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

合集下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探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探析

93文学评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作品更多关注女性尤其是母亲的生存状态,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母亲形象。

文章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小说中母亲形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和探析,从这个时期母亲的生活处境、社会地位及时代变化等方面来探究母亲的形象。

一、理想化、诗化的母亲形象在郁达夫的作品《血泪》中,母亲是拯救人类苦难的英雄形象,这是在理想化、诗化前提下塑造出来的美好母亲形象。

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游子因饥饿而晕倒在江边时,其脑海中浮现出如下母亲形象:“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块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

”简短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母亲”柔情、慈爱的形象。

在鲁迅的作品《补天》中,母亲是有着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形象,母亲不仅崇高伟大而且活力四射,她敢于为民请命。

探究这一时期理想型母亲形象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新思想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的觉醒,因此在内心深处对理想母亲有了渴求、盼望和呼唤。

此时母亲是国人于无助、痛苦、彷徨、迷茫、觉醒时寄托安全感的港湾和依靠的力量。

从现实较深层面挖掘,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作家们所处的时代、社会与他们的理想有落差时,当他们困顿迷茫,甚至苦闷时,母亲这一光辉形象便横空出世,由此母亲便成了作家们诗化情感中永远的童话王国。

此外在女性作家作品中母亲的形象还具有模糊性,林丹娅曾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讲道:以“母亲的名义书写无名的自己”,母亲在某些女性作品中成为一种载体,这其实是作家社会使命感的体现,在这类作品中,母亲是慈爱、温柔、圣洁的化身,但这一形象是抽象的,而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知的真实母亲形象。

如冰心《超人》中的圣母形象,是主人公寄托情感的载体,石评梅《母亲》则是她青春苦闷的载体。

以上作品中对母亲的描写,完全远离甚至脱离了母亲喜怒哀乐这一复杂情感的视野,因而母亲形象具有模糊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实这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作品关于女性文学创作的的必经之路。

关于“母亲”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

关于“母亲”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

关于“母亲”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在当今社会,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并反映着社会现实。

其中,“母亲”这一角色在媒介中的形象建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母亲”在媒介中的形象特征、研究方法、发现与分析以及启示与展望。

在媒介中,“母亲”的形象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母亲在媒介中的身份多样,既可以作为照顾者的角色出现,也可以扮演教导者、支持者等角色。

母亲在媒介中的形象表现形式既有文字、图片,也有视频、音频等。

媒介中的母亲形象往往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既保留了传统母爱的本质,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

针对“母亲”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采用文献回顾、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文献回顾可以梳理出“母亲”形象建构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案例分析则可以深入探讨个别母亲形象建构的实践和经验;问卷调查则可以大范围地收集受众对于母亲形象的认知和感受。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媒介中的母亲形象建构存在着以下变化:从传统的温柔、慈爱、奉献的形象向更为多元立体的形象转变;受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母亲形象建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同时,受众对于母亲形象的认知和反应也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

媒介中的母亲形象建构的研究结果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需要认识到母亲形象建构的多样性,避免将母亲形象简单地归纳为单一的模式;我们需要母亲形象建构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观念;我们需要受众对于母亲形象的反应,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媒介中的母亲形象建构提供参考。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可以进一步比较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母亲形象建构的特点和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可以新媒体对于母亲形象建构的影响,探讨新媒体如何改变母亲形象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可以开展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以便更准确地揭示母亲形象建构的现状和问题。

赏析散文母亲

赏析散文母亲

赏析散文母亲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

母亲的可爱、无私和伟大,总是让人感动不已。

散文《母亲》就是一篇赞美母爱的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篇散文。

《母亲》这篇散文的作者是鲁迅。

他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位母亲的伟大,揭示了母爱的深沉和无私。

文章以“母亲”的形象为中心展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这个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首先,文章通过对母亲的外貌特点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母亲的形象。

例如:“她过去的美丽的黑发斑白了,两鬓已经有了丝丝的灰。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母亲的年迈和岁月的流逝,也体会到了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所做出的牺牲和付出。

接着,作者通过对母亲优秀品质的赞美,进一步突显了母亲的伟大。

例如,“她那温柔的目光,那深长的沟,那慈和的面容……。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母亲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彰显了母亲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宽容。

她不计较得失,只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

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通过将自己在外地求学的日子描写出来,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他用细腻动人的文字再现了母亲照顾他的场景,借此表达了自己内心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同时,这也再次强调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母爱是伟大的,她像大地一样包容着我们,给予我们力量和温暖。

散文《母亲》用鲁迅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一位母亲的伟大形象,激发着人们对母亲无尽的敬爱与感激。

在赏析这篇散文时,读者可以通过细读文中的细节描写,如母亲的外貌特点、善良和无私的品质,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来感受和思考母亲的伟大。

同时,可以对比自身与母亲的关系,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思考如何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总之,《母亲》这篇散文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文字,刻画出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宽广与深沉。

通过赏析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母爱,同时,也激励我们向母亲学习,将母爱传承下去。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支持者和守护者,她们的伟大和无私将永远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

论当代国产电影的母亲形象嬗变与主题跃迁

论当代国产电影的母亲形象嬗变与主题跃迁

论当代国产电影的母亲形象嬗变与主题跃迁论当代国产电影的母亲形象嬗变与主题跃迁引言:母亲是一个家庭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的基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母亲形象一直被赋予着尊贵和伟大的角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电影艺术也呈现出了新的变革和转变。

本文将从当代国产电影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代国产电影中的母亲形象的嬗变与主题跃迁。

一、传统母亲形象的嬗变传统中国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常常被描绘为贤良淑德的模范,她们以自己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构筑起了一个稳定的家庭和和谐的社会。

例如,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的祥林嫂,她以她的孝顺和坚韧的精神扮演着一个充满母爱的角色。

她的形象成为了传统母亲形象的典范,而这种形象又从一代传承到另一代。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母亲形象逐渐不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当代女性开始摆脱传统束缚,追求个人独立和自主。

这种变革也在中国电影中得到了反映,母亲形象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特点。

二、当代母亲形象的多样性当前中国电影中的母亲形象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角色定位,而是更加多元化和真实。

电影《后来的我们》中的周冬雨饰演的张一鸣的母亲,在影片中展现出了一个独立自由、坚定而又有责任感的现代母亲形象。

她不同于传统母亲形象中的柔顺贤良,而是充满自我追求和个性魅力。

在电影《小时代》系列中,黄圣依扮演的许愿展现了一个职场母亲的形象。

她在事业上有着追求和自己的意愿,同时也尽力照顾和关心自己的孩子。

这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当代母亲形象的多样性和现实性。

三、母性主题跃迁的探讨除了母亲形象的多样性外,当代国产电影中的母性主题也得到了跃迁和呈现出新的表现方式。

传统电影中的母性主题通常强调母爱的伟大和儿女之间的亲情。

而当代国产电影中的母性主题更加深入地探讨了母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电影《如果我可以重新爱你》中,殷桃扮演的赵丽娟生下一个唇腭裂的孩子,面对儿子和社会的偏见,在父亲的不理解和丈夫的反对下,她坚定地守护着孩子,最终在坚持和努力下成功圆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母亲是每个人的起点,她们用无私的爱和辛勤的付出,为孩子们构筑了一个温暖的家园。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常常被描绘得充满智慧、坚强和慈爱。

她们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为下一代树立了榜样,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常常被描写成一个智慧的化身。

母亲是家庭的中心,她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人生智慧。

在文学作品中,母亲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明智的引导者,她们用自己的智慧指引着孩子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比如,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少女三姐的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为孩子们传授生活的智慧和道理。

通过母亲的教诲,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困难。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坚强的象征。

母亲们经常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她们用坚强的意志和无私的付出,支撑起整个家庭的生活。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母亲田小娥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女性,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工作,为家庭奋斗。

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支持着孩子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时期。

母亲的坚强不仅给予了孩子们力量,也使他们明白了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希望和成功。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也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慈爱的象征。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们用自己的爱包容着孩子们的一切。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老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母亲,她用自己的爱和关怀,支撑着儿子的生活。

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苦难和痛苦,但母亲的爱却始终如一,给予了儿子力量和勇气。

母亲的慈爱不仅是对孩子们的关怀,也是对整个家庭的支持和守护。

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被描绘成智慧的引导者,坚强的支撑者和慈爱的守护者。

母亲的形象不仅代表了母爱的伟大,也象征了家庭的力量和温暖。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母亲的形象都是值得我们敬重和珍视的。

让我们一起向所有的母亲致敬,感谢她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现代主义视域下《喧哗与骚动》中的母亲形象

现代主义视域下《喧哗与骚动》中的母亲形象

在 这 部 小说 中 . 作 者 成 功 塑 造 了几位 有 血 有 肉的 美 国
南 方女 性 形 象 本 文在 了解 现 代 美 国 南方 女 性 形 象的
基础上 . 重 点 探 讨 故 事 中的 主要 人 物 : 康 普 森 夫人 、 凯 杀 在 所 有 女 性 的 眼 中 . 性欲是可 耻的 . 贞 操 高 于 一 蒂、 黑人 保 姆 迪 尔 西 以 及 树 所 折 射 的 母 亲 意 象 . 以 期

存 在 在 这 个 不 公 平 的社 会 里 受 社 会 和传 统 道 德 观 念 的 制 约 和影 响 . 她们 绝 对 服 从 于男 性 . 不 敢 奢 望 有 任 何的个人需求 . 一 切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都 被 忽 视 甚 至 扼
切 而在贵族们的眼里“ 南 方 土 地 上 可 爱 的 妇女 . 她 们
渐 走 向没 落 但是 。 在 他 的创 作 中 . 却 依 然 充 满 了 对 过 的总 和 ” [ 1 1 1 9 8 过 去 的不 幸 影 响 着 今 天 的 生 活 , 过 去 的 辉 煌 同样 影 响 着 今 天 的 生 活 在 他 的 笔 下 . “ 旧 南 方 被 美化成令人销魂的极乐世界” 。 [ 2 1 4 2 但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美 国南 部 地 区的 人 们 过 着 无 忧 无 虑 、 人 人 平 等 的 天 堂 般 而 又 纯 洁 的 血 统 。当 凯 蒂被 丈 夫 抛 弃 后 . 康 普 生 夫 人 许凯蒂和女J L 4 , 昆 丁见 面 . 甚 至 不 让 家里 人 提 到凯 蒂
付 出我 们 的心 和 生 命 ” [ 3 ] 1 8 9 从表 面上 看 . 南 方 社会 的
福 克 纳 .全 名 威 廉 . 卡斯 伯 特 ・ 福克 纳 ( Wi l l i a m 男 人 对 妇 女 展 示 的 是 一 种 绅 士形 象 . 他 们 似 乎 非 常 关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母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话题,自古以来,有很多文学家都塑造出了独特的母亲形象,但大多是以慈祥仁厚为主。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女性的心理、意识也较之以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對母亲形象的刻画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对此,下面就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现代文学;母亲形象前言自古以来,母亲都是作家写作的主要主题,母亲是人们最亲近的人,在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各有特色。

在五四运动后,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母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有很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对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全面理解现代文学作品有极大的帮助。

1.充满诗化情感的理想型母亲形象郁达夫是现代文坛中十分著名的一位诗人,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描述大多是美好的,这与作者希望用母爱来拯救人生苦难有极大的关联。

如在郁达夫的《血泪》中,一位游子在饥寒交迫下,晕倒在江边,他想到了自己在儿时母亲喂他吃米糕的画面“当时我睡在母亲的怀里...把一口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简单的几句话将慈祥、无私的母亲形象刻画出来。

游子在人生困顿时,以母爱为精神支柱,对自身进行鼓励。

这样的母亲形象刻画,赋予了其良温馨娴静的诗意。

在现代文学家中,对理想型母亲形象进行塑造的还有鲁迅,如在《补天》中,母亲具有崇高的精神、强大的意志,体现了五四运动下人民思想的逐步开化及对理想中母亲形象的渴望,这样的母亲形象散发着圣洁的光辉,能让人感觉无限温暖。

在中国传统中,一直都有严父慈母的形象,母亲慈祥、温柔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最完美的人性代表。

在文学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刻画更是赋予了母亲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的力量,支撑了无数彷徨的岁月。

与男性作者相比较,女性作者在描述母亲形象时更加贴切,如石评梅在《母亲》中这样写道“为了你,我才眷恋着故乡,母怀是我永久依凭的柱梁”这种情感描述的十分真实,由于母亲的存在,对故乡更加眷恋,也更加思念母亲。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作者:胡雪双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3期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母爱是永恒的话题。

自古以来,不少文学大家都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母亲形象,大多是慈祥仁厚的,而时至现代,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演变,处于大环境中的女性的心理与意识也随之变化,或顽固或觉醒,作为母亲的这一部分人也得到了作家们的关注,由此,现代的一大批新的母亲形象被描绘出来,相较之前的千篇一律,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关键词:母亲形象封建礼教母爱觉醒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28-02母亲自古以来就是作家写作的重要主题,母亲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是母亲的形象各具特色,不同的时代也塑造了不同的母亲形象,母亲作为独立的“人”的形象出现在五四运动之后,而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母亲的形象也就在历史上被划分出了不同的阶段,同时母亲作为一个独特的主体被中国现代作家进行了不同的塑造,收录在不同的现代文学作品中。

本文就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作出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主要分成了如下三类:一、充满诗化情感的理想型母亲形象现代文坛中有一位男作家郁达夫,作品中通过母亲来表达母爱可以拯救人生苦难的思想,因此他笔下也出现了许多美好的母亲形象。

他的作品《血泪》中一位游子饥寒交迫晕倒在江边时想到的是儿时母亲怀抱他喂他吃米糕的画面:“当时我睡在母亲怀里……把一口米糕塞在我的口里,我闭上眼睛,把那块糕咬嚼了几口。

”寥寥数语描绘出了一个慈祥无私的母亲形象,通过游子一系列变化表达出母爱是人生困顿时期的精神支柱,可以鼓舞失意落魄的人走出困境,这一主题下的母亲就拥有美好伟大的理想型形象,充满着温馨娴静的诗意。

对理想型母亲形象进行塑造的还有鲁迅,《补天》中的母亲拥有着强大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表现了在“五四”时期新思想冲击下,人民思想的逐步开化和对理想中的母亲强烈渴望的心态。

这样的母亲是伟大并散发着圣洁光辉的,是可以使人感受到无限温暖甚至发挥出超乎寻常的力量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亲形象在现代作品中的呈现方式解读作者:席扬温左琴来源:《语文建设》2014年第08期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问题,一直以来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点。

其难点既表现为现代文学作品话语属性之于日常生活同一性而形成的“平庸性”,也表现为审美意蕴存在方式和解读方式相比于古典或域外文学作品解读的差异性。

显然,设置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陌生化”状态,是解决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现代作家“同题作品”的并置解析,从而形成“陌生化”情景,并在此情景中呈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与多维启示性。

在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有很多是以母亲为描写对象的。

甚至可以这样说,几乎现代每个作家都以不同的题材或体裁式样描写或塑造过母亲形象。

有的以回忆录的方式写出;有的在自己某些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身上把母亲的经历熔铸进去,或在某个女性身上投射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有的则是把母亲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用真实的散文文体加以表现。

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单是以“我的母亲”为题的同题散文就有六七篇之多。

这是一个过去没有多少人注意而确实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

在中国古代,作家笔下直接写母亲的篇章是极少的,这与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和男权文化有关。

母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角色早已有之,但从中国漫长的历史来看,关于母亲的“角色意识”却长期缺失。

传统的“五伦”没有母子、母女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母亲”社会文化角色的体认和子女对于母亲存在价值的认识,应当说是现代性知识的一部分。

这种意识的觉醒与普遍化,可以看作是与中国自晚清以后开始的日益深入的现代化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认识的基础,我们可以说,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意把母亲作为审美的描写对象,与上述这种意识的觉醒大有关系,甚至是直接的关系。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作家笔下会出现集中而浓情地描写母亲形象的文学现象了。

笔者结合自己的阅读视野和理解,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认为现代作家以母亲为对象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歌颂性的情感取向;价值生发的道德领域和家庭生活范畴;母性与女性的双重视点的交叉;回忆性的叙述(多是在母亲离世后所写,有选择、想象、生发、升华等);经典作品的作者,都有着“寡母抚孤”的生活经历;作品格调全部定位于严肃、严正,绝少幽默、游戏或其他的闲逸笔墨。

胡适、老舍、丰子恺三位作家的同题散文作品《我的母亲》,鲜明地体现了上文所述的“共性特征”。

这些同题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写法的差异——在对象同一的情形下,具体表现为内容的选择和表现方式的斟酌。

从这些差异性的细节思考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东西,比如:如何提炼生活?如何使写出来的东西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如何把创作者的感情通过描写对象的具体言行展示表达出来?如何做到让母亲既是活生生的“这一个”形象,又具有超越性意味,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财富?下面我们解读这三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同题散文《我的母亲》,以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写于母亲去世之后。

胡适与母亲的关系非常特殊——这种特殊来源于胡适父母的特殊婚姻状况和他母亲在一个大家族中的特殊位置及其遭遇。

这些应该说决定了胡适书写母亲时的选择。

很明显,胡适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了“母亲与家族”“母亲与我”两个范畴中。

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从内容上看主要写了两点:一是“教子”,二是“治家”。

如何书写“教子”与“治家”?这里体现了作者的用心。

写“教子”基于一个“严”字——严格、严厉甚至严苛。

一是母亲要求儿子以勤戒懒。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以至于“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二是母亲责己宽人。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

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母亲何以如此?是因为特殊处境中的母亲,对自己唯一的儿子——也是唯一的孩子,怀有极高的期待。

在这种期待里面,含有对自我命运改变的希望,含有对亡夫个人声誉以及家族声望的珍重,也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赌气的成分在里面,而这一沉重又悲壮的期待又是与她的“寡母”身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写“治家”则突出“难”。

一难难在做人难——年纪轻轻就不得不成为当家的长辈。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

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

”以至于“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不肯去”,“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打发一点钱。

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二难难在胡家大小所有人都时不时地给她气受,她又不得不忍气吞声。

“败子”之外,当家的寡母,还要面对“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大嫂和“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二嫂。

“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

”“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

我母亲只装作没听见。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

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

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

”三难难在维持家庭和谐,维护胡氏家族的面子。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这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丢脸、出丑)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四难难在她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以及带来的痛苦。

“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

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

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

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

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

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

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

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

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

没有一句话提到什么人,也没有一个字提到这十天半个月来的气脸,然而各人心里明白,泡茶进来的嫂子总是那十天半个月来闹气的人。

奇怪得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五难难在要克服这些困难,唯有克己忍耐,为难自己。

这种种的“难过”,都是与她的“后母”身份联系在一起的。

以上解释的是胡适的《我的母亲》描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描写两个问题。

简而言之,“教子”之“严”,集中于两个细节的刻画——一是对胡适读书的督促;二是对胡适的调皮罚跪。

“治家”之“难”,则是细致描写了母亲与大嫂、二嫂之间的冲突。

老舍的《我的母亲》,与胡适的作品相比较,则是集中描写母亲的“苦”与“忍”。

由于老舍的小说家身份和他作为旗人后裔等因素的影响,在对母亲的刻画上采用了不同的结构与表现方式。

总体来看,作者在结构上以母亲为中心,描写了她的一生,而对其一生的描写,则紧紧围绕母亲的“苦”与“忍”展开。

具体来看,老舍在文中集中写了母亲一生所受的六种“苦”。

第一,出生于偏僻山区的贫苦农家——出身之苦。

“母亲生在农家”,“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做活”。

第二,小小年纪便出嫁,嫁得早并且孩子生得多——生育之苦。

“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

”第三,丈夫早死,守寡挣扎——寡居之苦。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第四,含辛茹苦抚养五个孩子几十年——抚孤之苦。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都已出了阁。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

”第五,当家立户、社会应酬的尴尬与窘迫——交往应酬之苦。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

”第六,变态且长寿的恶姑子长年累月的折磨——亲情变异之苦。

“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

”“姑母时常闹脾气。

她单在鸡蛋里头找骨头。

她是我家中的阎王。

”老舍描写母亲之苦,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忍”——忍受、忍耐、忍让、忍气吞声直至坚忍。

忍受贫穷、寡居、多子带来的艰辛,忍耐因经济拮据常失面子的痛苦,忍让变态恶姑子的精神与言说暴力,坚忍着走向没有希望的未来,然而却是坚韧地有尊严有体面地“活着”。

“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她最会吃亏。

”“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活出了一位落魄的旗人女性的品性与高贵:清洁爱美、做人规矩、宽容好客、乐善好施、心态平和而又坚韧不屈。

丰子恺的散文《我的母亲》,是把母亲视为伟大的精神象征。

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个特写镜头:“她口角里显出慈爱的笑容,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

”正是因为如此写法,不仅使得这个细节具有了浓郁的象征意味,而且使得整个作品的描写具有了象征性。

为了凸显母亲作为“伟大的精神象征”这一主旨,作者在具体描写上抓取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几个重要关节点。

这些一生中具有转折意味的关头,母亲“慈爱的笑容”与“严肃的光辉”给予儿子巨大的影响。

四岁时,祖母去世,父亲消极隐遁,一家老小、家务外事一肩担起。

九岁时,父亲去世,悲痛中母亲挽救了突遭横祸的家庭。

十七岁时,“我”离乡远方求学,母亲对“我”诫告、勉励、教训或责备。

二十二岁毕业,母亲像贤主一样招待“我”,又像良师一样教训“我”。

三十岁,“我”离职回乡著述奉母,她依然如此——不过却是老了!三十三岁,老母去世,留给“我”的是“慈爱的笑容”与“严肃的光辉”。

短短不到两千字,竟有十处重复着“慈爱的笑容”与“严肃的光辉”。

这篇作品在丰子恺的散文创作中十分独特,既没有幽默,也没有刺世之喻,而是满篇严正。

写法中有明显的小说笔法。

显然,对于学生而言,能够领悟文学作品的“美”的存在,这只是第一步,而更重要的是体味“美”的呈现及其在不同作家笔下各富特性的呈现方式。

这种能力的获得,无论是对于阅读还是写作,都将获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