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改良臂丛(肌间沟)阻滞麻醉

合集下载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禁忌症】双上肢同时进行手术。

【解剖】(一)臂丛神经由颈5~8及胸1脊神经的前支所组成。

上列脊神经自椎间孔穿出后,走行于颈椎横突的前与后结节之间(结节间沟),离开横突后,向下向外走行于前、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到达肩胛舌骨肌的后面时已基本汇集成束,继续下行到达第一肋骨平面时,走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外侧,并与它并行继续下行至腋窝顶,围绕腋动脉的周围,分为肌皮、桡、正中及尺神经等分布于上肢。

(二)前斜角肌起自颈椎3~6横突前结节,垂直向下走行,最后汇集成细腱而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的斜角肌结节,后者位于第一肋骨面上的锁骨下动脉沟的内侧。

本肌肉的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前面,下行至第一肋骨的附着部时,它与臂丛神经之间被锁骨下动脉所隔开。

锁骨下动脉则在本肌肉止点的内侧。

(三)中斜角肌起自颈椎2~7横突的后结节,向下走行汇集成细腱,附着于第一肋骨面上,在臂丛神经的外侧。

本肌肉在上部直接位于臂丛神经的后面。

(四)锁骨下动脉由胸腔穿出,在相当于锁骨中点处,跨过第一肋骨,并弯向腋窝顶方向走行,构成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在第一肋骨面上的位置恰好在锁骨的中点,而臂丛神经则紧挨在它的外侧伴行。

(五)从上述解剖看,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点可取以下四处:1. 前中斜角肌之间,称“经肌间沟法臂丛阻滞”。

2. 锁骨中点偏外第一肋骨水平上,称“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

3. 腋窝顶腋动脉周围,称“经腋窝法臂丛阻滞”。

4. 锁骨下胸小肌三角区,称“经锁骨下法臂丛阻滞”(甚少采用)。

这四处的神经束比较集中,局部的解剖标志也比较清楚,根据穿刺点的不同,临床上分别予以上述命名。

【局麻药】见下表。

可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选用其一。

麻药中宜常规加用肾上腺素0.1 mg 。

表臂丛神经麻醉的常用麻药局麻药名称————————剂量(成人)——————作用维持时间(小时)2%利多卡因————————20 ml——————————3~5 h2%普鲁卡因————————25~30 ml————————1.5~3 h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20~30 ml————————2.5~5 h0.5%布比卡因——————15~20 ml————————3~6 h【操作方法】一、【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在手术中的应用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在手术中的应用
术 ) ; 发症包括膈神 经 、 … 并 喉返神经 麻痹 、 霍纳综合 征及 阻滞 麻醉相关的异常感觉等 。
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 目前仍 是上 肢及 肩锁部手 术优 先选
择的一种麻醉方法 , 普通 的方法 进行穿 刺 , 用 结果经 常会 碰到 手术 区域阻滞效果不 全 , 必须加 用辅 助药或 改用 全身麻 醉。 而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 良法是笔 者根 据多年 的临床 经验 总结
常会发 生阻滞 “ 上不达顶 , 下不完 善” 的现象 , 即肩 锁部 的手术 往往无阻滞效果 , 手部手术 则是 阻滞不 完善 , 是尺侧或 桡侧 不
针头 , 反复回抽 , 确定无血液或其他液气等 异常情况 , 注入局部
麻醉药 2 5—3 l轻轻按压斜角肌 间沟近端 。 0m , 14 观察指标 : 别记 录两组臂 丛神经 阻滞 起效时 间、 . 分 完善 时 间、 阻滞 效果 、 用药 量及并 发症 。用 针刺法 测定感 觉 阻滞 的效 果, 其评 价标 准 : 0级为正常 , 1级为刺痛减轻 , 2级为刺痛消失 。
批 号 2 100 ) 09 生 理 盐 水 1 】 成 0 5 罗呱 卡 因 。 0 14 2 加 . % 5m 配 .%
13 麻醉方法 : . 术前 3 a 0 vn肌 注苯巴 比妥钠 0 1g 皮下 注射 i . 、 阿托 品 0 5m , . g 人室后常规 监测 E G、 IP H S O , C N B 、 R、p 开放 静
以助扩散 。B组常规消毒皮肤 , 左手食指 固定在锁骨上 15c . m 斜角肌 间沟处 , 右手持玻璃 注射 器接 7号针 头 , 前斜 角肌外 沿 缘臂丛神经走行方 向缓慢进 针 , 有轻微 突破感 或异 感后 , 固定
注 : A组 比较 ,P <0 0 与 .5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实践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被广泛用于各种手术和治疗。

这种麻醉方法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到臂丛神经周围,实现了局部麻醉的效果,有效减少了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本文将探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和优缺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神经传导受阻,从而实现局部麻醉的效果。

臂丛神经是由颈段神经根C5-T1的融合形成,负责供应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通过向臂丛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可以达到局部麻醉的效果,使手臂区域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适应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常适用于手臂、肘部和手部的手术和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手部外科手术•肘部外科手术•上臂骨折复位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术等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患者仰卧位,手臂自然展开,准备局麻注射需用的设备和药物。

2.无菌操作,皮肤消毒,定位臂丛神经的位置,常见的定位方法有锁骨下动脉定位法、直线定位法等。

3.使用超声引导或神经刺激仪帮助定位神经位置,准确插入针头到神经周围,并注射局麻药物。

4.注射后观察麻醉效果,根据需要可以补充注射局麻药物。

四、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优缺点优点:•麻醉范围准确:可实现局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麻醉。

•镇痛效果良好:有效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

•术中患者稳定:避免全麻带来的意识混乱和呕吐等问题。

缺点:•操作技术要求高:需要熟练掌握针头插入位置和注射技巧。

•不适用于所有手术:某些手术要求全身麻醉,不适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综上所述,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在选择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04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监测与复苏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监测方法与指标
监测方法
•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等 • 监测神经阻滞的范围和程度
指标
• 生命体征稳定,无异常波动 • 神经阻滞范围符合手术要求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复苏技术与注意事项
复苏技术
• 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 如出现麻醉不全,可补充注射药物 • 术后给予镇痛治疗,减轻患者疼痛
• 20世纪初开始应用于临床 • 随着麻醉药物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 目前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 法之一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类 型
• 肌间沟阻滞(Intramuscular Block) • 腋窝阻滞(Axillary Block) • 侧入路阻滞(Lateral Approach Block)等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培训模式
• 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 建立完善的考核和评估机制,确保培训效果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将继续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 新型局部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将不断涌现
挑战
• 如何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 如何降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率 • 如何优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教学和培训模式
臂丛神经的组成
• 由C5、C6、C7、C8和T1神经根组成 • 分出五大主要分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
臂丛神经的分布
• 肌皮神经主要分布在上臂前群肌肉 • 正中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尺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桡神经主要分布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和皮肤 • 腋神经主要分布在上臂后群肌肉和皮肤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探究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探究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探究目的对临床麻醉中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分需行臂丛神经阻滞的53例为两组,28例以改良式肌间沟实施阻滞为改良组,25例以传统肌间沟实施阻滞为传统组,对照两组麻醉效果。

结果两组麻醉起效与维持的时间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完全阻滞的时间明显较传统组短,优良率明显较传统组高,且改良组7.1%出现并发症,相较于传统组的20.0%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中,改良的肌间沟法应用效果优越,安全性更理想。

标签: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臂丛神经阻滞是临床上较為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到臂丛神经干的周围,以对神经传导进行阻滞[1]。

此种麻醉可使全身麻醉引发的一些并发症得到避免,且所用麻醉药物剂量不大,麻醉效果优越。

但此种麻醉操作有一定难度,若阻滞效果不理想,需改行其他麻醉,不仅影响手术顺利进行,而且会使患者所受损伤增多[2]。

为了促进此种麻醉成功率的提升,我们对臂丛神经阻滞中传统的肌间沟法进行了改良。

为进一步对改良后的阻滞效果进行探讨,本次研究分53例患者为2组,分别以改良后、传统的肌间沟方法实施阻滞,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4年10月~2016年9月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需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中选择53例,为便于研究,依据阻滞方法,分组如下:改良组(28例),男女分别有15例、13例,18~60岁;传统组(25例),男女分别有13例、12例,18~60岁。

客观对比两组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研究可开展。

1.2 纳入和排除的标准(1)纳入的标准:第一,所选患者均为上肢手术患者;第二,所选患者都明确没有臂丛神经阻滞禁忌症;第三,患侧肢体感觉没有异常;第四,穿刺部位未出现破损、感染;第五,对此次研究知晓,同意参加。

改良穿刺针在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改良穿刺针在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改良穿刺针在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研究各种因素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总结分析某院近5年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早期入院组与晚期入院组患者年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898,P=0.031)。

当收缩压80mmHg或舒张压60mmHg时,AMI患者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分别为χ2=99.329,P=0.00;χ2=78.521,P=0.00)。

发病前有无心绞痛对AMI患者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χ2=9.303,P=0.02);心肌梗塞面积对AMI死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χ2=25.016,P=0.00)。

结论:心梗病人的年龄、血压、梗塞部位、范围及有无侧支循环直接关系到AMI患者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关键词】心肌梗塞;死亡率;影响因素近年来,冠心病(CDH)、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医学界密切的关注。

AMI的发病涉及血管壁、代谢因素(如糖尿病脂血症)、行为因素、血流动力学等多种因素,包括年龄、血脂、血糖和血压、梗塞面积及其合并症等因素[1]。

因此,本研究从AM I 患者发病各种影响因素入手,试图阐明各种因素对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的影响,以探讨AMI病人早期预防和治疗。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2年8月~2007年12月明确诊断,出院或死亡的AM I患者住院病史资料。

208例患者均为我院其中男性患者147例,女性患者61例,年龄在28岁~79岁,平均年龄为(58.7±11.3)岁。

入选标准:①具有缺血性胸部不适的临床表现30 min;②心电图存在心肌梗塞的典型动态变化,即出现Q波或有特征性ST T 改变;③心肌酶谱动态变化: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 MB),大于正常值2倍以上,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氢酸转氨酶(AST)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④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相信大家对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多少也是有点接触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我们在临床上面比较常使用到的一种麻醉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意义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不妨多了解一些关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知识,下文我们介绍一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操作方法。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适用于手、前臂、上臂及肩部各种手术。

①肌间沟法: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

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

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

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

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②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

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

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③锁骨上法:患者仰卧,患侧肩下垫一薄枕,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铺巾。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用于手术前和术后的镇痛管理。

这种技术利用超声引导下的准确定位和精准注射,可以实现对肩部、上臂和前臂的神经阻滞,提供有效的麻醉效果。

本文将对这种麻醉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背景介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技术,广泛应用于肩部、上臂和前臂手术的麻醉管理中。

传统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依靠解剖标志和局部麻醉技术进行注射,存在定位不准确和注射不精准的缺点。

而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神经结构的位置和周围组织的情况,提高了注射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从而提高了麻醉效果和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二、麻醉效果分析1. 麻醉成功率高2. 镇痛效果显著3. 术后恢复快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减少全身麻醉的使用,减轻了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负担。

由于局部麻醉效果良好,手术后的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活动能力,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表明,采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的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4. 减少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三、总结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局部麻醉技术,具有麻醉成功率高、镇痛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和减少了麻醉并发症发生的特点。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技术,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麻醉管理服务。

希望本文对临床医生在选择和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技术时有所帮助,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为这种麻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臂丛神经阻滞(肌间 沟阻滞)
资中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徐勇
提纲




臂丛的解剖 肌间沟定位 适应症与禁忌症 操作方法 药物浓度与剂量 优缺点
臂丛神经解剖
5-3-6-3-5配布
5条神经根
3
上干和中干、下干 6 三干又分为前后两股 3 内、外、后三个束 5条终支
臂丛神经的组成



臂丛神经是由C5~8和T1前支组成。 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后,在前斜角肌外侧缘组成 神经干,C5~6组成上干,C7为中干,C8~T1组成 下干。 在相当于锁骨中段水平处,每一干又分成前、后 两股。上干与中干的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的前 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神经束) 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神经支,外侧束分出肌皮神 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后束分为腋神经和桡神经, 内侧束分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内侧头。
臂丛束的分支

外侧束: 正中神经外侧头,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肌皮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 胸外侧神经,来自C5~7的神经纤维,支配胸大肌的锁骨部。
内侧束: 正中神经内侧头,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拇指、示指、中指指屈 肌及鱼际 肌。 尺神经,来自C8~T1的神经纤维,支配小指、环指指深屈肌和手内在肌。 胸内侧神经,由C8~T1的神经纤维组成,支配胸大肌胸肋部和胸小肌。 后束: 腋神经,来自C5~6的神经纤维,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 桡神经,接受来自C5~T1的神经纤维,其中以C7为,支配伸肘、伸腕、伸指和伸 拇的肌肉。 肩胛背神经,来自C6~8的神经纤维,支配背阔肌。


斜角肌肌间沟穿刺

患者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抬头显示 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其后缘平环状软 骨可触摸到前斜角肌肌腹,在前斜角肌后 缘可触及中斜角肌,两肌之间间隙为肌间 沟,此沟上尖下宽呈三角形,该三角下缘 为肩胛舌骨肌。
优缺点
优点: 易于掌握,对于肥胖和不合作小儿也适用, 上臂肩部及桡侧阻滞好,不引起气胸 缺点: 尺神经阻滞起效慢,有误入蛛网膜下腔及硬 膜外间隙危险,有损伤椎动脉可能,不宜 双侧同时阻滞,以免双侧膈神经或喉返神 经被阻滞。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锁骨、肩部、上肢手术麻醉和肩 关节脱位复位。
禁忌症:穿刺部位皮肤与软组织感染,对 侧膈神经麻痹,对侧喉返神经麻痹。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以22G穿刺针垂直刺入,稍向腿 侧推进,直至出现异感,回抽无脑脊液无 血,注入20ml-25ml局麻药。
药物浓度与剂量
常用药物浓 起效时间 度% (min)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1~1.5 0.25~0.5 0.375~0.5 5~15 15~30 15~30
维持时间 (min)
128 684 671
肌间沟阻滞并发症





膈神经麻痹 喉返神经麻痹 颈交感干麻痹 椎动脉误入局麻药 误入椎管内 血管损伤 神经损伤
讨论

பைடு நூலகம்
如何解决尺侧效果差?

增大局麻药物剂量。
注药时压迫穿刺点上部肌间沟,可促进药 物向下扩散,则尺神经阻滞可较完善。 尺神经沟阻滞。 复合静脉麻醉药物。


请多多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