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人脑解剖全过程(图)

图解人脑解剖全过程(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史蒂夫·詹特曼(Steve Gentleman)医生正在“大脑银行”(Brain Bank)一步一步展示解剖一个人脑的过程。尽管看上去似乎非常吓人,但是这样的研究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此前知之甚少的诸多疾病,如帕金森氏症,阿兹罕默症和多种硬化症等等。

1. 大脑样本

大脑银行中一个正准备接受解剖的人脑。

2. 诡异的色调

在经过冷冻和其它处理之后,这个大脑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类似黄疸病人一般的黄色色调,还有一种像是咸鸡蛋一般的弹性

3. 神秘的大脑

错综复杂的皱褶弯曲,怪异的弧线,没有血液流动的血管,所有一切都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它看上去更像是梦幻般的感受,而不会让人觉得恶心。

4. 细心切片

每一片切片必须是5毫米厚度,他们拥有一个特制的案板还有一把极其锋利的刀。

5. 恐惧和攻击行为

医生切出一小片切片,介绍说:“这里是主管你的恐惧和攻击性行为的大脑区域。”

6. 恶心吗?

记者询问詹特曼医生,他是否曾经对这种解剖感到过恶心?他回答说:“没有,从来没有过。”听上去感觉他根本找不出任何值得他感到恶心的地方。

7. 标记样本

最后将解剖好的大脑切片进行标记。这样的解剖工作将帮助我们加深对一些神经系统紊乱导致的疾病,如帕金森氏症,阿兹罕默症和多种硬化症等的了解。

(完整版)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 C1:颈段;C2:岩段; 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 C 5: 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 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ACA及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Willis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PCA环池段 SCA:小脑上动脉 OA:眼动脉 ON:视神经 CNIII:动眼神经 CNIV:滑车神经 大脑中动脉MCA分段: 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 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1. 颈内动脉 2. 大脑前动脉 3. Heubner返动脉 4. 颞前动脉 5. 外侧豆纹动脉 6. MCA分叉处 7. MCA膝部 8. 侧裂顶部

1. M1分叉前段 2. M1分叉后段 3. MCA膝部 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 5. M2段 6. M3段 7. M4段 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 9.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ACA ACA前后位 1. ACA A2段; 2. 胼周动脉 3. 胼缘动脉; 4. 皮层支 ACA侧位(椎动脉造影) 1. ACA A2段 2. 眶额支 3. 额极动脉 4. 胼周动脉 5. 胼缘动脉 大脑后动脉PCA 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 P4距裂段 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 脑支。 中央支 ①丘脑穿动脉(PTPA):起于P1段,通过后穿质入 脑。 ②丘脑膝状体动脉(TGA):起于P2段。

颅脑正常解剖

颅脑正常解剖 1、颅骨: (1)外形: (2)颅底:主要孔道及内容物已在平片中讲述 2、脑膜:三层脑膜、三个间隙 (1)硬脑膜:硬膜下(或外)间隙硬脑膜与颅骨间的潜在间隙为硬膜外间隙,与蛛网膜间的潜在间隙---硬脑膜下腔。 硬脑膜的颅内反折形成间隔。 1)天幕:分隔小脑与大脑枕、颞叶,分颅腔为幕上和幕下;前方鞍背围成一孔,称天幕裂孔,幕上颅内压升高时,可将(颞叶)脑回压入此孔内,称小脑幕裂孔疝。 2)大脑镰:硬脑膜插入大脑两半球间形成,上缘长,沿矢状缝附着于颅盖穹窿;下缘短、游离。 3)鞍隔:位于鞍顶,环形,有垂体柄通过。 4)小脑镰: (2)蛛网膜、软脑膜与脑池系统: 蛛网膜与硬脑膜间的潜在间隙为硬膜下间隙。蛛网膜与软脑膜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在颅底等处扩大称为脑池。 小脑延髓池---最大;鞍上池——呈六角形;桥池---基底动脉,环池---大脑后动脉、基底静脉及滑车神经,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视交叉池---视交叉。 3、大脑半球:图3

脑实质:皮质CT值+32-40Hu;髓质CT值+28- 32Hu。 额叶---后方中央沟与顶叶分界、外侧裂与颞叶分界; 颞叶---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前方、外侧裂池下方;顶叶---前界中央沟,后为顶枕沟; 枕叶---顶枕沟至枕前切迹间虚线的后方。 岛叶---位于大脑外侧裂池底部 4、间脑: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包括丘脑、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 5、小脑: 6、脑干:中脑、桥脑和延髓。 7、脑室系统与脑脊液循环 (1)脑室:1)侧脑室:大脑半球内下方的狭长腔隙,内含脑脊液,分为额角、颞角、体部、三角区和后角。双侧脑室体部间透明隔存在潜在间隙,若此间隙扩大,脑脊液进入,称为透明隔间隙(第五脑室,若合并胼胝体后部和穹窿之间的海马闭合不全,称为第六脑室(又称Vergae腔)。2)第三脑室:侧脑室下方,间脑之间的狭窄间隙;上方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下方与中脑导水管相连,前下方有视隐窝和漏斗隐窝,前部有中间块,后方有松果体上陷窝和松果体隐窝。3)中脑导水管:连接3-4脑室间管道,长约15mm,宽1-2mm,其背侧为四迭体,腹侧为中脑。4)第四脑室:位于脑干背侧、小脑腹侧。上通导水管、下通脊髓中央管,两侧经侧孔通蛛网膜下腔。4)脑脊液循环

神经解剖学实验六:大脑及鼠脑解剖

实验六大脑及鼠脑解剖 一、大脑解剖cerebral dissection 将局解中开颅取出的脑在水中清洗去除甲醛后,首先检查大脑外表的动脉, 有些血管在取脑时损伤,但一些主干仍可识别,如有基底动脉环较完整的标本,可以相互补充,观察后作大脑内部结构解剖。 1.从大脑半球外侧面向内解剖: 用竹片或扁头锲子在相邻的脑回间剥除表层的灰质便可显示其深面的弓状纤锥arcuate fibers呈"U”形,联系相邻的脑回。剥离长的联络纤锥association fibers首先选好纤维的位置、走向由表及里用镶子一层层剥离便可。首先在大脑 外侧沟的底面去除岛阈的皮质可显示粗大的圆形束呈钩状越过外侧沟底,由额叶弯向额叶,此为钩束uncinate fasciculus0剥除额叶及枕叶外侧面的皮质,首先见到的是较短的联络纤维,继续剥离至深部可见在枕极与额极间相互联络的下纵束inf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纤维。去除额、顶叶岛盖,在岛叶上方向前前方向轻轻剥离可见由枕极伸向额极的粗大联络纤维束为上纵束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此束联络的皮质区较广泛,故在剥离过程可见有较短距离的纤维不断分出达顶叶各回。上纵束的后部有些纤维沿岛叶前方弯向濒叶呈弓形,此为弓状束arcuate fasciculuso 将岛叶皮质剥除后仔细剥离较薄的白质纤维形成的最外囊及薄灰质带屏状核和外囊,便可显示出灰暗色(略带暗红色)的豆状lentiform nucleus外 部的壳putamen,假设继续向内剥离可见苍白球globus pallidus,为保存这些结构更好理解其与内ft internal capsule的关系,最好只剥离豆状核的后半部,前半部保存在原位,直到出现垂直走形的纤维,也就是内囊的纤维,沿这些纤维向上追踪剥离可见呈放射状的投射纤维达皮质各叶称放射冠corona radiata。在内 囊的内侧(深层)再剥离进去,可以见到丘脑。假设沿内囊纤维向下剥离可追踪至中脑的大脑脚。

医学人体解剖图:大脑皮质的细胞构筑分区(外侧)

医学人体解剖图:大脑皮质的细胞构筑分区(外侧) 大脑皮质是脑的最重要部分,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最高中枢在大脑皮质上具有定位关系,形成许多重要中枢,但这些中枢只是执行某种功能的核心部分。例如中央前回主要管理全身骨骼肌运动,但也接受部分感觉冲动;中央后回主要司全身感觉,但刺激它也可产生少量运动,因此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概念是相对的。除了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中枢外,还存在着广泛的脑区,它们不局限于某种功能,而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完成高级的神经精神活动,称为联络区,联络区在高等动物显著增加。 1.第1躯体运动区first somatic motor area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Brodmann分区第4区和6区(后述),该区对骨骼肌运动的管理有一定的局部定位关系,其特点为: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中央前回最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与下肢、会阴部运动有关,中部与躯干和上肢的运动有关,下部与面、舌、咽、喉的运动有关,②左右交叉,即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则受两侧运动区的支配,如眼球外肌、咽喉肌、咀嚼肌等。③身体各部分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该区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至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 2.第1躯体感觉区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l、2区),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和运动觉。身体各部投影和第1躯体运动区相似,身体各部在此区的投射特点是: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正的。 ②左右交叉。③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也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例如手指和唇的感受器最密,在感觉区的投射范围最大。

颅脑的解剖

颅脑的解剖结构 一头皮的解剖(示意图)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皮肤层: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二颅骨解剖(示意图) 除下额骨头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cranium) 。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颅盖部 颅盖骨是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构成。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棱部最薄。在内外骨板的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是硬脑膜的外层。在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是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颅骨板障内的板障静脉有:额、枕、颞前和颞后4对,它们之间借分支吻合成网,并有导血管与颅内、外静脉相通。 颅盖外面在外骨板表面可见锯齿状的骨缝(在内骨板表面呈直线状)。在顶骨和额骨间为冠状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后方为人字缝,位于顶骨与枕骨交界处颞骨和额顶骨之间为鳞状缝。在额骨前面居两眉弓之间的颅骨中空部分是额窦。 颅盖内面由于脑回、蛛网膜颗粒、静脉窦和脑膜血管的压迫,使颅盖内面凹凸不平。在正中线有矢状窦的压迹,称矢状窦沟。在前面有呈树状的压迹,为硬脑膜中动、静脉的压迹。硬脑膜中动脉经棘孔进中颅窝,在颞部分成前后两支。前支粗大向上方走行,后支较小并走向后上方。前支在顶骨前下角处(相当于颅外翼点处)多走行于骨性管中。若颞骨骨折往往撕断前支造成硬膜外血肿。 颅底部 颅底内面:蝶骨嵴和岩骨嵴将颅底分为颅后窝,颅中窝,颅前窝。 颅底外面:前面被面颅遮盖,后部的中央为枕骨大骨。孔的前外侧枕骨髁,孔的后方为枕外嵴,其上为枕外粗隆。粗隆两侧是上项线。颅底外面有很多个孔。 三脑(示意图) 脑位于颅腔内,为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前部,形态功能都很复杂。脑可分为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是脊髓的延续,在腹侧面它与脑桥间有桥延沟相分隔,脑桥上端与中脑大脑相连脊髓的中央管开放成延髓、脑桥和小脑间的共同室腔(第四脑室)。中脑的导水管下通第四脑室、上通间脑的第三脑室。导水管的背侧为四叠体的下丘和上丘,腹侧为中脑的被盖和大脑脚。自室间孔到视交叉前部的连线,为间脑和大脑的分界线,自后连合到乳头体后缘的连线为中脑和间脑的分界线。大脑向前、向上、向后扩展,并覆盖间脑、中脑和小脑的一部分。大脑两半球内的室腔为侧脑室,它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 大脑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

大 脑 的 功 能 解 剖

大脑的功能解剖 神经系统在进化中,各个功能体系的控制中枢是自低移向高的阶段,各个功能体系的最高中枢最后在大脑皮质上建立并达到高度的分化。基本的功能体系,如运动、一般感觉、视觉和听觉等,在大脑皮质上各有其投射区。但人类大脑皮质的功能极为复杂,涉及到意识、思维、记忆和信号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而与这些机能有关的结构知识还是一个谜。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活动的?我们的意识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的智力靠的是什么?最近10年来,大脑研究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存在许多需要探索的区域。大脑由前脑发展而来,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由两侧大脑半球借胼胝体连接而成。在种系发生上,从鱼类开始,大脑的功能与嗅觉有关。随着动物的进化,从爬行类开始,大脑具有嗅觉以外的更多功能。人类大脑皮质重演种系发生的次序,分为原皮质、旧皮质和新皮质。原皮质和旧皮质与嗅觉和内脏活动有关;新皮质高度发展,占大脑皮质的96%以上,成为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最高调节器,而将原皮质和旧皮质推向半球的内侧面下部和下面,构成边缘叶。所有的行为都是脑功能的结果。这些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行为,如行走和饮食,还包括复杂的认知行为,如思维、语言、艺术的创造等。大脑皮质约有140亿个神经元。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分叶 由于大脑半球皮质各部分发育不平衡,在半球表面出现许多隆起的脑回和深陷的脑沟,脑回和脑沟是对大脑半球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每侧半球以三条恒定的沟分为5叶,即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 大脑半球背外侧面观: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下沟,额上、中、下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上小叶,顶下小叶(包括缘上回和角回);颞上、下沟,颞上、中、下回,颞横回。 大脑半球内侧面观: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楔叶,胼胝体沟,胼胝体,扣带沟,扣带回。 大脑半球底面观:嗅球,嗅束,海马旁回,海马沟,钩,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 在半球内侧面可见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结构等,它们属于原皮质和旧皮质,共同构成边缘叶。 额叶的功能与躯体运动、发音、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等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功能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叶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等有关。 二、大脑半球的主要内部结构 1.基底核: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新、旧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锥体系出现早,在哺乳类以下的动物,纹状体是控制运动的最高中枢,在人类,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纹状体退居从属地位;杏仁体,其功能与行为、内分泌和内脏活动有关;屏状核,与大脑皮质之间存在往返联系,但功能尚不明了。 2.大脑皮质:是覆盖在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部分,也是中枢神经系发育最为复杂和完善的部位。据估计,人类大脑皮质约有26亿个神经细胞,它们依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并组成一个整体。原皮质(海马+齿状回)和旧皮质(嗅脑)为3层结构,新皮质为6层结构。 3.大脑半球的髓质(白质):连合系(胼胝体,联系新皮质;前连合,联系旧皮质;穹隆及穹隆连合,联系原皮质)、联络系(同侧半球各皮质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投射系(内囊,皮质与皮质下各脑部的联系)。 三、大脑的功能定位 两种学说:一是“镶嵌学说”,其代表人物有Gall,Broca,Wernicke;二是“整体学说”,其代表人物有Goldstein,Lashley。这两种学说都不全面。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随着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中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图解——中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 断 神经病学医学网整理:玄之玄 精品推荐,干货较多,建议认真阅读每一段话,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意想不到的收获,亲测有效!学习就是这样,不要怕麻烦,话不多说,小板凳搬来,一起学习吧! 中脑位于脑干上端,介于脑桥和间脑之间,是脑的六个部分中最小和最少分化的部分,仍保持胚胎期神经管原始形态,只是管壁增厚,管腔缩小。中脑斜行通过小脑幕切迹,与脑桥、小脑和间脑相连,其两侧紧邻海马回。人的中脑长约15~20mm。在外形上,其上下端的界限,在背侧面的范围是下起滑车神经出脑处,上达松果体根,即由四叠体所构成;腹侧面下界为脑桥上缘,上界为视束,主要由大脑脚组成。中脑内有中脑水管(或称大脑导水管)连通第四脑室与第三脑室。 1.中脑的外形(见图2-16、图2-17): 中脑由背侧的四叠体及腹侧的大脑脚构成。在中脑的背侧部可见两对小圆丘称为四叠体。嘴侧一对称上丘,为皮质下视反射中枢,尾侧一对称下丘,为皮质下听反射中枢(上视下听)。两侧上、下丘向前外上方各延伸一条隆起,分别与间脑的外、内侧膝状体相连(内听外视),称为上、下丘臂。在下丘臂的尾侧,为丘系三角。在左、右下丘之间有一皱襞,连于前髓帆,称为前髓帆系带。其两侧有滑车神经出脑。在中脑的腹侧有两条呈倒"八"字形的粗大纵柱,称大脑脚。由脑桥上缘伸向外上方,其上端有视束环绕。两侧大脑脚之间的凹陷处,称脚间窝。窝底的灰质层内有被血管穿过的许多小孔,称为后穿质。在大脑脚的内侧面有一纵行沟,称为动眼神经沟,在沟内有动眼神经根自此出脑,在大脑脚的外侧也有一纵行沟,称为中脑外侧沟。 中脑的内部结构可通过两个有代表性的横切面来观察,即经下丘和上丘横切面。从横切面上看,中脑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图2-41、

人类脑部解剖结构

人类脑部解剖结构 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神经科学、生物医学 工程等多个学科。脑部解剖结构可以被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 有不同的功能。本文将介绍大脑、小脑和脑干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1. 大脑 大脑是人类最为复杂的部分之一,被分为两个半球。大脑中央 深处有一个称作丘脑的区域,丘脑和亚丘脑组成了大脑的中央灰质,这些区域控制着心理过程,比如注意力、情绪等。大脑半球 表面有很多褶皱和沟壑,这些褶皱和沟壑形成了更多的表面积, 进一步提高了大脑的功能。 大脑半球被分为几个叶状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功能。第 一叶负责视觉信息处理,第二叶负责听觉、味觉、嗅觉信息的处理,第三叶负责对感觉信息进行整合,第四叶控制身体的感觉和 运动控制。最复杂和最高级别的认知功能,比如言语、推理和决策,都由第五叶和第六叶处理。 2. 小脑

小脑位于脑干的下方,控制着平衡、姿势和运动。它通过监控身体的控制和反馈来协调肌肉的运动。小脑的表面被称为小脑齿状体,长有许多细小的“分叉”结构,这些结构被认为是小脑所处理的信息源。小脑齿状体有三个主要的区域: 前叶、后叶和中叶。 前叶主要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姿势,后叶主要控制平衡和姿势,中叶则控制平滑地协调运动。小脑和大脑之间有很多连接,它们实现了在运动控制中大脑和小脑之间的信息交流,协调复杂的运动。 3.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小脑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桥梁,是控制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呼吸、心跳等基本功能的一部分。脑干中有三个主要的区域: 中脑、桥脑和延髓。中脑控制视觉和听觉功能,桥脑控制呼吸和昏迷反应,延髓控制心跳和血压。 脑干与大脑、小脑之间拥有相互联系的纤维束,不仅把来自大脑和小脑的指令传递到身体各部位,也把来自身体的外部刺激传递回大脑和小脑进行协调和作出控制反应。

脑与脊髓的大体解剖及重要的生理功能

脑(brain)位于颅腔内,成年人脑重量约为1400g。可以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6部分,如图2-1所示。其中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主要负责调节心跳、呼吸和血压等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端脑和间脑主要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如感觉、运动以及高级生理功能。小脑则负责运动的协调,维持身体平衡等。 图2-1 脑的组成矢状切面示意图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另一主要成员,但属于低级成分,它与脑的各部分之间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并受到脑的控制。其结构上的特点是具有节段性,并与31对脊神经相连。 1、位置和外形 脊髓(spinal cord)位于脊椎的椎管内,并与脊柱保持同样的弯曲,呈一个前后稍扁的圆柱形。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呈细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成人脊髓末端约与第1腰椎下缘齐平,全长约42~45cm,重约20~25g。而脊髓圆锥向下还续有一条结蹄组织细丝,称为终丝,起到固定脊髓的作用。如图2-13所示为脊髓的外形简图,从图中还可观察到脊髓有两处膨大,分别为颈膨大和腰骶膨大,主要是由于此处的神经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所致。脊髓表面还有6条平行的沟,图中前面观中较为明显的是前正中裂,后面观中较为明显的是后正中沟,这是两条主要的纵沟,将脊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另外还有一对前外侧沟和一对后外侧沟,分别有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根丝附着其上;在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是脊髓白质内后索中薄束和楔束的分界标志。 脊髓从外形上看并没有明显的节段,但根据其相连的31对脊神经根,将脊髓分成31个节段。其中颈段8节,胸段12节,腰段5节,骶段5节,尾段1

脑血管解剖及分段详解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 ACA及 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 Willis 环 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 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 P2: PCA环池段 SCA小脑上动脉 0A:眼动脉 ON:视神经 CNIII:动眼神经 CNIV:滑车神经 ICA 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 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 | PCoA P2 SCA CMDZ 大脑中动脉MCA分段: 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1.颈内动脉 2.大脑前动脉 3.Heubner返动脉 4.颞前动脉 5.外侧豆纹动脉 6.MCA分叉处 7.MCA膝部 8.侧裂顶部 ACoA MGA ICA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 C1:颈段; C2:岩段; 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C6:眼段; C7:交通段

1.M1分叉前段 2.M1分叉后段 3.MCA膝部 4.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 5.M2 段 6.M3 段 7.M4 段 8.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 9.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ACA ACA前后位 1.ACA A2段; 2.胼周动脉 3.胼缘动脉; 4.皮层支 1.ACA A2 段 2.眶额支 大脑后动脉PCA 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 P4距裂段 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 中央支 ①丘脑穿动脉(PTPA:起于P1段,通过后穿质入脑。 ②丘脑膝状体动脉(TGA:起于P2段。 MH#氏赧说1 ui" M Hxi卅,加 ACA侧位(椎动脉造影) 3.额极动脉 4.胼周动脉 5.胼缘动脉

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图文)

脑供血及脑血管解剖(图/文) 人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在安静状 态下仅占体重2%的脑,大约需要全 身供血总量的20%左右,所以脑组 织对血液供应的依赖性很强,对缺氧 十分敏感。脑血管的特点:动脉壁较 薄;静脉壁缺乏平滑肌、无瓣膜,静 脉不与动脉伴行,形成独特的硬脑膜 窦,血液与神经元间有血脑屏障,此 屏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的脑功能依赖于通过致密的血 管网不断的运输充足的氧气和营养。 脑、脸和头皮的血液主要由二组血管 来供应:即双侧的颈动脉系统和椎动 脉系统。脑组织由四条大动脉供血, 即左右两条颈内动脉构成的颈内动 脉系统和左右两条椎动脉构成的椎- 基底动脉系统。脑部血液供应量约 80%-90%来自颈内动脉系统,10-20% 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 下面一组图为不同方位和模式下所示负责脑部血液供应的几条大动脉。

颈总动脉于第四颈椎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A和颈外A两个分支,其中颈外动脉负责脸部和头皮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分出后沿颈部向上直至颅底,经颈动脉管进入海绵窦,紧靠海棉窦内侧壁,穿出海棉窦行至蝶骨的前床突内侧,开始分支(颈内A按行程分为四段:即颈段、颈内动脉管段、海棉窦段和脑段,临床上将后两段合称为“虹吸部”),其颅外的颈段无任何分支,颈内动脉管段先后分出颈鼓A和翼管A两个小支,海棉窦段先后分出海棉窦支、垂体支和脑膜支,脑段在前床突内侧处分出眼动脉,在视交叉外侧正对前穿质处分成大脑前动脉(ACA)和最大终末支的大脑中动脉(MCA)两个主要终末支。供应除部分颞叶和枕叶之外的大脑前3/5的血液,即又称为前循环系统。

椎-基底动脉供应脊髓上部、大脑的后2/5(枕叶、颞叶的一部分、丘脑后大半部和丘脑下部的小部分)、脑干和小脑的血液,故又称为后循环系统。 两侧大脑前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相连,颈内动脉的末端通过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相连,于是围绕脚间窝形成一完整的血管环即大脑动脉环(Willis动脉环)。Willis动脉环是一种代偿的潜在装置。如果一条动脉发育不良或阻断时,其他动脉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动脉环来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血供,从而防止了严重损害的出现。 右图为从脑的底面向上观察所示, 包括了Willis动脉环和各条主要 的动脉 任意一条颈内动脉的血流减 少都会造成额叶功能的某些损伤, 这种损伤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侧身 体的麻木、无力或瘫痪。椎动脉 的闭塞也能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

(完整版)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鲁德曼分区

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布罗德曼分区系统 布罗德曼分区是一个根据细胞结构将大脑皮层划分为一系列解剖区域的系统。神经解剖学中所谓细胞结构(Cytoarchitecture),是指在染色的脑组织中观察到的神经元的组织方式。 布罗德曼分区1909年由德国神经科医生科比尼安·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提出。根据皮质细胞的类型及纤维的疏密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并用数字给予表示. Brodmann Area 1, BA1 Brodmann Area 2, BA2 Brodmann Area 3, BA3 位置:位于中央后回(postcentral gyrus) 和前顶叶区。 功能:分别为体感皮层内侧、末尾和前端区,BA1、BA2、BA3共同组成体感皮层 ; 具备基本体感功能(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接受对侧肢体的感觉传入。 Brodmann Area 4, BA4 位置:位于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中央沟(central sulcus)的内侧面 功能:初级运动皮层(first somatic motor area),包含“运动小人”(motor homunculus ). 控制行为运动,与BA6 (前)和BA3 、BA2 、BA1、(后)相连,同时与丘脑腹外侧核相连. 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 ) 传入体感信息较多的身体区域获得的皮层代表区域较大。比如手部在初级体感皮层中的代表区域比背部的大.体感皮质定位可用“体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来表示。 Brodmann Area 5, BA5 位置:位于顶叶前梨状皮质区(梨状皮质piriform cortex为下边缘皮质的组成部分). 功能:与BA7形成体感联合皮层。 Brodmann Area 7, BA7 位置:位于顶叶皮质顶部,体感皮层后方,视觉皮层(visual area)上方. 功能:将视觉和运动信息联合起来;与BA5形成体感联合皮层;视觉—运动协调功能. Sensory Areas—-——————-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Area 位置:位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方(BA5、BA7) 功能:整合各种感觉传入触压觉、其它感觉;利用以往储存的感觉体验. Brodmann Area 6, BA6 位置:位于额叶(frontal lobe),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前端区 功能:与BA8共同构成前运动皮层;指导感官运动;辅助运动区SMA(控制身体的近端和躯干肌肉)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分区_详解人脑构造与功能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分区_详解人脑构造与功能 大脑结构详解 大脑(Brain)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具体内容有大脑半球各脑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大脑半球深部结构、大脑半球内白质、嗅脑和边缘系统五大部分。 各叶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如下: 1、额叶:也叫前额叶。位于中央沟以前。在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饿下沟,被两沟相间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前端为额极。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内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后分为内侧和外侧嗅纹,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区称为嗅三角,也称为前穿质,前部脑底动脉环的许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脑。在额叶的内侧面,中央前、后回延续的部分,称为旁中央小叶。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2、顶叶:位于中央沟之后,顶枕裂于枕前切迹连线之前。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横行的顶间沟将顶叶余部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包括缘上回和角回。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 3、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由颞上、中、下三条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隐在外侧裂内的是颞横回。在颞叶的侧面和底面,在颞下沟和侧副裂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围绕海马裂前端的钩状部分称为海马钩回。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4、枕叶:位于枕顶裂和枕前切迹连线之后。在内侧面,,距状裂和顶枕裂之间为楔叶,与侧副裂候补之间为舌回。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5、岛叶:位于外侧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钩分为长回和短回。 6、边缘系统:与记忆有关,在行为方面与情感有关。 大脑的总结构 大脑皮质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各皮质的功能复杂,不仅与躯体的各种感觉和运动有关,也与语言、文字等密切相关。根据大脑皮质的细胞成分、排列、构筑等特点,将皮质分为若干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