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集合测量

合集下载

调节集合测量..

调节集合测量..
通过棱镜的引入来逐渐诱导双眼视网膜上物 象的分离,促使患者运用水平聚散力来补偿 物象分离,维持双眼视,籍此,我们可以了 解患者的集合功能。
在测定集合力时,应先测棱镜基底向内然后 再测定棱镜基底向外时的集合力,因为基底 向外的棱镜刺激集合和调节,而基底向内的 棱镜则放松调节和集合。
在测定患者的集合能力时,检查者应该注意 寻找患者的三个反应点: 模糊点:代表患者再也不能代偿由棱镜引起 的视网膜视差,但仍能保持稳定的调节 破裂点:代表患者已动用了全部的集合力量, 但不能再维持双眼单视。 恢复点:代表随视网膜物象分离程度的减小, 患者又可通过本身的集合力来恢复双眼单视。
BCC:是指Binocular Crossed-Cylinder, 它可以提供在40里面处调节反应的信息
融合性交叉圆柱镜
+0.50
对于有老花的顾客BCC提供了一个给予合适 下加光的简便的方法。 对于没有老花的顾客,BCC结果可以说明调 节的滞后。
BCC法
测试视标使用近视力卡上的BCC视标,双眼 前同时放置交叉圆柱镜,-0.50轴红点在90 度,询问病人所看到的十字交叉线中,是横 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横线清楚加正片,竖 线清楚加负片 迅速调整镜片至横竖一样清楚。
近点测量
测量方法:移近法或移远法 负镜片法
移近方法:
在40厘米处放置近十字视标,顾客 佩戴CAMP眼镜,从远到近移动视标, 速度为2cm/s,直到模糊为止,退回 到最后能看清的位置就是调节近点, 根据近点位置计算眼的调节幅度。单 眼分别检测,而后双眼检测。
移远法:
将视标置于被检者近点之内并逐渐移远,直 至视标完全清晰,计算对应的调节幅度。
负镜片法:
顾客配戴CAMP眼镜,将近十字视标固定于 40cm处,眼前每三秒增加-0.25DS的镜片, 边加边询问视标是否变模糊了,如果模糊视 在3—5秒内恢复,可以继续增加屈光度,但 如果超过5秒仍没有恢复,停止测试,记录 最后清楚时所加总值并加上2.5D即为调节 幅度

第七章知识点:调节知识点:和聚散第—节知识点:调节知识点: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

第七章知识点:调节知识点:和聚散第—节知识点:调节知识点: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

第七章调节和聚散第—节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调节和聚散是视力和视觉功能的根本要素,本局部将阐述其概念,并详细讲解有关调节和聚散测量的根本方法和临床应用。

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一、调节的机制睫状肌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操作的,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一)副交感的支配副交感纤维起自E-W核。

这些纤维穿出中脑成为第三对脑神经的主干,然后进入眶隔,穿过眶上裂,并成为动眼神经一局部。

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发出一支运动根,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内与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内发出睫状短神经,向前穿行于脉络膜腔隙,到达睫状肌,并支配它。

(二)交感神经的支配Gilartin运用解剖、生理、药理、临床和心理的方法证实了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并在调节中起作用。

交感神经纤维沿着颈交感干走行,在颈上神经节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沿着颈内动脉到达海绵窦。

进入眼眶后通过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发出两支睫状长神经和一支睫状短神经。

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总结如下:1.交感神经对睫状肌主要是抑制作用,通过β-肾上腺素受体来完成,主要是β2受体。

2.交感神经的作用较小,最大幅度是-1.50D左右。

3.正常的视觉环境中,交感神经的时间效应比副交感神经慢。

到达最大效应需要10~40秒;而副交感神经只需1~2秒。

(一)副交感的支配副交感纤维起自E-W核。

这些纤维穿出中脑成为第三对脑神经的主干,然后进入眶隔,穿过眶上裂,并成为动眼神经一局部。

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发出一支运动根,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内与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内发出睫状短神经,向前穿行于脉络膜腔隙,到达睫状肌,并支配它。

(二)交感神经的支配Gilartin运用解剖、生理、药理、临床和心理的方法证实了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并在调节中起作用。

交感神经纤维沿着颈交感干走行,在颈上神经节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沿着颈内动脉到达海绵窦。

进入眼眶后通过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发出两支睫状长神经和一支睫状短神经。

视力检测之AC比A的测量方法

视力检测之AC比A的测量方法

AC/A的测定
AC/A的定义
•AC/A:A表示调节力,AC表示集合力
•是调节性集合与引起该调节集合的调节之比•刺激性AC/A:即其中的A是调节刺激
•反应性AC/A:即其中的A是调节刺反应•正常刺激性AC/A=4△±2/D
AC/A
是联系调节与集合的纽带
调节
集合
AC/A是判断双眼视异常的重
要依据,双眼视异常的分类
中就以AC/A值作为分类依据
隐斜法测量AC/A
•公式:AC/A=PD+(△近-△远)/D
•注:
–PD指瞳距
–△近指近距离隐斜量,内隐斜取+,外隐斜取-
–△远指远距离隐斜量,内隐斜取+,外隐斜取-
–D为看近所需要的调节量
计算性AC/A测量结果重复性高,关键是近距离的隐斜测量需要控制好调节。

调节集合测量ppt课件

调节集合测量ppt课件

.
9
老视验配规范程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的
方法
试验性阅读附加度数 年龄和屈光不正状况
FCC
1/2调节幅度原则
精确阅读附加度数
NRA/PRA平衡
最后确定
试镜架配戴和阅读适应调整
测量视力和阅读范围
调整远距处方
.
10
双眼视功能检查流程
在双眼完成了屈光检查的基础上进行 Worth四点视标检查同时视 检查立体视 远/近眼位 AC/A值 调节反应检查(BCC/MEM) 正负相对调节检查,根据需要再做调节幅度 调节灵敏度 辐辏近点 正负相对集合 集合灵敏度屈光参差超过3D应做双眼不等像检查
测量方法:MEM动态检影
BCC视标检测
.
28
测量
将MEM卡粘贴在检影镜上,室内照明为正 常照明。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测量在 双眼注视下进行
MEM卡放于被检者习惯性阅读距离,指导 其阅读卡上的视标
在其阅读时快速检影,观察瞳孔中央区的影 动,并通过镜片使之中和
.
29
如瞳孔区影动为顺动,说明为调节滞后,加 正球镜至中和
将视标置于被检者近点之内并逐渐移远,直 至视标完全清晰,计算对应的调节幅度。
.
25
负镜片法:
顾客配戴CAMP眼镜,将近十字视标固定于 40cm处,眼前每三秒增加-0.25DS的镜片, 边加边询问视标是否变模糊了,如果模糊视 在3—5秒内恢复,可以继续增加屈光度,但 如果超过5秒仍没有恢复,停止测试,记录 最后清楚时所加总值并加上2.5D即为调节 幅度
.
13
调节功能的临床测量
调节幅度 调节反应 调节灵活度 正负相对调节
.
14

视功能检查NRAPRABCC的结果分析

视功能检查NRAPRABCC的结果分析

视功能检查:NRA PRA BCC的结果分析负/正相对调节NRA/PRA正常值:NRA(负相对调节)的正常值是:+1.75至+2.25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正常值呢这是由我们检查时采用的工作距离决定的。

一般我们做NRA/PRA检查是在 40cm处进行,也就是说此处的调节刺激是2.5D。

所以,我们做NRA负相对调节时,调节最多放松到2.5D时就不能再放松了(放松到零了),此时如果再加正镜就会导致视物模糊了(相当于长生雾视了)。

如果做NRA时正镜加到2.5D以后说明初始的验光结果已经错误了(过矫正了)。

因而,NRA负相对调节是不会大于+2.5D的。

如果NRA负相对调节过小,说明调节不能放松,有可能存在调节痉挛、调节过度、假性近视的情况,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验光容易近视过矫正!PRA(正相对调节)的正常值是:-1.75至-3.00。

其实RRA反应的是调节的储备力量,越大越好。

PRA小说明调节不足,调节不持久或不能产生有效调节,这样青少年儿童容易近视加快;而成人则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了。

调节滞后/调节超前(BCC)正常值:+0.25~+0.75D(非老视眼);+0.50D(平均)。

调节反应(BCC)测量误差分析很多验光师都说怎么日常检查的调节反应总是负值,而且以-0.25D为多,即调节超前,但按教科书上描述,多数正常人是调节滞后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对学员的操作细节的观察,我发现这样的测量误差主要是由于做调节反应检查时,没有在全矫正的基础上进行造成的:我们验光时,先要按MPMVA(最正之最佳视力)原则进行主观验光,即能矫正到1.2时就要矫正到1.2,能矫正到1.5时就矫正到1.5以此类推,这样检查的结果才是真实的屈光状况,我们称为验光处方。

而涉及到配镜时,根据具体的顾客情况、眼位特征、用眼需求等的不同需要在这个全矫正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我们称为配镜处方。

多数情况下,近视眼配镜都会欠矫正一些以避免看近时调节过度,所以多数验光师会矫正到1.0或0.8。

正负相对调节(NRA PRA)的检查方法及测定分析

正负相对调节(NRA PRA)的检查方法及测定分析
• PRA:
– 对于调节正常的人,理论上PRA会大于-2.50D,如果低于该值说明患者有调节不足的可 能或者AC/A偏大导致内隐斜,如果是调节不足则在增加患者屈光度时容易出现头晕可能, 如果提示高AC/A则需要修改配镜的方式
• 老视:
– 要求NRA=PRA,如果不等则需要调整近附加,如ADD:+1.00,NRA:+1.50D,PRA: -1.00D,则近附加应调整为+1.25D
测量方法
• 操作准备:综合验光仪,近视力卡,光源 • 步骤:
– 全矫远用处方 – 视标固定在近用杆上40cm处,打开近阅读灯,照明良好 – 集合擎放在近距离,保持眼睛无遮盖 – 注视最佳视力上一行,并保持清楚 – 先做负相对调节,眼前逐渐增加+0.25D,直到患者报告开始模糊,即只要清晰度比原来

正负相对调节的测定
正负相对调节的定义
• 指在双眼注视状态下,患者的集合需求保持不变时调节能增加或减小的能力 • 负相对调节:集合不变时减少的调节量,测量距离40cm,所以最多量为
+2.50D • 正相对调节:集合不变时增加的调节量,测量距离40cm,使用负镜片
负相对调节(NRA)
• 眼前加正镜片,调节放松同时导致集合发散,此时人眼为了克服发散导致的 重影,从而必须动用正融像性集合
– 记录正相对调节量 – 重新回到原来状态 – 测量正相对调节,眼前增加-0.25D,直到患者感觉到持续模糊 – 记录负镜的量 – 一般负的量到-2.50D停止,记录大于-2.50D – 老视患者保持NRA=PRA
应用
• NRA:
– 对于远全矫的情况下,在40cm处,理论上NRA为+2.50D,如果低于该值说明远屈光度 欠矫,如果高于该值说明远屈光度过矫

我们眼睛的“调节与集合”知识!

我们眼睛的“调节与集合”知识!

我们眼睛的“调节与集合”知识!我们眼睛的“调节与集合”知识~一调节(一)定义正视眼是当调节静止时,从无限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形成焦点在视网膜上,因此看远清楚;而近处物体所发出的光线为散开光线,如果人眼的屈光系统的屈光力不改变的话,势必结像于视网膜后,即看近不清,但对于正视眼的人来说,看近清楚,也就是意味着我们视远和视近时的屈光力不同。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人眼在看近处物体时,屈光力增加,这种人眼自动改变晶状体曲率以增加眼的屈光力使近距离物体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以达到明视的作用称为眼的调节。

从上图可以看出,调节时眼屈光系统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晶状体屈光度的改变。

表2,1,表示的是眼在发生调节时,屈光系统的变化。

表2,1眼调节时屈光系统的变化参数(二)调节的机制关于调节机制的细微环节,至今仍存在着争论,但是Helmholtz学说被认为是最经典的调节机制。

Helmholtz在1885年描述了这一经典的调节机制:休息时,眼睛处于非调节状态并聚焦于远距离目标,赤道部悬韧带纤维休息时张力跨越了晶状体周围的空间,通过晶状体囊膜对晶状体的赤道部产生直接向外的力量,使得晶状体处于相对较平和非调节状态。

处于调节状态时,睫状肌收缩,睫状肌顶端向前并向内移动,使得睫状肌环直径减少。

睫状肌顶端的向前移动降低了悬韧带纤维的张力,因此对晶状体囊膜向外牵拉力减少,晶状体囊膜原有的弹性牵拉弹性的晶状体实质形成球形。

随着晶状体厚度增加,晶状体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变陡,晶状体屈光力因此增大,见图2,1,2a、b所示。

当调节停止时,脉络膜后部附着区牵拉睫状肌向后移动回复非调节状态时较扁平的形状,因此悬韧带纤维张力被拉紧,牵拉晶状体回复非调节状态时扁平的形状,从而降低晶状体的屈光力。

如图2-1-3a 图 2,1,2 b图2-1-3 调节示意图(三)调节的范围和程度调节远点:几何光学中相对应的物点与像点称为共扼焦点。

人眼清晰视物,成像必在视网膜黄斑部,调节静止时与之相共轭的视轴上物点即为其远点,换言之,即调节静止时,自远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焦在网膜上;或为当人眼在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调节远点。

集合功能的测定 集合幅度的测定

集合功能的测定 集合幅度的测定
* clinic Management of binocular Vision heterophoric accommodative Eye movement Disorder (5th Edition) Mitchell Scheiman ,Bruce Eick
NPC 检查过程中,视标到鼻尖,还看不到视标破裂成两个
1. 集合幅度超强;
记录为:TTN( To The Nose) 2. 一眼放弃注视,单眼注视
集合近点
• 主观NPC: 被检者报告复视
• 客观NPC: 检查者观察到被检者的眼睛 转向外侧
集合力=PD*(1/d)*10; d为观察距离,单位为cm,PD 是瞳距,单位为mm
当观察距离 d
集合近点
集合力达最大---集合幅度
屈光不正 矫正完全
远距离动用的 调节为零
双眼加入 BI 棱镜
双眼外展 集合放松
出现 破裂点
负融像性集合 动用完毕
无模糊点 出现
无调节可以 放松
远距离:BI:X/ 破裂点/恢复点 远距离出现模糊点,近视过矫, 远视欠矫正
正常值
标准差
基底向外(远)

模糊点: 破裂点:
9 19
±4 ±8

恢复点:
10
集合幅度的测定
Amplitude of Convergence
集合幅度就是指集合的最大能力
能维持注视物双眼单视的最近一点称为集合近点(NPC),是衡量绝对集 合幅度的大小的重要指标。
检查用到的视标最好为 20/30的单列调节视标
恢(N复P点C)
破裂点
记录:NPC: 破裂值/恢复值
NPC 正常值*: 5cm/7cm
继续增加BO 棱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节功能的临床测量
调节幅度 调节反应 调节灵活度 正负相对调节
调节幅度
AMP:Amplitude---调节幅度 调节幅度:显性调节力与隐性调节力的总和
调节(accommodation)
B
A A′
C
R
3、调节范围(调节域)
远点至近点的空间线性范围 ?远点在哪里
正常情况下的调节幅度:
相对集合:在调节固定不变情况下能单独发 生的集合作用称为相对集合。 其意义在于视近时应尽量保持多余的正相对 集合也即内收力才能持久,舒适。
融合力典型值(Morgan)
远距 BI x/5-9/3-5 BO 7-11/15-23/8-12 近距 BI 11-15/19-23/10-16 BO 14/18-28/7-15
近点测量
测量方法:移近法或移远法 负镜片法
移近方法:
在40厘米处放置近十字视标,顾客 佩戴CAMP眼镜,从远到近移动视标, 速度为2cm/s,直到模糊为止,退回 到最后能看清的位置就是调节近点, 根据近点位置计算眼的调节幅度。单 眼分别检测,而后双眼检测。
移远法:
将视标置于被检者近点之内并逐渐移远,直 至视标完全清晰,计算对应的调节幅度。
双眼视功能检查
调节功能的检查项目: 调节反应检查(BCC检查/MEM动态检查) 调节辐度检查(移近法/移远法/负镜法) 正负相对调节(PRA/NRA) 双眼/单眼调节灵活度检查(BAF/MAF)

集合功能检查项目: 远距离/近距离隐斜量检查 梯度性AC/A值检查 集合近点检查 远距离/近距离正负融像范围检查 集合灵敏度检查
1.慢慢将小视标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报告 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时或患者放弃集合而一 眼转向外侧,记录距离。 2.一般为5厘米 3.集合幅度=PD/d (PD cm d m)
聚散
集合(convergence,辐辏)和发散 (divergence)是双眼相互向内或向外的协 同运动。
远/近水平集合力的测定
BCC:是指Binocular Crossed-Cylinder, 它可以提供在40里面处调节反应的信息
融合性交叉圆柱镜
+0.50
对于有老花的顾客BCC提供了一个给予合适 下加光的简便的方法。 对于没有老花的顾客,BCC结果可以说明调 节的滞后。

测试视标使用近视力卡上的BCC视标,双眼 前同时放置交叉圆柱镜,-0.50轴红点在90 度,询问病人所看到的十字交叉线中,是横 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横线清楚加正片,竖 线清楚加负片 迅速调整镜片至横竖一样清楚。
10岁=14D,20岁=10D, 30岁等于=7D,40岁=4.5D,50岁 =2.5D
调节幅度的计算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x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x年龄 最大调节度=25-0.4x年龄
例如
10岁计算而得的最小调节为A=150.25x(10)=12.5D。 而对一10岁患儿测得的调节幅度为 8.5D,也就是说低于此年龄最小的 调节幅度4D,说明他的调节力比较 弱。
测量
将MEM卡粘贴在检影镜上,室内照明为正 常照明。被检者屈光不正完全矫正,测量在 双眼注视下进行 MEM卡放于被检者习惯性阅读距离,指导 其阅读卡上的视标 在其阅读时快速检影,观察瞳孔中央区的影 动,并通过镜片使之中和
如瞳孔区影动为顺动,说明为调节滞后,加 正球镜至中和 如瞳孔区影动为逆动,说明为调节超前,加 负镜至中和 正常量:+0.50D,+-0.50D
20△ 12△ 32△ 18△ 20△-6△=14△ 12△+6△=18△

R
调节功能检查
L 双眼
调节幅度
调节反应 调节灵活度 正负相对调节 NRA: PRA:
集合功能的检测
集合近点 正负相对集合 融像储备力 融像性集合
集合近点(NPC)
用来初步估计患者的集合能力大小,通过移 近法来测量
辐辏广度的测定
辐辏广度用来初步估计患者的辐辏能力大小, 可通过移近法来测量
双眼单视的含义包括:同时视,感觉性融合, 运动性融合,立体视和深度觉。
验光总程序
一、屈光定量检查 (1)常规屈光定量 (2)老视附加定量 二、双眼视功能检查 (1)检测 (2)分析 (3)矫治

询问患者就诊目的 了解前次处方情况 了解患者目前用眼情况 电脑(检影)验光检查屈光度 检查患者裸眼和戴镜视力 主觉验光获得最佳矫正视力 双眼平衡 同时根据需要做相关检查
(1)电脑(或静态检影)验光获得基础屈光量 (2)将基础屈光量输入综合验光仪(或试镜架) 上 (3)先右后左 (4)首次的MPMVA包括雾视和去雾视 (5)首次红绿测试 (6)JCC定散光轴 (7)JCC定散光度数

(8)再次的MPMVA,包括雾视去雾视 (9)再次的红绿测试 (10)按上述相同的步骤检查左眼 (11)双眼同时开放,加+0.75D雾视 (12)两眼分视(棱镜法或偏振镜法) (13)双眼平衡试验 (14)双眼同时去雾视 (15)双眼的红绿测试 (16)记录试戴验光处方的度数 (17)行走试验
正融像性集合=正相对集合-隐斜度, 负融像性集合=负相对集合+隐斜度。 (外隐斜在公式中用负值表示,内隐斜则用 正值) 例如:测注视40cm目标时有6△内隐斜, 测融合力结果为: BO 20/32 BI 12/18
表明: 正相对集合 负相对集合 正向融合力 负向融合力 正融像性集合 负融像性集合
正负相对调节
负相对调节(NRA):是指在集合保持稳定 的情况下能放松的调节,及在屈光矫正下双 眼同时加正镜至模糊,增加量为负相对调节。
正相对调节(PRA):是指在集合保持稳定 的情况下能做出的最大调节量,即在矫正基 础上加负镜至模糊,所增加的量即为其正相 对调节量。
要求在40厘米处,戴CAMP眼镜,双眼同时 观察病人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双眼同时 加正镜度(或负镜度) 直至找到最后能看清楚的度数,变化镜片的 量即为相对调节 先测负相对调节,再测正相对调节 正常值:负相对调节 +2.00-+2.50 正相对调节 ≧-2.50
本课程将重点讲解双眼视功能临床检查流程, 检测方法,双眼视觉异常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以供大家借鉴和共同探讨。
双眼视的定义
外界物体的影象分别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 上(主要是黄斑部),神经兴奋沿知觉系统 传入大脑,在大脑高级中枢把来自双眼的视 觉信号分析,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 知印象的过程。
注意:由于患者的远用屈光度已被完全矫正, 因此观察5米处物体时,调节已放松为零, 所以不会出现模糊点,若出现了模糊点则说 明患者的远用屈光矫正存在正镜不足或负镜 过大的失误,应重新核查远用处方,在模糊 点缺乏的情况下,破裂点代表着负相对调节。
模糊点 相对集合 正相对集合PRC 负相对集合 NRC 破裂点 融合力,融合储备力,合像储备。
远近距离切换法
按照最佳视力上一行视标大小,设置5m和 40cm的远近视标,在眼前5m和40cm视标 开始计时,待清晰后,再次注视5m视标清 晰后为一个周期, 测定一分钟内被测眼完成几个周期 正常值:≧25次/分钟
镜片切换法
标准的检测方法是使用±2.00flippers镜片, 在40厘米处,或在病人习惯的阅读距离,视 标相当于0.6或最好视力上一排视标。 初始将+2.00放眼前,反转到-2.00D开始 计时,清晰后再次反转到+2.00D,再次清 晰后为一个周期。 测定一分钟内被测眼完成几个周期
横线更清→调节滞后→加正片 竖线更清→调节超前→加负片
调节灵活度
Facility:是指调节刺激在不同水平变化时所 作出的反应速度,及测量调节变化的灵敏度, 调节刺激在两个不同的水平交替变换,在调 节刺激每一变换后,当视标清晰时立即报告, 计算每分钟的循环次数。 检查方法:距离切换法 镜片切换法
通过棱镜的引入来逐渐诱导双眼视网膜上物 象的分离,促使患者运用水平聚散力来补偿 物象分离,维持双眼视,籍此,我们可以了 解患者的集合功能。
在测定集合力时,应先测棱镜基底向内然后 再测定棱镜基底向外时的集合力,因为基底 向外的棱镜刺激集合和调节,而基底向内的 棱镜则放松调节和集合。
在测定患者的集合能力时,检查者应该注意 寻找患者的三个反应点: 模糊点:代表患者再也不能代偿由棱镜引起 的视网膜视差,但仍能保持稳定的调节 破裂点:代表患者已动用了全部的集合力量, 但不能再维持双眼单视。 恢复点:代表随视网膜物象分离程度的减小, 患者又可通过本身的集合力来恢复双眼单视。
正融像性集合(PFC)=正相对集合-隐斜度 负融像性集合(NFC)=负相对集合+隐斜 度 。( 内+ 外-)。
40cm 6eso BI 12/18/15 20/32/16 正相对集合 负相对集合 正向融合力 负向融合力 正融像性集合 负融像性集合
BO
BI破裂点的三棱镜值为负向融合力(负融合 储备力) BO破裂点的三棱镜值为正向融合力(正融 合储备力) BI、BO三棱镜测至出现模糊点时的棱角度 (BI时远距不存在模糊点则为至破裂点值) 此为正负相对集合值(PRC、NRC)。 正负融像性集合(PFC、NFC)即使正、负 相对集合值加减隐斜度值。
双眼单视 屈光状态 注视角度 预置镜片 视角改变 双眼、单眼调节幅度差异 近视、正视、远视差异 下方、前方、上方差异 特殊情况需预置镜片 负镜法、移远、移近差异 负镜法小2D左右
调节反应
调节刺激量 调节反应量 当给予一定调节刺激时,人眼将作出相应的 调节反应,根据反应量是否精确分为调节超 前、调节滞后和正常调节反应。 测量方法:MEM动态检影 BCC视标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