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惋惜之情。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事件的解读。
(2)作者情感的把握。
(3)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2)剖析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共鸣。
5. 艺术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用词、修辞等。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2. 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姜夔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扬州慢》的背景、作者及表现手法。
2、把握本词的基本意思、蕴涵的丰富内涵。
3、通过学习本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鉴赏能力、文学素养。
4、学会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寻找重要形象,并感悟诗歌对现实的批判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教师初步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杨慎。
让学生听一下杨慎的诗朗诵及解释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让学生自行攻读全文,并进行分析、理解和鉴赏。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总结与收获提到课堂上进行分享。
第三课时: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回忆、分析、模仿本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细节、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学修养。
第四课时:对本词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究。
让学生对当时扬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将其与现实进行联系,探究《扬州慢》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朗诵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朗诵的形式来发出自己的感悟,借此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2、分组讨论。
为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安排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与其他学生的见解进行比较,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接龙式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采取接龙式的授课方法,让学生依次发表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和感悟,让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本词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理解《扬州慢》的意义和内涵。
本词语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文化韵味和历史沉淀,让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等内容,来理解其所蕴含的含义和内涵。
2、学生掌握《扬州慢》的表现手法。
本词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比喻、排比、插叙之类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从而进一步把握主题思想。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的教学课件,包括文化历史方面的图片、杨慎的诗歌朗读、本词的背景介绍等,方便教师更好地诠释、阐述和演示。
(完整版)李清照《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

(完整版)李清照《扬州慢》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和她的诗歌作品。
2.理解《扬州慢》的背景和意义。
3.研究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李清照的《扬州慢》原文。
2.诗歌欣赏的相关资料和评论。
3.音频或视频资源,以便播放相关解读或朗读。
4.扬州的地理和历史背景资料。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 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源播放相关解读或朗读,激发学生对《扬州慢》的兴趣和好奇心。
2.研究诗歌背景- 给学生简要介绍李清照和她的诗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生平和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 分享《扬州慢》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典故,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研究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分析《扬州慢》的诗歌韵律和格律特点,让学生熟悉诗歌的形式和规律。
-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帮助他们理解诗意的表达和感染力。
4.诗歌欣赏和表达- 合作或个人阅读《扬州慢》的原文,并理解诗歌的表达和情感。
- 小组或全班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改编,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展示学生的诗歌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5.总结与反思- 回顾学生在欣赏和表达中的收获和体会,引导他们总结研究到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反思诗歌的价值和作用,以及诗歌对个人情感和思考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对诗歌表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收集学生课后创作或反思的作品,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李清照的诗歌作品,并进行欣赏和交流。
2.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学和其他诗人的作品,拓展他们对诗歌的视野和欣赏能力。
以上为《扬州慢》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扬州慢优秀教案

扬州慢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扬州慢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扬州慢的背景和特点。
2. 分析和解释扬州慢的意境与内涵。
3. 练习欣赏和理解扬州慢的相关名篇和绘画作品。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扬州慢的概念和出处,引导学生思考与我们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对比。
主体活动: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研究扬州慢的背景和特点,并讨论扬州慢与现代生活的差异。
3. 名篇欣赏:播放或分享与扬州慢相关的名篇音频或视频剪辑,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中所传递的意境和情感。
4. 绘画作品欣赏:展示扬州慢的相关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画家通过作品表达的慢节奏生活方式和情感。
5. 小组展示: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幅绘画作品,描述画面中的内容及其中所传达的情感,分享给全班。
6. 个人反思:让学生在日记或小组讨论中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能体会到扬州慢所传递的价值观,并思考如何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总结活动:7. 默写:将学生请出一部分相关名篇中的片段,要求学生默写,以检验对扬州慢的理解程度。
8. 班级讨论:将学生分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传扬扬州慢的理念,并在班级中分享和交流各组的建议。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和表现。
2. 收集学生个人反思和班级讨论的结果。
3. 对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评分。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与扬州慢相关的名篇和绘画作品来进一步了解该主题。
2. 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到扬州等地深入体验和了解扬州慢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教授他们扬州慢的背景和意境。
通过欣赏名篇和绘画作品,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扬州慢的内涵,并思考如何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评估和延伸活动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一步拓展他们对扬州慢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课文《扬州慢》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姜夔以及南宋时期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扬州慢》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生词和难点的理解与运用。
(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古文句式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背景。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扬州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扬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简介作者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音韵律。
(2)学生自学生词和难点,组内交流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难点,翻译课文。
(2)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手法、抒情手法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表达的作者情感。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扬州慢》。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篇描绘自然风光或历史遗迹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扬州慢(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扬州慢是唐朝时期的一首古诗,有着优美、流畅的风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次教学设计将以这首古诗为对象,结合时下的流行音乐为学生设计启发性教学,将诗歌赋予现代的涵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并在课程中注重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扬州慢这首诗,了解唐代文学史上优美、流畅的风格,并发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2.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扬州慢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思想,并能够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发掘出其时代性与现代性的共性。
3. 学生能够通过本次教学设计的启发性措施,运用诗歌去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辨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1. 首先,本次教学将以古代文学史的鉴赏及流行音乐的引导,激发学生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然后,学生们将学习老师先讲解的扬州慢和现代流行歌曲之间的关联。
老师会播放现代歌曲,并且引导学生从旋律、歌词,甚至MV等多个方面对歌曲进行分析和梳理,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与扬州慢的共性。
3. 之后,教师将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文学语言特点,以此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扬州慢进行模仿,并尝试自己作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5. 最后,教师将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和思辨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多媒体呈现诗歌、现代流行歌曲的引导、讨论等。
2. 将诗歌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 采用启发性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听取小组讨论文件和个人表达来评判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的核心内容。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教案(精选7篇)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教案(精选7篇)苏教版高二《宋词选读》《扬州慢》篇1课前预习一、相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二、精彩句段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三、文学常识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四、问题导读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提示: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
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课堂互动师:唐诗过后是宋词。
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
词人纯真的爱情荡涤着我们的心胸,像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鹊桥仙》;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痛“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国破家亡之感、天涯沦落之悲,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词人姜夔的《扬州慢》又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呢?师:首先请问大家: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生:扬州慢。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生:扬州慢。
师: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词的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生:这首词写的是扬州的景象,还是一首慢词。
师:把握得很好。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师: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给同学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涵泳;其三,整体把握;其四,理解想象;其五,迁移创造。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教案扬州慢教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技艺,深受扬州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是一份扬州慢教案的范例,以供参考。
教案名称:扬州慢教案学习目标:1. 了解扬州慢的历史、特点和表演技巧;2. 学习扬州慢的基本动作和动作顺序;3. 掌握扬州慢的节奏和曲调。
教学内容:1. 扬州慢的历史与特点介绍(10分钟):- 讲解扬州慢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介绍扬州慢的特点,如舒缓慢雅、轻柔细腻等。
2. 扬州慢的基本动作(20分钟):- 扬州慢的基本动作包括手势、身位、步法等,通过示范和讲解逐步学习;- 学习手势的正确形态和动作连贯性;- 学习身位的稳定和优雅;- 学习步法的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 扬州慢的动作顺序(10分钟):- 学习扬州慢的基本动作顺序,包括起拳、运招、舞步等; - 教授动作顺序的关键点和技巧。
4. 扬州慢的节奏和曲调(15分钟):- 介绍扬州慢的节奏和曲调特点,如缓慢、婉转等;- 借助音乐演示扬州慢的节奏和曲调。
5. 结合实践练习(4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扬州慢动作的演练;- 教师示范和指导学生的动作,纠正动作错误。
6. 演示和总结(10分钟):- 邀请优秀生演示扬州慢的表演;-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扬州慢的了解和实践,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动作表现,以及对学生的表演给予评分等方式。
教学延伸:可以邀请专业的扬州慢表演者进行现场演示,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扬州慢的编创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总结:扬州慢是一门独具特色的扬州传统艺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能力。
这份扬州慢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扬州慢,并通过练习和表演来提升学生的技能和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七首扬州慢》教案
教学要点:
1.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二、作者介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
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
父死,流寓湘、鄂间。
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
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
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
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
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
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
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
三、新课讲解
1、疏通词前之序的意思。
2、听录音朗读之然,全体学生齐来一次。
3、文章表达了解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问:扬州过去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春风十里,竹西佳处,淮左名都,
4、哪些可见扬州现在的萧条?废池乔木,冷月无声,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尽荠麦青青。
红药无主。
5、教师讲解疏理词的意思。
板书设计:
昔(虚,盛)今(实,衰)
春风十里废池乔木,冷月无声
竹西佳处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左名都尽荠麦青青。
红药无主
怀古伤今抒“黍离”之悲
学生准备几分钟,一男一女同学分别朗读之后,全体学生齐读。
6.具体研习(注意在讲解中渗入)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
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A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明确:“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
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
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
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
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三、拓展
赠别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遣怀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文解释
我漂泊江湖之上,过着困顿失意的生活,为消除内心的郁闷,行装中总是少不了酒。
而平日里交往的又都是腰细体轻的歌妓。
十年扬州的生活,真如一场大梦,而梦醒之后,才觉察到自己所得到的是青楼妓馆中传遍的薄情郎的名声。
词语解释
落魄:流落不偶。
楚腰:楚灵王好细腰青楼:此指妓家。
薄幸:轻薄,用情不专。
诗文赏析: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八三三年)四月,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任职。
杜牧才华横溢,但生活小节上不拘小节,于是牛派了三十名兵士每天晚上暗中保护杜牧,对此杜牧一无所知。
大和九年,杜牧被提升到京都长安任监察御史,在送别宴上杜牧得知牛一直掌握他的行踪,暗中进行保护,于是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到京都后,杜牧牢记牛的嘱咐,没有过象扬州那样醉生梦死的生活。
为此写下了这首诗《遣怀》。
曾经的繁华如过眼烟云,扬州十年恍若南柯一梦。
想当年,落魄江湖之时,秦楼楚馆,放浪情怀。
如今醒悟,回思往事,扪心自问:得否?失否?
四、课文总结
宋词是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诗的高峰。
通过七首词的学习,我们对词的发展、风格流派、章法句法及表现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
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
词人的纯真爱情荡涤我们的心灵,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
愿同学们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从中汲取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