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技术资料
无线充电

越性的。 ● 利用无线磁电感应充电的设备可做到隐形,设备磨损率低,应 用范围广。 ● 操作方便。
无线充电技术待解决的问题
• 传输距离。 • 电能转换功率低。 • 电磁辐射的安全问题。 • 电磁兼容问题。 • 让电磁辐射在错误使用情况下不至于损坏电池和充电器。
3
主流产品
越来越多的手机开始支持无线充电技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
一、发展历史 二、基本原理 三、主流产品来自CONTENTS1
发展历史
无线充电技术
● 1831年,法拉第就发现周围磁场的变化将在电线中产生
电。 ● 1890年,物理学家兼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 (NikolaTesla)就已经做了无线输电试验,实现了交流发 电。磁感应强度的国际单位制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 2005年,香港城市大学许树源教授成功研制出“无线电 池充电平台” 。 ● 2007年6月7日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 杂志的网站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组把共振运 用到电磁波的传输上而成功“抓住”了电磁波。成功为一 个两米外的60瓦灯泡供电。
无线充电技术
电磁感应式
无线电波式
磁场共振式
电磁感应式
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 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 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输入端转 移到接收端。
无线电波式
利用电波,将能量打到远方,再由特定电路将能量收回使用。充 电系统主要有微波发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可以捕捉到从墙 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随负载作出调整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直流 电压。
磁场共振式
电磁辐射具有发散性, 相隔较远的接收器只能接 收到发射能量的极小一部 分,而当接收天线的固有 频率与发射端的电磁场频 率一致时,就会产生共振, 此时磁场耦合强度明显增 强,无线电力的传输效率 大幅度提高。
无线充电技术解析

无线充电技术解析无线充电技术是指通过无线传能技术,将电能无线传输到需要电力供应的设备中,从而实现设备的充电。
它是一种便捷、高效、安全的充电方式,正逐渐改变人们对于充电的传统观念。
本文将深入解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无线充电技术主要依赖于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两种原理。
电磁感应是通过变换电流产生的磁场,诱导被充电设备中的线圈内的电流,从而实现电能传输。
电磁辐射则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输特性,将电能无线传输到接收设备。
在无线充电的过程中,发射端通过电源提供电能,经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辐射的方式传输到接收端。
接收端设备上的接收线圈接收到电磁信号后,将其转化为电能,用于设备的充电或供电。
整个过程中,需要确保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线圈结构、频率、功率等参数的匹配,以确保充电效率和传输距离。
二、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1. 智能手机充电: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充电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无线充电技术,可以摆脱传统充电线的束缚,使得充电更加方便快捷。
只需将手机放在无线充电器上,即可实现自动充电,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2. 电动汽车充电: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电动汽车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通过在停车场等场所设置无线充电设备,可以使电动汽车在停车期间自动充电,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便利性。
3. 家居电子设备充电:无线充电技术也可以应用于家居电子设备的充电领域。
通过将无线充电设备集成到家具中,如床头柜、书桌等,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提供便捷的充电方式,同时节省充电线的使用和管理。
三、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便利性的需求不断增加,无线充电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设备充电: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针对个体设备的充电,未来无线充电技术有望实现多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即可以通过一个充电设备同时为多个设备进行充电,进一步提高充电效率和便利性。
无 线 充 电 技 术

四、无线充电传输的主要领域
五、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生活中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在
不知不觉中各种“理不清”的线缆以 及需要事先布置好的插座却给我们带 来了与日俱增的困扰。
植入体内的医疗设备如何长期供电?
多节点的供电问题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需求,无线输电
的特点决定无线输电必将在此领域大有可为。
无 线 充 电 式 充 电 站 设 想
无线输电可以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充供电
手机、照相机无接触充电
统一的充电平台可以为各种电子设备充 电,解决了充电线多、接口不一的问题
医学(医疗器械)
轨道交通
目前,采用无线方式为轨道交通供电也是目前的研究 热点之一。
MP3、便携式电脑、电动汽车。
Powermat公司展示了为不同电子产 品进行无线充电的设备
海尔公司推出的“无尾电视”
什么是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 )。 无线充电技术引 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 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则在 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高效传输 的技术。
由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受装置组成,当两个装
置调整到相同频率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 振,它们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技术种类传输率传输距离缺点
被充电产品必 须置于充电器 附近 传输功率小
电磁感应
几瓦到几百千 瓦 上百毫安
<=1cm
无线电波
10m左右
电磁共振
几千瓦
无线充电简介介绍

安全与标准问题
总结词
无线充电技术的安全性和标准化有待 加强。
详细描述
无线充电技术的安全性和标准化问题 一直是关注的焦点。需要加强技术安 全监管,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 保无线充电设备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05
无线充电技术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突破
高效能无线充电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将实现更高效率的无线充电 ,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体验。
竞争格局
随着更多企业进入无线充电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预计将 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本降低。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改变
便捷性提升
01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不再需要频繁
寻找充电线和插座,提高了生活效率。
环保贡献
02
无线充电技术的普及将减少因废弃充电器产生的电子垃圾,对
环保做出贡献。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电子技 术和磁耦合理论的不断发展,无 线充电技术逐渐进入实用阶段。
2000年代初,无线充电技术开 始在医疗、军事等领域得到应用
。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 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充电技术 逐渐成为消费电子产品中的主流
配置。
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耳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中 。
无线充电标准统一
为了实现电动汽车的普及,需要 统一无线充电标准,降低设备兼
容性问题。
其他无线充电应用场景
医疗设备无线充电
为植入式医疗设备提供无线充电解决 方案,如心脏起搏器等。
智能家居无线充电
公共设施无线充电
在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置无线 充电设施,方便旅客为移动设备充电 。
《2024年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范文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充电方式,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它为手机充电带来了便利,不再受限于线缆的束缚,因此无线充电技术的相关研究对于科技进步与手机用户体验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手机无线充电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解析其技术原理及未来发展前景。
二、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是利用磁场与电流的耦合效应来实现为手机充电的功能。
一般来说,手机无线充电的原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发射端产生磁场:无线充电发射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磁场。
2. 接收端接收磁场:手机无线充电接收端通过电磁耦合效应接收磁场。
3. 能量转换:接收端将接收到的磁场能量转换为电能,为手机电池充电。
三、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与挑战(一)优势1. 便捷性:无线充电技术无需使用线缆连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为手机充电。
2. 安全性:减少了因线缆接触不良或过度拉扯导致的安全隐患。
3. 兼容性:随着无线充电标准的普及,未来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手机将实现更好的兼容性。
(二)挑战1. 充电效率:目前无线充电的效率仍低于有线充电,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充电距离与速度:无线充电的充电距离和速度受限于技术限制,仍需进一步优化。
3. 成本与价格: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与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影响市场推广。
四、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提高充电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无线充电的效率将逐步提高,接近甚至超过有线充电。
(二)扩大兼容性:随着无线充电标准的统一与普及,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手机将实现更好的兼容性,提高用户体验。
(三)降低成本与价格: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无线充电设备的成本将逐渐降低,价格也将更加亲民,有利于市场的推广与应用。
(四)多元化应用场景:未来无线充电技术将应用于更多领域,如智能家居、电动汽车等,实现真正的无线化生活。
无线充电知识点梳理总结

无线充电知识点梳理总结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无线充电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或者电磁辐射来传输能量。
电磁感应是由原电流而产生的磁场,这个磁场又可以激发另一根导线中的电流。
而电磁辐射是通过电磁波来传输能量,这种方式在远距离的无线充电中应用较多。
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分为近场无线充电和远场无线充电两大类。
近场无线充电是指通过电磁感应来传输电能,传输距离较近,一般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
这种充电方式通常用于电动牙刷、手机等小型设备的充电,其原理是将充电设备和被充电设备之间的电感耦合在一起,通过磁场的感应来传输能量。
而远场无线充电则是通过电磁辐射的方式来传输能量,传输距离较远,一般为数米到数十米。
这种充电方式通常用于电动汽车、充电宝等大型设备的充电,其原理是利用发射器发出电磁波,被充电设备上的接收器接收这些电磁波并转换为电能进行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程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研究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等现象。
20世纪初,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为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首次尝试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无线输电,他们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将能量通过电磁感应传输了一公里距离。
之后,无线充电技术在各个领域逐渐得到应用,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充电方式。
2010年之后,无线充电技术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应用,这主要得益于移动智能设备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对设备充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使了无线充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已经成为了移动设备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许多大公司都在积极投入研发,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无线充电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无线充电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1.移动智能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是无线充电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让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频繁地接触充电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无线充电技术简介

四.無線充電產品介紹
4.3 Power mat
其分为充电面板和特殊背盖(不过目前不是所有机型都有这种背盖),特殊背盖相当于一个接收器, 用户只需在手机上安装好背盖之后放在充电面板上即可开始充电.
对于其他没有特殊背盖的设备,其还配备了一个基本充电模块,它能配上各种不同的接头,以 便用户连接各种电子设备。
利用指向性的天线或雷射使电磁波集中朝同一方向发射是一个理论上可行做法,早在1968年, 美国航天工程师彼得· 格拉泽就提出轨道太阳能发电站(Solar Power Station)的构想,企图将搭载有 巨大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人造卫星,以微波的方法传送到地球的构想。但由于卫星上的传送器必须 不停的追随接收器,因此实际应用上受到太多局限。
三.無線充電技術原理:
3.1 电磁波方案
电磁波方案就是利用电磁波来载送能量或电力。 美国Power Cast公司开发了这项技术,可为各种电子产 品充电或供电,包括耗电量相对较低的电子产品,诸如 手机、MP3随身听、温度传感器、助听器,甚至汽车零 部件和医疗仪器。整个系统基本上包含了两个部件,称 为Power Caster的发射器模块和称为Power harvester的接收 器模块,前者可插入在插座上,后者则嵌入在电子产品 上。
电事实上以电磁波来传送电力并不十分可行,电磁波向 四面八方辐射,能量大量散失。以广播接收为例,射频广播 台的基地台以数十或数百千瓦(kW)大功率朝360度方向发射广 播讯号,但与发射机的功率相比,接收机所能接收到只能用 微乎其微来形容,其能量传输效率实在太低。
三.無線充電技術原理:
3.1 电磁波方案
无线充电技术简介
检测工程 李超波 2011/02/14
主要內容:
Contents
无线充电

当电池充满(略大于4. 15V )时, U3的反相输 入端2略高于4. 15V。 运放便输出低电位, 此 时Q4 截止, 恒流管Q5 因完全得不到偏流而截 止, 因而停止充电。同 时运放输出的低电位经 R8 使Q3 导通, 点亮 LED3作为充满状态指 示。
充电电路
从接收电路引出电 源。利用拨码开关 改变负载电阻调节 充电快慢。同时在 充电电池前并联两 个串联的贴片发光 二极管(一个发光二 极管的导通电压是 1.5V,串联后,导通电 压为3V),实现充满 指示功能。
•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2007年6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的网站上发 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组把共振运用到电磁波的传输上而成功“抓 住”了电磁波。他们利用铜制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一团线圈附在传送电 力方,另一团在接受电力方。当传送方送出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后,经过 电磁场扩散到接受方,电力就实现了无线传导。这项被他们称为“无线电 力”的技术经过多次试验,已经能成功为一个两米外的60瓦灯泡供电。这 项技术的最远输电距离还只能达到2.7米,但研究者相信,电源已经可以在 这范围内为电池充电。而且只需要安装一个电源,就可以为整个屋里的电 器供电。
无线电波式充电
• 这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类似于早期使用的矿石收 音机,主要有微波发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可 以捕捉到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随负载作出 调整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此种方式只需一个 安装在墙身插头的发送器,以及可以安装在任何低电 压产品的“蚊型”接收器。
第四部分:无线充电的优劣
• 优点: • 利用无线磁电感应充电的设备可做到隐形,设备磨损率低,应用范围广, 公共充电区域面积相对的减小,但减小的占地面积份额不会太大。 • 技术含量高,操作方便,可实施相对来说的远距离无线电能的转换,但 大功率无线充电的传输距离只限制在5米以内,不会太远。 • 操作方便。 • 缺点: • 虽然设备技术含量高,但设备的经济成本投入较高,维修费用大。 • 因实现远距离大功率无线磁电转换,所以设备的耗能较高。无线传输的 距离越远,无用功的耗损也就会越大。 • 无线充电技术设备本身实现的是二次能源转换,也就是将网电降压(或 直接)变为直流电后在进行一次较高频率的开关控制交流变换输出。由 于大功率的交直交电流转换是进行电能的二次性无线传输原因,所以电 磁的空间磁损率太大。 • 因为采取无线传输,磁能的无用功耗损会随着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增高 而上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MA标准是由 Duracell Powermat 公司发起的, PMA联盟致力于 为符合IEEE协会 标准的手机和电 子设备,打造无 线供电标准,在 无线充电领域中 具有领导地位。
由美国高通公司、 韩国三星公司以及 Powermat公司共同 创建的无线充电联 盟。目标是为包括 便携式电子产品和 电动汽车等在内的 电子产品无线充电 设备设立技术标准 和行业对话机制。
无线充电技术 优点
技术含量高,操作 方便,可实施相对 来说的远距离无线 电能的转换,但大 功率无线充电的传 输距离只限制在5 米以内,不会太远。
LOGO
技术特点
由于大功率 的交直流转 换是进行电 能的二次性 无线传输原 因,所以电 磁的空间磁 损率太大。
设备成本高,维修费用大
无线充电 技术缺点
由于采取无 线传输,磁 能的无用功 耗损会随无 线充电设备 功率的增高 而上升。
设备耗能较高
LOGO
应用现状
2013年 2012年 2010年 2009年
展示了三星Galaxy S4的无线充电 底座,并现场演示手机充电过程
三星
推出了无线充电宝,以及两 款可以进行无线充电的手机
诺基亚
Latitude Z——全球第一台配有无 线感应充电基座的笔记本电脑
中国CE创新设计盛典
出现专为iPhone打造的无线充电器, 但必须使用改装后的专用电池
阶段 3
实现交流发电
“无线电力”试验
投入生产应用
LOGO
1890
2007
历史发展
2008
2014
支持 大功率
设备
LOGO
基本原理
无线充电系统主要采用电磁感 应原理,通过线圈进行能量耦合实 现能量的传递。
系统工作时输入端将交流市电 经全桥整流电路变换成直流电, 或 用24V直流电端直接为系统供电。 经过电源管理模块后输出的直流电 通过2M 有源晶振逆变转换成高频 交流电供给初级绕组。通过2个电 感线圈耦合能量, 次级线圈输出的 电流经接收转换电路变换成直流电 为电池充电。
LOGO
实现方式
1
电磁感应式充电
初级线圈一定频率 的交流电,通过电 磁感应次级线圈中 产生一定的电流, 从而将能量从传输 端转移到接收端。
2
3
磁场共振式充电
由能量发送装置和 能量接收装置组成, 当二者调整到相同 频率,或者说在一 个特定的频率上共 振,它们就可以交 换彼此的能量。
无线电波式充电
主要由微波发射装 置和微波接收装置 组成,可捕捉到从 墙壁弹回的无线电 波能量,在随负载 作出调整的同时保 持稳定的直流电压。
LOGO
无线充电技术调研
LOGO
1
定义
2
历史发展
3
原理及实现方式
4
技术标准及特点
5
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LOGO
定义
❖ 无线充电技术的定义是利用电磁波感应原理, 及相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 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 进行充电的一项技术。
LOGO
阶段 1
历史发展
阶段 2
CES(消费者电子展)
LOGO
应用现状
诺基亚Lumia 920 诺基亚Lumia 820
谷歌Nexus 4
Qi标准的典型 代表性产品
LOGO
应用现状
劲量
PowerMate
当前市场上已有大量不同款式的无线充电器可供选择
无线充电电路板示意图
LOGO
发展趋势
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 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
全球首个无线充电 国际标准——Qi标准
便携通信领域
LOGO
无线充电联盟 WPC
成立于2008年12月17日
已有多家知 名企业和组 织加入WPC
HTC 飞利浦诺基亚 Leabharlann …LOGO发展趋势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大多处于研究阶段
MPT技术
ICPT技术
RFPT技术 ERPT技术
LOGO
水下探测领域
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领域
其他领域
WPT技术 应用领域
延伸
医疗器械领域
航空航天领域
LOGO
三种实现方式的特点
LOGO
Qi标准
PMA标准
主流技术标准
A4WP标准
iNPOFi技术
新一代无线充电技 术标准追求高效、 绿色、便捷、经济
LOGO
主流技术标准
Qi标准
PMA标准
A4WP标准
iNPOFi技术 要点
Qi是全球首个推动 无线充电技术的标 准化组织WPC推出 的“无线充电”标 准,具备便捷性和 通用性两大特征。 Qi采用了最为主流 的电磁感应技术, 在中国的应用产品 主要是手机。
iNPOFi无线充电 是一种新的无线 充电技术。其无 线充电系列产品 采用智能电传输 无线充电技术, 具备无辐射、高 电能转化效率、 热效应微弱等特 性。
LOGO
质量指标
主流充电方式
转换
效率
充电
距离
待机功耗 使用寿命
电磁感应式充电
配置 隔磁片
工作 温度
LOGO
技术特点
操作方便
用无线磁电感应充 电的设备可做到隐 形,设备磨损率低 ,应用范围广,公 共充电区域面积相 对的减小,但减小 的占地面积份额不 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