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之万里长城
中国世界遗产长城的介绍

中国世界遗产长城的介绍如下是有关中国世界遗产长城的介绍:1.长城的概况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自公元前7、8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长城修筑的历史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公元前7、8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
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
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
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
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千米或10000千米。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更多。
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
世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

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我国有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最令我感到骄傲的是万里长城。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等15个省区市。
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代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1万千米,总长度超过2.1万千米。
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越茫茫草原,跨越浩瀚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
你知道吗?长城不是只有这一个名称,它还有“方城、长堑、塞、边墙、边垣”等称呼。
“塞”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
在春秋时期楚国称之为“方城”,从战国直到明代称之为“长堑”,明朝时期称之为“边墙”和“边垣”。
万里长城的修筑历史悠久,工程宏伟浩大,是世界上少有的奇迹。
它东西南北交错,绵延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它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传说在周朝末年,周幽王荒淫无道,他的王妃褒姒一进宫就不开心,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竟听信一个大臣的荒唐提议,命人在烽火台上点火。
各诸侯见状,快马加鞭地赶到京城,诸侯们没见到敌人,知道自己被骗了,恨恨地走了。
褒姒十分高兴,周幽王也重赏了那个大臣。
一日,敌人入侵,周幽王让人点火,诸侯们却没来,周朝从此灭亡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城长度都比较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那时修筑的。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中国的象征。
万里长城的资料

万里长城的资料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规模和辉煌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万里长城的建设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经过几个朝代的不断修筑和加固,最终形成了如今人们所称的“万里长城”。
1. 起源与修建长城的修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防御需要。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敌国入侵,开始筑墙以防守。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下令将各国的防御墙连接起来,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长城。
随着历代帝王的不断修建,长城逐渐扩展到了今天的规模。
2. 规模和地理位置万里长城横贯中国北方,总长度约为21,196公里。
它纵横于中国的北方边境,穿越山脉、河流和平原,连接起了各个边境要塞。
长城的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形成了一道宏伟壮丽的防线。
3. 结构和建筑长城主要由砖、石、土和木材等材料构建而成。
它的建筑形式有山地长城、平原长城、河套长城等,各有其特点。
长城的主要结构包括城墙、城楼、烽火台和箭楼等。
城墙用以限制入侵者的行动,城楼和烽火台用于巡视和通讯,箭楼则是守军进行射击的据点。
4. 防御体系长城不仅是一道巨大的防御工程,还包含了丰富的防御设施。
如箭楼上设置了箭孔,方便守军向敌人射击;城楼上设有守军驻扎点,用于巡视和防守;烽火台用以传递重要信息,以应对突发情况。
这些防御设施构成了一个完备的防线体系,保护着长城沿线的领土。
5. 历史意义和遗产保护万里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边塞文化和军事防御的发展历程,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由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长城及其周边地区已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长城的原貌,包括禁止开发和破坏,在维修过程中保持原始风貌等。
总而言之,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不仅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和军事技术的发展。
长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相关资料长城的基本现状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相关资料长城的基本现状
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中国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许多古代中国朝代用以保护边境的一大系统工程,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土木工程、围垦技术、采矿技术等多项技术,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长城的基本现状
1. 长城大部分保存完好
中国长城虽经历了几千年的更替,但其基本构造、形态和技术特点基本上都得到了保护,大部分还保存完好,无论是在古老的石墙上,还是在新修的长城上,都能够感受到它们建筑的历史。
2. 长城既有做好的段落也有需要修复的段落
虽然大部分长城保护完好,但是也有一些地方需要进行修复。
例如,石林长城部分段落的砖石出现破损和腐烂,需要进行维修和保护;更远处的某些段落,由于时间久远,结构松动,需要进行加固。
总之,在维修中国长城时,既要采取保护原有段落的措施,也要进行完善修复以保持整体的完整性。
- 1 -。
万里长城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万里长城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代表性的国家文化,被誉为“万里雄师宝不盈,谁能与我长城比”。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东周、秦、汉、明、清等时期的不断修筑和扩建,形成了纵横数千里的边防工事群体,有东段、中段、西段、边城、居庸关、嘉峪关、雁门关等知名关隘。
万里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科技的杰出代表,防御体系的建设涉及到墙、堡、城、关、井、桥、道、烽火台等,对文化、历史、建筑、军事等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2007年,万里长城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风光线上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标志性的景观之一。
中国万里长城简介

中国万里长城简介
中国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造防御性墙体,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的修建始于公元前7世纪,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
它跨越中国北方多个省份,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
万里长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外敌侵袭,保护中原平原的安全。
它起初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而建造的。
长城由砖石和土坯构成,有时还使用了木材和石头。
长城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地势,如山脊和峡谷,以增加其防御力。
长城的壮丽景色吸引了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
其中最著名的部分是位于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和河北省的金山岭长城。
这些部分经过修复和保护,展现了长城最原始的面貌。
此外,长城还有许多较为原始和不为人所熟知的地段,游客可以在那里享受远离尘嚣的自然风光。
中国万里长城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和战争,也承载了许多传说和故事。
长城的修建和保护工作是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以确保后代能够欣赏到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中国万里长城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它不仅是中国
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游客可以在长城上领略壮丽的景色,感受古代的辉煌和智慧。
保护和传承长城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以便后代能够继续欣赏这个古老而珍贵的遗产。
万里长城知识点

万里长城知识点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万里长城的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万里长城的修建始于公元前7世纪,结束于公元16世纪,跨越了多个朝代。
最早的长城修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真正形成规模的长城始于秦朝。
二、修建目的1. 防御功能:万里长城最初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而修建的,起到了重要的国防作用。
2. 统一功能:万里长城的修建也是中央政权统一国土的象征,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三、长城的位置与分布万里长城横跨中国东北、北部、华北地区,总长度约为21,196.18千米。
长城的分布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省份。
四、建筑特点1. 材料:万里长城主要采用石块、夯土和木材等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不同地区的长城在材料上有所区别。
2. 结构:长城通常由城墙、城门、堡垒和建有烽火台的高地组成,可以进行有效的防御和通信。
3. 规模:万里长城包括了许多分支和边墙,长城的规模因朝代不同而异,有些修建较为精细,有些则较为简陋。
4. 样式:长城的样式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是堡垒式的,有些是关隘式的,还有些是烽火台式的,每种样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五、保护与修复为了保护和传承长城的历史文化,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包括开展文物保护科研、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建设、修复破损部分等。
六、文化价值万里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并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造建筑物之一”。
长城也成为了游客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
七、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重要文化和历史遗产。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长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总结: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辉煌成就,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之长城的全面解析

世界文化遗产之长城的全面解析1. 概述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过秦、汉、明等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规模。
2. 历史背景长城的建设源于中国古代北方边疆地区的安全需求。
在古代,北方边疆地区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各个朝代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建和维护长城。
3. 地理分布长城东西横贯中国北方,全长约2.1万公里。
长城的主要段落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
4. 建筑特点长城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坚固的防御体系和独特的建筑工艺。
长城主要由城墙、敌楼、烽火台、关隘、城堡等组成。
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部分,敌楼和烽火台用于了望和传递信息,关隘和城堡则是长城的重要节点。
长城的城墙采用砖、石、土等材料建造,厚度一般在5-20米之间,高度则在6-15米之间。
长城的城墙上设有射击孔、瞭望孔等军事设施,以增强其防御能力。
5. 文化价值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长城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因此,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6. 保护现状随着长城的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长城段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长城保护基金,用于长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长城也被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7. 旅游资源长城也是中国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中国,参观长城,体验中国古代的壮丽景观。
总的来说,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希望这份全面解析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
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
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
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
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长城赞》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自秦朝开始修建。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12600里,称作“万里长城”。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
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
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
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
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
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长城的起止点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1万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长城,全长6350多公里。
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5万公里以上。
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
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就有遗址1.5万多公里。
其次是甘肃的长城。
一般人谈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
所称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
长城关隘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等。
长城的历史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
一、秦、赵、燕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原因
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
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
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
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汉书·匈奴传》)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著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
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
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长城在军事上的作用是什么?
长城不是静止的单一物体,它是人、墙、物的军事结合体。
长城现在的作用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但目前对于长城南北民族关系内在发展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
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揭示长城与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于长城学、民族学及中国民族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长城带的经济结构与民族格局
经济文化结构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所构成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决定了整个中国大陆古代经济、文化大致分为东西两大区和南北三带的天然布局。
两区三带的天然布局,构成中国大陆古代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
长城带包含了整个旱作农业经济发展带和畜牧业经济发展带的大部,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经济体系。
经济上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两种经济相互依存,互相补充。
文化上以农耕文化为主导,农、牧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吸收,不断汇聚与辐射。
长城就坐落在这两个经济、文化腹心的自然交汇处,它是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的产物。
长城既将两种经济、文化隔开,又将两种经济、文化联结在一起。
民族格局民族格局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
两大经济、文化腹心的形成,标志着两大系统民族的初步形成。
西周以降,长城以南的农业区形成华夏民族,近长城以南的黄河中下游,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建立起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长城的修建,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形成的标志。
而秦汉的长期统一,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雏形。
自秦汉至明清,古代民族反复汇聚长城带,逐鹿中原,形成古代民族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高峰,进行一次次民族融合,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实体消失,又一些新的民族实体诞生。
到元、明后期,长城带的近代、现代民族实体都先后形成,构成长城带当代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长城带的民族关系
长城带古代的经济、文化结构与古代民族的构成格局,决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地区与畜牧业经济地区的关系集中表现于长城一线,其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对立统一也沿长城一线展开。
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古代的民族问题也集中于长城一线,表现得异常突出,无论是民族间的联合与交流——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还是民族间的斗争——军事的、政治的——都沿长城一线展开,它对于主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主体民族与长城带各民族的关系,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曾起过重要作用。
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体系一分为二、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的对立统一所决定的。
文化宝藏,历史丰碑
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行进。
众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国文明史,封建社会是最丰富最辉焊的篇章,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在长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
金戈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
长城作为一座历史的实物丰碑,将水文在中华大地。
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城墙、关城、镇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之外,还有诗词歌赋、民间文学、戏曲说唱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长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边塞诗词中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名句,
千载传诵不绝。
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词至今还广泛传唱着。
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山海关长城
山海关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选中设山海卫。
“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由于地势险要,素有京都锁钥之称。
有关长城的传说
孟姜女哭长城
修建长城的历史人物功过
二千多年来秦始皇被大多人视为暴君,人们批评他焚书坑儒、修长城、广建宫室,大兴土木;然而亦有人赞扬他为“千古一帝”,肯定他开统一之局、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版图之贡献。
其实,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
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
其中有的修在内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与一些少数民族接壤的地段。
如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燕为防御东胡,“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秦早在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就曾“堑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
秦惠文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又曾“筑上郡塞”以御赵。
秦昭襄王时,还在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根据这些长城修筑的实际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御匈奴贵族再次南下,继续营造一条规模更大的长城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介绍下目现存几段长城:
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