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的形态鉴别厚薄
厚薄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鉴别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现以间日疟原虫为例,描述如下: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纤细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状,故称环状体。
红细胞为正常大小。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伸出不规则伪足。
虫体胞质中出现细小杆的疟色素。
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浅,开始出现被染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
3.裂殖体
(1)未成熟的裂殖体
虫体逐渐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细胞质未分裂,疟色素分散。
红细胞胀大色浅,有薛氏点。
(2)成熟裂殖体
核分裂到12~24个时,胞质也随之分裂,一团细胞质包绕一个核,形成12~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胞浆出现红染的薛氏点。
4.配子体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泡,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
雌配子体:核小,较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深蓝色。
雄配子体:核大而疏松,淡红色,位于虫体中央,胞质浅蓝略带红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厚薄

直径1/5~1/6。 胞浆: 兰色,环状纤细,
有时位于红细胞的 边缘。常见多个同 寄生一红细胞现象。 核: 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色素: 没有。
可编辑ppt
9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可编辑ppt
4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
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结构致密,在个别发育阶 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
3. 疟色素 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
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黄褐色;恶性疟原 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色。
恶性疟环状体(R)
可编辑ppt
10
薄血膜中小滋养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环较粗大;核1个;2个 核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 环状体,不如恶性疟原 虫多见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 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可编辑ppt
11
可编辑ppt
5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3. 被寄生的红细胞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
疟原虫发育至阿米巴样体,红细胞出现薛氏点 (Schuffner's dots)。 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 胞大小正常或稍微缩小,红细胞上有时见到茂氏 点(Maurer's dots)。
可编辑ppt
显微镜下疟原虫形态鉴别特征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任文锋
可编辑ppt
1
薄血膜中常见的血液成分
中
酸性球
性
白
疟原虫形态特征

恶性疟
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巴样空泡明显;疟色 体小,圆形;空泡小;早期疟色素细小,金黄
素细小,黄褐色
色,晚期结成块状,黄褐色
裂殖体前期
间日疟
恶性疟
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为2个以上,空泡消失; 圆形,核分裂为2个以上;疟色素集成团块 疟色素分布不匀
裂殖体
间日疟
恶性疟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通常16-18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较小,8~26个,通常8、 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常集于一侧,黄褐色 18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成团块状,黑褐色
镜检疟原虫本卷须知
应掌握疟原虫的各个发育阶段的根本特点,比较厚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的变化规律,注意识别 不典型疟原虫,先看薄血膜,后定位到看后血膜。
镜检时,用油镜〔100×)配合低倍目镜〔5-6×〕镜检,当发现疑难问题时,可调换10×目镜 进展观察。
镜检疟原虫本卷须知
镜检时应从厚血膜上方开场,从上而下,从左到右,再由右到左,往返一行接一行,一个视野 接一个视野看完好个血膜。
状;
间日疟大滋养体
间日疟原虫呈阿米巴样,胞浆常断裂成几块或缩成圆形,色深,有的核和疟色素包裹在胞浆之 中只隐约可见红色的核和黄绿色疟色素,色素分布不均。
间日疟裂殖体 核2个以上,一般12-24个,除虫体略为缩小且着色较深外,均与薄血膜的相似。
间日疟配子体
除虫体略为缩小且着色较深外,均与薄血膜的相似。一般虫体较大,圆形,色素粗大,大配子 核小,偏与一侧,胞浆深兰色。小配子核大,居中,胞浆浅兰色。
谢谢观赏!
2020/11Leabharlann 528恶性疟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大配子体为新月形,小配子体为腊肠形。核居中,疟色素围在核周,外为一圈胞浆。 此外,还可见配子体的胞浆部分或全部消失,只留下核和疟色素,或核和胞浆均消失,只留下 一些疟色素
疟原虫形态特征

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灰尘和染色液的色素沉着误认为疟色素:可依据颗粒性状、大小、色泽、有无核与胞浆的结构 来鉴别。也可转动微调,看是否在一个平面,不在一个平面一般不是疟原虫。
细菌:很相疟原虫的核,但球菌形体较大,边缘光滑,与红细胞不在一个平面。
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水中原虫:可看到核、胞浆和空泡,似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但无疟色素,而空泡多如网眼即 可区别。
恶性疟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大配子体为新月形,小配子体为腊肠形。核居中,疟色素围在核周,外为一圈胞浆。 此外,还可见配子体的胞浆部分或全部消失,只留下核和疟色素,或核和胞浆均消失,只留下 一些疟色素
疟色素
间日疟色素为黄褐色,细小,杆状或结成粗大颗粒,分布不均。 恶性疟的色素为金黄色,颗粒细小,结成块后呈黑褐色,配子体色素粗大,分别核周。 疟色素与原虫在一水平面上;有立体感;色泽特殊,只有单色;
谢谢大家!
谢谢!
雌配子体
间日疟
恶性疟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小.致密,探红色, 新月形,两端较尖;核小,致密,深红色,位于
偏于一侧,胞浆深蓝色;疟色素散在
中央;胞浆深蓝色;疟色素块围于核周
雄配子体 间日疟
恶性疟
大于正常虹细胞,圆形;核大,疏松,浅红色,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 多位于中央;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疟色素散在 中央;胞浆浅蓝色或浅红色;疟色素围于核周
大滋养体: T
三日疟:P.m
裂殖体:S
蛋形疟:P.o
配子体:G
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白细胞残核和幼稚红细胞残核:白细胞破裂散出的颗粒,易误诊为环状体的核,但看不到胞浆。 白细胞残核和幼稚红细胞残核为兰色,与疟原虫胞浆相似,与其它红的或血小板巧合在一起,
疟原虫检验技术(5)

疟原虫检验技术梁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何曦血涂片检查疟原虫是诊断和鉴定疟原虫种别的主要方法,也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部分,血涂片制作和染色的好坏足心影响检查的结果,必须把握好“三关”,即制片、染色和镜检。
一、玻片清洁玻片清洁。
清洁的玻片无油脂,无划痕,无灰尘,玻片上有油迹,使厚血膜容易脱落,薄血膜涂布不均匀。
在用手指持玻片时,只能夹持玻片的两侧边缘,不要接触玻片的表面,以避免手指上的油污染污玻片。
1.新的载玻片先用热肥皂水洗涤,再用清水冲洗,然后用软而洁净的毛巾擦干待用。
2.使用过的载玻片的清洁方法有两种:①5%的肥皂水煮沸法:将洗衣肥皂削成小片,加水配成约5%的肥皂水,煮沸后将玻片一张一张地平放进肥皂水内,微火煮约一刻钟,然后灭火待肥皂水稍冷后,用清洁干毛巾擦净后待用。
②清洁液浸泡法:清洁液配制如下:重铬酸钾 80g浓硫酸 100ml水(清净水)1000ml配制时须先将重铬酸钾研细放入水中,慢慢加温到全部溶解为止,然后缓缓加入浓硫酸,待溶液冷却后倒入有盖的大口玻璃缸内。
清洁玻片时,将待洗的玻片逐张放入清洁中浸泡一两天后,取出清水冲洗至完全没有黄色为止。
浸泡前最好用二甲笨除去镜油,清洁液颜色变为墨绿色后即失去清洁作用,不能再用。
二、制片1.薄血膜涂制:(1)先用75%酒精棉球将耳垂消毒,待酒精干后用采血针迅速刺入耳垂近下端边缘处。
(2)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以及右手的中指向相对的方向将耳垂轻轻挤压出血。
(3)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将它的左1/3的表面接触耳垂上的血滴(不要将玻片接触耳垂上的皮肤),使一小滴血在玻片上。
血量1-1.5mm3 .1/4.火柴头大小。
(4)将推片臵于血溶之前与血液相接触,待血液沿推片边缘展开后,将推片与载玻片保持30角度,用力均匀迅速将推片由右向左推出而制成薄血膜。
涂制得较好的薄血膜只有一层血球,血球的分布排列比较均匀,血膜的末端突出如舌状。
若取的血滴太大,则涂制的血膜太宽太厚;若推时用力不均匀,则易成梯田状,若用力太大,则血膜两端过厚,若涂片上有油污,则血膜成多孔状。
疟原虫图谱

作为常规显微镜检查的厚薄血膜是涂在同一载波片上的。
薄片通常用作姓名、日期、编号等说明。
作得好的薄片还用于虫种的鉴别。
厚血膜用于检查。
血膜的制作步骤:
—清洁、包装载玻片
—无菌刺血针(没有注射针头或刺血针的用酒精浸泡)
—70%的酒精
—可吸水棉球—消毒干棉球
—使血片干燥的载玻片盒或覆盖物—铅笔
—登记表
—原珠笔
病人的情况记录在登记表上后,如下法制作血膜:
5、厚片。
一直保持载玻片的边缘或一个角按如下步骤制作厚片:把推片的一个角迅速放在血滴中并扩展它们以制成扁平的厚血膜。
不要过多地搅动血液,但可在3到6次的移动过程中制成圆形或方形的厚血膜。
7、用病人的记录表包好干燥的血片并可能快地送往实验室。
8、用作推片的这些载片可用来作下一个病人的载片。
另一清洁载片将被用作推片。
4、薄血膜。
用另一清洁载玻片作推片,沿血滴表面停住,固定其表面位置,让血液沿推片边缘扩散。
使推片与载玻片保持45度角推出。
在推片过程中要确保推片与载玻片表面均匀地接触。
1、用软铅笔在干燥的薄血膜上相对较
厚的部份写上病人名字或日期编号
说明。
不要用原珠笔在载片上写此
说明。
让厚片在平放状态下干燥,
防止苍蝇、灰尘和过热。
正确制作厚薄血膜说明的例子。
疟原虫的镜检技术--2012年

染液的染色原理
红细胞和疟原虫的蛋白质均由氨基酸组 成,每个氨基酸电离出一个带正电荷的-NH3+ 和一个带负电荷的-COO-。碱性染料美蓝的有 色基团带阳离子,可与细胞中带负电荷的COO- 部分结合,使之成为蓝色。疟原虫、淋 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的胞浆、嗜碱性粒细胞 的颗粒等酸性蛋白质,被染成蓝色。 酸性染料伊红的有色基团带阴离子,可 与细胞中带正电荷的-NH3+ 部分结合,使之呈 红色;美蓝与伊红都不能使疟原虫和白细胞 的核着色,但美蓝氧化后产生的天青有媒染 作用,在媒染物与染料的共同作用下,疟原 虫和白细胞核被染成紫红色。
用水应选择pH6.8-7.2清洁水,通常使用新鲜的蒸馏水 或过滤的冷开水。
• (6)染色用水 染液的稀释用水和染色后冲洗
• (7)冲洗方法
应沿玻片或染色缸边缘加水使 染液表面一层溢出,并轻轻冲洗,以免染液色素颗粒 沾污血膜。
血片制作与染色注意事项
●使用前载玻片一定要清洁,否则会影 响血片制作和镜检结果。 ●厚血膜干燥时勿加热,加热会使原虫 变形,影响镜检结果。 ●配置母液时过滤可除去杂质颗粒,有 助于提高镜检质量。
1.载玻片:新玻片浸入有液态洗涤剂的清水中10-20分钟,
2. 采血针:一次性 3.玻片盒:防止污染和昆虫吸食血膜 4.75%酒精棉球:采血前后消毒 5.记号笔:玻片上书写号码
血膜的制作(取血时间)
• 采血时间 现症病人和流调普查时可不考虑取血时机,但在诊断 或需要某期疟原虫作标本时,则应掌握适宜的取血时机。 • 疟疾典型的临床表现分前驱期、发冷(寒战)期、发热期、出汗 期和间歇期五期。 • 间日疟在前驱期相当于肝内期疟原虫发育,因原虫密度太低,镜 检多为阴性;发冷(寒战)期相当于红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 胞期,镜检多见裂殖体和环状体;发热期外周血中以环状体(小 滋养体)为主;出汗期因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发作后 数小时(h),间歇期外周血中以大滋养体为主,形态较易辩认, 为诊断的有利时机。发作36-48h,可检出裂殖体;发作1-2次后, 配子体出现较多。 • 恶性疟较理想的取血时间是在发作后20h内取血,初发患者退热 后常查不到原虫。
疟原虫镜下形态-2017想

薄血膜Pv大滋养体
感染的红细胞: 胀大,褪色,出 现形状大小相等、分布均匀、 数目较多、鲜红色的薛氏小点 虫体大小: 较大 胞浆: 不规则,浅蓝色,出现阿 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疟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褐色, 分布不均匀
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
水中原虫
水中原虫有时也可看到核、胞浆和空泡,与间日疟大滋养 相似。 鉴别:无疟色素,空泡多如网眼。
植物种子
鉴别:有很清晰的厚薄一致的边界,染色较深、无疟色素, 也看不到核,且有柄脱落时的痕迹。
鉴定疟原虫的五条原则
1、疟原虫要有核有浆(红核蓝浆)
2、疟原虫各期(除环状体外)均含有疟色素 3、疟原虫自然形态要像;疟原虫呈半透明状态,模糊一团不透 明者不是 4、体积最大的疟原虫也不能超过中性粒细胞大 5、数量极少,似是而非者判为可疑,应重新选择时机多次制片、 多次检查
薄血膜Pf成熟裂殖体
感染的红细胞:大小正常,颜 色较深,可见茂氏小点 虫体大小:较小 胞浆和核:裂殖子8-32个,通 常为8-18个, 排列不规则, 核红色,胞浆蓝色 疟色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 或一侧 注意:外周血一般不易见到!
薄血膜Pf雌(大)配子体
形状: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浆:深蓝色 核:一个,较小,致密,深红 色,位于中央,核周可见透 明不染色带 疟色素:黑褐色,密布于核的 周围 注意:一般在环状体出现后710天才出现,如果就诊的及 时,血片中一般见不到!
胞浆活泼
Pv早期大滋养体,薛氏点明显
厚血膜Pv 大滋养体
Pv R和T:红细胞胀大明显,2个环状体寄生 同一红细胞少见;中部2个大滋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酸性球
性
白
细
胞
血小板 大单核球
淋巴球
红血球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疟原虫基本构造为细胞浆、核和疟色素。 1.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育长大,细
胞浆逐渐增多。间日疟原虫发育到大滋养体阶段, 胞浆呈阿米巴样活动,胞浆内有空泡。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呈鲜红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 殖子较小,8~36个, 排列不规则;疟色素 成团快状,黑褐色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雌)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或椭圆,较大。
胞浆: 深兰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
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色素: 黄褐色,均匀散在,数
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小(雄)配子体
疟原虫发育至阿米巴样体,红细胞出现薛氏点 (Schuffner's dots)。 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 胞大小正常或稍微缩小,红细胞上有时见到茂氏 点(Maurer's dots)。
薄血膜中被疟原虫寄生红血球 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被寄生红 细胞
胀大色浅,薛氏点鲜 红色,细小,数多
恶性疟原虫被寄生红 细胞
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 色或浅红色;疟色素
疟色素散在
围于核周
大配子体与大滋养体区别
虫体大小: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 胞
核: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有 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带
胞浆:边缘清楚,不含空泡
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小。
胞浆: 浅兰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周围有明显不着色
带。
色素: 黄褐色,散在分布。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雌)配子体
形状大小: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浆: 深兰色。
核:
一个,较小,致密,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
色带。
色素: 黑褐色,密布于核
的周围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未 成 熟 裂 殖 体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 有茂氏小点。
大小: 较小。 胞浆: 规则,圆形或卵圆形,兰
色。 核: 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 色素: 黄褐色颗粒,常集成黑褐
色团块。Biblioteka 薄血膜中裂殖体前期形态特征间日疟原虫裂殖体(S)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前
虫体不规则,较大; 阿米巴样空泡明显; 疟色素细小,黄褐色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体小,圆形;空泡小; 早期疟色素细小,金 黄色,晚期结成块状, 黑褐色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 小点。
胞浆:较不规则,空泡小或消失, 浅兰色。
核: 红色,分裂为二个以上。 色素:黄褐色,分布不均匀。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 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滋养体(T)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
小相等,分布均匀,数 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 点。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 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葛色, 分布不均匀。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大 滋 养 体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出现较
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目较少 红色茂氏小点。 大小:较小。 胞浆:兰色,圆形,坚实,体积小。 核:一个,红色。 色素:较细的黑褐色颗粒,常集成块。
薄血膜中大滋养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 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可见茂氏小点。 大小: 虫体较小。 胞浆和核:裂殖子8~36个平
均18~24个,排列 不规则或呈二重排列, 核红色胞浆兰色。 色素: 黑褐色,集中于中央 或一侧。
薄血膜中成熟裂殖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 殖子12~24个,通 常16个,排列不规 则;疟色素常集于一 侧,黄褐色
色,呈圆形或不规则,结构致密,在个别发育阶 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的核。
3. 疟色素 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
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黄褐色;恶性疟原 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色。
人 体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
3. 被寄生的红细胞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
有时位于红细胞的 边缘。常见多个同 寄生一红细胞现象。 核: 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色素: 没有。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R)
薄血膜中小滋养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环较粗大;核1个;2个 核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 环状体,不如恶性疟原 虫多见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大小正常,色稍紫; 茂氏点紫红色,粗大, 数少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 环状体(R) 红血球:正常。 大小: 较大,约为红
细胞直径1/3。 胞浆: 环状,浅蓝色。 核: 红色,一个,
偶有二个。 色素: 没有。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 红血球: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大小: 较小,约为红细胞
直径1/5~1/6。 胞浆: 兰色,环状纤细,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浆: 浅兰色或淡紫红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核周可见不染色带。
色素: 黑褐色,疏松地分
布于核周围。
薄血膜中大(雌)配子体 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小于正常红细胞,圆 形;核小,致密,深 红色,偏于一侧,胞 浆深蓝色;疟色素散 在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型,两端较尖; 核小,致密,深红色, 位于中央;胞浆深蓝 色;疟色素块围于核 周
薄血膜中小(雄)配子体 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 腊肠形,两端钝圆; 形;核大,疏松,浅 核大,疏松,淡红色,
红色,多位于中央; 位于中央;胞浆浅蓝
前期
期
圆形或不规则;核分 裂为2个以上,空泡 消失;疟色素分布不 匀
圆形,核分裂为2个 以上;疟色素集成团 快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
小点。 大小: 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平均
16个,排列不规则, 核红色,胞浆浅兰色。 色素: 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 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