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重点
中国建筑史学习资料(带图)

中国建筑史学习资料(带图)中国建筑史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1、⼲阑式建筑(⽊构架建筑)井⼲式建筑(不是⽊构架建筑)2、最早空间理论——⽼⼦《道德经》:三⼗辐共⼀毂,当其⽆,有车之⽤。
埏埴以为器,当其⽆,有器之⽤。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有室之⽤。
故有之以为利,⽆之以为⽤。
3、影响建筑形制的因素:1、⽞学2、礼制——《周礼考⼯记》:匠⼈营国,⽅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4、中西建筑⽂化的差异:稳定,变⾰第⼀章清式⽊构架建筑平⾯第⼀节单体建筑平⾯⼀、单体建筑平⾯的构成要素——间1、间的概念:(1)四柱之间的空间(2)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与⼭墙平⾏的屋架的空间)2、出廊——正式出廊:(1)⽆廊式(2)前出廊式(3)前后廊式(4)周围廊式3、⾯阔和进深4、间的名称:(1)⼗⼀开间:尽间稍间次三间次⼆间次间明间次间次⼆间次三间稍间尽间(2)九开间:尽间稍间次⼆间次间明间次间次⼆间稍间尽间(3)七开间:尽间稍间次间明间次间稍间尽间(4)五开间:尽间次间明间次间尽间(5)三开间:次间明间次间5、间的不等宽现象(1)中间(明间)最⼤,依次递减(2)明间最⼤,尽间最⼩,其他开间⼤⼩相等,宽度介于明间和尽间之间(3)间的不等宽现象的原因:①功能的原因②经济的原因③结构的原因(技术)④审美的原因6、间架柱⽹:(1)架(清):檩的数量(进深⽅向)为架的数量(2)步架(宋):两条檩之间的距离为⼀架(檩-1=步架)⼆、单体建筑的基本形式:1、正式:长⽅形2、杂式:除了长⽅形以外,都是杂式第⼆节庭院空间的组群布局⼀、建筑组群平⾯的形式1、扩⼤建筑规模的两种形式:(1)量的扩⼤(2)数的增加(中国建筑规模扩⼤的形式)2、建筑组群的离散型布局:(1)贯联式布局(2)联排式布局(3)散点式布局(4)庭院式布局3、庭院式布局的优点和功能:(1)空间聚合功能:空间组合功能,平⾯功能布局通过庭院分隔并连接。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
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
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
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
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
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斗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荣威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主要方面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工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至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至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大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一的木塔: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面图: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高颐墓石阙西阙:第二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工记》,“匠人营国,九千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里,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面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面是市场。
这个可以比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面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建筑史重点

建筑史重点中国建筑史复习材料一、填空1、中国古典建筑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
2、斗拱的模数:宋代材分制、清代斗口制3、中国古代庭院布局机制:廊院式、合院式4、清代彩画的分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5、我国发现最早的祭祀建筑:辽西牛河梁女神庙6、我国发现最早的坛庙形制:坛的型制雏形:内蒙古大青山原始祭坛遗址7、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8、最早的四合院: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9、最早用正射投影工程图:兆域图10、中国古塔根据形式和结构分类:楼阁式塔、密檐塔、亭阁式塔11、中国古塔按功能分类:佛塔、经塔、舍利塔、墓塔、风水塔12、塔刹组成:刹座、刹身、刹顶、刹杆13、石窟的三大分类: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14、我国最早的石窟: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15、中国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16、我国最早的地面石建筑:山东肥城孝堂山郭巨墓祠17、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式拱桥:安济桥18、中国古代最大的殿堂:大明宫麟德殿19、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大殿20、宋代是家具史上最重要的时期,由席座到垂足座21、我国现存唯一的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2、宋代陵墓特点:集中设陵;帝、后合葬;东南高西北低23、窑洞的分类:靠山窑、地坑窑、混合窑24、四合院门的类型:按建筑形式分类:屋宇式门(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蛮子门)、墙垣式门(随墙门、小门楼、西洋门);按照位置划分:宅门、内门25、中国古代最高朝会场所:辟雍26、周代三朝五门:外朝、治朝、燕朝;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27、中国四大佛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28、佛寺的类型:以佛塔为主的佛寺、以佛殿为主的佛寺29、塔的基本组成:地宫、塔基、塔身、塔刹二、名词解释斗拱:它位于木构架建筑的屋顶与屋身的过渡部分,主要作用是支撑出挑的屋檐,保持整体稳定,并将重量传递到柱子,同时具有装饰美化作用。
中国建筑史 重点

绪论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木架建筑的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要,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木构建筑结构体系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斗、栱、昂斗拱的结构形式:斗、栱、昂、升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平面以“间”为单位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翼角:微微翘起的屋角(仰视屋角,角橼展开犹如鸟翅,故称翼角)礼制建筑:1以天神为首的坛殿,如天坛、大享殿等2以地神为首的坛庙,如地坛、社稷坛等3以祖先为核心的建筑,如太庙、祠堂等工官制度: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的中腰影响。
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营新都副监、工部尚书等。
隋代东西量大都城的规划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自他之手。
李诫:主簿,丞,少监及监等。
王府,辟雍,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等。
P15 ?祥:木匠,工部侍郎。
前三殿,献陵等。
徐?:木匠,工部尚书。
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①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多水区)<――巢居“构木为巢”②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①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六、七千年前干阑式建筑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仰韶时期,穴居。
河姆渡村,巢居。
龙山文化,平面呈“吕”字形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华夏第一殿”,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
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
西周以采用了“瓦”春秋鲁班(公输般)(春秋鲁国人)。
中国建筑史重点内容

一、概述中国古代建筑运用了木构框架结构体系,可分为承重的梁柱结构部分,即所谓大木作,及仅为分隔空间或装饰之目的的非承重装修部分,即所谓小木作。
大木作包括梁。
擦。
柿、椽、柱等,小木作则是门、窗、隔扇、屏风以及其他非结构部件。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梁柱间运用棉卯结合,由于律卯是绞接,因此这种方式使屋架在受水平外力(地震、风力等)时,能有一定的可变性与适应性。
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凡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学术著作。
其中规定了类似于现代建筑模数制(宋代用“材”,清代用“斗口”为标准)和构件的定型化。
在大木作中,斗拱的产生与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和最具特色的。
它以短木层层出跳,保证短小的拱木仅正心受压(不是受弯X 因此发挥了木材的受压特性,并承托了一定距离的出跳重量。
而且它也是屋顶梁架与柱子间在结构与外观上的过渡构件。
因此,斗拱具有结构与装饰的双重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斗拱尺寸变小,受力作用减少,逐渐演变为装饰性构件。
中国传统的单座建筑殿堂房舍等平面构成一般都以“柱网”的布置方式来表示,也就是说,单体平面主要是一种完全根据结构要求而来的形式,并没有因为使用功能的要求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
比如,谈到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平面,为金厢斗底槽,这一名词则是指其平面结构布置是内外两圈柱。
在平行的纵向柱网之间的面积一般称为间或开间,横向方面,习惯以“步架”来称谓。
步架是指相邻檀木之间的水平距离。
檀木的位置与间距都有定制,很少任意增减,因此可用来表达进深的尺度。
为了配合使用要求,在结构上出现了增减柱距和减柱造等结构上的变化,从而得到更多更灵活的平面形式。
增减柱距称为移柱造,移往造在辽、金、元时非常盛行,大概是此时受《营造法式》的限制较少所致,因而结构上有很多创新。
佛塔和园林建筑不受规制的约束,因此单体平面形式多变。
中国传统的建筑群基本上是一组或多组建筑围绕一个中心空间构成,即所谓层层深人的院落空问组合,这种方式延续了几千年。
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

1、中国古建筑的起源我国传统建筑的起源是从民居建筑开始的,一为“筑木为巢”的巢居,一为“陶复陶穴”的穴居。
巢居是先民们为了避免地面潮湿、虫蛇侵袭,在枝干分支的叉面上铺设枝干茎叶,搭架简陋的遮盖棚,以此作为居住所。
干栏式建筑便是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我国黄河流域黄土层地区,由于土质细密坚硬、地下水位低,先民们开始在山崖或山坡上挖掘横向的洞穴作为居室。
由于这种居室不利于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他们开始在平地上挖掘竖向的地穴。
随着立柱的加入,深入地下的穴居逐渐升上地面,完成由穴向屋的转变。
2、木结构的类型、基本构件我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类型,大致分为四个类型:(1)抬梁式结构: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放梁,梁上再放短柱,短柱上再置短梁,由此层层叠落到屋脊,并在各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屋椽,由此形成整个框架。
这种形式构件复杂,但是结实牢固、经久耐用。
由于室内少柱或无柱,内部空间宽敞,门窗安排方便,可以做出美观造型。
(2)穿斗式结构:由于柱距较密,柱与柱之间用木穿连接。
穿斗式架构不使用木梁,直接用木柱承檩,檩上架椽。
优点是用较少的料建较大的屋,柱与穿形成的网状结构,结构牢固,抗风性好。
缺点是屋内柱子多,不能形成较开阔的内部空间。
(3)井干式结构:用天然原木嵌接成框状,层层垒跌,形成房屋的壁体,屋顶也用原木制成。
(4)干栏式结构:先用柱子在底屋做一高台,上面放梁铺板,形成平台。
然后在平台上架屋,上层住人,下层杂用。
基本构件:梁、柱、榫卯、斗栱等。
3、中国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类型及其分布1、南北四合院2、窑洞式3、三坊一照壁与一颗印式4、土楼式5、碉房6、天井式4、阴阳五行思想(方位、颜色、象征物)阴阳最初的概念是指日之向背,后来人们将阴阳解释为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认为一切事物皆有阴阳两个相互对立、依存的因素组成。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
5、佛教建筑的类型、选址佛教建筑分三类:佛塔、石窟、佛寺。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1、远古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最早采用榫卯联接技术的木构干栏式古建筑和构件等2、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会画明清故宫的平面图,文字叙述其特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
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
3、记住三朝五门是那些?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三朝指三次不同规模或时间的朝廷会议,五门多指与三朝在同一轴线上的五重门。
4、天坛的平面布局的特点是什么?.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
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
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
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
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史重点中建史部分1.名词解释集锦:宇文恺&诫宇文恺:隋代人。
隋代东西两大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宫室,宗庙的兴建几乎都出于他手。
而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例之一。
诫:宋代人。
长期在将作监任职。
成就:突出成就在于修编《营造法式》;影响:详细记录当时的官式做法。
使后人得以全面了解宋代官式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状况。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时间:夏朝;意义:至今为止发现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
州桥春建造;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37米。
在技术与造型上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都料唐代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
《营造法式》解释:《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它是当时朝廷下令制定各种财政,经济条例众书中的一本,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由将作监诫所著,书中资料主要采自历来工匠经传可行之法的建筑技术书籍。
特点:①重在工程管理,疏于工程设计;②制定严密的模数制,确定“以材为祖”的设计原则,把一整材分制用文字确定下来;③功限定额的制度,达到十分细密的程度;④注重设计的灵活性;⑤图文并茂。
里坊制里坊制确立期:把全城分割成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者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里,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令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时期的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完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这是在前一阶段较自由的里坊制城市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结果。
坞壁阿以旺一颗印坞壁: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阿以旺:维吾尔族住宅常见形式,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带有天窗的夏室,后部做卧室,各室也有井口采光。
顶部以木梁排木檩。
厅周边设土台;一颗印: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墙厚瓦重,住宅外围用厚实的土坯砖或夯土。
印的房屋梁架则主要是穿斗式。
三朝五门三朝,为大朝,常朝,日朝。
五门,为皋门,路门,应门,库门,雉门,但位置与名称各家说法不一。
明堂皇帝于秋季大享祭天祭拜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最高等级的祭奠和朝会场所。
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部4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
殿身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层。
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部4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
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收进。
为了使建筑有良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倾斜8/1000,而脚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3寸,其余的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围一圈外廊。
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
一般应用于较隆重建筑如大殿,塔等。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十八斗:位于挑出的翘,头上的叫十八斗。
槽升子: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拱两端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收小,如梭型。
梭柱作法: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二段平直。
三才升: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中国五大石窟:的克孜尔,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我国自然山水是风景园林在汉时开始兴起,到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
1.抬梁式&穿斗式抬梁式:柱子搁置梁头,梁头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来较短的梁,层叠而上。
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檩条直接搁置柱头,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2.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1庑殿: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重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地用重檐。
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又称五脊殿。
2歇山(宋称九脊殿):嗯,它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形式。
其等级仅次于武殿,他有证及四条垂脊四条戗背组成。
3.悬山(又称挑山或出山):它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仅见于民间建筑,在规格上次于四阿顶及九脊殿。
4.硬山: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岐山强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墙头做出各种直线折线或曲线形式5.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而有无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宝顶。
6.单坡:多用于较简单的,或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围墙或建筑的侧面,单坡屋面是斜屋面的最基本单元,一切较复杂的斜屋面都可由它组合而成。
7.平顶8.囤顶2、原始社会遗址1)临潼仰韶村落遗址(母系社会):居住区的住房共分5组,每组都有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2)半坡村遗址(父系社会):从营造技术上看,使用石器工具的量少人少后期的建筑,你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3)余河姆渡村:距今6、7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结构房屋的实例,推测是一座长条形,体量相当大干阑式建筑。
3.西周突出建筑成就岐山凤雏村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组成,中轴线上以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堂之间有廊子连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常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屋顶已采用瓦,是我国已知最早最重要的四合院实例。
6.封建社会木构架建筑过程:木构件建筑的发展近年在市东郊发掘的一座高台建筑遗址是战国时宫殿之一。
这种具备取暖排水,冷藏,浴洗等设施的建筑,显示了战国时的建筑水平。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
这大概是在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汉代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唐代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当时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拱部分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
说明当时可能已有了用材制度。
4.唐宋、明清建筑特征并作比较:隋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隋: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唐: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②建筑群处理趋向成熟;③木建筑解决了大体量的技术问题;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宋: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②木结构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④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⑤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⑥园林兴盛。
唐宋建筑风格:①规模较大,结构严整;②砖石建筑为其代表;③在建筑物没有纯粹为了装修而加上去的构件明清建筑风格:华丽轻巧,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区别:①由唐宋的简单到明清的复杂;②建筑由雄壮变得纤细;③建筑构件由结构部分到装饰部分;④由真结构到假琐节。
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三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6.《周礼考公记》翻译及意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一夫。
翻译::古时规划师建造城市时,每边长九里,每边各开3个门,城中有九条东西向,九条的南北向的道路,每条道路可容纳9辆车子并行。
城中布局东边是祖庙,西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廷各方百步。
意义: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
7.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P56~;P58)①城市选址:解决水源问题,满足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上的要求,满足风水上的要求;②防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成与郭的设置。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名,两者职能很明确。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皇城或城,或称阙城,国城,名异而实一。
明代与,则有四道城墙。
唐宋时府城通常也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为了加强城门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两道以城门,形成瓮城;③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北布置延伸出来的;④城市规划布局;⑤都城绿化:重视道路彩化;⑥城市防火:宋东京汴州城每隔一里需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住区域建造高大的钟楼和鼓楼;⑦城市排水:关于城市排水的问题,汉长安遗址还要罐,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城是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⑧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两宋时都城的戏场单独成立瓦肆(或称瓦舍,瓦市,瓦子)。
17.四合院(图+注释)注释:1.平面布局(1)核心庭院是“一正两厢”+垂芯门(2)正房是主体,其面阔进深,架高与装修居首位(3)正房两侧设有毗邻的耳房(4)大门位置后罩门是最后一出,临街一面是倒座的东边,当正房坐北朝南是,大门处于东南向。
2.特征:(1)明显的中轴线(2)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3)防风防沙防干扰,较安静(4)院是交流场所,但缺乏私密性。
(5)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过大。
19.中国古代宫殿的发展趋势1.茅茨土阶茅顶夯土筑基(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2.高台宫室春秋战国瓦广泛用于宫殿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前朝后寝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隋文帝大兴宫随周礼纵向布置三朝;唐高宗大明宫轴线三殿;明“三朝五门”“左祖右社”20.紫禁城总平面19.中国古代宫殿的发展趋势1.茅茨土阶茅顶夯土筑基(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2.高台宫室春秋战国瓦广泛用于宫殿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前朝后寝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隋文帝大兴宫随周礼纵向布置三朝;唐高宗大明宫轴线三殿;明南京“三朝五门”“左祖右社”21.紫禁城是如何通过建筑实体和院落空间突出中心建筑实体(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1)建筑基座天安门,午门都用城楼式样,基座高达10余米,太和殿用3层汶白玉须弥座,配有栏杆,而附属建筑基座就相应简化和降低高度(2)建筑屋顶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3)建筑细部装饰有繁简高低之分(4)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
院落空间:北京故宫的主要手法是在1.6km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图形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三大殿的庄严。
北京故宫以大清门起经过6个封闭庭院而后到达主殿。
(1)大清门以北500余米的“御街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2)一个300余米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段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