场同基本 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强调在市场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國福利制度改革關鍵字: 學習時報改革福利制度的直接原因1.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支出結構越來越不合理。
1949年,社會保障支出在英國政府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僅為13.5,到1997年已經上升到32,成為英國財政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項,幾乎等於教育支出的三倍。
從1978年到l997年,英國社會保障的實際支出水準平均每年增長4,其增長速度高於其他任何一項政府支出。
英國的社會保障支出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根據經濟狀況調查支出的福利金,它是為收入和儲蓄低於某一最低限度的人提供的救助,主要包括收入補助金和住房福利金。
二是繳費性福利金,主要包括退休養老金和工傷保險金。
三是既不需要接受經濟狀況調查也不需要繳費就可申請的福利金,主要是殘疾福利金和兒童福利金。
到了1990年代末,原有的福利制度使得不需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福利項目的支出比重越來越大,而這顯然會使政府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
不僅如此,由於這種支出結構還在客觀上打擊了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那些人的積極性,同時對公民的儲蓄動機產生了負激勵,其長期結果將是進一步惡化政府財政狀況。
2.“福利陷阱”導致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一種消極的收入補償制度,而沒有起到鼓勵公民通過工作和儲蓄來實現自立的積極作用。
“福利陷阱”是指由於非工作狀態時的福利水準較高,領取的資格條件要求較松以及工作時的收入過低所引起的一種對福利的過度依賴現象。
由於對一部分人來說,他們從領取福利狀態轉變到工作狀態時收入增加幅度很小甚至為負值,因此,這些福利享受者就沒有足夠的動力擺脫對福利的依賴。
福利制度本身缺乏強制性激勵也是導致福利陷阱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英國福利專案基本上都沒有要求適齡福利申請者積極地接觸勞動力市場,接受培訓或者從事志願性工作。
另外,英國傷殘鑒定制度的不合理也導致一批人落入福利陷阱。
由於傷殘鑒定的結果只有全部殘疾和無殘疾兩種,所以只要是通過了全殘鑒定,那些即使還能夠從事一定工作的勞動者也不用再去尋找任何工作,從而可以心安理得地靠福利度日。
3.欺詐現象普遍,福利基金損失嚴重。
根據英國政府的估計,英國每年的福利支出中大約有40億英鎊因欺詐而白白損失。
參與福利欺詐活動的不僅有一些福利金領取者,而且還包括一些不誠實的雇主和房東,有時還涉及政府官員,更為嚴重的是存在有組織的犯罪活動。
這種情況無疑既不符合福利制度本身的宗旨,也會對納稅人支援社會福利系統的積極性產生不利的影響。
英國改革福利制度的主要措施1998年3月,英政府正式出版了代表此次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原則的綠皮書——《英國的新藍圖:一種新的福利契約》。
1999年2月,英國議會通過了《福利改革與養老金法案》,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英國政府的福利改革計畫。
當前的英國福利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調整工作與福利的關係,使工作成為大多數人進入福利系統的唯一通道。
為此,英政府制訂並推行一項大規模的“從福利到工作”計畫。
這一被稱為英國“新政”的龐大計畫分別為青年人、長期失業者、單身父母、殘疾人或長期患病者以及失業的失業者配偶等五種失業者分別制訂了不同的行動計畫,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包括:由專業人員為失業者提供靈活、專業化和個人化的諮詢服務,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提供實用的求職和工作幫助,保證他們在就業的頭12周內照領救濟金等;通過工作家庭稅收減免(包括兒童看護稅收減免)、修改社會保險繳費規定、改革所得稅制,以及規定最低工資等手段來提高工作的價值,增加工作對福利領取者的吸引力;政府承諾承擔起改善公民就業機會的責任,同時要求有能力的個人也相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政府要求25歲以下青年失業者必須從事一種與勞動力市場積極接觸的活動,不能再坐等救濟金;第一次無正當理由拒絕安置會導致扣罰兩周救濟金的處罰,第二次拒絕則被扣罰四周的救濟金。
2對整個養老保險制度進行徹底改革,努力為人們提供更有保障的退休生活,恢復人們對養老金制度的信任。
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是這次英國福利制度改革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英國原有的養老體系大致由兩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是金額固定的國家基本養老金,它取決於勞動者的繳費年限,與個人工作時的收入無關,大約等於退休時年平均收入的15左右(1994年)。
第二層次包括三部分,即與個人收入有關的國家第二養老金、職業養老金及個人養老金。
國家允許有條件的勞動者自願選擇以加入後兩種養老金計畫為條件而退出國家第二層次的養老保險,同時提供相應的國家養老保險繳費減免。
但是,這種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許多的問題。
由於目前經常變換工作者的比例上升和公司規模普遍縮小等原因,職業養老金的擴展受到限制。
此外,再加上職業養老金管理不善等問題,不少人認為職業養老金並不十分可靠。
而且各養老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導致成本過高和銷售誤導等問題,結果造成一部分人中途就因無力繳費而停止投保。
即使是一直繳費,最終也得不到多少養老金。
新的養老保險制度的核心是建立起一個新的養老金結構,除了繼續強調國家基本養老金的基石作用和職業養老金的重要性之外,國家準備對原有的收入關聯型國家養老保險進行改革,通過大幅度提高其受益水準而建立一個新的、主要針對低收入者的國家第二養老金,同時推行個人信託保全養老金計畫。
由於國家對於這種養老保險計畫在成立條件、最高收費標準、服務內容要求以及投保者對基金管理的參與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因此它具有成本低、安全度高且適應面寬的特點,因此非常適合那些沒有參加職業養老保險而又對原有的個人養老保險不信任的中高收入者。
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減少低收入者對救助性福利的依賴,同時希望中高收入者通過職業養老保險和個人信託保全養老保險為自己提供水準更高的養老保障,從而退出國家第二養老保險。
此外,為了保護婦女的養老權益,1999年的《福利改革和養老金法案》還明確規定,在夫妻離婚分割財產時,養老金視同財產對待。
3.打擊和防止福利欺詐活動。
減少福利欺詐損失也是英國當前福利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標。
為此,英國政府加大了對福利欺詐活動的調查和偵破力度。
如賦予地方政府在調查欺詐問題上更大的自主權,並提供相應的經濟激勵;建立跨郡市聯合工作小組來調查有組織的跨地區欺詐活動;設立反企業欺詐熱線加強對雇主逃避社會保險繳費的打擊。
其次,英國政府還通過立法對福利欺詐行為進行更有效的懲治。
過去對於欺詐行為,除了要求退還多發福利金並扣發一部分福利金外,只能靠提起訴訟這種成本較高而且費時的手段來對付欺詐者。
1997年頒佈的《社會保障(欺詐)管理法》賦予社會保障部和地方政府以更大的經濟懲罰權,並且規定了一項新的罪名“不誠實誤述罪”。
1998年的《社會保障法》又進一步擴大了對雇主和個人逃避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經濟處罰的範圍。
在其他方面,英國政府努力通過改善電腦聯網來加強對社會保險號碼的管理,通過嚴格的福利享受資格認定程式和對公共福利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等手段來減少因管理不善而導致欺詐行為發生的可能性。
同時建立的福利欺詐巡查員制度也為提高社會保障各部門反欺詐活動的效果及加強地區合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發達國家社會救助改革趨勢[投稿]歡迎原創作品發達國家社會救助制度改革趨勢楊立雄陳玲玲*(湖南師範大學社會學系長沙410081)[內容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為了克服社會福利制度中“獎懶罰勤”的缺陷,西方發達國家對獲得社會救助受益者增加工作要求。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許多國家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政策。
“胡蘿蔔”政策是增加工作回報;“大棒”政策主要包括出臺尋找工作並接受就業機會的法令,並對不服從工作安排者實施制裁。
[關鍵字]社會救助改革,強調工作,發達國家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各項目中出現最早的一種制度,是社會福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為滿足貧困者及其家庭成員基本生活需要而提供社會認可的最低生活保障。
從1601年英國伊莉莎白頒佈《濟貧法》開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建立了體系完善、保障水準較高的社會救助制度。
但是高水準的社會救助體系也給社會帶來了不利影響。
其中比較嚴重的是問題是所謂的“福利陷阱”,受益者對社會和政府的依賴越來越嚴重。
從90年代中後期開始,西方學者開始對社會救助進行反思,各國政府把社會救助制度改革作為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擺上議事日程。
一、“無責任即無權利“——對受益者的工作要求9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社會救助體系改革的明顯趨勢是對獲社會救助的人們增加工作要求。
在英美產生巨大影響的“第三條道路”揚棄傳統左派“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政策,主張實行“不承擔責任就沒有權利”的積極福利政策,主張福利既是每個人的權利,也要求每個人盡義務,以此鼓勵形成自立而不是依賴性的福利政策氛圍。
在美國,克林頓的福利政策折衷性質明顯,它是不受約束的市場資本主義的右傾觀念與社會平均主義的左傾觀念相結合的產物。
其社會保障主要解決公平與效率的困境,在凱恩斯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間尋求平衡,其理念從最初的單純性救濟改為工作性福利(welfare-to-work)、由原先的普遍福利轉為有限救助、由建設福利國家變為發展多元合作。
這種轉向的標誌便是在社會救助中增加對工作的要求。
例如,接受援助的單親父母兩年內需要每週工作至少20小時;2000年進一步增加到每週30小時,核心家庭每週至少要求工作35小時。
美國聯邦政府還制定了社會救助受益家庭的就業目標。
1997年,社會福利受益家庭至少要求實現25%以上的就業,核心家庭則要達到75%;2002年社會救助受益家庭就業率增加到50%,核心家庭則要達到90%。
沒有完成目標則要給予相應處罰,第一年聯邦政府將減少5%的撥款,以後每年的減少量依次增加2%。
雖然原來的“未成年孩子家庭補助”法案(AidtoFamilieswithDependentChildren,簡稱AFDC)對受益人也有一定的工作要求,但執行並不嚴格。
“1996個人責任與工作機會折衷法案”(ThePersonResponsibilityandWorkOpportunityReconciliationAct1996,簡稱PRWORA)通過後,免除工作的條件更加嚴格,並且加強了對受益人的培訓要求(參加假日培訓的人不低於20%),對不服從者有更嚴厲的制裁。
為了便於社會救助受益人能在勞動力市場找到工作,從1997年開始,州和當地社區為那些享受“貧困家庭臨時救助”(TemporaryAssistanceforNeedyFamilies,簡稱TANF)、又很難找到工作的家庭創造額外工作機會,聯邦政府則會提供一定的資金幫助。
資金主要用於下列專案:公共或私人部門的工資補助;在職培訓費用;工作安置和雇傭之後的服務;社區服務;工作支援服務等。
在英國,1998年3月工党政府正式出版了代表布雷爾福利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原則的綠皮書——《英國的新藍圖:一種新的福利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