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语文版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①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
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
那时我才十二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②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歇息和歌唱。
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乐曲来。
③我当机立断,决心捕获一只小画眉鸟,放到我笼子里,让它为我一人歌唱。
④果然,我成功了。
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
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
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⑤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
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了笼子跟前。
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
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为它的孩子喂食要好得多。
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⑥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
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想,我的小乌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了吗?⑦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
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的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做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鸟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我听了,大吃一惊。
⑧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
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大意。
2.小画眉鸟“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的底层,死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
”这句话表明作者懂得了什么道理?(后一问请用原文回答)3.选文第④段为何略写“我”成功捕获小画眉的过程,而详写小画眉被关在笼子里的情形?4.选文第⑥段和第⑦段分别把小画眉称为什么?这两个称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2023年鲁迅自传阅读及答案(三篇)

2023年鲁迅自传阅读及答案(三篇)鲁迅自传阅读及答案篇一1、了解人物传记的知识;2、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以时间为序,以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作方法;3、学习鲁迅严肃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了解人物传记的知识;2、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以时间为序,以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作方法;学习鲁迅严肃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法:教具:课时安排:2课时编写日期:执教日期:总序第课时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2、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以时间为序,以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回忆小学时所学的课文,请学生讲讲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二、熟悉课文。
1、请学生试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指导句中停顿。
正音:自传(zhuàn)乞(qǐ)食彷徨(pánghuáng)诬蔑(wūmiè)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顺畅,注意抑扬顿挫。
三、指导自学。
1、用默读的方式自学课文,边读边概括每一段介绍的主要内容。
2、同桌合作,读读、议议、相互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1)用自己的话概括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
可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学生相互补充,完整概述下列内容:1881年,出生;1893年,辍学回家,家庭变故;1896年,父亲去世;1898年,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矿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则无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1909年,29岁,从日本回国,因为母亲和别的人很希望能有经济上的帮助。
回国后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员;1910年,到绍兴师范学校做教务长;1911年,当上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革命政府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1918年,开始发表小说;1926年,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做厦门大学教授,同年12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上海。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自传》1.鲁迅原名,是我国伟大的、、,我们学过他的另一篇。
2.本文以为顺序,简要叙述了鲁迅先生从到的情况,语言俭省,感情含蓄。
3.文中提到的“新文艺”是指。
4.根据内容填空并回答: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5.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⑴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⑵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写这一件非常重大的事?6.下面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7.指出下列中的表达作用: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一点:8.课文共写了关于鲁迅先生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括:⑴⑵⑶⑷9.鲁迅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是。
10.《人民日报》曾举办过征集“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活动,请欣赏两则获奖作品,并完成其后两题:其一: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其二:慈母手中的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⑴上述两句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分别是和。
⑵其二是活用两句而来,这两句古诗是。
⑶请你也参与这项活动,为母亲献上一句话,并指出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献给母亲的一句话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训练题).doc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中考语文训练题)《鲁迅自传》阅读答案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一)1.……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
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
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
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
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
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鲁迅自传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筹办__________ 衰落__________ 学籍__________ 彷徨__________〃〃〃〃〃2 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试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
(变化)〃〃(2)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居住)〃〃3 细读下面这句话,简答后面的问题。
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句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二、整体理解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将主要著作也并入该表。
三、课内语段阅读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1 将本段文字划分为三层,用双竖线“‖”在文中标出。
2 我决意要学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3 导致我放弃学医的原因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课外拓展演练老舍自传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
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5.鲁迅自传知识盘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筹.办衰.落学籍.彷.徨2.解释下列词语。
决意:筹办:彷徨:光复:3.下列句子中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B.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历。
C.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
D.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4.下列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
B.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C.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D.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评。
5.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试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⑴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变化)⑵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居住)6.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表达的语气和语义是否相同?为什么?(1)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2)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阅读在线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鲁迅自传阅读题及答案

鲁迅自传阅读题及答案阅读的《鲁迅自传》,完成1~11题。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捕拿()段祺瑞()厦门()2、解释几中加粗的“因”。
(1)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
因:_______________(2)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
因:____________3、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4、这段话写作者从日本回国后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自己教学和从政的经历。
在这段时间内,他先后到过哪些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段中画线的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中“没有地方可去”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不断变更工作,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看,作者为什么总是“走出”,甚至于政府“要捕拿”他而“逃”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bǔ;qí;xià2、(1)因为;(2)凭借,靠3、……到底被拒绝了。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 鲁迅自传语文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四十六篇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 鲁迅自传语文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四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zhè) 旅费(lǔ) 乞食(qǐ)B、纤维(xiān) 和药(huò) 提倡(chànɡ)C、偶然(ǒu) 侦察(zhēn) 散文(sàn)D、厦门(xià) 给予(ɡěi) 兑现(duì)【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我便弃了学藉,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______改为______【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______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
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______》,散文集《______》,代表作为《______》,第一篇白话小说为《______》。
【答案】:【解析】:第4题【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林徽因传(节选)张清平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
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
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
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
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
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自传阅读答案
1.从选文的内容分析,鲁迅人生经历了三大转折,起决定作用的转折点是什么?
2.结合选文的内容,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伟人为镜,得必大于失。
有人说,交一位好朋友是一笔财富,历史上的伟人很多,如让你以伟人为友,除鲁迅外,你会选择哪一位,为什么?
鲁迅自传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
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
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
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起决定作用的转折点,是弃医从文
2.鲁迅是一个早年经历坎坷,但又不放弃追求,主张医治国民麻木的性格的伟大的教授,作家,他从不向别人屈服,从不低下高贵的头颅。
同时,他有有着伟大的谦虚(从“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看出来。
3.这个是开放题吧,伟人有很多啊,毛泽东,邓小平,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胡适,陈独秀等等都可以算是伟人,关键看你更熟悉哪一个了。
其实楼
主你问这个问题说明你的阅读量还是有所欠缺,建议你平时多读书,多和这些伟大的人物交流,你会发现世界因此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