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学设计(四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学设计(四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学设计(四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认识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能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基础知识精讲】1.数轴三要素及数轴画法(1)数轴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其中可以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2)取一直线,直线上具备了数轴的三要素,那么它就可以称为数轴了. 2.数轴与有理数的关系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之则不成立.因为数轴上的点不仅可以表示有理数,还有一些点表示的数不在有理数的范围内)3.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1)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图2—1(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图2—2 由于数轴上正数在0的右边,0在负数的右边,所以正数>0,0>负数,正数>负数.如:+7>-10(正数大于负数)0>-3(0大于负数),0<+2(0小于正数)4.相反数的有关知识(1)定义: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如:-3和3,11和-,-3.2和+3.2…… 77(2)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图2—3 如:-3和+3是一对互为相反数,它们在原点的左右两侧,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都是3个单位长度.(3)相反数是它本身的数是0.说明:数轴是数学中数与图形结合的典范.理解数轴及和数轴有关的知识都可以从几何和代数两方面入手.【学习方法指导】[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数,并用“<”号连接起来.111,-3,-1,0,2 23点拨:①画数轴应必须具备数轴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②用“<”号连接这些数,需要将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而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是大于左边的数,所以只要将数轴上的数从左到右用“<”号连接即可.解答:图2—4 -3<-111<0<1<2 32[例2]m,n在数轴上位置如图2—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图2—5 a.m>0,n<0 b.m>0,n>0 c.m<0,n<0 d.m <0,n>0 点拨:在数轴上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对于m和0,m在0的右边,即m>0,而n在0的左边,所以0>n 即n<0.解答:m>0,n<0.选a.[例3]数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数是_____.点拨:先画出数轴,找到原点.从原点开始向左、向右各数3个单位长度,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且符合题意.记住:类似的题目答案一般会有两个数.解答:+3和-3 [例4]填空:(1)-5的相反数是_____ 2(2)b的相反数是_____(3)-m的相反数是_____ 点拨:不管是数字或是字母,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解答:(1)5(2)-b(3)m 2[例5]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a和b,它们两点间的距离是5,则这两个数分别是_____和_____.点拨:画出数轴,表示出a和b.由于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这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则每个点距原点2.5个单位长度.在原点左边的点为-2.5,在原点右边则为+2.5.图2—6 解答:+2.5和-2.5.[例6]比较大小(1)0_____-(2)-1_____-(3)7_____-10 2点拨:若正数、负数、0互相比较,则用“正数>0>负数”进行比较.若两负数进行比较,将它们标注在数轴上,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解答:(1)>(0大于负数)(2)>(数轴上,-1所对应的点在-2所对应点的右侧)2图2—7(3)>(正数大于负数)【拓展训练】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1)-(+7)(2)+(-m)点拨:由于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只有一个符号不同:一个为正,一个为负.因为在此题中将括号里的数看做一个整体,括号外的才是它的符号.找相反数时,只要改变括号外的符号即可.解答:(1)-(+7)的相反数是+(+7)(2)+(-m)的相反数是-(-m)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学设计篇二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

《数轴》教学设计

《数轴》教学设计

《数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数轴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数轴上的整数表示方法;能够根据数轴上的位置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和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和作用;数轴上的整数表示方法;根据数轴上的位置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理解并运用数轴进行问题解决;如何以合适的方式表示和比较数轴上的整数。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数轴模型、数字卡片、白板、彩色粉笔、学生课本、教师课件等。

2.教材准备:《数轴》相关知识点和练习题。

3.复习准备:师生共同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数轴模型,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数轴是什么?数轴有什么作用?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数轴的认识和看法。

2.讲解数轴的概念和作用(15分钟):教师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数轴的概念和作用,并通过示意图展示数轴上的整数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轴的基本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数轴的实际应用。

3.数轴的整数表示方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数轴上的整数表示方法,包括整数的正负性表示、整数之间的大小比较等内容。

通过数字卡片和白板演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表示方法。

4.数轴上的数学运算(20分钟):教师利用数轴模型和学生课本上的练习题,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演练,包括加减法运算、整数大小比较等。

通过实例训练,让学生掌握如何根据数轴上的位置进行数学运算。

5.练习巩固(2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在数轴上标记整数,并进行相应的运算和比较。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6.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数轴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2《数轴》教学设计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2《数轴》教学设计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2.2《数轴》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数轴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用于表示实数的大小关系和解决方程等问题。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数轴的定义、特点和基本操作,能够运用数轴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数轴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轴的直观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实数和方程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他们对数轴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建立起数轴的概念和运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数轴的定义、特点和基本操作,能够运用数轴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数轴的定义和特点2.数轴的基本操作3.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模仿和拓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数轴的图片和实物模型,用于展示和讲解。

2.准备数轴练习题和应用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3.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顾实数和方程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b.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数轴吗?请问数轴是什么?c.展示数轴的图片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数轴的特点。

2.呈现(15分钟)a.讲解数轴的定义:数轴是一个直线,上面有一个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用于表示实数的大小关系。

b.讲解数轴的特点: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规定。

c.演示数轴的基本操作: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如何判断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等。

3.操练(10分钟)a.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给定的数,并判断大小关系。

b.让学生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如:“小明家的位置在学校的东偏北30度方向上,距离学校2公里,请问学校的位置在哪里?”4.巩固(10分钟)a.让学生完成数轴练习题,巩固数轴的知识。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4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4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案4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数轴上实数的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表示方法。

(2)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和比较实数的大小关系。

(3)了解无理数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数轴的概念,加深学生对数轴的理解。

(2)通过造数线段游戏,巩固学生绘制数轴的能力。

(3)通过探究数轴上实数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数轴上实数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思考。

(5)通过探究数轴上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轴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数轴的表示方法。

(2)数轴上实数的大小比较。

2.教学难点:(1)无理数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2)通过数轴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数轴模型、数轴标尺、小黑板等。

(2)材料准备:练习题、试卷。

2.导入新课(1)引入数轴的概念教师出示一张地图,告诉学生上面有两个城市,城市A在地图上标注为0,城市B在地图上标注为2、请学生思考一下,如果我要从城市A到城市B,我应该走几个单位?学生回答:“要走2个单位。

”教师指着地图上的路线,又问学生:“如果我选择从城市A到城市B 的这个路线,我要走几个单位?”学生回答:“要走两个单位,因为这是最短的路线。

”教师解释:我们刚刚通过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引入了数轴的概念。

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用单位长度表示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造数线段游戏教师将一根数轴模型放在讲台上,并告诉学生这个模型上有两个点:一个是A点,标注为0;一个是B点,标注为2、请学生合作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找出一根长度为1的线段,并在数轴上的A点和B点之间的一些位置上作为起点。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1《数轴》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1《数轴》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1《数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数轴》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1的内容,数轴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数轴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利用数轴解决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数轴的知识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例如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等。

但是对于数轴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轴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数轴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数轴的基本操作,如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如何根据数轴解决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过程,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数轴的定义和特点2.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3.如何根据数轴解决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轴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数轴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展示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3.准备一些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例如:“你们听说过数轴吗?你们知道数轴有什么作用吗?”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数轴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数轴的定义和特点。

同时,讲解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如何根据数轴解决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轴的理解和掌握。

数轴教案(最新8篇)

数轴教案(最新8篇)

数轴教案(最新8篇)初一数学数轴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七年级数学上册1.2.2 《数轴》教学设计1

七年级数学上册1.2.2 《数轴》教学设计1

七年级数学上册1.2.2 《数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数轴》是七年级数学上册1.2.2的内容,数轴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数轴的定义,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关系,数轴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数轴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数轴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实数的概念,对于数的大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轴这个新的工具,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数轴的概念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轴的定义,掌握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关系。

2.能够运用数轴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轴的定义和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关系。

2.运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数轴的定义和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关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轴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数轴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数轴的定义和应用的PPT课件。

2.实际问题: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数轴解决问题。

3.数轴图:准备一些数轴图,用于讲解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小明家的位置在小华家的北面,两家相距300米,小明每分钟行走50米,小华每分钟行走60米,小明和小华多久后相遇?2.呈现(10分钟)讲解数轴的定义和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关系。

数轴是一条直线,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一些实数,并找出它们的位置。

例如:表示-2,0,3,-5等实数,并找出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数轴来求解。

七年级数学上册1.2.2 《数轴》教学设计2

七年级数学上册1.2.2 《数轴》教学设计2

七年级数学上册1.2.2 《数轴》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数轴》是七年级数学上册1.2.2的内容,数轴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基础知识。

通过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数的大小、距离、相反数等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为数轴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数轴上的基本运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概念,对正负数、加减法、乘除法等运算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数轴这个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数轴的定义,掌握数轴上的表示方法,能够进行数轴上的基本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轴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数轴上的基本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数轴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数轴上的基本运算的例子。

2.数轴教具: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数轴的概念:小明从家出发,向正北方向走了3公里,然后又向正西方向走了2公里,请问小明现在在哪里?2.呈现(10分钟)呈现数轴的定义和表示方法,通过PPT和教具,解释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数轴的操作,包括在数轴上表示给定的数,计算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讨论。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数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七年级数学:数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另外应
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
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根本依据。

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

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根据几个有理数在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
结合的思想。

四、的相关知识点
1.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的学习.
2.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
1,2,3…各点。

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五、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例如: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 B点表示-1.5;
O点表示0; 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
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第 1 2 3 4 页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