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

合集下载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个字就描绘出一般人难以体会和注意不到的奇妙之境,更从侧面反映出王维独特 的精神世界,读来让人寻味,其中包含的佛道思想更发人深思。
【诗意 3】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 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起笔给人以空旷渺远之感,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 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 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一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 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 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都使人听起来响亮清晰,更显示出 了环境的沉寂。况且,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必将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 中,留下的将是更悠长的寂静。这里,作者采用了古诗
鹿柴(zhai 寨),又作鹿砦。柴,栅栏。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 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涛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 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 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 类似的经验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 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 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一感,才把握住了 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一感, 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鹿柴·空山不见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言】《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翻译】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古诗鹿柴逐句解释

古诗鹿柴逐句解释

古诗鹿柴逐句解释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逐句解释:“空山不见人”- 解析:“空”字给人一种空旷、寂静的感觉。

这座山啊,空荡荡的,看不到一个人影。

就好像你走进了一个超级大的空荡荡的房间,四处张望都看不到其他人一样。

王维写这句,一下子就把那种深山里的幽静给描绘出来了。

“但闻人语响”- 解析:“但”是只、仅仅的意思。

虽然看不到人,可是却能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呢。

这就很有趣了,就像你在一个很安静的地方,突然听到远远传来的说话声,你会觉得很神秘。

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感觉,让这个空寂的山更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

“返景入深林”- 解析:“返景”就是夕阳返照的光。

这夕阳的光啊,射进了深深的树林里。

你可以想象一下,傍晚的时候,太阳的光线斜斜地钻进那一片茂密的树林,就像一把金色的剑刺进了绿色的海洋。

“复照青苔上”- 解析:“复”是又的意思。

这光线又照在了青苔上面。

青苔一般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平常很少能被阳光照到。

这夕阳的光好不容易穿过树林,最后落在青苔上,就像是给青苔这个小角落带来了一点珍贵的温暖和光亮,画面感特别强。

赏析:这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像一幅绝妙的画。

王维真的很厉害,他先写看不到人,又写听到人声,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让空寂的山林更显得幽静。

然后再写夕阳的光进入深林照到青苔上,这光就像是一个小惊喜,在一片幽静黑暗的深林里,给青苔带来了生机和亮色。

整首诗充满了禅意,就好像王维在告诉我们,在寂静中也有一些小小的动静,在黑暗里也会有一丝光亮,让人回味无穷。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全诗原文及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全诗原文及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出自唐代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相关翻译写翻译鹿柴英文译文Quiet valley did not see anyone,Can only hear the voice.The afterglow of the setting sun i ...鹿柴译文及注释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

此为地名。

(2)但:只。

闻: ...相关赏析写赏析鹿柴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 ...作者介绍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juview_2842.h tml绿叶紫裹,丹茎白蒂。

出HH56F>自先秦宋玉的《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

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王曰:“朝云始楚,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楚也,榯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衭鄣日,而望所思。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空寂的山中,看不見人,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阳光返照,光线射入林中深处,又映照在青苔上面。

【诗意1】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

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

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诗意2】空旷的山中,因无人烟而显得格外的寂静,可又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利用反衬的手法突出表现出山的静,这与写房间的肃静时加上钟表咔咔的走动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傍晚,夕阳西下,微弱的光线斜射在深林中,露出斑驳的树影,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树影与青苔,就像情一人一样幽会着,相互眷恋着,更有火红的夕阳,黑色的树影,绿绿的青苔,色彩鲜明,相映成趣,闲静之中交织着光彩和情趣,这更加突出了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超写法,与此同时更体现了王维的画家才能。

空旷的山中因偶尔的“人语响”而更显寂静,诗人因久居宽阔的庄园中心灵受到洗涤和陶冶而达到佛道思想的境界,更显豁达,超然,心无杂念。

山空,心空,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空,心空,并陶醉于山中傍晚这样寂静但又不失趣味和美感的景色中,,表现出了诗人对庄园中怡然自乐的生活的一种喜爱与满足,更突出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仍是王诗一贯的语言风格,自然、清新,诗画交织,诗人仅用十二个字就描绘出一般人难以体会和注意不到的奇妙之境,更从侧面反映出王维独特的精神世界,读来让人寻味,其中包含的佛道思想更发人深思。

《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

《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

《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鹿柴·空山不见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言】《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翻译】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鹿柴·空山不见人》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言】《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翻译】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鹿柴唐王为空山不见人的古诗

鹿柴唐王为空山不见人的古诗

鹿柴唐王为空山不见人的古诗
鹿柴唐王为空山不见人的古诗,这是一首描绘鹿柴景象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全诗原文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通过描绘鹿柴山林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超脱尘世的高洁情怀。

在空寂的山林中,虽然看不见人影,但隐约能听到远处传来的人声,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而夕阳的余晖穿过茂密的树林,洒在青苔斑驳的林地上,更增添了一份静谧的美感。

王维以其独特的诗歌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轮美奂的鹿柴山林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鹿柴》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翻译】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赏析】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
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

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

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

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

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

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

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

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

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

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

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

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

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

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

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

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

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