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咏雪诗对比学习
中英文学对比鉴赏

Song to CeliaDrink to me only with thine eyes, And I will pledge with mine; 以眸子为吾举杯,吾以双眼回馈以报:Or leave a kiss but in the cup, And I'll not look for wine.或于杯口印一香吻,吾必不将美酒寻找The thirst that from the soul,doth rise Doth ask a drink divine; 渴求畅饮神酒仙酸,乃灵魂升华之愿望But might I of Jove's nectar sup, I would not change for thine. : 若以汝酒与之交换,吾宁不饮天酿琼浆,I sent thee late a rosy wreath, Not so much honouring thee吾曾赠汝玫瑰花环,并非对汝表示敬仰,As giving it a hope, that there It could not withered be.只为花环留汝身边,将水不凋谢常留芳。
But thou thereon didst only breathe,And sent'st it back to me; 而汝却将花环返还,并口呼兰香喷其上;Since when it grows , and I swear , not of itself ,but thee吾发誓花环生异变,花气不再但闻汝香。
静女其姝shū⑴,俟我于城隅yú⑵。
爱而不见⑶,搔首踟chí蹰chú。
贞静娴雅之女城角隐蔽处--城上角楼徘徊不定静女其娈luán⑸,贻我彤管⑹。
彤管有炜wěi⑺,说怿女美⑻。
面目姣好盛明貌自牧归荑⑼,洵美且异⑽。
匪女之为美⑾,美人之贻⑿野外实在,诚\异:特殊\匪:非\ 贻:赠与。
中西方诗歌比较ppt课件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30
冯文炳(笔名是废名)曾研读佛学,喜好 庄周,因而在师承传统上,也特别对陶渊 明、王维等诗发生兴趣,颇得其淡远飘逸 之致,尤好化释道典故于诗中。
红红的玫瑰 彭斯
啊,我爱人象红红的玫瑰, 它在六月里开放, 啊,我爱人象一支乐曲, 美妙地演奏起来。 你是那么美,漂亮的姑娘, 我爱你那么深切, 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 一直到四海枯竭。 直到四海枯竭,亲爱的, 到太阳把岩石烧裂, 我要爱你下去,亲爱的, 只要是生命不绝。 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 我和你小别片刻, 我要回来,亲爱的 即使是万里相隔。
2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22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 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中国:语序灵活, 西方:表达相对
词语组合多变, 严谨,诗行长短
诗型整齐,对偶 错落不一,少有
普遍。
对偶而且往往不
严整。
带着镣铐跳舞。 语言文字是劣势 也是优势。
15
不同点三:语法运用
中国:词汇不依 西方:语法规范严 靠任何词性变化, 格; 仅凭所处位置与 人称必不可少 前后联系;
《沁园春·雪》五个英译本的修辞翻译的像似性研究

《沁园春·雪》五个英译本的修辞翻译的像似性研究作者:张焕新陆慧萍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5期摘要:本文以《沁园春·雪》的五个译本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的像似性理论为基础,主要从距离像似性、数量像似性、顺序像似性来探讨《沁园春·雪》中修辞的翻译风格。
通过该研究验证像似性对诗词翻译者理解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沁园春·雪》;距离像似性;数量像似性;顺序像似性毛泽东被认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毛泽东不仅是一个完全献身的、注重实际的共产党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对中国人民的历史造诣很深的富有想象的诗人……”[1]本文选取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五个英译文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的像似性理论为基础,从距离像似性、数量像似性、顺序像似性方面探讨五个译文的修辞风格,从而验证像似性对诗词翻译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像似性理论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像似性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像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中语言构造的功能原则之一,属于范畴化的典型理论。
J.Haiman、R.Simone和M.K.Hiraga通过研究发现像似性在语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句法结构跟人的经验之间有种自然的联系。
像似性包括距离像似性、数量像似性和顺序像似性等。
其中,距离像似性是指语符距离像似于概念距离。
如果两个单词在概念上距离相近,在表达时语符间的距离也往往靠的很近。
语符距离近了,则其表现的概念距离也就近了。
[2]数量像似性是指在语言形式上的数量与所要表达的意义一致时,语言符号越多,要表达的概念意义就越多。
[4]而对于顺序像似性,沈家煊先生认为“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5]顺序像似性强调了语序顺序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顺序的一致性特征,能直接反映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还能体现对民族语言的理解。
中英咏雪诗对比学习

英汉咏雪诗对比学习万丁200920437 有人说雪是“雪是无私的,它宁愿牺牲自己去成就世间情意。
”有人说“雪是美好的,它为世间带来无数欢乐、无数笑声。
”还有人说“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
”英文中也有“as white as snow”洁白如雪(white 视觉上的颜色)。
“be as pure as the driven snow”内心纯洁的“snowed in (physically)”被大雪困住了。
“be snowed under”被困住了(overwhelm)。
“a snowball effect”雪球效应“snowball”(动词vt) 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容事物发展规模速度疯狂增长。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
而世界范围内超过三分之二的陆地都处在温带以及亚寒带、寒带地区,所以雪作为全球大范围语言中的一个词汇就成为可能。
语言体现文化,所以同一个“雪”字,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作为大自然的普遍现象,在中英诗歌中都有表现。
唐朝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写道“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了在大雪的背景下,终南山和秀美景色,天空在雪的印照下有如浮云,还描写了雪下的树林,衬着白雪,就如“霁色”,而整个城市都在雪暮中多了几分寒意。
还有李咸用的《大雪歌》“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
”写了下雪时的天空犹如“天怒”、“龙振”,漫漫雪花就像“玉圃花”飘飘洒洒,风景奇美。
除了以上二例,在古代诗句中还有大量描写雪的姿态,而且在描写中不乏恰当的比喻和细致的刻画。
首先,有把雪比作花的,类似的称谓包括“飞花”、“林花”、“琼花”等,如“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咏雪对比阅读

咏雪对比阅读1.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文学常识1. 作者刘义庆(403 - 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 出处三、字词积累1. 重点实词- 内集:家庭聚会。
- 儿女:子侄辈。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2. 特殊句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四、内容理解1.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反映出魏晋时期士大夫家庭的文化生活和情趣。
2. 人物形象- 谢太傅:是一个善于教育晚辈、和蔼可亲、赏识人才的长辈形象。
他在寒雪日组织家庭聚会,与晚辈讲论文义,并对晚辈的回答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体现出他对晚辈教育的重视和对文学的热爱。
- 谢道韫:聪明伶俐,富有文学才华。
她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来形容白雪,比喻形象生动,不仅写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轻盈姿态,而且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比谢朗的“撒盐空中”更具美感。
- 谢朗:他的回答也表现出一定的想象力,将雪比作盐,虽然在美感上稍逊一筹,但也体现出他积极参与家庭文化活动的态度。
3. 写作手法- 对比:将谢朗和谢道韫的回答进行对比。
中英诗歌比较

中英诗歌比较——从诗歌角度看文化差异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主要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抒发思想情感并能让他人能同样限度地理解和感受到它。
中国的诗歌历来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为其标志特征,西方(这里主要讲英国)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
中西的诗歌在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对于学习诗歌的人来说不可以把自己的视野放得太狭窄,在横向和纵向中不断的比较从而完善自己。
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中英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诗人,如胡适、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等都曾译介过雪莱、济慈(John Keats)和惠特曼(Walt Whitman)等诗人的作品,并受其启发,于“五四”新文学时期,兴起新诗运动,极大地深化了中国新诗的思想内涵。
再比如当代中国的朦胧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方的意象派的影响。
相似之处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
“三美论”视角下毛泽东《沁园春·雪》三个英译本对比赏析

2020年第11期第36卷 (总第47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No. 11,2020Vol.36Total No.479“三美论”视角下毛泽东《泌园春•雪》三个英译本对tli赏析王小简(沙洲职业工学院基础科学系,江苏张家港215600)摘要:摘要: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也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词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更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宏伟的艺术气势而远渡重洋,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艺术珍品。
然而,毛泽东诗词英译过程中,是否完整地再现了源语言的信息和美感呢?本文以1972年巴恩斯顿版、1976年官方版和1993年许渊冲版三个版本的《沁园春•雪》英译为例,从美学弟度对比赏析三个译作中所传达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对古典诗词英译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三美论;毛泽东诗词;诗词翻译doi:10.16083/ki.l671-1580.2020.11.037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20)11—0159—05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毛泽东的诗词意境高远、风格豪迈、气势恢宏,善用典故、富含哲理,在记录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伟大历程的同时,彰显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在社会、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堪称中华民族的文 化瑰宝,人类文化的一颗璀燦明珠[1]。
毛泽东诗词不 仅在国内家喻户晓、传诵不衰,而且被翻译成几十 种文字飘洋过海、广泛流传,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 艺术珍品。
尤其是其英译,至今已有至少11种译本,其译者阵容之强大、译法水平之高妙,无不令人赞 叹折服[2]。
因此,研究毛泽东诗词英译不仅可以领略 一代伟人在诗词中所表现的博大胸襟、宏伟意向,还可以提高诗词鉴赏和英汉互译水平。
为求在时 期、国别和译者几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选 用1972年巴恩斯顿英译版、1976年官方英译版和 1993年许渊冲英译版为研究对象,以毛泽东词《泌 园春•雪》的英译为例,从“三美论”视角比较、分析和 鉴赏三个译本的异同,尝试探讨诗词英译的恰当 方法。
从中英语言差异性看_江雪_的十一种翻译

从中英语言差异性看《江雪》的十一种翻译曹山柯(广东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320)摘 要:由于中英语言在诗歌上所表现出来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不同,那么由这种形式、风格和文化层面传达出来的原汉语古诗文本意义和英译的汉语古诗文本意义也一定各有不同。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有的汉语古诗句子是不可能译透的。
关键词:中英语言差异;汉语古诗;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544(2004)0520070205Abstract:T h is paper ho lds that due to differences in fo r m,style and culture betw een the o 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 on of classic Ch inese poetry,the m eaning of translated classic Ch inese poem s is bound to differ from that of the o rigi2 nals.T herefo re,to certain extent som e ancient Ch inese poem s can never be comp letely translated.Key words:the difference betw een Ch 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the classic Ch inese poem s;untranslatability 诗歌的翻译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件十分困难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是由于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需要,译诗是不可避免的。
意象化和含蓄性是诗歌的两个显著特点,中国的古诗词尤其这样。
因此,诗歌在给读者提供一个鲜明、生动和典型的意象的同时还给他们带来某种模糊的感觉,而这种诗歌的模糊性正是诗歌美学意义的根本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咏雪诗对比学习万丁200920437 有人说雪是“雪是无私的,它宁愿牺牲自己去成就世间情意。
”有人说“雪是美好的,它为世间带来无数欢乐、无数笑声。
”还有人说“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
”英文中也有“as white as snow”洁白如雪(white 视觉上的颜色)。
“be as pure as the driven snow”内心纯洁的“snowed in (physically)”被大雪困住了。
“be snowed under”被困住了(overwhelm)。
“a snowball effect”雪球效应“snowball”(动词vt) 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容事物发展规模速度疯狂增长。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
而世界范围内超过三分之二的陆地都处在温带以及亚寒带、寒带地区,所以雪作为全球大范围语言中的一个词汇就成为可能。
语言体现文化,所以同一个“雪”字,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作为大自然的普遍现象,在中英诗歌中都有表现。
唐朝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写道“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了在大雪的背景下,终南山和秀美景色,天空在雪的印照下有如浮云,还描写了雪下的树林,衬着白雪,就如“霁色”,而整个城市都在雪暮中多了几分寒意。
还有李咸用的《大雪歌》“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
”写了下雪时的天空犹如“天怒”、“龙振”,漫漫雪花就像“玉圃花”飘飘洒洒,风景奇美。
除了以上二例,在古代诗句中还有大量描写雪的姿态,而且在描写中不乏恰当的比喻和细致的刻画。
首先,有把雪比作花的,类似的称谓包括“飞花”、“林花”、“琼花”等,如“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宋•吕本中《踏莎行》)。
其次,还有的把雪比作玉,如:“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还有的比作手、掌、席、盐、尘、柳絮、雨、酥、叶和藻。
如:“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而在英文诗歌中,描写雪的句子也相当多。
例如艾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The Snow StormAnnounced by all the trumpets of the sky,Arrives the snow, and, driving o'er the fields,Seems nowhere to alight: the whited airHides hills and woods, the river, and the heaven,And veils the farmhouse at the garden's end.The sled and traveler stopped, the courier's feetDelayed, all friends shut out, the housemates sitAround the radiant fireplace, enclosedIn a tumultuous privacy of storm.诗中雪如同千军万马在上天震耳的战鼓声中冲向大地,任何事物无法阻挡,它掩埋了山,盖住了树,封住了河,弥漫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也让行人的雪橇和邮递员的脚步停了下来。
这样的描写虽无中文诗歌的细腻,但粗犷豪迈的气势充分展示了雪的另一面特点。
还有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雪花(Snowflakes)的第一节:Out of the bosom of the Air,Out of the cloud-folds of her garments shaken, Over the woodlands brown and bare,Over the harvest-fields forsaken,Silent, and soft, and slowDescends the snow.从漠漠长空的胸怀里逸出, 摆脱了天上云衣的层层叠叠, 向着枯黄而光秃的树木, 向着收割后的荒凉田野。
无声,舒缓,柔和;雪花飘落。
(杨德豫译)此诗第一节细致描写了雪花飘落的过程,首先从天空出发,穿过云层,洒向光秃的树木和荒凉的田野,飘落大地。
中国咏雪诗一再对雪进行从多方面进行吟咏描绘,其中的一些优秀诗篇在反映我国传统的文化心态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这也是中国咏雪诗区别于外国咏雪诗的重要一个方面。
在年去年来的四季流转中,雪所含蕴的可象征性意义可谓丰富。
雪飘雪落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雪花的娟娟风姿正兆示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即将来临,甚而即刻会在心中笔底将冬雪行为春色,借以映现自身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待。
一个时代的政治形势如果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能为人们施展才能提供良好的条件,那么,他们在同雪发生交感的过程中,便会以博大的心胸、刚强的意志对雪的现时性时空特征作出进行时的情感判断,从中表现民族和个人充满无限希望的精神气象。
例如生逢盛唐的边塞诗人岑参,他在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正在狂暴地肆虐着高天大地,但盛唐的强劲气势和他个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合为一体,完全压倒了大雪的淫威,因此,他笔下的大雪纯是一派雄奇壮丽的景象,毫无愁绝悲伤之色。
我们先看诗中的前四句:“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风飞雪本是诗人身临其境的严酷现实,而在诗人的感觉上,凛冽的北风好似验荡的春风,落满千树万枝的寒雪犹如盛开的嫩白梨花。
北风飞雪为春风梨花所代替,形象地显示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激情。
同时也更为深切地表现了祖国的边患隐忧如同北风飞雪一样,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迎面而来的将是春风梨花般的温馨宁静的和平生活。
生逢其时的人,能够从现实中看到希望,他们借咏雪表现出的是,人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感。
而对于那些运赛时促的人来说,他们胸有大志却屡遭打击,济世之才终难为世所用。
踯躅在人生荒原上,他们会很自然地将铺天盖地的大雪拟作自身在政治遭受的巨大压力和无边阻力的象征,甚至会在风雪意象中表现出凝止性的情感判断,以突出自身对人生社会的绝对失望。
我们再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大雪翻飞之下,千山之鸟无声无影;万径雪原之上,不见人踪,雪的压力和阻力该有多么巨大,仿佛整个世界都为白色恐怖所笼照了。
诗人采用这种方法来象征自己所处的沉寂凝固的社会政治环境,他的感受显然是极为孤独悲凉的,但他却依然故我,独自垂钓于寒江而不顾,这又表现了他的精神该是何等的顽强与自信!不独以上两位遭贬受压的诗人能从寒雪意象中展现出苍凉悲壮的人格品位,其他文学大家也莫不如是。
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撕心裂肺地歌吟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泰山雪满山。
”冰雪封锁了他的人生去路,使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这种痛苦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表现出来,可见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受到的阻力无比巨大。
然而他在《行路难》的声声叹息中又能够化阻力为动力,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慷慨诗句表现出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终能实现。
诗人从沉郁中汹涌而起的豪迈激情日月可鉴寒冬的雪花随风飘零,落无定处,不由自主,那些在生活上颠沛流离,政治上受人摆布的人们往往会触景伤怀,借雪的这一特征抒发物换星移之伤、人生无常之悲。
不论是民歌还是文人诗歌,它们之中都积淀着这样的文化情调。
《诗经》中的《采薇》就是民歌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
诗人久戌还乡,本应庆幸,但他在回家的路上却在倾诉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的春天是夫妻燕尔欢聚的季节,诗人却离乡远戌,自然倍增哀愁,雨雪迷朦的冬天重返故乡,自然心有所喜。
其实这只是其中显示的表层意思,从四句诗产生的特殊环境看来,主要抒发的是哀伤之情,诗人孑然一身奔走在阴云密布的雪天里,心是沉重的,望着随风飘零的雪花,回忆自己在欢聚的日子里不能不离乡远戌,未曾想到在寒冬的日子里能够回家竟能回家了。
他在内心深处痛苦感伤的是个体如雪花般的弱小无力,在强大的政治势力的左右下,自己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由此可以想到,诗人在潜意识中已将自身的命运与雪花随风飘零的情形相同化了,从中表现的是人们在统治者的驱迫下普遍具有的人生无常的悲枪之感。
中国的雪在诗歌中更多的是一种背景,这背景有喜有悲,而且更多的运用悲来体现这种厚重的文化。
而就英文诗而言这种情感判断中的悲并非如汉语中那样强烈和普遍,只存在于很少量的诗句中。
例如Claude Mckayde The Snow Fairy,讲述的是梦境中的雪,以此表现爱情的匆匆而逝。
其次在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雪花(Snowflakes)中后俩节(见下文)以雪追忆和悼念亡妻:Even as our cloudy fancies takeSuddenly shape in some divineexpression,Even as the troubled heart doth make In the white countenance confession, The troubled sky revealsThe grief it feels.This is the poem of the air, Slowly in silent syllables recorded;This is the secret of despair, Long in its cloudy bosom hoarded, Now whispered and revealedTo wood and field.象我们的思想、暖昧、朦胧骤然之间凝成了神妙的词句; 象忧郁的心灵,以苍白的面容把重重心事披露出去;忧郁的天穹在倾诉内心的悲苦。
这是天穹挥洒的诗篇,从容舒缓,用无声的音节写就; 这是“绝望”的秘密,长时间藏在它浓云密布的心头,现在它低声吐露;向田野,向林木。
”(杨德豫译)更多的英文咏雪诗读起来比较明快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