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送王昌龄》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5-2017年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解析: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含答案)

2015-2017年三年高考语文试题分项解析: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含答案)

2017年高考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答案】15.C16.B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

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赠友送别类 专题练习合集(含答案)

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赠友送别类 专题练习合集(含答案)

2024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①李白吾家青萍②剑,操割③有馀闲。

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

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

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注】①李凝,李白族弟,时任单父主簿,兼代宋城主簿。

本诗作于李白送李凝赴任宋城主簿时。

②青萍,古宝剑名。

③操割,即操刀割锦,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指不会操刀的小孩子去剁肉,没裁过衣服的人去割锦缎。

后比喻才能不能胜任重大事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先以青萍剑为喻,突出李凝的优异,再反用操刀割锦的典故,赞扬李凝的能力。

B.五、六句写诗人送别李凝时月下出行的景象,美好的月光衬托了诗人此刻兴奋的心情。

C.七、八句中贤士豪杰争相为李凝饯行,一直将他追回到栖霞山,表现出李凝的人格魅力。

D.九、十句写暮春时分花园里群花散落,而席上斗酒消散离别之愁,一转伤感的送别气氛。

2.本诗有“此去何时还”之问,《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别君去兮何时还”之问,两诗“何时还”所问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3.下列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蚕丛”与《蜀道难》“蚕丛及鱼凫”中的“蚕丛”都指传说中的古蜀王。

B.“芳树”句中近景与远景相互配合,相互映衬,绘出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

C.尾联写作者告诫友人一定不要相信君平的占卜,鼓励友人要积极追求功名。

D.这首诗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风格清新俊逸,开阖顿挫,变化万千。

4.第三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下列对“笼”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笼”字写的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古老的栈道。

2020届高考语文复习冲刺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一)(含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复习冲刺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一)(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一)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

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

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的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

该句中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

王昌龄《送魏二》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题答案

王昌龄《送魏二》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题答案

王昌龄《送魏二》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题答案王昌龄《送魏二》李颀《送魏万之京》阅读题答案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题目:(1)王昌龄《送魏二》三、四两句抒情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分)(2)这两首诗虽然都是送别诗,但在思想感情上也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运用想象手法言情(或虚写)。

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相思之情,而是从友人着笔,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因思念自己而难以成眠的情景,从而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及惜别之情。

(2)王昌龄的诗前两句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深秋时节、秋风秋雨渲染了与朋友离别之时的悲凉氛围,(1分)后两句通过想象写别后友人生活情景表达离别的.伤感,整首诗的感情都是悲伤的(1分);李颀的诗前三联也通过“离歌”“微霜”“鸿雁”“砧声”等意象表达了离别的伤感,(1分)诗的尾联表达了对魏万的真诚劝勉,变低沉伤感而为雄健开朗。

(意思对即可)(2分)对比赏析《送魏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

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风日、________、花堤和________等景物。

(2)这首诗的后两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首(其六)刘禹锡日照澄洲①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②。

初中语文 送别诗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  送别诗练习题(含答案)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 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 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 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 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 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 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6分)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 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 一段忧国之愁。
练习4
送何遁山人①归蜀(2013福建卷)【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③,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送别诗常用意象
1、送别时:常用“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 傍晚时分的词语。唐人送别多在清晨或傍晚,别离的忧伤情感与暮 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 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2、送别地:长亭、短亭、谢亭、劳劳亭、南浦等
3、常用意象:孤舟(孤帆)、流水、大雁、柳絮(扬花)、孤蓬、浮 萍、春草等带有漂泊、零落、孤苦、凄伤色彩的意象或其他萧索凄凉 的景物(借景抒情)。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2)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高考宝典】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高考宝典】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考点12 古代诗歌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景物的角度,就是考查描写方法,它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感官角度等,答题要素是手法和运用分析以及效果。

分别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本诗中描写塞外景物的句子,比较鉴赏,分析本诗的手法及效果。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评分标准】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根据题目“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可知是一首留别诗,往往以表达离愁别绪为主题。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先是肯定了报国,“私向梦中归”则道出思乡之情。

第二问,尾联既是对全诗的总结,爱国之情又节制了感情的抒发。

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评分标准】每问3分。

二、(2015·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