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4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常识;2.了解陶渊明生平、创作及其思想;3.品味词句,领悟“田园”之乐;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桃花源记》相关常识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介绍陶渊明。

(师生共同回忆,引导学生注意其思想。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

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2.解题。

本文是篇辞赋。

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一)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较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二)预习检查:1、齐读原文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

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三)课文内容: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

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

《归去来兮辞》是⼀篇脱离仕途回归⽥园的豪迈宣⾔,陶渊明以诗⼼慧眼来透视⽣活,⽤⽣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拘⽆束的乡间⽣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然景物的描写,展⽰了诗⼈崇尚⾃然、追求⾃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编整理了⾼中语⽂归去来兮辞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归去来兮辞教案1教学设计:教学⽬标:1.诵读感知,理清思路2.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3.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导⼊新课、⾛进作者1.看对联,猜⼈物。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外醉三⽃;开⽥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

2.看图⽚,猜作品。

(1)忽逢桃花林,夹(jiá)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桃花源记》(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

——《饮酒》(其五)(3)晨兴理荒*,带⽉荷锄归。

——《归园⽥居》(其三)3. 知⼈论世⼜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谥号:靖节先⽣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4.预习检测⼤家对课⽂已进⾏了预习,现在我来检测⼀下⼤家的预习情况。

⾸先我们⼀起来正⾳。

接着梳理⽂⾔知识。

精彩的展⽰源于⼤家认真的预习,值得赞赏!5.揭⽰学习⽬标诵读感知,理清思路品读赏析,体会感情(重)研读拓展,感悟形象(难)⼆、解题理思路1.解题标题是⽂章的眼睛,为我们解读⽂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我们⼀起来研读标题。

归去来兮辞:归去,回去;来兮,语⽓助词;辞,赋的⼀种,⼀般要押韵。

2.理思路再次回到题⽬,请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归去)⽂章围绕“归去”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家⼤声朗读课⽂,思考这个问题。

谁来回答?(找⼀⽣答)板书:(归去之因、归去之情、归去之悟)本节课我们就紧紧围绕“因、情、悟”三个字更深刻地解读陶渊明,感受他的隐逸情怀。

三、品读赏析、感受情怀(⼀)归去之因过渡语:在封建社会,⼈们要建功⽴业,要“⼤济苍⽣”,实现⼈⽣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密联系在⼀起的,⽽陶渊明在少年时就有“⼤济苍⽣”之志,踏⼊仕途⼤可实现他年轻时的理想,但此时的陶渊明为何要辞官归乡呢?请⼤家听录⾳,从第⼀段中画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明确:⽥园将芜、⼼为形役、已往不谏、迷途未远、今是昨⾮(⼆)归去之悟过渡语:因为⼼为形役,内⼼被外在形体所役使因为迷途,视⼊仕为迷途因为认识到昨天是错误的所以,陶渊明弃官⽽去了。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最新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最新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整理的9篇《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一、课文悟读“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

但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

“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

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

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

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

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

虽然人生有限,但“乐夫天命复奚疑”。

对于诗人来说,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当然,辞中各段也时隐时现地存有些疑问:“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陶渊明即使在归去之时内心亦有波澜,情绪并不平静,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语句,以及对归去之时家园美好生活的种种憧憬,其实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种自我调节。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

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

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

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2、通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情感,增强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1、理解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响的复杂性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问路”的实质内涵以及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

难点:理解陶渊明思想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辩证看待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改写、讨论教学过程:一、梳理与感知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字叫《归去来》,是《神雕侠侣》主题曲,电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归隐,退出江湖。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精选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幻灯片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2.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

2.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

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

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

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了解作者、背景:1.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王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2.知背景,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3.辞赋: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

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

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

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

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三、解题: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四、合作探究:学习“序”问:序写了哪些内容其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些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1.内容:介绍生活背景、思想志趣及写作原因。

,2.原因:(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学习第一段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二句以反问的语气表示归田之志的诀绝。

朗读时用升调“胡不归”重读。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一种悔悟和庆幸溢于言外。

“悟、知、远、觉”应重读。

2.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田园将芜”“心为形役”。

“心为形役”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3.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总的心情是“悲——乐”,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4.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速度渐快)写归心似箭(以行动、心理表现)。

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后二句: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小结:本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表达对官场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学习第二段此段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我们先来捕捉作者的叙事线索:辞官(1段)—归途(1段)—抵家—家中—归园—归心(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到家时的狂喜之态。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想像举家欢宴、开怀畅饮的情状(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

“松菊犹存”这里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喻作者品格高洁、节操仍在。

写入家门(抵家)时的热闹场面。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

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

“怡”、“傲”、“安”——自安自乐,闲适易安。

3. 园日涉以成趣……抚孤松而盘桓。

"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走走停停,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把大自然的景物和自己志节紧密结合起来描写,作者就像出岫的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知还的倦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

写抚“孤松”再次言孤傲坚贞之志。

“盘桓”——流连忘返。

小结:写归家后闲适有趣的田园生活。

学习第三段1.“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

2.讨论: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读书之乐——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

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

小结:乡间的生活自安自乐,既有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农人的劳作之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

作者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基调是静谧、愉悦。

学习第四段1.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

承上启下,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2.“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景之时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写向往的生活。

|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

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

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

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

)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

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

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

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样的乐观精神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

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五、主旨:《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