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上)经典大题集锦

合集下载

初二数学(上)经典大题集锦

初二数学(上)经典大题集锦

初二数学(上)经典综合大题集锦(一)1.已知: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 (4,0),B (0,-4),P 为y 轴上B 点下方一点,PB=m (m>0),以AP 为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PM ,其中PM=PA ,点M 落在第四象限。

(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用m 的代数式表示点M 的坐标;(3)若直线MB 与x 轴交于点Q ,判断点Q 的坐标是否随m 的变化而变化,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2.如图,已知A (a ,b ),AB ⊥y 轴于B ,且满足a-2 +(b -2)2=0, (1)求A 点坐标;(2)分别以AB ,AO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C 和△AOD ,试判定线段AC 和DC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3)过A 作AE ⊥x 轴于E ,F ,G 分别为线段OE ,AE 上的两个动点,满足∠FBG=450,试探究OF+AG FG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请说明理由并求其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y x ODCBAFyxO GEBABGAFDE CH 3.如图甲,在△ABC 中,∠ACB 为锐角.点D 为射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以A 为直角顶点且在直线AD 的右侧作等腰Rt △ADF .(1)如果AB=AC ,∠①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图乙,线段CF 、BD 系为.②当点D 在线段BC 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为什么? (2)如果AB≠AC ,∠BAC≠90º上运动.试探究:当△ABC C 、F 重合除外)?直接写出这个条件(不需说明理由)画出相应图形(画图不写作法).4.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F BC 上,连接DF ,以DF 为边在ED 的延长线交AB 于H ,连①∠AHE+∠AFD=180°;②AF=21(不与B ,C BD当D 在线段BC 上(不与B ,C 重合)运动,其他条件不变时DCECBC +21是定值; (1)其中正确的是-------------------; (2)对于(1)中的结论加以说明;5. 如图,一次函数k kx 4y -=交x 轴的正半轴于点A ,交y 轴的正半轴于点C . (1)求点A 的坐标;(2)P 为第一象限内的整点(横坐标、纵坐标都是整数),并且满足△PAC 的面积是△AOC 面积的2倍.当23k -=时,求出所有P 点的坐标. (3)当K 变化时,作直线k kx 4y -=关于x 轴对称的直线AC',过C 点作直线CB 交线段OA 于D 点,交AC'于B 点,且∠OCD=21∠CAO ,结论:①AB+AC 是定值;②AC -AB 是定值.这两个结论中有一个正确,请你选出这个结论,并求出此定值是多少.B C AD F 甲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 (4,4) (1)求B 点坐标;AO yxB(2)若C 为x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以AC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ACD ,∠ACD=90°连OD ,求∠AOD 的度数;XYD AC BC'OAODyxBC(3)过点A 作y 轴的垂线交y 轴于E ,F 为x 轴负半轴上一点,G 在EF 的延长线上,以EG 为直角边作等腰Rt △EGH ,过A 作x 轴垂线交EH 于点M ,连FM ,等式OFFMAM =1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AOGyxFM H E8.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A-AB.(1)如图,在图中画出△AOB 关于BO 的轴对称图形△A1OB ,若A(-3,1),请求出A1点的坐标:(2)当△AOB 绕着原点O 旋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AB 与y 轴交于点E ,且AE=BE .AF ⊥y 轴交BO 于F ,连结EF ,作AG//EF 交y 轴于G .试判断△AGE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当△AOB绕着原点O旋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若A(3,3),c为x轴上一点,且OC=OA,∠BOC=15°,P为y轴上一点,过P做PN⊥AC于N,PM⊥AO于M,当P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时,试探索下列结论:①PO+PN-PM不变,②PO+PM+PN不变.其中哪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说明理由并求出其值.。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代数经典集锦---一题多解(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代数经典集锦---一题多解(含答案)

2019--2020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代数经典集锦---一题多解在初中几何的证明和求解中,需要培养学生严密推理论证能力、灵动转化变换思维等方面素养,而在初中代数的计算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掌握整体与局部、特例分析等全方位能力,从而寻求结果,下面以一道经典例题的不同解法,展开思维训练。

1、已知:x y = - 2,则x 2-2xy-3y 2x 2-6xy-7y 2 = .解法一:令x=2,y=-1,则x 2-2xy-3y 2=22-2*2*(-1)-3*(-1)2=4+4-3=5,X 2-6xy-7y 2=22-6*2*(-1)-7*(-1)2=4+12-7=9,所以,原式=59 .李老师点评:本解法是最简单却学生最不容易想到的解法。

原式看起来很复杂,x,y 只给出了比例关系,没有给出具体数值,那么取特例也是满足题设要求的,所以,当没有寻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时,可以取特殊值进行计算。

解法二:由已知比例x y = - 2变形有:x=-2y ┅┅①将①带入原式有:x 2-2xy-3y 2=(-2y)2-2*(-2y)*y-3y 2=5y 2,X 2-6xy-7y 2=(-2y)2-6*(-2y)*y-7y 2=9y 2,x 2-2xy-3y 2x 2-6xy-7y 2 =59 .李老师点评:本解法使用了带入消元法进行解题,带入消元法是解决含有未知数类求值问题最基本的解题方法之一。

解法三:∵x y = - 2,∴x ≠0,y ≠0则将原式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y 2得到:x 2-2xy-3y 2x 2-6xy-7y 2 = = 59=李老师点评:本解法是一种技巧型解法,首先通过观察x,y 的取值情况以及原式中分子分母所含式子,我们会发现:x,y 都不等于0,同时分子分母其实每一项都是二次项(将x,y 都看作未知数),所以分子分母同时除以y2,便可以轻松的将原式化成已知条件中的样子,从而得解。

《常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常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经典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两直角重合DFB ∠的度数为( )A .145︒B .155︒C .165︒D .175︒C解析:C【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45E ∠=︒,利用补角的定义可求120FBE ∠=︒,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即可求出DFB ∠的度数【详解】解:在DEC ∆中∵90C ∠=︒,45CDE ∠=︒∴45E ∠=︒又∵60ABC ∠=︒∴120FBE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FB E FBE ∠=∠+∠45120=︒+︒165=︒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互为补角的定义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2.如图,AD 是ABC 的外角CAE ∠的平分线,35B ∠=︒,60=︒∠DAC ,则ACD ∠的度数为( )A .25︒B .85︒C .60︒D .95︒D解析:D【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DAC =∠DAE ,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D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AD 是∠CAE 的平分线,60=︒∠DAC ,∴∠DAC =∠DAE =60°,又∵35B ∠=︒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D =∠DAE−∠B =60°−35°=25°,∴在△ACD 中,∠ACD =180°−∠DAC -∠D =180°−60°−25°=95°.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长度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3,5B .4,6,11C .5,8,10D .4,8,4C解析: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进行分析.【详解】解:A 、2+3=5,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B 、4+6<11,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C 、5+8>10,能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D 、4+4=8,不能够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是看较小的两个数的和是否大于第三个数.4.若多边形的边数由3增加到n (n 为大于3的正整数),则其外角和的度数( ) A .不变B .减少C .增加D .不能确定A 解析:A【分析】利用多边形的外角和特征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因为多边形外角和固定为360°,所以外角和的度数是不变的.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多边形内角与外角的性质,容易受误导,注意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 5.已知直线//a b ,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放置,顶点A 在直线a 上,斜边BC与直线b交于点D,若135∠=︒,则2∠的度数为()A.35︒B.45︒C.65︒D.75︒C解析:C【分析】如图,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出∠3,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2.【详解】解:如图,∠=︒,∠B=30°∵135∴∠3=∠1+∠B=35°+30°=65°a b∵//∴∠2=∠3=65°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题时注意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应用.6.将下列长度的三根木棒首尾顺次连接,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4、5、6 B.3、4、5 C.2、3、4 D.1、2、3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分析即可.【详解】D、4+5>6,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B、3+4>5,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A、2+3>4,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D、1+2=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并不一定要列出三个不等式,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7.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CE 是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 B解析:B【分析】利用三角形高的定义逐一判断选项,可得答案.【详解】A .CE 不垂直AB ,故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B .CE 是ABC 中AB 边上的高,符合题意,C .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D .CE 不是ABC 的高,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关键是掌握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垂足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8.设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a ,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b ,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 .a b =B .180a b =+°C .180b a =+︒D .360b a =+︒A 解析:A【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多边形外角的关系即可得出结论.【详解】∵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a ,∴a=(4-2)•180°=360°;∵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b ,∴b=360°,∴a=b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熟知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某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其外角和的3倍,则此多边形的边数是( )A .5B .6C .7D .8D 解析:D【分析】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和外角和定理,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根据题意,得:(n-2)×180=360×3,解得n=8.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和外角和定理,利用方程法求边数.10.如图,在ABC 中,70B ∠=,D 为BC 上的一点,若ADC x ∠=,则x 的度数可能为( )A .30°B .60°C .70°D .80°D解析:D【分析】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到∠ADC=∠B+∠BAD ,得到x >70°,根据平角的概念得到x <180°,计算后进行判断得到答案.【详解】解:∵∠ADC=∠B+∠BAD ,∴x >70°,又x <180°,∴x 的度数可能为80°,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点D ,E ,F 分别是边BC ,AD ,AC 上的中点,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3,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__.8【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S △ABD=S △ACD=S △ABCS △BDE=S △ABDS △ADF=S △ADC 再得到S △BDE=S △ABCS △DEF=S △ABC 所以S △ABC=解析:8【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S △ABD =S △ACD =12S △ABC ,S △BDE =12S △ABD ,S △ADF =12S △ADC ,再得到S △BDE =14S △ABC ,S △DEF =18S △ABC ,所以S △ABC =83S 阴影部分.【详解】解:∵D 为BC 的中点,∴12ABD ACD ABC S S S ==△△△, ∵E ,F 分别是边,AD AC 上的中点, ∴111,,222BDE ABD ADF ADC DEF ADF SS S S S S ===, ∴111,448BDE ABC DEF ADC ABC S S S S S ===, ∵113488BDE DEF ABC ABC ABC S SS S S S =+=+=阴影部分, ∴888333ABC S S ⨯===阴影部分, 故答案为:8.【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与高线乘积的一半,即S △=12×底×高.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12.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m ,n ,k ,且m 、n 满足2|9|(5)0n m -+-=,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分析】根据求出mn 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k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k 为最长边进一步即可确定k 的取值【详解】解:由题意得n-9=0m-5=0解得m=5n=9∵mnk 为三角形的三边长∴∵k 为三角形的最长边解析:914k ≤<【分析】根据2|9|(5)0n m -+-=求出m 、n 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出k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k 为最长边进一步即可确定k 的取值.【详解】解:由题意得n-9=0,m-5=0,解得 m=5,n=9,∵m ,n ,k ,为三角形的三边长,∴414k ≤<,∵k 为三角形的最长边,∴914k ≤<.故答案为:914k ≤<【点睛】本题考查了绝对值、偶次方的非负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根据题意求出m 、n 的长是解题关键,确定k 的取值范围时要注意k 为最长边这一条件.13.如果一个多边形所有内角和与外角和共为2520°,那么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_________条对角线11【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从n 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n-3)条对角线即可解答【详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有(n-2)•180+360=2520解得:n=1414-3=11即从这个多解析:11【分析】先根据题意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从n 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n-3)条对角线即可解答.【详解】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 ,则有(n -2)•180+360=2520,解得:n =14,14-3=11,即从这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共有11条对角线,故答案为11.【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多边形的对角线,得到多边形的边数是解本题的关键.14.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长都是整数,若其中两条高的长分别为4和12,则第三条高的长为_____.5或4【分析】先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结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可得关于h 的不等式组解即可【详解】解: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b 边上 解析:5或4.【分析】先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222,,412S S S a b c h===,结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可得关于h 的不等式组,解即可.【详解】解: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那么 222,,412S S S a b c h===, 又∵a-b <c <a+b , ∴2222412412S S S S c -<<+, 即2233S S S h <<,解得3<h<6,∴h=4或h=5,故答案为:5或4.【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面积、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不等式组.求出整数值后,能根据三边关系列出不等式组是解题关键.15.如图,∠A+∠B+∠C+∠D+∠E+∠F+∠G+∠H的度数为___________.36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详解】解:∵∠1=∠A+∠B∠2=∠C+∠D∠3=∠E+∠F∠4=∠G+∠H∴∠A+∠B+∠C+∠D+∠E +∠F+解析:36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即可求解.【详解】解:∵∠1=∠A+∠B,∠2=∠C+∠D,∠3=∠E+∠F,∠4=∠G+∠H,∴∠A+∠B+∠C+∠D+∠E+∠F+∠G+∠H=∠1+∠2+∠3+∠4,又∵∠1+∠2+∠3+∠4=360°,∴∠A+∠B+∠C+∠D+∠E+∠F+∠G+∠H=36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以及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正确转化为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关键.16.如图,△ABC 的面积为1,分别倍长(延长一倍)AB ,BC ,CA 得到△A 1B 1C 1,再分别倍长A 1B 1,B 1C 1,C 1A 1得到△A 2B 2C 2.…按此规律,倍长2020次后得到的△A 2020B 2020C 2020的面积为_____.72020【分析】连接AB1BC1CA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7S △ABC 由此即可解题【详解】连接AB1BC1CA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A1BC △A1B1C △AB1C △AB1C解析:72020【分析】连接AB 1、BC 1、CA 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111A B C S △=7S △ABC ,由此即可解题.【详解】连接AB 1、BC 1、CA 1,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A 1BC 、△A 1B 1C 、△AB 1C 、△AB 1C 1、△ABC 1、△A 1BC 1、△ABC 的面积都相等,所以,111A B C S △=7S △ABC ,同理222A B C S △=7111A B C S △=72S △ABC ,依此类推,△A 2020B 2020C 2020的面积为=72020S △ABC ,∵△ABC 的面积为1,∴202020202020A S B C ∆=72020.故答案为:720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出一次倍长后所得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原三角形的面积的7倍是解题的关键.17.ABC 中,,AB AC 边上的高,CE BD 相交于点F ,,ABC 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若=125CGB ∠︒,则CFB ∠=______.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GBC +∠GCB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C +∠ACB 从而求出∠A 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可得∠AEC=∠FDC=9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E 解析: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GBC +∠GCB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C +∠ACB ,从而求出∠A ,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可得∠AEC=∠FDC=90°,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E ,最后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出结论.【详解】解:∵=125CGB ∠︒∴∠GBC +∠GCB=180°-∠CGB=55°∵,ABC 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ABC=2∠GBC ,∠ACB=2∠GCB∴∠ABC +∠ACB=2∠GBC +2∠GCB=2(∠GBC +∠GCB )=110°∴∠A=180°-(∠ABC +∠ACB )=70°∵,AB AC 边上的高,CE BD 相交于点F ,∴∠AEC=∠FDC=90°,∴∠ACE=180°-∠AEC-∠A=20°∠=∠FDC+∠ACE=110°∴CFB故答案为:110°.【点睛】此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高和角平分线,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关键.1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11cm,一边长等于5cm,它的周长为______.【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11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分两种情况:当腰为11时11+11>511-11<5所以能构成三解析:27cm【分析】题目给出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为11和5,而没有明确腰、底分别是多少,所以要进行讨论,还要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能否组成三角形.【详解】分两种情况:当腰为11时,11+11>5,11-11<5,所以能构成三角形,周长是:11+11+5=27cm;当腰为5时,5+5<11,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答案为:27cm.【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把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若∠=︒∠=︒,则3150,222∠=_______.30°【分析】通过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内角度数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详解】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是60°正方形的内角度数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5﹣2)×180°=10解析:30°【分析】通过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的内角度数,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详解】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是60°,正方形的内角度数是90°,正五边形的内角的度数是:15(5﹣2)×180°=108°,则∠3=360°﹣60°﹣90°﹣108°﹣∠1﹣∠2==360°﹣60°﹣90°﹣108°﹣50°﹣22°=30°. 故答案是:3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定理的应用,准确分析图形中角的关系式解题的关键.20.如图,ABC ∆的面积是2,AD 是BC 边上的中线,13AE AD =,12BF EF =.则DEF ∆的面积为_________.【分析】直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详解】解:∵是边上的中线∴BD=DC 又∵的面积是2和的高相等∴∵和的高相等∴∴又∴同理:故答案为:【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解析:49【分析】直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详解】解:∵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DC又∵ABC ∆的面积是2,D AB ∆和D A C ∆的高相等∴D DC S =S =1AB A ∆∆∵13AE AD = E AB ∆和BDE ∆的高相等∴E BDE ABD 11S =S =S 23AB ∆∆∆ ∴BDE 2S =3∆ 又12BF EF =,∴1B 3BF E =,同理: DEF BFD BDE 24S =2S =S =39∆∆∆ 故答案为:49.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求三角形的面积,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高相等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三、解答题21.△ABC 中,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AE 是△ABC 的高.(1)如图1,若∠B =40°,∠C=60°,求∠DAE 的度数;(2)如图2,∠B <∠C ,则DAE 、∠B ,∠C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3)如图3,延长AC 到点F ,∠CAE 和∠BCF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 ,求∠G 的度数.解析:(1)10°;(2)∠DAE =12(∠C−∠B);(3)45°. 【分析】 (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求得∠BAC =80°,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CAD 的度数,利用三角形的高线可求∠CAE 得度数,进而求解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1)的推理方法可求解∠DAE 、∠B 、∠C 的数量关系;(3)设∠ACB =α,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CAG =12∠EAC =12(90°−α)=45°−12α,∠FCG =12∠BCF =12(180°−α)=90°−12α,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得结果.【详解】解:(1)∵∠B =40°,∠C =60°,∠BAC +∠B +∠C =180°,∴∠BAC =80°,∵AD 平分∠BAC ,∴∠CAD=∠BAD=12∠BAC=40°,∵AE是△ABC的高,∴∠AEC=90°,∵∠C=60°,∴∠CAE=90°−60°=30°,∴∠DAE=∠CAD−∠CAE=10°;(2)∵∠BAC+∠B+∠C=180°,∴∠BAC=180°−∠B−∠C,∵AD平分∠BAC,∴∠CAD=∠BAD=12∠BAC,∵AE是△ABC的高,∴∠AEC=90°,∴∠CAE=90°−∠C,∴∠DAE=∠CAD−∠CAE=12∠BAC−(90°−∠C)=12(180°−∠B−∠C)−90°+∠C=1 2∠C−12∠B,即∠DAE=12(∠C−∠B).故答案为:∠DAE=12(∠C−∠B).(3)设∠ACB=α,∵AE⊥BC,∴∠EAC=90°−α,∠BCF=180°−α,∵∠CAE和∠BCF的角平分线交于点G,∴∠CAG=12∠EAC=12(90°−α)=45°−12α,∠FCG=12∠BCF=12(180°−α)=90°−12α,∵∠FCG=∠G+∠CAG,∴∠G=∠FCG −∠CAG=90°−12α−(45°−12α)=4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高及角平分线等知识,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能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是关键.22.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E=310°,CF平分∠DCB,FC的延长线与五边形ABCDE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P的度数解析:∠P=25°.【分析】延长ED ,BC 相交于点G .由四边形内角和可求∠G=50°,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可求∠P 度数.【详解】解:延长ED ,BC 相交于点G .在四边形ABGE 中,∵∠G=360°-(∠A+∠B+∠E )=50°,∴∠P=∠FCD-∠CDP=12(∠DCB-∠CDG ) =12∠G=12×50°=25°.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角平分线性质,外角的性质,熟练运用外角的性质是本题的关键.23.在ABC ∆中,已知3,7AB AC ==,若第三边BC 的长为偶数,求ABC ∆的周长. 解析:周长为16或18.【分析】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先确定第三边的范围,再根据第三边BC 的长为偶数求出符合条件的BC 值,即可求出周长.【详解】 解:在ABC ∆中,3,7AB AC ==,∴第三边BC 的取值范围是:410,BC <<∴符合条件的偶数是6或8,∴当6BC =时,ABC ∆的周长为:36716++=;当8BC =时,ABC ∆的周长为:37818++=.ABC ∆∴的周长为16或1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要注意三角形形成的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4.如图,在ABC 中,30A ∠=︒,80ACB ∠=︒,ABC 的外角CBD ∠的平分线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E .(1)求CBE ∠的度数;(2)过点D 作//DF BE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F ∠的度数.解析:(1)55CBE ∠=︒;(2)25F ∠=︒.【分析】(1)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的平分线性质求解即可;(2)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解.【详解】(1)在ABC 中,30A ∠=︒,80ACB ∠=︒,3080110CBD A ACB ∴∠=∠+∠=︒+︒=︒, BE 是CBD ∠的平分线, 111105522CBE CBD ∴∠=∠=⨯︒=︒;(2)80ACB ∠=︒,55CBE ∠=︒,805525CEB ACB CBE ∴∠=∠--︒∠=︒=︒,//DF BE ,25F CEB ∴∠=∠=︒.【点睛】本题考查了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角平分线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熟练并灵活运用这些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5.已知,a,b,c为ABC的三边,化简|a﹣b﹣c|﹣2|b﹣c﹣a|+|a+b﹣c|.解析:﹣2a+4b﹣2c【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值,然后去绝对值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a,b,c为ABC的三边,∴a+b>c,b+c>a,a+c>b∴|a﹣b﹣c|﹣2|b﹣c﹣a|+|a+b﹣c|=|a-(b+c)|-2|b-(c+a)|+ |a+b﹣c|=﹣[a﹣(b+c)]+2[b﹣(c+a)]+(a+b﹣c)=-a+(b+c)+2b-2(c+a)+a+b-c=﹣a+b+c+2b﹣2c﹣2a+a+b﹣c=﹣2a+4b﹣2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及绝对值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三边关系定理.26.如图,直线AB与直线MN相交,交点为O,OC⊥AB,OA平分∠MOD,若∠BON=20°,求∠COD的度数.解析:∠COD=70°【分析】利用对顶角相等可得∠AOM的度数,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垂线定义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BON=20°,∴∠AOM=20°,∵OA平分∠MOD,∴∠AOD=∠MOA=20°,∵OC⊥AB,∴∠AOC=90°,∴∠COD=90°﹣20°=70°.【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线,关键是掌握对顶角相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27.如图,已知:点P 是ABC ∆内一点.(1)求证:BPC A ∠>∠;(2)若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40A ︒∠=,求P ∠的度数.解析:(1)证明见解析;(2)110°【分析】(1)延长BP 交AC 于D ,根据△PDC 外角的性质知∠BPC >∠1;根据△ABD 外角的性质知∠1>∠A ,所以易证∠BPC >∠A .(2)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 +∠ACB =140°,由角平分线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延长BP 交AC 于D ,如图所示:∵∠BPC 是△CDP 的一个外角,∠1是△ABD 的一个外角,∴∠BPC >∠1,∠1>∠A ,∴∠BPC >∠A ;(2)在△ABC 中,∵∠A=40°,∴∠ABC+∠ACB=180°﹣∠A=180°﹣40°=140°,∵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PBC=12∠ABC ,∠PCB=12∠ACB , 在△PBC 中,∠P=180°﹣(∠PBC+∠PCB ) =180°﹣(12∠ABC+12∠ACB ) =180°﹣12(∠ABC+∠ACB ) =180°﹣12×140° =11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8.观察探究及应用.(1)如图,观察图形并填空:一个四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一个五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一个六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2)分析探究:由凸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_______条对角线,多边形有n个顶点,若允许重复计数,共可作_______条对角线;(3)结论:一个凸n边形有_______条对角线;(4)应用:一个凸十二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解析:(1)2;5;9;(2)(n-3);n(n-3);(3)(3)2n n-;(4)54【分析】(1)根据图形数出对角线条数即可;(2)根据所画图形可推导出凸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3)条对角线,进而可得共可作n(n-3)条对角线;(3)由(2)可知,任意凸n边形的对角线有条(3)2n n-,即可解答;(4)把n=12代入(3)计算即可.【详解】解:(1)根据图形数出对角线条数,一个四边形有2条对角线,一个五边形有5条对角线,一个六边形有9对角线;故答案为:2;5;9;(2)∵从凸4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1条对角线,从凸5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2条对角线,从凸6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3条对角线,从凸7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作4条对角线,…∴从凸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可引出(n-3)条对角线,若允许重复计数,共可作n(n-3)条对角线;故答案为:(n-3);n(n-3).(3)由(2)可知,任意凸n边形的对角线有条(3)2n n-,故答案为:(3)2n n-.(4)把n=12代入(3)2n n-计算得:1292⨯=54.故一个凸十二边形有54条对角线.【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对角线,解题关键是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经典精品练习题-强烈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经典精品练习题-强烈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题号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总分 累分人得分祝你考出好成绩!一、精心选一选(请将下列各题唯一正确的选项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运算中,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 236a a a ⋅=B. 235()a a =C. 2222()a b a b =D. 3332a a a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P (-2,3)关于x 轴的对称点在( ).A. 第四象限B. 第三象限C.第二象限D. 第一象限 3、化简:a+b-2(a-b)的结果是 ( ) A.3b-a B.-a-b C.a+3b D.-a+b 4、如图,△ABC 中边AB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 、AB 于点D 、 E ,AE=3cm ,△ADC•的周长为9cm ,则△ABC 的周长是( ) A .10cm B .12cm C .15cm D .17cm 5、下列多项式中,不能进行因式分解的是 ( ) A. –a 2+b 2 B. –a 2-b 2 C. a 3-3a 2+2a D. a 2-2ab+b 2-16、小明家下个月的开支预算如图所示,如果用于衣服上的支 是200元,则估计用于食物上的支出是 ( ) A. 200元 B. 250元 C. 300元 D. 3507、下列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选取错误..的是 ( ) A .y=2x 2中,x 取全体实数 B .y=11x +中,x 取x ≠-1的实数 C .y=2x -中,x 取x ≥2的实数 D .y=13x +中,x 取x ≥-3的实数 得分阅卷人食物30%教育22%衣服20%其他28%图2AB C FED8、下面有4个汽车标致图案,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④ 9、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这个三角形的底角的大小是 ( )A .65°或50°B .80°或40°C .65°或80°D .50°或80° 10、如图(1)是饮水机的图片,饮水桶中的水由图(2)的位置下降到图(3)的位置 的过程中,如果水减少的体积是y ,水位下降的高度是x ,那么能够表示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二、耐心填一填(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32c ab -的系数是 ,次数是 。

中考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训练50题含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训练50题含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训练50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在以下一列数3,3,5,6,7,8中,中位数是( ) A .3 B .5C .5.5D .62.若分式13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3x >B .3x ≠C .0x ≠D .3x ≠-3.某小组英语听力口语考试的分数依次为:25,29,27,25,22,30,2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 .27B .26C .25.5D .254.对“十·一”黄金周7天假期去某景区旅游的人数进行统计,每天旅游的人数统计如下表:其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 .1.2,B .2,2.5C .2,2D .1.2, 2.55.下列定理中,没有逆定理的是( ). A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 .对顶角相等D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6.已知ABC DEF ≅△△,70A ∠=︒,40E ∠=︒,则F ∠的度数为( ) A .30︒B .40︒C .70︒D .110︒7.某中学随机抽取了该校50名学生,他们的年龄如表所示:这50名学生年龄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 .13岁、14岁 B .14岁,14岁C .14岁,13岁D .14岁,15岁8.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A .5个B .4个C .3个D .2个9.已知116a b a b+=+,则a bb a +之值为( )A .4B .3C .2D .110.在1x ,12,21x x+,3xy π,3x y +,1+1x 中,分式的个数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11.下列各组图形中是全等三角形的一组是( )A .B .C .D .12.如图是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要证明A O B AOB '''∠=∠,就要先证明C O D COD '''∆≅∆,那么判定C O D COD '''∆≅∆的依据是( )A .SSSB .SASC .AASD .ASA13.△ABC 中,AB =AC ,顶角是120°,则一个底角等于( ) A .120°B .90°C .60°D .30°14.如图,在Rt ABC ∆中,90C ∠=︒,12cm AC =,6cm BC ,一条线段PQ AB =,P ,Q 两点分别在线段AC 和AC 的垂线AX 上移动,若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A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则AP 的值为( )A .6cmB .12cmC .12cm 或6cmD .10cm 或6cm15.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 .同旁内角互补 B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C .邻补角相等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6.已知分式242x y ⎛⎫- ⎪⎝⎭与另一个分式的商是62x y ,那么另一个分式是( )A .252x y-B .252x yC .1432x yD .32x y -17.要使式子21236x x x x +=---从左到右变形成立,x 应满足的条件是( ) A .x >-2B .x =-2C .x <-2D .x≠-218.若△ ABC 的内角满足,2∠ A -∠ B =60°,4∠ A +∠ C =300°,则△ 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无法确定19.关于x 的分式方程2311m x x -=--有增根,则m 的值是( ) A .1B .2C .1-D .2-20.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 .对顶角相等B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C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D .等角的补角相等二、填空题21.我市6月份某一周每天的最高气温为(单位:△):24,25,28,30,31,33,那么这一周每天最高气温的中位数是__.22.如图BD 是ABC 的一条角平分线,AB=8,BC=4,且ABCS =24,则DBC 的面积是_________.23.已知2410x x ++=,则1x x+=______. 24.计算:23b b a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如图,在ABC 中,B ACB ∠=∠,CD 是ABC 的角平分线,过A 作CD 的平行线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40E ∠=︒,则BAE ∠=_______°26.分式方程24211x x x++--=﹣1的解是_____. 27.21222933++=--+m m m ______. 28.已知方程21242kx x +=--,有增根,则k =_________. 29.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一个内角是另一个内角的2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称为理想三角形;如果一个内角是另一个内角的3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称为梦想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既是理想三角形,也是梦想三角形,写出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只写出一组)______.30.在ABC 中,已知9028C B A ∠=︒∠-∠=︒,,则B ∠=______.31.如图,AB AC =,AD△BC ,50DAC ∠=︒,则B ∠的度数是_________.3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1,8)关于x 轴对称点的坐标是 ___.33.在课堂上,老师发给每人一张印有Rt A B C '''(如图所示)的卡片,然后,要同学们尝试画一个Rt ABC △,使得t Rt R A B ABC C '''≌.小赵和小刘同学先画出了90MBN ∠=︒之后,后续画图的主要过程分别如图所示老师评价:他俩的做法都正确.请你选择一位同学的做法,并说出其作图依据.我选______的做法(填“小赵”或“小刘”),他作图判定t Rt R A B ABC C '''≌的依据是______ 34.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C ,已知点A 的坐标为(﹣2,0),点B 的坐标为(0,1),则点C 的坐标为__.35.已知△AOB=30°,点在△AOB 的内部,与关于OA 对称,与关于OB对称,则△一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36.方程146x x =+的解是_____. 37.如图,过边长为3的等边ABC 的边AB 上一点P ,作PE AC ⊥于E ,Q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当PA CQ =时,连PQ 交AC 边于D ,则DE 的长为__________.38.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垂直平分线与另一腰所在直线的夹角是50°,则底角的度数为________.39.重庆市政府为了大力发展农牧业,鼓励并支持青年自主创业.打工返乡青年甲、乙两人在政府帮助下合伙养了若干头羊,而每头羊的卖价又恰与羊的头数相等,全部卖完后,两人按下面的方法平分钱:先由甲拿十元,再由乙拿十元,如此轮流,拿到最后,剩下不足十元(都是整元),轮到乙拿去.为了平均分配,甲应该找补给乙__________元?三、解答题40.如图,点B 、D 、C 、F 在一条直线上,且BD=FC ,AB=EF .(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不再加辅助线),使△ABC△△EFD ,你添加的条件是 .(2)根据你添加的条件,证明△ABC△△EFD .41.已知: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80B BAD ADC ∠=∠∠=︒,求ABC ∆各内角的度数.42.如图,在ABC ∆中,D 是BC 边上的一点,AB DB =,BE 平分ABC ∠,交AC 边于点E ,连接DE .(1)求证:ABE DBE ≌;(2)若110A ∠=︒,40C ∠=︒,求AEB ∠的度数. 43.先化简,再求值:(m+2﹣52m -)•243m m--,其中m=﹣12. 44.先化简:(2222a a a a -+-+-)÷2444a a --,再从﹣2,2,﹣1,1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数代入求值.45.随着国内快递业务量的迅速增长,通过无人机可打造短途航空物流网络,加速物流效率.某公司采用“站点对站点”的无人机快递运送模式,选用了A ,B 两种型号的无人机,已知A 型号无人机平均每分钟比B 型号无人机多飞行150米.若两站点之间的距离为5000米,A 型号无人机单程所需时间是B 型号无人机单程所需时间的45,若不计停留时间,求A 型号无人机在两站点之间往返..的飞行时间.46.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AB 的垂直平分线DE 分别交AB 、AC 于D 、E .(1)若12AC =,10BC =,求EBC 的周长; (2)若40A ∠=︒,求EBC ∠的度数.47.如图,直线a△b ,一块含60°角的直角三角板ABC(△A =60°)按如图所示放置.若△1=55°,求△2的度数.48.如图1,在△ABC 中,BO AC ⊥于点O ,3,1AO BO OC ===,过点A 作AH BC ⊥于点H ,交BO 于点P .(1)求线段OP 的长度;(2)连接OH ,求证:点O 到△AHC 的两边距离相等;(3)如图2,若点D 为AB 的中点,点M 为线段BO 延长线上一动点,连接MD ,过点D 作DN DM ⊥交线段OA 延长线于N 点,则BDM ADN S S ∆∆-的值是否发生改变,如改变,求出该值的变化范围;若不改变,求该式子的值.49.如图1,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AD BC ⊥于,D CE AB ⊥于,E AD 与CE 相交于点O .(1)求证:2OA DO =;(2)如图2,若点G 是线段AD 上一点,CG 平分BCE ∠,60BGF ∠=︒,GF 交CE 所在直线于点F .求证:GB GF =.(3)如图3,若点G 是线段OA 上一点(不与点O 重合),连接BG ,在BG 下方作OG OF OA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60∠=︒,边GF交CE所在直线于点F.猜想:,,BGF关系,并证明.参考答案:1.C【详解】试题分析:从小到大排列此数据为:3,3,5,6,7,8,第3个与第4个数据分别是5,6,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5+6)÷2=5.5.故选C.考点:中位数.2.B【分析】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为0,根据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列不等式即可.【详解】解:分式13x-有意义,30,x∴-≠3,x∴≠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掌握“分式的分母不为0”是解本题的关键.3.B【分析】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重新排列,再根据中位数的定义求解即可.【详解】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重新排列为22,25,25,26,27,29,3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26,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4.C【分析】先把数据按大小排列,然后根据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分别求解.【详解】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在这一组数据中2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故众数是2;而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的是2,那么由中位数的定义可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统计知识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把中间数据(或中间两数据的平均数)叫做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众数.答案第1页,共22页5.C【分析】分别写出四个命题的逆命题,逆命题是真命题的就是逆定理,不成立的就是假命题,就不是逆定理.【详解】解:A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逆定理是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逆定理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 、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是: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逆命题是假命题;D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逆定理是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命题与定理,关键是写出四个选项的逆命题,然后再判断真假. 6.C【分析】由题意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D A B E F C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ABC △△DEF ,△7040,D A B E F C ︒︒∠=∠=∠=∠=∠=∠,,在△DEF 中,△F =180°-△D -△E =180°-70°-40°=70°.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主要利用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根据对应顶点的字母放在对应位置上准确确定出对应角是解题的关键.7.C【详解】试题分析: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本题中位数=(13+13)÷2=13;数据14出现了18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14.故选C .考点:1.众数;2.中位数.8.B【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逐一判断图形,即可得到答案.【详解】由题意得:第一、三、四、五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掌握“沿一条直线折叠,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是解题的关键.9.A【分析】将已知条件变形可得:26()ab a b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移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224ab a b =+,又因为22a b a b b a ab ++=,代入即可. 【详解】解:△116a b a b+=+可变形为:26()ab a b =+, △2262ab a ab b =++△224ab a b =+ △22ab a b b a ab++= △原式2244a b ab ab ab+===.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求分式的值,解此题的关键是将已知条件进行变形,得出224ab a b =+.10.B【详解】解:判断分式的依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如果含有字母则是分式,如果不含有字母则不是分式, 由此可得1x ,21x x+,3x y +,1+1x 是分式,共4个, 故选B11.B【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逐个判断即可.【详解】解:A .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不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 .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符合题意;C .只有一个角相等,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不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 .只有一条边相等,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不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能熟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 ,ASA ,AAS ,SSS ,两直角三角形全等还有HL 等.12.A【分析】由题意: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中,可得到三条线段对应相等,据此解题.【详解】根据作法可知: =C O CO D O DO D C DC ''''''==,,()C O D COD SSS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本作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重要考点,难度较易,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13.D【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 =△C ,根据题意得出△A =12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底角的度数.【详解】△△ABC 中,AB =AC ,顶角是120°,△△B =△C ,△A =120°△△A+△B+△C =180°,△△B =△C =1801202︒-︒=30°,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性质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14.C【分析】分△ABC △△QP A 、△ABC △△PQA 两种情况,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详解】解:由题意得:△C =△P AQ =90°,△分两种情况讨论:当△ABC △△QP A 时,AP =BC =6cm ,当△ABC △△PQA 时,AP =AC =12cm ,即AP 的值为12cm 或6cm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15.D【详解】试题分析:A 、两直线平行,则同旁内角互补;B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C 、邻补角是指一个角.考点:真假命题的判定.16.B【分析】由被除式÷除式=商,根据分式除法的运算法则求出另一个分式即可.【详解】△分式242x y ⎛⎫- ⎪⎝⎭与另一个分式的商是62x y , △242x y ⎛⎫- ⎪⎝⎭÷62x y =84x y ⋅612x y =252x y , △另一个分式是252x y,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分式除法,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17.D【详解】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或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可知,要使式子21236x x x x +=---从左到右变形成立,则20x +≠,即2x ≠-,故选D.18.C【详解】因为2△A -△B =60°,4△A +△C =300°,所以△C +2△B =180°.因为△A +△B +△C =180°,所以△A =△B =△C =60°,故选C.19.B【分析】根据题意可得x =1,然后代入整式方程中进行计算,即可解答. 【详解】解:2311m x x -=--, m -2=3(x -1),解得:x =m+13,△分式方程有增根,△x=1,把x=1代入x=m+13中,1=m+13,解得:m=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增根,根据题意求出x的值后代入整式方程中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20.B【分析】分别判断后,找到错误的命题就是假命题.【详解】A. 对顶角相等,正确,是真命题;B.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错误,是假命题.C.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正确,是真命题;D.等角的补角相等,正确,是真命题;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命题与定理,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其性质定义.21.29【详解】根据中位数的定义,可得每天最高气温的中位数是2922.8【详解】过D作AB、BC的垂线,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得两垂线段相等.所以△△DBC的面积==8.23.4-【分析】将已知方程两边同除以x即可求解.【详解】解:将2410x x++=两边同除以x,得140xx++=△14x x+=- 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的求值,能正确对已知等式变形是解题关键.24.3b【分析】根据分式除法和分式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即可求解. 【详解】解:22333b b b a a a a b b÷=⨯=. 故答案为:3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式除法和分式乘法法则,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分式除法和分式乘法法则.25.60【分析】根据//CD AE ,40E ∠=︒,可得40BCD E ∠=∠=︒,根据C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可得80B ACB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可得60BDC ∠=︒,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60BAE BDC =︒∠=∠.【详解】解:△//CD AE ,40E ∠=︒,△40BCD E ∠=∠=︒,△CD 是ABC 的角平分线,△224080ACB BCD ∠=∠=⨯︒=︒,△80B ACB ∠=∠=︒,△840180180600BDC BCD B ∠=︒=︒∠=︒-∠-︒-︒-,△//CD AE ,△60BAE BDC =︒∠=∠,故答案是:60.【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熟悉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6.x =13【分析】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x 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详解】解:去分母得:4﹣(x +2)(x +1)=﹣x 2+1,整理得:4﹣x 2﹣3x ﹣2=﹣x 2+1,解得:x =13, 经检验x =13是分式方程的解. 故答案为x =13【点睛】此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解分式方程注意要检验. 27.0【分析】先根据平方差公式通分,再加减计算即可. 【详解】原式21222933m m m =-+--+ 222122626999m m m m m +-=-+--- 21226269m m m --+-=- 0=.故答案为:0【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法,熟悉掌握通分、约分法则是解题的关键.28.14- 【分析】先将分式方程去分母整理为整式方程,然后根据分式方程有增根可得2x =或2x =-,代入计算即可.【详解】解:方程两边同乘(2)(2)x x +-,得12(2)(2)(2)x x k x ++-=-+.△原方程有增根,△最简公分母(2)(2)0x x +-=,增根是2x =或2x =-,当2x =时,14k =-; 当2x =-时,k 无解.△k 值为14-, 故答案为:14-. 【点睛】增根问题可按如下步骤进行:△根据最简公分母确定增根的值;△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把增根代入整式方程即可求得相关字母的值.29.30°、60°、90°【分析】根据理想三角形、梦想三角形的定义,列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设最小内角度数为n °,2倍角为2n °,3倍角为3n °,△n +2n +3n =180,△n =30,△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为:30°、60°、90°.故答案为:30°、60°、90°.【点睛】本题考查了n 倍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30.59°【分析】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到90B A ∠+∠=︒,结合28B A ∠-∠=︒,即可求出B ∠的度数.【详解】解:△在ABC 中,90C ∠=︒,△90B A ∠+∠=︒,△28B A ∠-∠=︒,△59B ∠=︒,21A ∠=︒,故答案为:59°.【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31.50°【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知B C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知DAC C ∠=∠,通过等量代换,即可求解.【详解】解:△ AB AC =,△B C ∠=∠,又△//AD BC ,△DAC 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且50DAC ∠=︒,△=50B C DAC ∠=∠∠=︒.故答案为50︒.【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与平行线的综合,难度不大,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以及平行线的性质是顺利解题的关键.32.(-1,-8)【分析】利用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特点可得答案.【详解】解:△点A (﹣1,8),△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是(-1,-8),故答案为:(-1,-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坐标的对称,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特点:坐标轴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33. 小刘(或小赵) HL (或SAS )【分析】由图可知小赵同学确定的是两条直角边,根据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为SAS . 由图可知小刘同学确定了一个直角边和斜边,根据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为HL .【详解】小赵同学画了90MBN ∠=︒后,再截取,AB BC 两直角边等于两已知线段,所以确定的依据是SAS 定理;小刘同学画了90MBN ∠=︒后,再截取,BC AC 一直角边和一个斜边,所以确定的依据是HL 定理.故答案为:小刘(或小赵);HL (或SAS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每种证明方法,做出判断是解题的关键.34.(-3,2)【详解】过C 作CD △x 轴于D ,则△CDA =△AOB =90°,△△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B =90°,又△△AOB =90°,△△CAD +△BAO =90°,△ABO +△BAO =90°,△△CAD =△ABO ,在△ACD 和△BAO 中,CDA AOB CAD ABO AC BA ∠=∠⎧⎪∠=∠⎨⎪=⎩, △△ACD △△BAO (AAS ),△CD =AO ,AD =BO ,又△点A 的坐标为(-2,0),点B 的坐标为(0,1),△CD =AO =2,AD =BO =1,△DO =3,又△点C 在第三象限,△点C 的坐标为(-3,2).故答案为:(-3,2).【点睛】考点:1.辅助线的添加;2.三角形全等.35.等边.【详解】试题分析:如图,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得到12OP OP OP ==且12260,POP AOB ∠=∠=12OPP ∴是等边三角形.考点:1、轴对称的性质;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36.x =2.【分析】本题考查解分式方程的能力,观察可得最简公分母是x (x+6),方程两边乘以最简公分母,可以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再求解.【详解】方程两边同乘以x (x+6),得x+6=4x ,解得x=2.经检验:x=2是原方程的解.【点睛】此题考查了解分式方程.(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2)解分式方程一定注意要验根.37.1.5【分析】过点P 作//PF BC 交AC 于点F ,根据题意可证APF 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证明AE =FE ,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可证PFD QCD ≌△△,DF =DC ,进而证明12DE AC =,计算求值即可. 【详解】解:过点P 作//PF BC 交AC 于点F ,如图,△//PF BC ,△60APF B ∠=∠=︒,60A ∠=︒,APF 是等边三角形,△PF PA =,△PE AC ⊥,△AE FE =;△PA CQ =,△PF QC =,△//PF BC ,△∠=∠PFD QCD ,在PFD 和QCD 中,PF QC PFD QCD PDF QDC =⎧⎪∠=∠⎨⎪∠=∠⎩△PFD QCD ≌△△(AAS ),△DF DC =; △12DF FC =,12EF AF =, △DF EF DE +=,FC AF AC +=, △1111()2222DE FC AF FC AF AC =+=+=, △3AC =,113 1.522DE AC ==⨯= 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等边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38.7020︒︒或【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顶角,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式计算即可;△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顶角,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式计算即可.【详解】解:由题意,分两种情况讨论,△如图1,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905040A ∠=︒-︒=︒, 底角为:()118040702⨯︒-︒=︒; △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9050140BAC ∠=︒+︒=︒, 底角为:()1180140202⨯︒-︒=︒, 综上,底角的度数为7020︒︒或.【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题关键是分类讨论.39.2【详解】试题分析:而每头羊的卖价又恰与羊的头数相等.设每头羊的卖价为x;则总的收入是2x ,2x 的尾数可能为0、1、4、5、6、9;全部卖完后,两人按下面的方法平分钱:先由甲拿十元,再由乙拿十元,如此轮流,拿到最后,剩下不足十元(都是整元),轮到乙拿去,说明这一轮甲拿了10元了,剩下不足十元(都是整元),轮到乙拿去,则最后一轮还剩下的钱大于10,小于20;在10-20间只有16是一个数的平方,所以肯定最后一轮剩下16,甲拿去10元,剩下6元归乙;为了平均分配,甲应该找给乙10-162=2,这样的分配就是平均分配考点:统计点评:本题考查统计,关键是审清题,从而排除各种情况;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40.(1)AC=DE;(2)见详解【分析】(1)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两组对边相等,可以再添加一组对边或一组对角相等利用SSS 或SAS 证明全等即可;(2)根据(1)中添加的条件选择对应的方法证明即可.【详解】(1)AC=DE(2)证明:BD FC =BD DC FC DC ∴+=+即BC DF =在ABC 和EFD △中,AB EF BC DF AC DE =⎧⎪=⎨⎪=⎩()ABC EFD SSS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41.80,40,60BAC B C ∠=︒∠=︒∠=︒【分析】根据B BAD ∠=∠及外角性质可知△B 的度数,进而根据AD 是△BAC 的平分线可知△BAC 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出角C 的度数即可.【详解】△,80B BAD ADC ∠=∠∠=︒,△△B=△BAD=40°,△AD 是△BAC 的平分线,△△BAC=2△BAD=80°,△△B+△BAC+△C=180°,△△C=180°-40°-80°=60°【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题关键.42.(1)见解析(2)55AEB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ABE DBE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证明结论即可;(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即可.【详解】(1)证明:△BE 平分ABC ∠,△ABE DBE ∠∠=,在ABE 和DBE 中AB DB ABE DBE BE BE =⎧⎪∠=∠⎨⎪=⎩△()ABE DBE SAS ≌;(2)解:△110,40A C ∠=︒∠=︒,△18030ABC A C ∠=︒-∠-∠=︒由(1)可知ABE DBE ∠∠=,△15ABE ∠=︒,△18055AEB A ABE ∠=︒-∠-∠=︒.【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答的关键.43.-2(m+3),-5.【分析】此题的运算顺序:先括号里,经过通分,再约分化为最简,最后代值计算.【详解】解:(m+2-5m-2)•243m m --, =()22245•23m m m m-----, =-()22(3)(3)•23m m m m m -+---, =-2(m+3).把m=-12代入,得,原式=-2×(-12+3)=-5.44.-1【分析】根据分式的减法和除法运算法则可以化简题目中的式子,然后在-2,2,-1,1中选择一个使得原分式有意义的x 的值代入求解. 【详解】22244-224a a a a a a -+-⎛⎫÷ ⎪+--⎝⎭()()()()()2222241=224a a a a a a --+-÷+-- ()()()()()228=2241a a a a a a +--⨯+-- =2-1a a - , 当a =﹣1时,原式=﹣()2-1-1-1⨯ =﹣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分式化简求值的计算方法. 45.403分 【分析】设B 型无人机飞行速度为x 米/分,则A 型无人机飞行速度为()150x +米/分,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解.【详解】设B 型无人机飞行速度为x 米/分,则A 型无人机飞行速度为()150x +米/分. 由题意得:5000450005150x x ⨯=+ 解得,600x =经检验,600x =是原方程的解.500020402215033x ⨯=⨯=+(分) 答:A 型号无人机在两站点之间往返..的飞行时间为403分. 【点睛】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找准等量关系,正确列出分式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46.(1)22;(2)△EBC =30°.【分析】(1)由AB 的垂直平分线DE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易得△EBC 的周长=AC +BC ;(2)由AB =AC ,△A =40°,即可得到△ABC 的度数,再根据△ABE =△A ,即可得出△EBC 的度数.【详解】解:(1)△AB 的垂直平分线DE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AE =BE ,△△EBC的周长=BC+BE+CE=BC+AE+CE=BC+AC=10+12=22;(2)△AB=AC,△A=40°,△△ABC=△C=70°,又△AE=BE,△△ABE=△A=40°,△△EBC=70°-40°=30°.【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时注意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47.115°【详解】分析:直接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结合对顶角的定义得出△ANM的度数,再利用平行心啊的性质求出△2即可.详解:如图,△直线a△b,△△AMO=△2;△△ANM=△1,而△1=55°,△△ANM=55°,△△AMO=△A+△ANM=60°+55°=115°,△△2=△AMO=115°.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关键是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出△ANM的度数.48.(1)OP =1;(2)见解析;(3)不变,94【分析】(1)证△OAP △△OBC (ASA ),即可得出OP =OC =1;(2)过O 分别作OM △CB 于M 点,作ON △HA 于N 点,证△COM △△PON (AAS ),得出OM =ON .得出HO 平分△CHA ,即可得出结论;(3)连接OD ,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D △AB ,△BOD =△AOD =45°,OD =DA =BD ,则△OAD =45°,证出△DAN =△MOD .证△ODM △△ADN (ASA ),得S △ODM =S △ADN ,进而得出答案.(1)解:△BO △AC ,AH △BC ,△△AOP =△BOC =△AHC =90°,△△OAP +△C =△OBC +△C =90°,△△OAP =△OBC ,在△OAP 和△OBC 中,AOP BOC AO BOOAP OBC ∠=∠⎧⎪=⎨⎪∠=∠⎩, △△OAP △△OBC (ASA ),△OP =OC =1;(2)过O 分别作OM △CB 于M 点,作ON △HA 于N 点,如图1所示:在四边形OMHN 中,△MON =360°-3×90°=90°,△△COM =△PON =90°-△MOP .在△COM 与△PON 中,90COM PON OMC ONP OC OP ︒∠=∠⎧⎪∠=∠=⎨⎪=⎩,△△COM △△PON (AAS ),△OM =ON .△OM △CB ,ON △HA ,△HO 平分△CHA ,△点O 到△AHC 的两边距离相等;(3)S △BDM -S △ADN 的值不发生改变,等于94.理由如下: 连接OD ,如图2所示:△△AOB =90°,OA =OB ,D 为AB 的中点,△OD △AB ,△BOD =△AOD =45°,OD =DA =BD△△OAD =45°,△MOD =90°+45°=135°,△△DAN =135°=△DOM .△MD △ND ,即△MDN =90°,△△MDO =△NDA =90°-△MDA .在△ODM 和△ADN 中,MDO NDA OD ADDOM DAN ∠=∠⎧⎪=⎨⎪∠=∠⎩, △△ODM △△ADN (ASA ),△S △ODM =S △ADN ,△S △BDM -S △ADN =S △BDM -S △ODM =S △BOD =12S △AOB =12×12AO •BO =12×12×3×3=94.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目,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面积等知识;本题综合性强,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49.(1)见解析(2)见解析(3)OF OG OA =+,理由见解析【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可求得30OAC OAB OCA OCB ∠=∠=∠=∠=︒,理由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2OC OD =,进而可证明结论;(2)利用ASA 证明CGB CGF ≌即可证明结论;(3)连接OB ,在OF 上截取OM OG =,连接GM ,可证得OMG 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可利用ASA 证明GMF GOB ≌,得到MF OB OA ==,由OF OM MF =+可说明猜想的正确性.【详解】(1)证明:△ABC 为等边三角形,△AB BC AC ==,60BAC ACB ∠=∠=︒,△AD BC ⊥,CE AB ⊥,△AD 平分BAC ∠,CE 平分ACB ∠,△30OAC OAB OCA OCB ∠=∠=∠=∠=︒,△OA OC =,在Rt OCD △中,90ODC ∠=︒,30OCD ∠=︒,△2OC OD =,△2OA OD =;(2)证明:△AB AC BC ==,AD BC ⊥,△BD CD =,。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练习题(答案解析)

(必考题)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经典练习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 中,8AB AC ==厘米,6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为了使BPD CPQ △≌△,点Q 的运动速度应为( )A .1厘米/秒B .2厘米/秒C .3厘米/秒D .4厘米/秒D解析:D【分析】 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求解.【详解】解:设△BPD ≌△CPQ 时运动时间为t ,点Q 的运动速度为v ,则由题意得:BP CP BD CQ =⎧⎨=⎩, 即3634t t vt =-⎧⎨=⎩, 解之得:14t v =⎧⎨=⎩, ∴点Q 的运动速度为4厘米/秒,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综合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及方程的思想方法是解题关键.2.如图,在ABC 中,ABC 的面积为10,4AB =,BD 平分ABC ∠,E 、F 分别为BC 、BD 上的动点,则CF EF +的最小值是( )A .2B .3C .4D .5D解析:D【分析】 过点C 作CM AB ⊥于点M ,交BD 于点'F ,过点'F 作''F E BC ⊥于'E ,则CM 即为CF EF +的最小值,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CM 的长,即为CF EF +的最小值.【详解】解:过点C 作CM AB ⊥于点M ,交BD 于点'F ,过点'F 作''F E BC ⊥于'E ,BD 平分ABC ∠,'MF AB ⊥于点M ,''F E BC ⊥于'E ,'''MF F E ∴=,'''''CM CF MF CF E F ∴=+=+的最小值.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10,4AB =, ∴14102CM ⨯⋅=,21054CM ⨯∴==. 即CF EF +的最小值为5,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3.如图,若DEF ABC ≅,点B 、E 、C 、F 在同一条直线上,9BF =,5EC =,则CF 的长为( )A .1B .2C .2.5D .3B解析:B【分析】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BE=CF ,计算即可.【详解】解:∵△DEF ≌△ABC ,∴BC=EF ,∴BE+EC=CF+EC ,∴BE=CF ,又∵BF=BE+EC+CF=9,EC=5∵CF=12(BF-EC)=12(9-5)=2.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AB 是线段CD 的垂直平分线,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有( )A .2对B .3对C .4对D .5对B解析:B【分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C=AD ,BC=BD ,OC=OD ,然后根据”HL”可判断Rt △AOC ≌Rt △AOD ,Rt △BOC ≌Rt △BOD ;根据“SSS”可判断△ABC ≌△ABD .【详解】解:∵AB 是线段CD 的垂直平分线,∴AC=AD ,BC=BD ,OC=OD ,∴Rt △AOC ≌Rt △AOD (HL ),Rt △BOC ≌Rt △BOD (HL ),△ABC ≌△ABD (SSS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HL”;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也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5.如图所示,已知AB ∥CD ,BAC ∠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O ,OE AC ⊥于点E ,且3OE cm =,则点O 到AB ,CD 的距离之和是( )A .3cmB .6cmC .9cmD .12cm B解析:B【分析】 过点O 作MN ,MN ⊥AB 于M ,证明MN ⊥CD ,则MN 的长度是AB 和CD 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分别求出OM 、ON 的长度,再把它们求和即可.【详解】如图,过点O 作MN ,MN ⊥AB 于M ,交CD 于N ,∵AB ∥CD ,∴MN ⊥CD ,∵AO 是∠BAC 的平分线,OM ⊥AB ,OE ⊥AC ,OE =3cm ,∴OM =OE =3cm ,∵CO 是∠ACD 的平分线,OE ⊥AC ,ON ⊥CD ,∴ON =OE =3cm ,∴MN =OM +ON =6cm ,即AB 与CD 之间的距离是6cm ,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①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②从一条平行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叫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③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6.如图,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若ABC S 12=,DF 2=,AC 3=,则AB 的长是 ( )A .2B .4C .7D .9D解析:D【分析】 求出DE 的值,代入面积公式得出关于AB 的方程,求出即可.【详解】解:∵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DE=DF=2,∵S △ABC =S △ABD +S △ACD ,∴12=12×AB×DE+12×AC×DF , ∴24=AB×2+3×2,∴AB=9,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的应用,注意: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7.如图,ABC 和DEF 中,∠A=∠D ,∠C=∠F ,要使ABC DEF ≅,还需增加的条件是( )A .AB=EFB .AC=DFC .∠B=∠ED .CB=DE B解析:B【分析】 根据AAS 定理或ASA 定理即可得.【详解】在ABC 和DEF 中,,A C F D ∠∠∠=∠=,∴要使ABC DEF ≅,只需增加一组对应边相等即可,即需增加的条件是AB DE =或AC DF =或BC EF =,观察四个选项可知,只有选项B 符合,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 8.到ABC 的三条边距离相等的点是ABC 的( )A.三条中线的交点B.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D解析:D【分析】由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而已知一点到ABC的三条边距离相等,那么这样的点在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上,由此即可作出选择.【详解】解:∵到ABC的三条边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点在这个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上,即这点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性质: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9.如图,OB平分∠MON,A为OB的中点,AE⊥ON,EA=3,D为OM上的一个动点,C 是DA延长线与BC的交点,BC//OM,则CD的最小值是()A.6 B.8 C.10 D.12A解析:A【分析】根据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可知当CD⊥OM时,CD取最小值,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D=AE=3,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AD=AE=3,进而解答即可.【详解】解:由题意得,当CD⊥OM时,CD取最小值,∵OB平分∠MON,AE⊥ON于点E,CD⊥OM,∴AD=AE=3,∵BC∥OM,∴∠DOA=∠B,∵A为OB中点,∴AB=AO,在△ADO与△ABC中B DOAAB AOBAC DAO∠=∠⎧⎪=⎨⎪∠=∠⎩,∴△ADO ≌△ABC (SAS ),∴AC =AD =3,∴336CD AC AD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关键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得出AC =AD =AE =3.10.如图,AB =AC ,点D 、E 分别是AB 、AC 上一点,AD =AE ,BE 、CD 相交于点M .若∠BAC =70°,∠C =30°,则∠BMD 的大小为( )A .50°B .65°C .70°D .80°A解析:A【分析】 根据题意可证明ABE ACD ≅,即得到B C ∠=∠.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求出DME ∠,继而求出BMD ∠.【详解】根据题意ABE ACD ≅(SAS ),∴30B C ∠=∠=︒∵DME B BDC ∠=∠+∠,BDC C A ∠=∠+∠∴307030130DME B A C ∠=∠+∠+∠=︒+︒+︒=︒∴180********BMD DME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DME B A C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1.如图,四边形ABCD 中,180B D ∠+∠=︒,AC 平分DAB ∠,CM AB ⊥于点M ,若4cm AM =, 2.5cm BC =,则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______cm .13【分析】过点C 作CN ⊥AD 交AD 延长线于点N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CN=CM 然后证明△CDN ≌△CBM 得到DN=BMCD=CB=25然后求出AN=AM=4则AD=4DN 即可求出四边形的周长【详解】解析:13【分析】过点C 作CN ⊥AD ,交AD 延长线于点N ,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CN=CM ,然后证明△CDN ≌△CBM ,得到DN=BM ,CD=CB=2.5,然后求出AN=AM=4,则AD=4-DN ,即可求出四边形的周长.【详解】解:根据题意,过点C 作CN ⊥AD ,交AD 延长线于点N ,如图:∵CM AB ⊥,CN ⊥AD ,∴∠N=∠CMB=90°,∵180B ADC ∠+∠=︒,180CDN ADC ∠+∠=︒,∴B CDN ∠=∠,∵AC 平分DAB ∠,∴CN=CM ,∴△CDN ≌△CBM ,∴DN=BM ,CD=CB=2.5,∵AC=AC ,∠N=∠CMA=90°,∴△ACN ≌△ACM (HL ),∴AN=AM=4,∴AD=4-DN ,∴AB=4+BM=4+DN ,∴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4 2.5 2.5413AD DC CB AB DN DN +++=-++++=;故答案为:13.【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得到AD=4-DN ,AB=4+DN .12.如图,点C 在AOB ∠的平分线上,CD OA ⊥于点D ,且2CD =,如果E 是射线OB上一点,那么CE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2【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解【详解】解:如图由垂线段最短定理可知:当CE ⊥OB 时CE 的长度最小∵点C 在∠AOB 的平分线上CD ⊥OA ∴CE=CD=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是基础题目解析:2【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求解 .【详解】解:如图,由垂线段最短定理可知:当CE ⊥OB 时,CE 的长度最小,∵点C 在 ∠AOB 的平分线上,CD ⊥OA ,∴CE=CD=2,故答案为2 .【点睛】本题是基础题目,熟练掌握垂线段最短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是解题关键.13.如图(1),已知AB AC =,D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一点,连接BD ,CD ;如图(2),已知AB AC =,D ,E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两点,连接BD ,CD ,BE ,CE ;如图(3),已知AB AC =,D ,E ,F 为BAC ∠的角平分线上三点,连接BD ,CD ,BE ,CE ,BF ,CF ;……,依此规律,第7个图形中有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________.28【分析】设第n 个图形中有an (n 为正整数)对全等三角形根据各图形中全等三角形对数的变化可找出变化规律an=(n 为正整数)再代入n=7即可求出结论【详解】解:设第n 个图形中有an (n 为正整数)对全解析:28【分析】设第n 个图形中有a n (n 为正整数)对全等三角形,根据各图形中全等三角形对数的变化可找出变化规律“a n =(1)2n n +(n 为正整数)”,再代入n=7即可求出结论. 【详解】解:设第n 个图形中有a n (n 为正整数)对全等三角形.∵点E 在∠BAC 的平分线上∴∠BAD=∠CAD 在△ABD 和△ACD 中,AB AC BAD CAD AD AD =⎧⎪∠=∠⎨⎪=⎩,∴△ABD ≌△ACD (SAS ),∴a 1=1;同理,可得:a 2=3=1+2,a 3=6=1+2+3,a 4=10=1+2+3+4,…,∴a n =1+2+3+…+n=(1)2n n +(n 为正整数), ∴a 7=7(71)282⨯+=. 故答案为:28.【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根据各图形中全等三角形对数的变化,找出变化规律“a n =(1)2n n +(n 为正整数)”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在ABC 中,C 90∠=,A ∠、B ∠的平分线交于O ,OD AB ⊥于D .若AC 3=,BC 4=,AB 5=,则AD =________.【分析】根据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交点到边的距离相等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答即可【详解】解:过作于于∵的平分线交于于∴∵∴四边形是正方形∴∵的面积即解得:∴∴在与中∴∴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解析:2【分析】根据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交点到边的距离相等,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答即可.【详解】解:过O 作OE AC ⊥于E ,OF BC ⊥于F ,∵A ∠、B ∠的平分线交于O ,OD AB ⊥于D ,∴OD OE OF ==.∵C 90∠=,∴四边形ECFO 是正方形,∴OE OF CE CF ===.∵ABC 的面积1111AC BC AB OD AC OE BC OF 2222=⋅=⋅+⋅+⋅, 即()1134OE 34522⨯⨯=⨯++,解得:1OE =,∴CE OE 1==,∴AE AC CE 2=-=.在Rt AEO 与Rt ADO 中,AO AO OE OD =⎧⎨=⎩,∴Rt AEO Rt ADO ≅,∴AD AE 2==.故答案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5.如图,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AO=BO ,添加一个条件, 能使AOC BOD ≅,所添加的条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或或【分析】先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详解】由对顶角相等得:当时由定理可证当时由定理可证当时由定理可证当时则由定理可证故答案为:或或或【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相等三角形解析:CO DO =或A B ∠=∠或C D ∠=∠或//AC BD【分析】先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AOC BOD ∠=∠,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即可得.【详解】由对顶角相等得:AOC BOD ∠=∠,AO BO =,∴当CO DO =时,由SAS 定理可证AOC BOD ≅,当A B ∠=∠时,由ASA 定理可证AOC BOD ≅,当C D ∠=∠时,由AAS 定理可证AOC BOD ≅,当//AC BD 时,则A B ∠=∠,由ASA 定理可证AOC BOD ≅,故答案为:CO DO =或A B ∠=∠或C D ∠=∠或//AC 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相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等知识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是解题关键.16.在ABC 中,48ABC ︒∠=,点D 在BC 边上,且满足18,BAD DC AB ︒∠==,则CAD ∠=________度.66【分析】在线段CD 上取点E 使CE=BD 再证明△ADB ≅△AEC 即可求出【详解】在线段DC 取点ECE=BD 连接AE ∵CE=BD ∴BE=CD ∵AB=CD ∴AB=BE ∠BAE=∠BEA=(180°-4解析:66【分析】在线段CD 上取点E 使CE =BD ,再证明△ADB ≅△AEC 即可求出. 【详解】在线段DC 取点E ,CE =BD ,连接AE ,∵CE =BD ,∴BE =CD ,∵AB =CD ,∴AB =BE ,∠BAE =∠BEA =(180°-48°)÷2=66°,∴∠DAE =48° ,∠AED =66°,∴△ADB ≅△AEC ,∴∠BAD =∠CAE =18°,∴∠CAD =∠DAE +∠CAE =66°.故答案为:66.【点睛】本题考察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做出辅助线找到全等三角形.17.如图,ABC 的面积为215cm ,以顶点A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 ,AB 于点M ,N ,再分别以点M ,N 为圆心,大于12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AP ,过点C 作CD AP ⊥于点D ,连接DB ,则DAB 的面积是______2cm .【分析】如图延长CD 交AB 于E 由题意得AP平分∠CAB 证明△ADC ≌△ADE 得到CD=DE 由此得到推出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图延长CD 交AB 于E 由题意得AP 平分∠CAB ∴∠CAD=∠EAD ∵CD ⊥A 解析:152【分析】如图,延长CD 交AB 于E ,由题意得AP 平分∠CAB ,证明△ADC ≌△ADE ,得到CD=DE ,由此得到,ACD ADE BCD BED SS S S ==,推出ACD BCD ADE BED S S S S +=+,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如图,延长CD 交AB 于E ,由题意得AP 平分∠CAB ,∴∠CAD=∠EAD,∵CD ⊥AD ,∴∠ADC=∠ADE ,∵AD=AD ,∴△ADC ≌△ADE ,∴CD=DE ,∴,ACD ADE BCD BED SS S S ==, ∴ACD BCD ADE BED SS S S +=+, ∴12ABD ADE BED ABC S S S S =+==152, 故答案为:152.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角平分线的作图方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证出CD=DE 得到,ACD ADE BCD BED S S S S ==是解此题的关键.18.如图所示,己知ABC ∆的周长是22,,OB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D ∠⊥,于,且3OD =,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____.【分析】连接OA 过O 作OE ⊥AB 于EOF ⊥AC 于F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点O 到ABACBC 的距离都相等(即OE =OD =OF )从而可得到△ABC 的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3代入求出即 解析:33【分析】连接OA ,过O 作OE ⊥AB 于E ,OF ⊥AC 于F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点O 到AB 、AC 、BC 的距离都相等(即OE =OD =OF ),从而可得到△ABC 的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3,代入求出即可.【详解】解:如图,连接OA ,过O 作OE ⊥AB 于E ,OF ⊥AC 于F ,∵OB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于D∴OE=OF=OD=3,∵△ABC的周长是22,∴S△ABC=12×AB×OE+12×BC×OD+12×AC×OF=12×(AB+BC+AC)×3=12×22×3=33.故答案为:33.【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面积求法,熟知角平分线的性质,并根据题意合理添加辅助线是解题关键.19.如图,OM平分∠POQ,MA⊥OP,MB⊥OQ,垂足为A,B,S△AOM=8cm2,OA=4cm,则MB=___.4cm【分析】根据求得AM的长度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即可求解【详解】解:解得∵OM平分∠POQ∴故答案为:4cm 【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解析:4cm【分析】根据12AOMS OA AM=⋅求得AM的长度,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即可求解.【详解】解:114822AOMS OA AM AM=⋅=⨯=,解得4cmAM=,∵OM平分∠POQ,∴4cm MB AM==,故答案为:4cm .【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性质,掌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20.如图,//AD BC ,ABC ∠的角平分线BP 与BAD ∠的角平分线AP 相交于点P ,作PE AB ⊥于点E .若9PE =,则两平行线AD 与BC 间的距离为_______.;【分析】过点P 作MN ⊥AD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PM=PE=2PE=PN=2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过点P 作MN ⊥AD ∵AD ∥BC ∠ABC 的角平分线BP 与∠BAD 的角平分线AP 相交解析:18;【分析】过点P 作MN ⊥AD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出PM=PE =2,PE=PN =2,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过点P 作MN ⊥AD∵AD ∥BC ,∠ABC 的角平分线BP 与∠BAD 的角平分线AP 相交于点P ,PE ⊥AB 于点E ∴AP ⊥BP ,PN ⊥B C∴PM=PE =9,PE=PN =9∴MN =9+9=18故答案为18.【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作图题:已知∠α,线段m 、n ,请按下列步骤完成作图(不需要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1)作∠MON =∠α(2)在边OM上截取OA=m,在边ON上截取OB=n.(3)作直线AB.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分析】(1)先画一条射线ON,以∠α的顶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交∠α的两个边于两个点,这两个点的距离记为a,接着以点O为圆心,同样的长度为半径画弧,交ON于一个点,以这个点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与刚刚画的弧有一个交点,连接这个点和点O,得到射线OM,即可得到∠MON=∠α;(2)以点O为圆心,m为半径画弧,交OM于点A,以点O为圆心,n为半径画弧,交ON于点B;(3)连接AB,线段AB所在的直线即直线AB.【详解】解:(1)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3)如图所示,【点睛】本题考查尺规作图,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作已知角度的方法,截取线段和画直线的方法. 22.(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 中,若8AB =,6AC =,求BC 边上的中线AD 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 到点E ,使DE AD =,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 ≌EDB △的理由是______.(2)求得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3)如图2,在ABC 中,点D 是BC 的中点,点M 在AB 边上,点N 在AC 边上,若DM DN ⊥,求证:BM CN MN +>.解析:(1)SAS ;(2)17AD <<;(3)见解析【分析】(1)根据AD=DE ,∠ADC=∠BDE ,BD=DC 推出△ADC 和△EDB 全等即可;(2)根据全等得出BE=AC=6,AE=2AD ,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8-6<2AD <8+6,求出即可;(3)延长ND 至点E ,使DE DN =,连接BE 、ME ,证明BED ≌()SAS CND △,得到BE CN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答即可.【详解】(1)解:∵在△ADC 和△EDB 中,AD DE ADC BDE BD CD =⎧⎪∠=∠⎨⎪=⎩,∴△ADC ≌△EDB (SAS ),故答案为:SAS ;(2)解:∵由(1)知:△ADC ≌△EDB ,∴BE=AC=6,AE=2AD ,∵在△ABE 中,AB=8,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8-6<2AD <8+6,∴1<AD <7,故答案为:1<AD <7.(3)证明:延长ND 至点E ,使DE DN =,连接BE 、ME ,如图所示:∵点D 是BC 的中点,∴BD CD =.在BED 和CND △中,DE DN BDE CDN BD CD =⎧⎪∠=∠⎨⎪=⎩, ∴BED ≌()SAS CND △,∴BE CN =,∵DM DN ⊥,DE DN =,∴ME MN =,在BEM △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BM BE ME +>,∴BM CN MN +>.【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23.如图,在ABC 和BCD △中,90BAC BCD ︒∠=∠=,AB AC =,CB CD =;延长CA 至点E ,使AE AC =;延长CB 至点F ,使BF BC =.连接AD ,AF ,DF ,EF .延长DB 交EF 于点N .(1)求证:AD AF =;(2)求证:BD EF =.解析:(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分析】(1)结合题意得:ABF BAC ACB ∠=∠+∠,ACD ACB BCD ∠=∠+∠,推导得ABF ACD ∠=∠;通过证明ABF ACD △≌△,即可完成证明;(2)根据(1)的结论ABF ACD △≌△得:BAF CAD ∠=∠;根据题意得90BAE ∠=;再通过证明AEF ABD △≌△,即可完成证明.【详解】(1) ∵ABF BAC ACB ∠=∠+∠,ACD ACB BCD ∠=∠+∠,90BAC BCD ︒∠=∠=∴ABF ACD ∠=∠∵BF BC =,CB CD =∴BF BC CD ==即AB AC ABF ACD BF CD =⎧⎪∠=∠⎨⎪=⎩∴ABF ACD △≌△∴AF AD =;(2)∵90BAC ︒∠=∴18090BAE BAC ∠=-∠=结合(1)的结论ABF ACD △≌△∴BAF CAD ∠=∠∵90EAF BAE BAF BAF ∠=∠-∠=-∠,90BAD BAC CAD CAD ∠=∠-∠=-∠ ∴EAF BAD ∠=∠∵AE AC =,AB AC =∴AE AC AB ==即AF AD EAF BAD AE AB =⎧⎪∠=∠⎨⎪=⎩∴AEF ABD △≌△∴BD EF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外角、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24.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90BAC ∠=︒,别过B 、C 两点向过A 的直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 、F .求证:EF BE CF =+.解析:见解析【分析】证明△BEA ≌△AFC ,得到AE=CF ,BE=AF ,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证明:BE EA ⊥,CF AF ⊥,90BAC BEA AFC ∴∠=∠=∠=︒,90EAB CAF ∴∠+∠=︒,90EBA EAB ∠+∠=︒,CAF EBA ∴∠=∠,在ABE △和AFC △中,BEA AFC EBA CAF AB AC ∠=∠⎧⎪∠=∠⎨⎪=⎩,(AAS)BEA AFC ∴△≌△.AE CF ∴=,BE AF =.EF AF AE BE CF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5.如图,,AD BF 相交于点,//,O AB DF AB DF =,点E 与点C 在BF 上,且BE CF =.(1)求证:ABC DFE ∆≅∆;(2)求证:点О为BF 的中点.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由已知可证∠B=∠F ,BC=EF ,然后根据SAS 可以得到结论;(2)同(1)有∠B=∠F ,再结合已知条件和对顶角相等可以证得ΔABO ≅ΔDFO ,从而得到OB=OF ,所以点O 为BF 中点 .【详解】证明:(1)∵AB//DF ,∴∠B=∠F ,∵BE=CF ,∴BE+CE=CF+CE ,即BC=EF ,∴在ΔABC 和ΔDFE 中,AB DF B F BC EF =⎧⎪∠=∠⎨⎪=⎩,∴ΔABC ≅ΔDFE (SAS );(2)与(1)同理有∠B=∠F ,∴在ΔABO 和ΔDFO 中,AOB DOF B F AB DF ∠=∠⎧⎪∠=∠⎨⎪=⎩,∴ΔABO ≅ΔDFO (AAS ),∴OB=OF ,∴点O 为BF 中点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并灵活应用是解题关键. 2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坐标(5,0)-,点B 坐标(0,5),点 C 为x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过点A 作AD BC ⊥交y 轴于点E .(1)如图①,若点C 的坐标为(3,0),求点E 的坐标;(2)如图②,若点C 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且5OC <,其它条件不变,连接DO ,求证:DO 平分ADC ∠;(3)若点C 在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OC CD AD +=时,则OBC ∠的度数为________. 解析:(1)(0,3)E ;(2)见解析;(3)30OBC ∠=︒.【分析】(1)先根据AAS 判定△AOE ≌△BOC ,得出OE=OC ,再根据点C 的坐标为(3,0),得到OC=OE=3,进而得到点E 的坐标;(2)先过点O 作OM ⊥AD 于点M ,作ON ⊥BC 于点N ,根据△AOE ≌△BOC ,得到S △AOE =S △BOC ,且AE=BC ,再根据OM ⊥AE ,ON ⊥BC ,得出OM=ON ,进而得到OD 平分∠ADC ;(3)在DA 上截取DP=DC ,连接OP ,根据SAS 判定△OPD ≌△OCD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PAO=30°,进而得到∠OBC=30°.【详解】证明:(1)AD BC ⊥,AO BO ⊥,90AOE BDE BOC ∠∠∠∴===︒.又AEO BED ∠=∠,OAE OBC ∴∠=∠.(5,0)A -,(0,5)B , 5OA OB ∴==.在AOE △和BOC 中OAE OBC OA OBAOE BOC ∠=∠⎧⎪=⎨⎪∠=∠⎩, (ASA)AOE BOC ∴≌,OE OC ∴=. C 点坐标(3,0),3OE OC ∴==,(0,3)E ∴.(2)过O 作OM AD ⊥于M ,ON BC ⊥于N ,AOE BOC ≌,AOE BOC S S ∴=,AE BC =, 1122AE OM BC ON ∴⨯⨯=⨯⨯, OM ON ∴=,OM AD ⊥,ON BC ⊥,DO ∴平分ADC ∠.(3)如所示,在DA 上截取DP=DC ,连接OP ,∵∠PDO=∠CDO ,OD=OD ,∴△OPD ≌△OCD ,∴OC=OP ,∠OPD=∠OCD ,∵OC CD AD +=,∴OC=AD-CD∴AD-DP=OP ,即AP=OP ,∴∠PAO=∠POA ,∴∠OPD=∠PAO+∠POA=2∠PAO=∠OCB ,又∵∠PAO+∠OCD=90°,∴3∠PAO=90°,∴∠PAO=30°,∵OAP OBC ∠=∠∴∠OBC=∠PAO =30°.【点睛】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应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27.已知在ABC 中,90ACB ∠=︒,AC BC =,直线l 绕点C 旋转,过点A 作AD l ⊥于D ,过点B 作BE l ⊥于E ,若6AD =,3BE =,画图并直接写出DE 的长. 解析:图见解析,9DE =或3DE =【分析】分直线l 不经过线段AB 和直线l 经过线段AB 两种情况画图,证明△ACD ≌△CBE 即可求出DE 的长.【详解】解:如图1∵AD l ⊥于D , BE l ⊥于E ,∴∠ADC=∠CEB=90°,∴∠DAC+∠DCA=90°,∵90ACB ∠=︒,∴∠BCE+∠DCA=90°,∴∠DAC=∠ECB在△ACD 和△CBE 中,===ADC CEB DAC ECB AC CB ∠∠⎧⎪∠∠⎨⎪⎩,∴ △ACD ≌△CBE∴AD=CE=6,DC=EB=3,∴DE=DC+CE=9;如图2,∵AD l ⊥于D , BE l ⊥于E ,∴∠ADC=∠CEB=90°,∴∠DAC+∠DCA=90°,∵90ACB ∠=︒,∴∠BCE+∠DCA=90°,∴∠DAC=∠ECB在△ACD 和△CBE 中,===ADC CEB DAC ECB AC CB ∠∠⎧⎪∠∠⎨⎪⎩,∴ △ACD ≌△CBE∴AD=CE=6,DC=EB=3,∴DE=CE-CD=3;∴9DE =或3DE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题意分类画图证明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 28.已知:AB BD ⊥,ED BD ⊥,AC CE =,BC DE =.(1)试猜想线段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至图2情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12AC C 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3)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至图3情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12AC C 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解析:(1)AC CE ⊥,见解析;(2)成立,理由见解析;(3)成立,理由见解析【分析】(1)先用HL 判断出Rt Rt ABC CDE ≌△△,得出A DCE ∠=∠,进而判断出90DCE ACB ∠+∠=︒,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3)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AC CE ⊥理由如下:∵AB BD ⊥,ED BD ⊥,∴90B D ∠=∠=︒在Rt ABC △和Rt CDE △中AC CE BC DE =⎧⎨=⎩∴()Rt Rt HL ABC CDE △△≌, ∴A DCE ∠=∠∵90B ∠=︒,∴90A ACB ∠+∠=︒,∴()18090ACE DCE ACB ∠=︒-∠+∠=︒, ∴AC CE ⊥;(2)成立,理由如下:∵AB BD ⊥,ED BD ⊥,∴90B D ∠=∠=︒,在1Rt ABC 和2Rt C DE △中121AC C E BC DE =⎧⎨=⎩, ∴()12Rt Rt HL ABC C DE ≌△△, ∴2A C E D ∠=∠,∵90B ∠=︒,∴190B A AC ∠+∠=︒,∴2190DC E AC B ∠+∠=︒,在12C FC 中,()122118090C FC DC E AC B ∠=︒-∠+∠=︒, ∴12AC C E ⊥;(3)成立,理由如下:∵AB BD ⊥,ED BD ⊥,∴190ABC D ∠=∠=︒在1Rt ABC 和2Rt C DE △中121AC C E BC DE =⎧⎨=⎩, ∴()12Rt Rt HL ABC C DE ≌△△, ∴2A C E D ∠=∠,∵190ABC ∠=︒,∴190B A AC ∠+∠=︒,在12C FC 中,()2112180=90C FC DC E AC B ∠=︒-∠+∠︒, ∴12AC C E ⊥.【点睛】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判断出12Rt Rt ABC C DE ≌△△是解本题的关键.。

(新)八年级上册数学各种类型典型压轴题练习试题全汇编

(新)八年级上册数学各种类型典型压轴题练习试题全汇编

(新)八年级上册数学典型压轴题练习试题汇编一、压轴(1) 选填题 (一)多结论证明1.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E ,F 分别是AD 和AD 延长线上的点,且DE =DF ,连接BF ,CE ,下列说法:①CE =BF ;②△ABD 和△ACD 面积相等;③BF ∥CE ;④△BDF ≌△CDE ,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FBAC2.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90°,BD 平分∠ABC 交AC 于D ,AE ⊥BD 于E ,CF ∥AE 交BD 的延长线于F ;给出四个结论:①∠ACF =12∠ABC ;②CF =12BD ;③BE =2AE +DF ;④CF =AE +DE ,其屮正确的结论有( )A .1个B .2个C .1个D .2个AC3.如图,在Rt △ABC 中,AB =CB ,BO ⊥AC ,把△ABC 折叠,使AB 落在AC 上,点B 与AC 上的点E 重合,展开后,折痕AD 交BO 于点F ,连接DE ,EF ,下列四个结论:①AB =2BD ;②图中有4对全等三角形;③若将△DEF 沿EF 折叠,则点D 一定不会落在AC 上;④BD =BF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②④DBC4.如图,在△ABC 中,∠BAC =90°,AD 是高,BE 是中线,CF 是角平分线,CF 交AD 于点G ,交BE 于点H ,下列说法:①△ABE 的面积=△BCE 的面积;②∠AFG =∠AGF ;③∠FAG =2∠ACF ;④BH =CH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③5.如图,Rt △ACB 中,∠ACB =90°,△ABC 的角平分线AD 、BE 相交于点P ,过P 作PF ⊥AD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交AC 于点H ,则下列结论:①∠APB =135°;②BF =BA ;③PH =PD ;④连接CP ,CP 平分∠ACB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DC6.如图,△ABC 中,∠ABC =45°,AD ⊥BC 于D 点,BE ⊥AC 于E 点,AD 与BE 交于点F ,连接CF ,DE ,下列结论:①AC =BF ;②∠BED =45°;③BE =AE +2DC ;④若∠ABF =30°,则BF CFAB=1,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③④DABC(二)几何计算7.如图,在△ABC 中,∠BAC =∠BCA =44°,M 为△ABC 内一点,且∠MCA =30°,∠MAC =16°,则∠BMC 的度数为( )A .120°;B .126°C .144°D .150°BCA8.如图,设△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若∠AEB =70°,则∠EBD 的度数是( )A .115°B .20°C .125°D .130°DC9.如图,△ABC 中,点D 是BC 上一点,已知∠DAC =30°,∠DAB =75°,CE 平分∠ACB 交AB 于点E 、连DE ,则∠DEC =( )A .10°B .15°C .20°D .25°BACD10.在△ABC 和△BDE 中,点C 在边BD 上,边AC 交边BE 于点F .若AC =BD ,AB =ED ,BC =BE ,则∠ACB 等于( )A .∠EDBB .∠BEDC .12∠AFB C .2∠ABFBADC11.如图,已知△ABC 的面积为8cm 2,BP 为∠ABC 的角平分线,AP 垂直BP 于点P ,则△PBC 的面积为( )A .3.5B .3.9C .4D .4.2DACB12.已知: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BD 平分∠ABC ,∠ACB =72°,∠ABC =50°,并且∠BAD +∠CAD =180°,那么∠BDC 的度数为________.DAB(三)多解与画图13.在△ABC 中,AC =BC ,∠ACB =90°,CE 是过C 点的一条直线,AD ⊥CE 于D ,BE ⊥CE 于E ,DE =4cm ,AD =2cm ,则BE =( )A . 2cmB . 2cmC .6cm 或2cmD .6cm14.△ABC 中,AD 是高,∠BAD =60°,∠CAD =20°,AE 平分∠BAC ,则∠EAD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 1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12,6),∠ABO =90°,一动点从点 B 出发以2厘米/秒的速度沿射线BO 运动,点D 在y 轴上,D 点随着C 点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OA =C D .当点C 经过_____秒时,△OAB 与△OCD 全等.16.已知△ABC 中,AB =AC ,BD ⊥AC 于D ,AC =2BD ,则∠BAC =______.17.如图,在△ABC 中,AB =BC ,∠ABC =100°,边BA 绕点B 顺时针旋转m °(0<m <180)得到线段BD ,连接AD ,D C .若△ADC 为等腰三角形,则m 所有可能的取值是________.DAC18.如图,等腰Rt △ABC 中,∠ACB =90°将线段AB 绕点A 逆时针旋转,旋转后B 点的对应点为D ,连接C D .若AB ∥CD ,则∠CAD 的度数是_______.CA B19.D 为等腰Rt △ABC 斜边BC 上一点(不与B 、C 童合),DE ⊥BC 于点D ,交直线BA 于点E ,作∠EDF =45°,DF 交AC 于F ,连接EF ,BD =nDC ,当n =________时,△D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 (0,2),B (2,0),若在坐标轴上取点C ,使△ABC 为等腰三角形,满足条件的点C 的个数是( )A .6B .7C .8D .9(四)最值问题21.如图,在△ABC 中,∠C =90°,AC =BC =6,D 为AB 的中点,点E ,F 分别在AC ,BC 边上运动(点E不与点A 、C 重合)且保持∠EDF =90°,连接EF ,在此运动过程中,S △CEF 的最大值为______.FA CBE2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 =∠C =90°,∠ABC =α,在AB 、BC 上分别一点E 、F ,使△DEF 的周长最小,此时,∠EDF =( )A .αB .90°-αC .2D .180°-2αDBF23.如图,P 为∠AOB 内一定点,M ,N 分别是射线OA ,OB 上一点,当△PMN 周长最小时,∠MPN =110°,则∠AOB =( )A .35°B .40°C .45°D .50°O24.如图,在等腰△ABC 中,AB =AC =5,∠ACB =75°,AD ⊥BC 于D ,点M ,N 分别是线段AB ,线段AD 上的动点,则MN +BN 的最小值是( )A .3BC .4.5D .6AD25.如图,OE 是等边△AOB 的中线,OB =4,C 是直线OE 上一动点,以AC 为边在直线AC 下方作等边△ACD ,连接E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ED 的最小值是2B .ED 的最小值是1C .ED 有最大值D .ED 没有最大值也没有最小值D26.如图,AD 为等边△ABC 的高,E ,F 分别为线段AD 、AC 上的动点,且AE =CF ,当BF +CE 取得最小值时,∠AFB =( )A .112.5°B .105°C .90°D .82.5°DABC27.如图,等腰△ABC 底边BC 的长为4cm ,面积是12cm 2,腰AB 的垂直平分线EF 交AC 于点F ,若D 为BC 边上的中点,M 为线段EF 上一动点,则△BDM 的周长最小值为_______.B28.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 =30°.若点M ,N 分别是线段AB ,AC 上两个动点,BC =4,则MC +MN 的最小值为_____.BCAN二、压轴(2)几何合题29.在△ABC 中,AB =AC ,CD 为AB 边上的高 (1)如图1,求证;∠BAC =2∠BCD ;(2)如图2.∠ACD 的平分线CE 交AB 于E ,过E 作EF ⊥BC 于F ,EF 与CD 交点G .若ED =m ,BD =n ,含有m 、n 的代式表示△EGC 的面积.图2图1FBBCA CA30.射线AE 为△ABC 的外角平分线,点P 为射线AE 上不与A 点重合的一个动点. (1)如图1,若BP 平分∠ABC ,且∠ACB =30°,则∠APB =______;(直接写出结果) (2)如图1,求证:不论P 在何处,总有AB +AC <PB +PC ;(3)如图2,若点P 在AE 上,作PM ⊥BA 交BA 的延长线于M 点,且∠BPC =∠BAC ,求AC ABAM-的值.图1图2BBE31.如图,Rt △ACB 中,∠ACB =90°,AB =BC ,E 点为射线CB 上一动点,连接AE ,作AF ⊥AE 且AF =AE(1)如图1,过F 点作FD ⊥AC 交AC 于D 点,求证:EC +CD =DF ;(2)如图2,连接BF 交AC 于G 点,若AGCG=3求证:E 点为BC 的中点; (3)E 点在射线CB 上,连接BF 与直线AC 交于G 点,若43BC BE =,则AGCG=________.图1图2BFBF32.如图,在等腰△ABC 中,AC =BC ,D ,E 分别为AB ,BC 上一点,∠CDE =∠A. (1)如图1,若BC =BD ,求证:CD =DE ;(2)如图2,过点C 作CH ⊥DE ,垂足为点H ,若CD =BD ,EH =1,求DE -BE 的值.图1图2AABCBC33.已知△ABC 中,AC =B C .(1)如图1,分别过A ,B 作AM ⊥BC ,BN ⊥AC ,垂足分别为M ,N ,AM 与BN 相交于点P ,求证:AP =BP . (2)如图2,分别在AC 的右侧、BC 的左侧作等边△ACE 和等边△BCD ,AE 与BD 相交于点F ,连接CF 并延长交AB 于点G 求证:点G 是AB 的中点;(3)在(2)的条件中,当∠ACE 的大小发生变化时,设直线CD 与直线AE 相交于点H .直接写出: 当∠ACB =_______度时,使得AH =C D .图2图1DEABC C34.如图1,已知等腰△ABC 中,AB =AC ,AD 为BC 边上的中线,以AB 为边向外作等边△ABE ,直线CE 与直线AD 交于点F .(1)若AF =10,DF =3,试求EF 的长;(2)若以AB 为边向内作等边△ABE ,其它条件均不改变,用尺规作图补全图2(保留作图痕迹),并直接写出EF ,AF ,DF 三者的数量关系____________.图1图2EBC ACA35.已知:在△ABC 中,∠B =60°,D ,F 分别为AB ,BC 上的点,且AF ,CD 交于点F . (1)如图1,若AE ,CD 为△ABC 的角平分线; ①求证:∠AFC =120°;②若AD =6,CE =4,求AC 的长;(2)如图2,若∠FAC =∠FCA =30°,求证:AD =CE .图2图1AACBCB36.如图,等腰△ABC 中,∠ACB =90°,AC =BC ,D 为AB 上一点. (1)如图1,若AD =AC ,且BE ⊥CD 于点E . ①求∠BCD 的度数;②求CDBE的值; (2)如图2,若F 为CD 上一点,且在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上,∠BCD =15°,求证:AF =B C.图2图1BCCAA35.已知:在△ABC 中,∠B =60°,D ,E 分别为AB ,BC 上的点,且AE ,CD 交于点F . (1)如图1,若AE ,CD 为ABC 的角平分线; ①求证:∠AFC =120°;②若AD =6,CE =4,求AC 的长; (2)如图2,若∠FAC =∠FCA =30°,求证:AD =CE .FDECABFDB EC A36.如图,等腰△ABC 中,∠ACB =90°,AC =BC ,D 为AB 上一点. (1)如图1,若AD =AC ,且BE ⊥CD 于点E .①求∠BCD 的度数;②求BECD的值;(2)如图2,若F 为CD 上一点,且在线段BC 上垂直平分线上,∠BCD =15°,求证:AF =BC .A C DE BBFD AC37.(1)如图1,△ABC 中,∠BAC =90°,AB =BC ,直线m 经过点A ,BD ⊥m ,CE ⊥m ,垂足分别为D ,E ,求证:DE =BD +CE ;(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 中,AB =AC ,D ,A ,E 三点都在直线m 上,并且满足∠BDA =∠AEC =∠BAC ,求证:DE =BD +CE ;(3)如图3,D ,E 是D ,A ,E 三点所在直线m 上的两动点(D ,A ,E 三点互不重合),点F 为∠BAC 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 和△ACF 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 ,CE .若∠BDA =∠AEC =∠BAC ,求证:△DEF 为等边三角形.D AE mCBD A mE CBB FCmEA D38.等腰Rt △ABC 中,CA =CB ,∠ACB =90°,点O 是AB 的中点. (1)如图1,求证:CO =BO ;(2)如图2,点M 在边AC 上,点N 在BC 的延长线上,MN -AM =CN ,求∠MON 的度数; (3)如图3,AD ∥BC ,OD ∥AC ,AD 与OD 交于点D ,Q 是OB 的中点,连接CQ ,DQ ,试判断线段CQ 与DQ 的关系,并给出证明.B O A CNMCA O B39.在△ABC 中,BD 为∠ABC 的平分线. (1)如图1,∠C =2∠DBC ,∠A =60°,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 (2)如图2,若∠A =2∠C ,BC =8,AB =4.8,求AD 的长度;(3)如图3,若∠ABC =2∠ACB ,∠ACB 的平分线OC 与BD 相交于点O ,且OC =AB ,求∠A 的度数.DCB ACDB AB CODA40.在△ABC 中,∠ACB =90°.(1)如图1,点B 与点D 关于直线AC 对称,连接AD ,点E ,F 分别是线段CD ,AB 上的点(点E 不与点D ,C 重合),且∠AEF =∠ABC ,∠ABC =2∠CAE ,求证:BF =DE ; (2)如图2,若AC =BC ,BD ⊥AD ,连接DC ,求证:∠ADC =45°;(3)如图3,若AC =BC ,点D 在AB 的延长线上,以DC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DCE ,过直角顶点E 作EF ⊥AC 于点F ,求证:点F 是AC 的中点.DECBF AACDBDBECF A41.在等腰△ABC 中,∠BAC =90°,AB =AC ,点P 为AC 上一点,M 为BC 上一点. (1)若AM ⊥BP 于点E .①如图1,BP 为△ABC 的角平分线,求证:PA =PM ; ②如图2,BP 为△ABC 的中线,求证:BP =AM +MP ;(2)如图3,若点N 在AB 上,AN =CP ,AM ⊥PN ,求AMPN的值.MEPCB A EPMABCNPMABC42.如图,Rt △ABC 中,∠ACB =90°,AC =BC .F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AF ,BD ⊥AF 于点D ,BD 与AC 交于点E 点. (1)求证:CE =CF ;(2)如图2,若M 为AB 的中点,N 为AE 的中点,P 为BF 的中点,连接MN ,PN ,求∠MNP 的度数;(3)如图3,以AB 为边作Rt △AHB ,∠AHB =90°,过点C 作CG ⊥BH 于G ,若AH =2,CG =5,请直接写出BH 的长为 .ED FCBAPENMA BCFDABC三、压轴(3)代几综合题4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a ,0),B (b ,0),050101022=++-+b a b a ,点C 在y 轴正半轴上.(1)求证:OA =OB ;(2)已知:BD ⊥AC 于D ,DE 平分∠BDC ,交y 轴于点E ,求点E 的坐标;(3)如图2,当∠OAC =60°,且OC =35,点M 为x 轴负半轴上一动点,以CM 为边,在CM 的右侧作等边△CMN ,连接ON ,当ON 最短时,求ON 的长度.44.如图1,直线AB 分别交x 轴,y 轴于A ,B 两点,OC 平分∠AOB 交AB 于点C ,点D 为线段AB 上一点,过D 作DE ∥OC 交y 轴于点E .已知AO =m ,BO =n ,且m ,n 满足0236122=-++-m n n n .(1)求A ,B 两点的坐标;(2)若点D 为AB 的中点,求OE 的长;(3)如图2,若点P (x ,-2x +6)为直线AB 在x 轴下方的一点,点E 是y 轴正半轴上的一动点,以E 为直角顶点作等腰直角△PEF ,使点F 在第一象限,且F 点的横,纵坐标始终相等,求点P 的坐标.45.如图,直线AB 交x 轴于点A (a ,0),交y 轴于点B (0,b ),且a ,b 满足0)5(2=-++a b a .(1)点A 的坐标为 ,点B 的坐标为 ;(2)如图1,若点C 的坐标为(-3,-2),且BE ⊥AC 于点E ,OD ⊥OC 交BE 的延长线于点D ,试求出点D 的坐标;(3)如图2,M ,N 分别为OA ,OB 边上的点,OM =ON ,OP ⊥AN 交AB 于点P ,过点P 作PG ⊥BM 交AN 的延长线于点G ,请写出线段AG ,OP 与P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4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8,0),点B 在第一象限,△OAB 为等边三角形,OC ⊥AB ,垂足为C .(1)直接写出点C 的横坐标;(2)作点C 关于y 轴的对称点D ,连DA 交OB 于点E ,求OE 的长;(3)P 为y 轴上一动点,连接PA ,以PA 为边在PA 所在直线的下方作等边△PAH ,当OH 最短时,求点H 的横坐标.4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a ,0),点B (0,b ),已知a ,b 满足++-+b a b a 882232=0. (1)求点A ,点B 的坐标;(2)如图1,点E 为线段OB 上一点,连接AE ,过A 作AF ⊥AE ,且AF =AE ,连接BF 交x 轴于于点D ,若点D (-1,0),求点E 的坐标;(3)在(2)条件下,如图2,过E 作EH ⊥OB 交AB 于点H ,点M 是射线EH 上一点(点M 不在线段EH 上),连接MO ,作∠MON =45°,ON 交线段BA 的延长线于点N ,连接MN ,探究线段MN 与OM 的关系.4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0,a ),B (b ,0)分别在y 轴与x 轴正半轴上,满足0)16(2=-+-ab b a(1)a = ,b = ,∠OAB 的度数是 ;(2)如图1,已知C (0,1),在第一象限内存在点D ,CD 交AB 于E ,AE 为△ACD 的中线,3=∆ACD S ,求点D 的坐标;(3)如图2,已知P (2,0),连接PA ,在AB 上有一点F ,满足∠APB =∠OPF ,连接OF ,请给出三条线段PA ,PF ,FO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三、压轴(3)代几综合题43.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a ,0)、B (b ,0),a 2+b 2-10a +10b +50=0,点C 在y 轴正半轴上.(1)求证:OA =OB ;(2)已知:BD ⊥AC 于D ,DE 平分∠BDC ,交y 轴于点E ,求点E 的坐标;(3)如图2,当∠OAC =60º,且OC =53,点M 为x 轴负半轴上一动点,以CM 为边,在CM 的右侧作等边△CMN ,连接ON ,当ON 最短时,求ON 长度.图1 图244.如图1,直线AB 分别交x 轴,y 轴于A ,B 两点,OC 平分∠AOB 交AB 于点C ,点D 为线段AB 上一点,过D 作DE ∥OC 交y 轴于点E ,已知AO =m ,BO =n ,且m ,n 满足0236122=-++-m n n n ;(1)求A ,B 两点的坐标;(2)若点D 为AB 的中点,求OE 的长?(3)如图2,若点P (x ,-2x +6)为直线AB 在x 轴下方的一点,点E 是y 轴正半轴上的一动点,以E 为直角顶点作等腰直角△PEF ,使点F 在第一象限,且F 点的横,纵坐标始终相等,求点P 的坐标?图1 图245.如图,直线AB 交x 轴点A (a ,0),交y 轴于点B (0,b ),且a ,b 满足()052=-++a b a .(1)点A 的坐标为 ,点B 的坐标为 ;(2)如图1,若点C 的坐标为(-3,-2),且BE ⊥AC 于点E ,OD ⊥OC 交BE 的延长线于点D ,试求点D 的坐标;(3)如图2,M ,N 分别为OA ,OB 边上的点,OM =ON ,OP ⊥AN 交AB 与点P ,过点P 作PG ⊥BM 交AN 的延长线于点G ,请写出线段AG ,OP 与P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图1 图246.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8,0),点B 在第一象限,△OAB 为等边三角形,OC ⊥AB ,垂足为点C .(1)直接写出点C 的横坐标 ;(2)作点C 关于y 轴的对称点D ,连DA 交OB 于点E ,求OE 的长;(3)P 为y 轴上的一动点,连接PA ,以PA 为边在PA 所在直线的下方作等边△PAH .当OH 最短时,求点H 的坐标.4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a ,0),点B (0,b ),已知a 、b 满足0328822=++-+b a b a ; (1)求点A 、点B 的坐标;(2)如图1,点E 为线段OB 上一点,连接AE ,过A 作AF ⊥AE ,且AF =AE ,连接BF 交x 轴于点D ,若点D (1-,0),求点E 的坐标;(3)在(2)的条件下,如图2,过E 作EH ⊥OB 交AB 于H ,点M 是射线EH 上一点(点M 不在线段EH 上),连接MO ,作∠MON =45°,ON 交线段BA 的延长线于点N ,连接MN ,探究线段MN 与OM 的关系.图1图24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0,a ),点B (b ,0)分别在y 轴和x 轴正半轴上,满足()0162=-+-ab b a .(1)a = ,b = ,∠OAB 的度数是 ;(2)如图1,已知C (0,1),在第一象限内存在点D ,CD 交AB 于E ,AE 为△ACD 的中线,S △ACD =3,求点D 的坐标;(3)如图2,已知P (2,0),连接PA ,在AB 上有一点F ,满足∠APB =∠OPF ,连接OF ,情给出三条线段PA ,PF ,FO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图1图249.如图,已知A (a ,0)、B (0,b ),且a ,b 满足:0328822=++++b a b a .D 为第一象限内一点,连接BD ,连接AD 交y 轴于C 点,且AC =CD (1)求A 、B 点坐标;(2)如图1,若20=ABD S △,求D 点坐标;(3)如图2,过B 作BE ⊥y 轴,且BE =2OC ,连接AE ,问线段AE 和BD 有何数量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图1图250.如图,已知A (-a ,0)、B (a ,0),点P 为第二象限内一动点,但始终保持PA = a ,∠PAB 的平分线AE 与线段PB 的垂直平分线CD 交于点D ,作DF ⊥AB 于点F . (1)若P 点坐标为(-2,2),求点C 的坐标 (2)求点D 的横坐标(用a 表示)(3)当点P 运动到某一位置时,恰好点C 落在y 轴上,直接写出CDCE=图1图251.已知,点A (0,a )、B (b ,0)、C (c ,0),其中a =|x +2|+|1-x |,且x 满足点(x +1,2x -1)关于x 轴对称的点在第一象限,b 、c 满足|3b +9|+(c +4)2=0.(1)如图1,在△AOC 内有一点D ,连AD 并延长交OC 于点P ,点E 在AC 上,且∠AED =∠AOD ,∠PDE =∠PDO ,若CE =2,求①△AOC 的周长;②OPCP 的值(2)如图2,点M 在线段AB 上(不与A ,B 重合)移动,过点A 作NA ⊥AB 于A ,且∠MON =45°,探究线段AN 、BM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8年级上册数学必刷题

8年级上册数学必刷题

8年级上册数学必刷题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SAS、ASA、AAS、HL)相关题目1. 已知:如图,AB = AC,AD = AE,BD = CE,求证:∠BAC = ∠DAE。

解析:因为BD = CE,所以BD + DE = CE+DE,即BE = CD。

在△ABE和△ACD中,AB = AC(已知),AE = AD(已知),BE = CD(已证)。

根据SSS(边边边)全等判定定理,可得△ABE≌△ACD。

所以∠BAE = ∠CAD。

又因为∠BAC=∠BAE ∠CAE,∠DAE = ∠CAD ∠CAE。

所以∠BAC = ∠DAE。

2. 如图,AB = AC,AD平分∠BAC,求证:△ABD≌△ACD。

解析:因为AD平分∠BAC,所以∠BAD = ∠CAD。

在△ABD和△ACD中,AB = AC(已知),∠BAD = ∠CAD(已证),AD = AD (公共边)。

根据SAS(边角边)全等判定定理,可得△ABD≌△ACD。

二、轴对称相关题目1. 已知点A(a,3)和点B(4,b)关于x轴对称,则a + b的值为多少?解析: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因为点A(a,3)和点B(4,b)关于x轴对称,所以a = 4,b=-3。

则a + b = 4+( 3)=1。

2. 如图,在△ABC中,AB = AC,∠A = 36°,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E,垂足为点D,连接BE,则∠EBC的度数是多少?解析:因为AB = AC,∠A = 36°,所以∠ABC=∠C=(180° 36°)÷2 = 72°。

因为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所以AE = BE。

所以∠A = ∠ABE = 36°。

则∠EBC = ∠ABC ∠ABE = 72° 36° = 36°。

三、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相关题目1. 计算:(2x 3y)(3x + 2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数学(上)经典综合大题集锦
1.已知: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A(4,0),B(0,-4),P为y轴上B点下方一点,PB=m(m>0),以AP为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PM,其中PM=PA,点M落在第四象限。

(1)求直线AB的解析式;
(2)用m的代数式表示点M的坐标;
(3)若直线MB与x轴交于点Q,判断点Q的坐标是否随m的变化而变化,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2.如图,已知A (a ,b ),AB ⊥y 轴于B ,且满足a-2 +(b -2)2
=0, (1)求A 点坐标;
(2)分别以AB ,AO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C 和△AOD ,试判定线段AC 和DC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3)过A 作AE ⊥x 轴于E ,F ,G 分别为线段OE ,AE 上的两个动点,满足∠FBG=450
,试探究OF+AG FG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请说明理由并求其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
3.如图甲,在△ABC 中,∠ACB 为锐角.点D 为射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以
A 为直角顶点且在直线AD 的右侧作等腰Rt △ADF .
(1)如果AB=AC ,∠BAC=90º.
①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与点B 不重合),如图乙,线段CF 、BD 之间的位置关系为 ,数量关系为 .
②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丙,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为什么?
(2)如果AB ≠AC ,∠BAC ≠90º,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
试探究:当△ABC 的角满足一个什么条件时,CF ⊥BC (点C 、F 重合除外)?直接写出这个条件(不需说明理由),并画出相应图形(画图不写作法).
B C
A
D F 甲
B
D
C A
F

A
B C D
F

B
G
A F
D
E
C
H
4.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F 是AC 的中点,D 在线段BC 上,连接DF ,以DF 为边在
DF 的右侧作等边△DFE ,ED 的延长线交AB 于H ,连接EC ,则以下结论:①∠AHE +∠
AFD =180°;②AF =21BC ;③当D 在线段BC 上(不与B ,C 重合)运动,其他条件不变时
BD
BH
是定值;④当D 在线段BC 上(不与B ,C 重合)运动,其他条件不变时DC
EC
BC 21
是定值;
(1)其中正确的是-------------------; (2)对于(1)中的结论加以说明;
5. 如图,一次函数k kx 4y -=交x 轴的正半轴于点A ,交y 轴的正半轴于点C . (1)求点A 的坐标;
(2)P 为第一象限内的整点(横坐标、纵坐标都是整数),并且满足△PAC 的面积是△AOC 面积的2
倍.当2
3
k -=时,求出所有P 点的坐标.
(3)当K 变化时,作直线k kx 4y -=关于x 轴对称的
直线AC',过C 点作直线CB 交线段OA 于D 点,交AC'于B 点,且∠OCD =
2
1
∠C AO ,结论:①AB +AC 是定值;②AC -AB 是定值.这两个结论中有一个正确,请你选出这个结论,并求出此定值是多少.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 (4,4) (1)求B 点坐标;
(2)若C 为x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以AC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ACD ,∠ACD=90°连OD ,求∠AOD 的度数;
(3)过点A 作y 轴的垂线交y 轴于E ,F 为x 轴负半轴上一点,G 在EF 的延长线上,以EG 为直角边作等腰Rt △EGH ,过A 作x 轴垂线交EH 于点M ,连FM ,等式OF
FM
AM =1是
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
8.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A-AB.
(1)如图,在图中画出△AOB关于BO的轴对称图形△A1OB,若A(-3,1),请求出
A1点的坐标:
(2)当△AOB绕着原点O旋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AB与y轴交于点E,且
AE=BE.AF⊥y轴交BO于F,连结EF,作AG//EF交y轴于G.试判断△AG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当△AOB绕着原点O旋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若A(3,3),c为x轴上一点,且OC=OA,∠BOC=15°,P为y轴上一点,过P做PN⊥AC于N,PM⊥AO于M,当P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时,试探索下列结论:①PO+PN-PM不变,②PO+PM+PN不变.其中哪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请说明理由并求出其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