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科层制与组织

合集下载

社会学第九讲组织与科层制

社会学第九讲组织与科层制

自愿组织、强制组织和功利组织
由美国社会学家爱桑尼提出,其标准是成员加入组织的动 机和组织的目标。
自愿组织: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加入和退出的组 织。
强制组织:成员被迫加入这种组织,组织凭借自己的强制 力控制成员的行为,要求成员按照组织的规范行为。如监 狱,精神病院。
功利组织:成员加入功利组织是为了实现某些现实利益, 成员通过组织活动可以获得某些形式的报酬。例如大学, 社团,公司和政府机构。
这种欲望和倾向表现为他们对科层制中非人格 化的排斥,以保持他们的人格需要和日常习惯。 这样做或许还是为了信守对组织外的某个群体 的承诺。
这种欲望和倾向还可以表现在分配时,当他们 具有不能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一致的利益时,他 们会抗拒正式组织在分配上的理性原则(如根 据角色和地位进行分配等),他们的抗拒行为 导致了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抱有 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是组织中未能被 正式组织的规定所定义和描述、未能被组织的管理者多 确认和维护的那些人际关系。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的规 范和惯例,其成员必须服从。
正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 套明确的规定、纪律和程序。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 则、命令和达成目标的时间表。

2、非正式组织没有被组织结构图所标明,而组织的正式 结 构可以由组织结构图所规定。

3、非正式组织不依从正式程序。
4、非正式组织中的共同准则和规范并不是公布于众、明示 成文的。
5、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人物不是民选和议定的,而是因其突 出的影响力在人际互动中自然形成的。
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科层制的反功能

社会学概论-第7章--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7章--社会组织

7.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7.2.1 社会组织的定义
• 社会组织的含义 •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社会组织实质上是一种建立
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群体活动的形式。 • 它有广狭两义,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类一切共同活动的群体,
既包括家庭、家族、和邻里等初级社会群体,也包括政府、政 党、企业、学校、医院和宗教团体等次级社会群体。狭义的社 会组织主要是指次级社会群体,即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的目标 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协作性的群体。 (1) (P100)
7.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7.2.1 社会组织的定义
社会组织的形成
村落、社区
原始群、
家庭、氏族、

家族






体 生产力不发达
熟人社会
业 缘 群 体
政治、经 济、文化 等组织
趣 缘 群 体
基于兴趣、 爱好而结 成的组织
劳动分工复杂、 陌生人社会
7.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7.2.1 社会组织的定义
矩阵型
公司总裁
项目小组1
职能1 A11
职能2 A12
职能3 A13
项目小组2
B21
B22
B23
项目小组3
C31
C32
C33
组织结 构形式 直线型
职能型
直线型
矩阵型
事业部 型
主要优点
●管理结构简单 ●指挥命令关系清晰、统一 ●决策迅速 ●管理费用低 ●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人 才的作用 ●管理工作细致、深入
纪律和程序。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则、命令、奖惩制度和 达成任务的时间表。 • 正式结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促使组织高效率地达成目标。每 个成员分担不同的任务,与别的成员的关系和互动模式,约束 和奖励手段等等。 • 以正式结构为主的组织就是正式组织。

第7章 科层制与组织

第7章 科层制与组织

第7讲科层制与组织一、社会组织概述Social organization 通常简称为组织。

词汇来源:希腊文“organon”,意思是“工具”、“手段”。

后来,斯宾塞首次将“组织”引入社会科学领域。

他在提出“社会有机体”概念时,把“组织”看作是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①1、组织的起源:初级群体。

组织的发展伴随着初级群体的衰落。

例子:希望集团由家族小群体向民营企业的发展:1982年,四川刘永行4兄弟通过变卖家产筹集了1000元人民币,共同创建了“育新良种场”,从事孵鸡、孵鹌鹑活动。

在孵化和养殖过程中,他们转向饲料研制和生产。

1988年,他们开发的“希望牌”高档猪饲料占领了成都市场。

1992年,他们在全国各地办厂,把希望模式中全国复制。

1995年,4兄弟通过明晰产权和资产重组,分别成立了大陆希望集团、东方希望集团、新希望集团、华西希望集团。

1999年,希望集团已发展成为以饲料为主,涉及食品、高科技、金融、房地产、生物化工等行业,拥有140多个工厂的全国性集团公司,成为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之一。

组织的发展导致了初级群体的衰落。

以前,我们是在家庭和邻里获得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和情感需求,现在,这些东西绝大部分都是由组织提供。

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下,我们所使用的东西都是由组织生产。

从早晨走出家门,到晚上回到家里,中间的时间都是在跟组织打交道(企业、学校、银行、邮局、医院、超市等)。

组织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带来一些方便(如专门有人为我们提供水源、教育、照明等),但使我们越来越失去对生活控制。

控制权给了组织、专家。

2、组织的含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成员为实现特定目标,根据一定的职权结构而组成的次级群体。

3、组织的构成要素:成员:数量多少决定组织的复杂程度;质量(身体素质、性格特征、知识技能等)是组织实现目标的保证,故任何组织都有外来者进入组织的程序和要求。

有的学者在指出这一构成要素时用“参与者”一词,来强调组织成员的“能动性”特点。

科层制组织形式

科层制组织形式

科层制组织形式一、什么是科层制组织形式科层制组织形式是现代组织管理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设立不同层级的管理岗位,将组织按照职责、权责划分为各个层次,并建立上下级关系和工作流程,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科层制组织形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促进决策及信息传递的顺畅,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科层制组织形式的特点科层制组织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分工明确:科层制通过将组织划分为各个层级和部门,使每个人员在特定的职责范围内工作,实现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层级分明:科层制组织形式中,上下级关系明确,每个层级有着清晰的职权划分和责任分工,形成了层级分明的管理结构。

3.信息传递迅速:科层制组织形式中,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上下级沟通渠道,信息传递迅速,决策快速。

4.管理科学化:科层制建立了规范的管理程序和工作流程,使管理过程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提高了组织的运作效率。

三、科层制组织的层级设置科层制组织形式一般由以下几个层级组成:1.高层管理层:包括董事会、总裁/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相关政策。

2.中层管理层:包括各个部门的经理、总监等,负责实施高层决策,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

3.一线管理层:包括团队负责人、主管等,负责具体的团队或部门的日常管理和工作安排。

4.基层员工:包括各个部门的员工,负责具体的工作任务的执行。

四、科层制组织的优点1.分工明确:科层制组织形式能够将工作任务按照不同的职责进行划分,使每个人员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岗位,提高工作效率。

2.职责明确:科层制通过层级划分和职权划定,使每个人员在组织中的职责得以明确,有利于责任追究和管理。

3.决策灵活:科层制组织形式中,各个层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做出决策,提高了组织的应变能力。

4.提高工作效率:科层制组织形式中,每个层级有明确的职责和工作流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五、科层制组织的缺点1.层级过多:科层制组织形式中,层级过多可能会导致决策反应过慢、信息传递不畅,降低工作效率。

《科层制与组织》课件

《科层制与组织》课件

数字化转型
科层制与组织将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而发展,借助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
2
弹性组织
随着工作模式的变化,科层制与组织将趋向于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弹性组织形态。
3
平等合作
科层制与组织将更加强调平等合作,激发团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组织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结论
科层制与组织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组织高效协作、做出 明智决策,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科层制与组织的特点
1 层级分明
科层制与组织通过明确的等级结构,确保决策层级清晰,不同层级之间的沟通顺畅。
2 职责明确
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从而使员工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并能够承担相应的 责任。
3 分工合理
科层制与组织通过合理的分工,使员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提高工作效率。
科层制与组织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 提供明确的职责和权限 • 加强沟通和协作 • 提高工作效率
缺点
• 可能导致决策缓慢 • 层级过多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 创新和灵活性受限
科层制与组织的实际应用
科层制与组织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中,包括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它能够帮助组织实现有效 的管理和协作。
科层制与组织的案例分析
公司 A
公司 A 通过科层制与组织, 实现了高效的决策和工作 分配,使其成为行业领先 者。
政府机构 B
政府机构 B 采用科层制与 组织,提高了公共服务的 效率和质量,获得了广泛 赞誉。
非营利组织 C
非营利组织 C 通过科层制 与组织,提高了项目管理 效率,更好地为受益人提 供服务。
科层制与组织的发展趋势
1
《科层制与组织》PPT课 件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练习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练习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共73道题)1.【单选题】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及组织的灵魂是(D)A成员关系B行为准则c社会成员D群体目标文字解析:P143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2.【单选题】属于人群类别的是(B)A消费者协会B看热闹的人群C工会组织的旅游团D训练的军队士兵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3.【单选题】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D)A内群体和外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4.【单选题】家庭属于(A)A首属群体B次属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5.【单选题】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区分标准是(B)A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B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c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D群体的规模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6.【单选题】初级群体概念的提出者是20世纪初的(B)A泰罗B库利c法约尔D巴纳德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7.【单选题】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是(B)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外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8.【单选题】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B)A内群体和外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9.【单选题】霍桑实验的代表人物是(D)A泰罗B库利c法约尔D梅约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0。

【单选题】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的最先提出者是(A)A萨姆纳B库利c法约尔D梅约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1.【单选题】参照群体的概念是由(D)提出的。

A库利B萨姆纳C梅约D海曼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2.【单选题】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称(B)A亲密群体B初级群体c同辈群体D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3.【单选题】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B)A0~10人B0~20人c0~30人D0~40人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4.【单选题】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式群体是(B)A次级群体B伙伴群体C利益群体D参照群体文字解析:p147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5.【单选题】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这指的是(C)A团体B人群C组织D集体文字解析:P147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6.【单选题】组织经常对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成绩考评和总结并作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惩,这是一种(D)A预先控制B现场控制c结果控制D反馈控制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7.【单选题】多以成文形式出现的组织沟通方式为(C)A纵向沟通B横向沟通C正式沟通D非正式沟通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8.【单选题】在组织决策过程中,对已选择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属于(D)A情报阶段B设计阶段C抉择阶段D审查阶段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9.【单选题】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就是(B)A组织决策B组织沟通C组织控制D组织监督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20。

行政管理理论科层制

行政管理理论科层制

行政管理理论科层制一、科层制的概念及作用科层制是指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政府机构和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模式。

在科层制下,政府机构和部门按照一定的层级和职能划分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协调和高效运作。

科层制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

科层制可以有效地分解和分配政府职能,使得政府机构能够更好地专注于自身的工作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促进政府职能的协调与整合。

通过科层制的管理方式,政府可以对各部门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协调,实现政府职能的协同作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3. 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

科层制可以促使政府机构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从而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4. 优化政府机构的管理结构。

科层制可以根据政府机构的功能要求和工作特点,建立合理的管理结构,使得政府机构的运行更加有章可循、规范化。

二、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及特点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和上下级关系。

1. 机构设置。

科层制的机构设置是指政府机构和部门按照一定的层级进行划分和管理。

一般来说,政府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下属机构。

中央政府在科层制中通常包括各部、委员会、办公厅等部门,地方政府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和下属机构。

2. 职能划分。

科层制的职能划分是指政府机构根据各自的专业和职责,对政府职能进行细分和分工。

这种职能分工不仅涉及政府机构内部的职能划分,也包括政府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和配合。

3. 上下级关系。

科层制中的政府机构和部门之间存在着明确的上下级关系。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下属机构进行管理和指导,地方政府对下属机构进行管理和指导。

科层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分级管理。

在科层制中,政府机构和部门按照一定的层级进行管理,形成了明确的上下级关系。

2. 分工协作。

科层制中的政府机构和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和专业进行分工,形成了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工作模式。

读书笔记《经济与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读书笔记《经济与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读书笔记《经济与社会》组织与科层制《经济与社会》”科层制”读书笔记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称为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体现的是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业主义的结合。

按照通⾏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种权⼒按照职能和职位进⾏分⼯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式,也就是说,它既是⼀种组织结构,⼜是⼀种管理⽅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①内部分⼯,且每⼀成员的权⼒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被选中。

④管理⼈员是专职的公职⼈员,⽽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例外地普遍适⽤。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作关系。

1.权威结构理论1、权⼒与权威2、三种合法的权威模型“卡⾥斯玛型” (charisma)权威(魅⼒型权威)传统型权威合法合理型权威(法理型权威)2.官僚制及其特征官僚制是指⼀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种层次分明、结构严密、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理想的等级制组织模式。

⼀、科层制组织的产⽣现代科层体系的出现,⾸先是同欧洲中央集权国家联系在⼀起的,科层制作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个相对独⽴的组成部分,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元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9世纪后期,英国⽂官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科层制作为⼀种⾏政体制正式进⼊政治领域。

⼯业⾰命后,特别是⼆次世界⼤战后,社会⽣产⼒迅速发展,社会分⼯⽇益细化,组织结构⽇益庞⼤和复杂,必须以正式科层组织这种⾼效率的形式才能完成⽇益繁重的组织⽬标,⾄此,科层制组织得以普及和兴盛。

我们可以总结,科层制组织出现的条件有以下⼏点:1.社会分⼯的出现2.货币经济的发展3.社会拥有⼤众化教育4.理性精神的普遍认可⼆、科层制的理论预设韦伯认为任何⼀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础。

既然科层制能够稳定地运作,并且呈现出等级制的权⼒矩阵关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种合理性作为其实现前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视野——G.Ritzer:现代社会 的 “麦当劳化”(日常生活的标准
化)
麦当劳的特点
标准; 效率; 可计算性; 可预期性
南京鼓楼区成立五大小学“集团”
《扬子晚报》,2010年06月18日A10版
小学集团名称 集团内小学数
具体小学名称
琅琊路小学教育集团
4
琅琊路小学;汉江路小学;天正小学;莫
愁新寓小学
2)“非正式群体理论”:组织中一些以感情联系为基 础的非~对组织效率有重要影响。
【3】组织行为理论
◎ 巴纳德:“组织平衡论”,认为组织的成功取决于成
员的贡献与满足之间的平衡。
◎ (美)麦格雷戈:
1)对动机激发理论进一步阐释:
需要 动机
行为
2)“X理论”和“Y理论”
提出14项原则
【2】人际关系理论:对组织效率起决定作用
的不是物理和生理因素,而是社会和心理因素以 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霍桑实验”: 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梅奥
及其研究小组在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 研究。起初主要考察照明条件对产量的影响。
随着研究深入,有如下发现:
1)“社会人”假设:人不仅有经济需求,而且有友谊、 安定、归属感等社会需求。组织的效率同人的态度、情绪 有很大关联,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士气来提高工作效率。
服务部门 科教文卫类,如教育
公共服务类,如机关
● 按机构编制分:国家机关、事业、企业
5、结构
直线职能式结构 矩阵式结构 事业部式结构
职能部门 1 车间主任1
班组长 1 工人
厂长
2
2 工人
职2 3
3 工人
厂长
ZN 1 ZN 2 ZN 3
甲产品(项目)小组
乙产品(项目)小组
丙产品(项目)小组
表示直线职能关系 表示执行人员
拉萨路小学教育集团
5
拉萨路小学;银城小学(拉小分校);
汇文学校小学部(拉小分校);
长阳小学;江苏教院附小
力学小学教育集团
4
力学小学;凤凰花园城小学;龙江小学;
南财附小
芳草园小学教育集团
2
芳草园小学;白云园小学
三牌楼小学教育集团
2
三牌楼小学;镇江路小学
集团运行模式:“统一加分散”。统一指以共识的教育思想为办 学核心理念,在学校各项管理中统一要求;分散指集团内各 校均为独立法人单位学校。
社会功能 组织类型
A
经济生产
G
政治目标
I
整合
L
模式维持
实业公司
政府 权力组织 法院、政党 (教会承担部分整合功能) 文化组织,如博物馆 学校、教会
2)P.M.Blau和W.互惠组织
目标:盈利 使组织 成员受益
服务组织 公益组织 使组织以外与 受惠者包括
组织有接触 更广泛 者受益 的社会公众
d. 人的异化,人情味缺乏 e. 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
4)对科层制的质疑
• 梅奥 :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群体和规则同样 发生作用。
• Peter Blau:组织成员并没有完全遵循规则
• Michel Crozier :科层制一定导致效率吗?
5)对科层制之外组织形式的探讨
• W. G. Ouchi(威廉·大内):日本企业不同于 科层制。
1999 以饲料为主,涉及食品、高科技、金融、房产、生化 等 拥有140多工厂的全国性集团公司。
2、含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成员为实现特定目标,根
据一定的职权结构而组成的次级群体。
3、构成要素
成员 目标 职责分工与权威结构 规章制度(或行为规范) 一定的技术和物质设备
4、分类
1)帕森斯按功能与目标分
学风组长
教务处 学生处
校团委 宣传部
法学院 文学院 社发院 农学院 工学院
社工
档案
历史
哲学
大一班
大二班 大三班
大四班
学风组长
社发院 文学院 法学院 文学院 法学院
学生处 校团委 教务处 宣传部
二、组织理论
1、科层制理论 校长
分管学术工作 分管人事工作 分管行政工作 分管开发工作 分管公共事物
的副校长
的副校长
的副校长
的副校长
的副校长
教育学院 理学院 商学院 艺术学院 社科学院 工学院 医学院 法学院 文学院
心理学系 人类学系 社会学系 政治学系 经济学系
系主任
全系教员
a. 劳动分工
b. 权威等级,各有权限。 c. 公文往来并保存档案。 d. 职务专业化,因才录用 e. 成文规则,照章办事 f. 非人格化
如企业
如工会
如医院
如政府
3)A.Etzioni按权力类型和成员服从方式分
强制类组织 规范类组织
以强制权力为基础 成员因被感召加入
如军队
如教会、党派
功利类组织
以金钱和物质 刺激为基础 获成员服从
如企业
4)我国2种习惯分类
● 按产业标准分
1 农林牧渔
2 工业、建筑业
流通部门 运输、邮电、仓储等
3
生产生活类,如金融
科层制的优缺点:
• 优点:管理效率高 • 缺点:
a. 官僚主义与“目标置换” (组织成员将照章办事本身 看作首要甚至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被忽视。) b. 繁文缛节 c. 用人困境:“彼得原理”(科层制下,个人的晋升的依
据是他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不是他是否具有将要晋升的那个职位 的能力,由此造成能力不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的职位,从而 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第6章 科层制与组织
一、社会组织概述
1、 起源:初级群体。其发展伴随着PG的衰落
希望集团(~)由家族小群体向民营企业的发展
1982 四川刘永行4兄弟创“育新良种场”从事孵化、养殖
饲料研制和生产
1988 开发的“希望牌”高档猪饲料占领成都市场。
1992 在全国各地办厂,把希望模式在全国复制。
1995 明晰产权和资产重组,成立大陆、东方、新、华西~。
表示规划—目标关系
ZN 事A
公司领导
事B
ZN 事C
ZN
ZN
生产制造
ZN
ZN
生制
ZN
ZN
生制
• 扬州大学要加强学风建设,学校层面上成立 “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负责;
• 涉及的行政职能部门包括教务处、学生处、校团 委、宣传部;
• 涉及学院包括社发院、文学院、法学院、农学 院、工学院。
• 请围绕学风建设的目标,分别建立直线职能式 和 矩阵式组织结构。
a. 终身雇佣 b. 集体决策 c. 广泛培训(非专业化原则) d. 群体工作单元(团队雇佣与晋升) e. 全身心投入
2、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 泰罗:车间作业管理 ◎通过研究动作与时间制定了“按件计酬” 原则和“差别计件比率”原则 ◎基于人性的“经济人”基本假设。
● 法约尔:组织行政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