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word资料105页

第 1 页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第 2 页
➢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 非均衡性 ➢ 阶段性和连续性 ➢ 开放性 ➢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第 3 页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2010/12/28区域经济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选择题(15分)判断是非(15分)简答(15分)4小题综合分析(40分)共4大题,要求运用区域经济有关原理,解释经济现象。
☆为理解并记忆,其它主要是理解。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区域:1地球表层的一个部分;人类活动的空间形式;2、一种空间集合体。
按某些性质由人为确定。
经济区域:为便于管理经济活动,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空间范围。
常由一个以上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
2、区域经济学:研究资源(包括要素、市场)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问题。
3、核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机制、格局、调控)重要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的三块基石:1.资源禀赋;2.集中经济;3.运输和通讯成本区域经济学渊源:区位论第二章区位论☆基本概念:区位区位论区位三角形布局指向性中心地区位:人类活动的空间。
区位论: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的理论。
包括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和空间经济活动的组合。
区位三角形:工业生产成本最小的区位,即运费最小地点应是原料产地、燃料产地、销售市场的重力中心布局指向性: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业布局所反映出某种特点的倾向。
中心地:区域的中心点,为区域居民提供有中心功能的商品和服务。
重要知识点: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要求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现实农业区位现象。
理论前提:“孤立国”假定、匀质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周围农业以中心城市为市场、农业企业化经营、马车运输,运费受农产品重量和市场距离的影响。
利润导向,运费为主要成本因子: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生产成本,T为运费。
市场距离↗,运费↗,利润↘,直至为02.☆工业区位论的三个区位因子: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集聚指向型三种布局指向的企业类型运输指向型产业:主要由运费高低决定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分原料地和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劳动力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最大时,产业区位选择首选劳动力因素集聚指向型产业:如果集聚所节约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区域经济学教程重点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 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一、简答题(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3.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的概念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新增长理论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⑥高科技指向(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及其考试重点总结(第三版)
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三版)高洪深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结构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空间中所处的区位位置和其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
5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施更高一级总的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6城市化: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
7核心区:指在全国或者区域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
8外围区: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水平低的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9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者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
济政策,形成一个跨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10区位单位:指布局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往年的考试不会超出这个界限)
二、重点理论和考试的考点(只要记住,考试九十分以上没有任何
问题)
1、经济发张与现代化进程中的辐射理论(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简述点辐射理论:
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的一种辐射方式。
3、线辐射理论: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者上下游地区推开的一种辐射方式。
4、面辐射理论
某些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小城市连成一片,形成了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辐射源,并进一步和周边地区进行相互辐射,这些地区表现为一个面,因此称之为面辐射。
5点轴渐进开发模式理论:
“点”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连接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通讯设施等。
6、根据核心-边缘理论,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
7、赖利引力模型:F ij=(G*P i P j/r ij2);式子中F表示i城市与j 城市的相互作用力,P i和P j表示两城市的人口规模,r表示两城市间的距离,G 表示引力常数。
7、中国的十大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
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川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关中城市群、海峡两岸城市群。
8、区位熵:i地区j部门的产值占i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全国j 部门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比值就称做区位熵。
9、中国的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5个)
10、中国的副省级城市: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再加上
东北的:沈阳、长春、哈尔滨;
华东的:南京、杭州、济南;
华南的:广州;
华中的:武汉;
西部的:成都、西安。
11、中国的发展轴:西北轴、东北轴、南北轴、西南轴、沿江产业带、沿海产业带;
1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类型(按一体化水平划分)
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按一体化范围划分)
部门一体化、全面一体化;
(按参加国的经济水平划分)
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13、区位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地区性投入、地区性需求、输入的投入、外部需求;
14、佩鲁将经济空间相应的分为四类:
统计学上同一或均质的经济空间、作为势利场的空间、计划经济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经济空间。
15、布德维尔将区域分为三类:
均质区域、极化区域、计划区域。
16、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呈现同心圆圈层次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业、畜牧业。
17、韦伯工业区位论:提出三条区位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集聚法则。
18、泰勒的中心区位论:认为组织物质的生产与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间结构是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组成的网络体系。
19、廖什的市场区位论:认为每个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范围是由资源供应范围和消费市场需求范围共同决定的。
20、中国的八大综合经济区:
南部沿海经济区、东部沿海经济区、北部沿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大西北经济区。
21、经济区域的划分:类型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包括基层经济区、省级经济区、基本经济区)
21、中国的六大经济特区: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岛、喀什
22、经济特区的类型:
贸易型经济特区、工业型经济特区、工贸结合型经济特区、科技型经济特区、金融型经济特区、旅游型经济特区、综合型经济特区23、城市的区域功能: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区域经济中心作用。
24、主导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
25、二重结构理论:
一是从量上讲的,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所占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二是从质上讲,指在产业结构中,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
简而言之就是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且两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
(此总结中没有发展极、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
赋理论的总结,因为国际经济学里面都学过了,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