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图作者:sq63 回复日期:2010-02-27 08:21:26说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吧:我是从网上发现的,下载后用心研究了一些时日。
虽说没怎么弄懂,但毕竟能感觉到一种与经方的渊源,对于理解伤寒论的方剂也是很有帮助的。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主要内容有:辩五脏之病并按虚实处以补泻之方,方有大小之分,药按五味使用,其理论基础直接引自内经。
另外有外感天行病方,其中就有大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汤,与伤寒论中的方子可以对应,但名称不同。
还列有二十五味中药,乃“诸药之精”,可明“五行互含之迹,五味变化之用”。
书中有一图,称为《汤液经法图》,陶氏说,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贴图于下,大家可对图讨论)另外,本人对五脏补泻之方等与上图进行了整理,列为表格,可供参考。
说说《辅行诀》中的几个问题吧,可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一、《汤液经法图》五角处有“除烦”、“除痞”、“除滞”、“除燥”和“除?”。
“除?”中的“?”是缺失的字。
有人补之为“逆”。
《辅行诀》的最初收藏者张大昌先生曾补之为“挛”,挛急之意。
但我同意现在的“逆”。
或者补为“悸”。
原因是,上述五除是可以从五脏泻方中找到对应的。
如泻脾汤: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
取其中之“滞”字。
“除滞”正在土格的右方。
其余可以类推。
“逆”或“悸”来自于泻肾方:救误用火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
二、图中“阳进为补,其数七,火数也。
”和“阴退为泻,其数六,水数也。
”是补泻之法,但每人的理解可能不一样。
本人的理解已经在上面的表格中说明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用味为阳,体味为阴。
则阳顺时针为进,如从本位始,以大补肝汤为例,本位用味为辛,顺时针分别取七次用味,则为辛咸甘酸苦辛咸,二辛二咸一酸一苦一甘,共七味。
见上表格中,同样是这样的七味。
二层是,直接从本位取体用两味,再顺时针取两格半即可。
汤液经法图讲记 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一本专门探讨中医经方时方的学术著作,对于 揭示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系统整理了《汤液经法》的理论体系和 实践经验,并通过图解的方式清晰呈现,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直观、简洁、实用的中医方剂参考书 籍。本书将对该书的目录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全书内容。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共分为五章,分别是“绪论”、“经方源流及学 术发展”、“《汤液经法》基本理论”、“《汤液经法》临床应用”和“结论”。 绪论(第1-3节):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方时方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同时阐述了本书的研究 目的和方法。 经方源流及学术发展(第4-7节):本章详细梳理了经方时方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代研究 进展,为后续章节提供了背景知识。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 方的底层逻辑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医
逻辑
汤液
读者
底层
方时
价值
解构
逻辑
方剂 具有
研究
方时
学术
提供
作者
知识
理解
进行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一本致力于研究经方时方底层逻辑的学术著作。 本书以《汤液经法图》为基础,通过对经方时方的分析,阐述中医方剂的组成原理和作用机制。 本书的作者具有多年的学术研究和临床经验,旨在传承和发展中医方剂学,为读者提供更为深入 的学术视角。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作者对《汤液经法图》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读者了解该图的产生 背景、基本结构和方剂组成。作者对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中医方剂学 的哲学基础、五味配伍理论、君臣佐使理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作者选取了多个典型的临床案例, 对经方时方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方剂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经方时方底层逻辑的分析。作者通过对《汤液经法图》的研究,总结出了中医 方剂学的多个基本原则,如“药味配合原则”、“剂量配比原则”等。
汤液经法图-1-第3章

第3章破解《经法图》(2)三、脾之虚实为病《辅行诀》云: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
阴气不足,则善饥。
皆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1、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附子[木中水](一枚,炮)干姜[木中土](三两)黄芩[水中木]大黄[火中木]枳实[金中木]甘草[土中木](炙,各一两)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解析:脾实则腹满,飧泄为病曰“滞”,必腹胀不能食,欲利或利不止。
《说文》曰:“滞,凝也,从水,带声”。
脾为土,按《经法图》图示,用土体,右转(阴退)为泻。
“脾实,则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是病。
脾病用土体,是病为脾土五行中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克肾水五行之金、火。
“大泻脾汤”方中附子为木中水,干姜为木中土,黄芩为水中木,大黄为火中木,枳实为金中木,甘草为土中木。
《辅行诀》曰:“脾德在缓。
味辛皆属木,以辛泻之”,以肾水“水体”之子,“木体”中之水、土(水体之火生木体之土、水体之金生木体之水),承而制(化解甘土克苦水)之“土体”中之火、水;《难经》曰:“虚者补其母,子能令母实”,以“土体”之母“火体”之木,以“土体”之子“金体”之木扶助“土体”之木;以“水体”之木反侮转化“土体”之木所克;《辅行诀》曰:“味甘皆属土,以甘补之”,以“土体”中之木补扶“土(本)体”之木。
脾实“‘土体’之火亢太过,水亦亢,而木虚弱,强克肾水五行之金、火”是病则用“大泻脾汤”是方,附子为君药,干姜为臣药,黄芩、大黄、枳实为佐,甘草为使,化苦除滞,治腹胀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利不止。
是方一君一臣三佐一使。
2、大补脾汤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消],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结者方:人参[土中土]甘草[土中木](炙,各三两)干姜[木中土](三两)术[水中土]麦门冬[土中金]五味子[金中金]旋覆花[火中火](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汤液经法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无闻」推测,《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五行属性归类,其成书时间早于《神农草本经》。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

“经方时方之妙用,在于其针对病情的精准治疗。而其精准之处,在于对病情 的深入洞察和精确把握。”
这句话强调了经方时方的妙用,即它们能够针对病情进行精准治疗。这种精准 之处来自于对病情的深入洞察和精确把握。
“经方时方之学,实为中医之瑰宝。其深邃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医 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句话表达了对经方时方学的敬意,认为它是中医的瑰宝。它的深邃理论和丰 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医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掌握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成为优秀中医的关键。只有深入理解这些逻辑, 才能灵活运用经方时方,从而做出更有效的治疗。”
这句话强调了掌握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只有深入理解这些逻辑,才 能灵活运用经方时方,从而做出更有效的治疗。
精彩摘录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一本关于中医方剂学的重要 著作,作者通过对经方时方的深入解析,揭示了其底层逻辑和规律。这本书的 精彩摘录如下:
“经方时方,皆为医家治病之良策,然其底层逻辑,实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之理。掌握此理,则能洞察病情,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这句话阐述了经方时方的本质,即它们都是基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理论。 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深入了解病情,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这本书的标题已经表明了其主旨——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经方和时方是 中医方剂学中的重要概念,而解构它们的底层逻辑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这些方剂。作者通过对《汤液经法》的深入解读,将经方和时方的底层逻辑进 行了详细的剖析,让我对这些方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方剂学的博大精深。经方和时方虽然都是 为了治疗疾病,但它们的来源、组成、用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作者通过对这 些方面的详细解读,让我对这些方剂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作者还结合自 己的临床经验,对一些常见的经方和时方进行了举例和说明,让,总结出了许多实用的经验和技巧,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作者还 分享了自己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实用的参考。 《汤液经法图讲记:解构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籍。它不仅对中医经典方剂 与经方时方的底层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清晰、准确的治疗思 路和实用的经验和技巧。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汤液经法图”系列研究之四:五味化合规律的数理分析

在 中 医 五 行 理 论 的 研 究 中 有 所 应 用 本 研 究 中 ,药
味 的 化 合 关 系 属 于 两 两 关 系 ,适 合 采 用 行 列 式 矩 阵 进
行 研 究 。所 以 ,本 文 建 立 5 x 5 的矩 阵 /?,来代表不同
药味之间的化合关系。假 设 ,采 用 数 字 1-5代表五味
* * 通讯作 者 :金 锐 ,副主任药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临床药学、
1036 ( Modernization o 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ateri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一:中药研究
成 补 泻 兼 施 、以 补 为 主 的 脾 胃 病 治 疗 组 方 ,其中的君 药 当 为 人 参 。又 如 ,五 苓 散 由 茯 苓 、猪 苓 、白 术 、泽泻 和 桂 枝 组 成 ,其 中 茯 苓 和 猪 苓 味 甘 泻 肾 利 水 ,白术味 苦 补 肾 利 湿 ,泽 泻 味 咸 润 肾 利 水 ,四药联用共同形成
即 X |/,v = *(* = 1,2-"5)] = 3。这 体 现 出 ,五味化合 不存在。
理 论 上 看 ,除 了 两 两 直 接 调 换 ,还 可 以 通 过 n 个属
关 系 符 合 均 衡 的 分 配 律 。药 味 化 合 不 存 在 重 复 ,“辛 性之间U > 3)的组合实现同步调换。因此,从单向调
1 矩阵穷举法
其 中 ,r,,代 表 第 i 行与第y 列之间化合后的属性值。如 果 存 在 化 合 关 系 ,则 以 化 合 后 的 药 味 所 代 表 的 数 字 为 属 性 值 ;如 果 不 存 在 化 合 关 系 ,则 属 性 值 为 0;如果药 味 与 其 本 身 化 合 ,则 仍 然 以 该 药 味 所 代 表 的 数 字 为 属
汤液经法图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一)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药精华,实现古为今用之目的,笔者曾于2007年5月26日在本论坛→医理探源分坛→医学哲学→(原创)《商周乾坤图经说略》栏目中发表此文部分章节,现经笔者修订,改正了其中几个不当之处。
为不造成观者的误解,今仍在本论坛之古籍研究分坛中发表此文。
本文仍为节略本,除订正上次文中的一些不当之处外,并补充发表上次省略内容的一部分与观者同赏。
笔者只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不是临床中医师,本文所著述的内容纯粹为理论研究,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如有医家把此理论用于临床,请务必先在自身实验无误后再行应用。
如欲引用本文的内容,请注明著者和出处。
破解《汤液经法图》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法则解析方国强撰卷首语无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否为伪书,但自其书经考古发掘整理行世以来,对中华医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书中所附之《汤液经法图》,乃中国古典哲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上的重大突破,她以图示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中华古典哲学之博大精深,中华医药之源远流长。
《汤液经法图》寓阴阳五行与医药,图简而意深,乃揭示伊尹《汤液经》组方规律之千古秘图是也。
经笔者研究,中药古籍之《桐君采药录》与《神农草本经》两书属不同体系,《桐君采药录》将药性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归类,而《神农草本经》则将药味以酸、辛、苦、咸、甘五味分类。
现传世之《黄帝内经》按《神农草本经》之五味分类法制方用药,而现已失传的《汤液经》是按《桐君采药录》之五行属性归类法组方遣药的。
由于《桐君采药录》的佚失,中药五行归类法也随之失传,致使《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书中为何会记载以五行属性归类的二十五味药精,其作用是什么?已成谜团!而书中所附的《汤液经法图》之效用也因此不得而知,成为难解之“迷图”矣。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图释: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昆仑按:上图中东南方火位的“咸”与“苦”字的位置有误,当互相调换过来。
即苦字改为咸字,咸字改为苦字。
另,西北方缺字,有人考证,是“渴”、“悸”或“逆”字。
当以“逆”字义胜;以原图有“燥”字,其“渴”义已兼;而“悸”者,“逆”在其中矣。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冯世纶)冯世纶近几年来由于不少考证学的研究揭示出已有足够的论据证实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以下简称《汤液》)。
这种观点早在晋代已提出,如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在序中说:“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已明确提出仲景著作主要取材于《汤液》,本应引起后人重视,但《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再加上晋代成无己以《内经》释《伤寒》,致使不少人仍认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
图释: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
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昆仑按:上图中东南方火位的“咸”与“苦”字的位置有误,当互相调换过来。
即苦字改为咸字,咸字改为苦字。
另,西北方缺字,有人考证,是“渴”、“悸”或“逆”字。
当以“逆”字义胜;以原图有“燥”字,其“渴”义已兼;而“悸”者,“逆”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