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吃七八分饱和已饥方食的由来与比较

合集下载

健康长寿秘诀302条

健康长寿秘诀302条

健康长寿秘诀302条(2013-05-06 14:24:49)转载▼分类:健康知识标签:健康健康长寿秘诀302条1、吃饭七成饱,穿戴适当少,耐点饥和寒,益寿又延年。

这就应验了,千古之名言:“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2、有的人活着为了吃饭(贪图享受,贪图好吃),有的人吃饭为了活着(即好吃味鲜,又要注意营养保健。

健康长寿,多给祖国做贡献。

)3、早饭好而少,午饭厚而饱(八九分饱),晚饭淡而少。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肠饱胀。

4、细粮四、粗粮六;主食四、副食六;动物四、植物六;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

5、学习深钻细研,学识博大精湛。

吃饭细嚼慢咽,身心健康平安;学习马虎粗心,知识真伪不分。

吃饭虎咽狼吞,肠胃撑胀伤身。

6、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

7、保健主食:“黄金作物”老玉米,营养保健数第一。

“营养之花”大黄豆,抗癌蛋白最优秀。

小米镇静又安眠,除湿健脾肠胃安。

晚上睡个安稳觉,大便不稀又不干。

荞麦、燕麦有三降:降压、降脂、降血糖。

山药土豆红白薯,它们都有四吸收:吸收血糖与血脂,吸收水分与毒素。

防糖尿病护肠胃,通便不得胃下垂。

8、保健饮品:绿茶豆汁葡萄酒(红),抗癌健身命长久。

酸奶蘑菇骨头汤,延年益寿保健康。

9、保健肉鱼,应该知道:小比大好,野比养好,瘦比肥好,肥中之瘦更好;虾比鱼好,鱼比肉好,肉比蛋好。

水里比地上好,小鱼小虾最好,连头带尾全吃挺好(鱼虾软化血管,保健长寿)。

多条腿比两条腿好,两条腿比四条腿好,高原野生蚂蚁最好(野生红黑蚂蚁,保健防治多种疾病)10、保健菜类,三好三美誉:三好:植物花粉很好,西红柿非常好,黑木耳特别好。

(花粉:植物精子,美容健肾,维持肠道秩序;西红柿:营养丰富,熟吃抗多种癌症;黑木耳:稀释净化血液,降低血粘稠度,溶化血栓,防治心梗脑梗)。

三美誉:红萝卜称“小人参”;大蒜称“抗癌之王”;洋葱称“蔬菜皇后”.(均能抗癌、降压、降脂、防冠心病。

七分饱是一种智慧

七分饱是一种智慧

七分饱是一种智慧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七分饱作为一种饮食理念,被认为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七分饱的含义是在进食时保持饥饿感的程度约为饥饿的70%,即在吃饭时不吃得过饱,也不吃得过饿。

这种饮食方式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控制体重,并预防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七分饱的理念源于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饮食有节制”。

在中国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平衡,追求“饭饱菜足”的理念,即吃饭时应保持饥饿感的程度,不过度饱食。

这种理念体现了对健康的关注和对自我控制的追求。

七分饱的好处有很多。

首先,它有助于控制体重。

过度饱食会导致摄入过多的热量,从而增加体重。

而七分饱可以让人们适量地摄入食物,避免过度饱食,从而控制体重的增长。

其次,七分饱可以改善消化系统的健康。

过度饱食会增加胃的负担,容易导致胃痛、消化不良等问题。

而七分饱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保持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预防胃痛和消化问题的发生。

此外,七分饱还有助于预防慢性疾病。

过度饱食会导致血糖和胆固醇的升高,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而七分饱可以避免过度饱食,降低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要实现七分饱,有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

首先,我们可以减慢进食的速度,细嚼慢咽。

这样可以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感受到饱腹感,避免过度进食。

其次,我们可以多吃高纤维食物,如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小碗小盘来装饭菜,这样可以让食物看起来更多,从而满足心理上的满足感。

总之,七分饱是一种智慧的饮食理念,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控制体重,并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和控制食量,我们可以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活品质。

七分饱是一种智慧

七分饱是一种智慧

七分饱是一种智慧七分饱是一种智慧,是指在饮食中保持适度的饱腹感,不过量进食或过度饥饿的一种健康饮食习惯。

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提倡,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控制体重。

1. 七分饱的含义七分饱源自中国古代养生理念,意味着在进食时保持饥饿感的七分饱腹感。

这种饮食习惯认为,过度饥饿或过度饱腹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保持适度的饱腹感可以帮助身体正常消化食物,提高代谢率,预防肥胖和消化系统疾病。

2. 七分饱的好处七分饱的饮食习惯有以下好处:- 控制体重:保持适度的饱腹感可以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进食,有助于控制体重并预防肥胖。

- 促进消化:适度的饱腹感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减少胃肠道负担,预防消化不良和胃病。

- 维持能量平衡:七分饱可以确保身体获得足够的能量,维持日常活动所需,同时避免能量过剩或不足的问题。

- 增加食物品味:适度的饱腹感可以增加对食物的品味和享受,避免因过度进食而导致的食物味觉疲劳。

3. 如何实践七分饱实践七分饱需要一些技巧和自我控制能力,以下是一些实践七分饱的建议:- 缓慢进食:慢慢咀嚼食物,细细品味,给身体充足的时间感受饱腹感。

- 注意饥饿信号:学会听取身体的饥饿和饱腹信号,不要过度饥饿或过度进食。

- 控制食量:合理控制每餐的食物量,避免摄入过多的热量。

- 多样化饮食:摄入多种食物,保证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避免单一食物造成的偏食问题。

- 注意餐具选择:使用较小的餐具,可以让食物看起来更多,满足心理上的饱腹感。

4. 七分饱的科学依据七分饱的理念得到了科学研究的支持。

研究发现,过度饥饿或过度进食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过度饥饿会导致血糖下降,影响大脑和身体的正常功能;过度进食则会导致能量过剩,增加肥胖和慢性疾病的风险。

适度的饱腹感可以维持能量平衡,预防肥胖和相关疾病。

5. 七分饱的实际应用七分饱的理念在饮食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需要控制体重的人群,可以适当减少食物摄入量,保持适度的饱腹感;对于需要增加体重的人群,可以适当增加食物摄入量,但仍要保持适度的饱腹感。

为什么吃饭最好吃七分饱

为什么吃饭最好吃七分饱

为什么吃饭最好吃七分饱“七分饱”是中国传统养生观念及方式之一,在民间有吃饭“七分饱”最健康的说法。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为什么吃饭最好吃七分饱”,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为什么吃饭最好吃七分饱中国传统养生方式中提倡吃饭只吃“七分饱”,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曰:“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量则成痰。

”《养生避忌》一书说:“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这些论述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定量的重要养生意义。

当代科学家也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无论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哺乳动物,如果减少营养供应,即将正常饮食减少三至四成,则寿命可延长百分之三十至六十。

目前国民的平均寿命已超过七十岁,如果能坚持只吃七分饱,做到营养均衡,完全可以更健康、长寿。

因为节食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减少内毒素入血,进而改善代谢指标,这是节食延长寿命的作用途径之一。

通过相关分析,该实验找出了与寿命相关的肠道菌群的特定类群。

在与寿命正相关的细菌类群中,有很多是已经证实的有益菌。

通过实验发现,无论是低脂还是高脂饮食,节食都能够显著增加有助于延长寿命的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群。

从而改善了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炎症反应,这很可能是节食延长寿命、延缓衰老作用机制的重要环节。

此外,吃饭七分饱还有助于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些减肥者发现,当他们只吃适量食物后,思维变得活跃了,创造力更丰富了。

这是因为一顿饱餐后,胃肠道负担加重,餐后一定时间内血液都集中在肠胃中帮助消化代谢,大脑供氧供血不足,人就处于昏昏欲睡的迷糊状态。

如果老是吃得很撑,大脑总处在缺血缺氧状态,感觉自然就是变“笨”了!减少食量,这种状态也就不存在了。

知识链接人的日常饮食及其习惯,是影响其生理健康的重大因素之一。

人体通过饮食的摄取,从环境中获得维持机体运转的各类物质。

合理的饮食量和饮食结构,能很好地维持机体的运转,而当饮食量和结构不合理时,人体有机体的运转就发生了失常。

合理膳食十个字

合理膳食十个字

合理膳食十个字健康第一大基石——合理膳食。

民以食为天,合理膳食很重要,合理的膳食可以让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血凝度不粘也不稀。

那么合理膳食怎么办呢?两句话,十个字:第一句话叫做一、二、三、四、五,第二句话叫做红、黄、绿、白、黑。

记住这两句话十个字,那就是科学的合理的膳食,世界上最科学的了。

具体请看下面的详细介绍。

“一”——每天一袋牛奶合理膳食两句话,十个字:第一句话叫做一、二、三、四、五,第二句话叫做红、黄、绿、白、黑。

一是每天喝一袋牛奶。

我们中国人膳食有很多优点,但缺钙,中国人差不多99%缺钙,缺钙什么结果呢?三个结果。

第一骨疼。

缺钙的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腰疼、背疼、腿疼、老年忧郁症,反正浑身疼。

第二龟背。

越活越矮,越活越收缩,岁数越大个子越小,为什么呢?龟背。

第三,骨折。

一摔倒骨头就断了,这太多了。

我们碰到一个病人,病人就是咳嗽,气管咳嗽老疼,最后不咳嗽也还疼。

他很奇怪是不是得肺癌了,结果到放射照片,唉哟,放射科医生一看吓了一跳,你就光咳嗽咳嗽就咳断了三根肋骨。

住院以后,他还疼不敢翻身,老不翻身,我帮你翻身,啪又断了一根,共断了四根,全身骨头都松了。

所以缺钙造成三大症状。

那么为什么会缺钙呢?因为正常每人每天需要800毫克钙,而我们的伙食里仅有500毫克钙,就是每天补足一袋牛奶,正好补充齐了。

牛奶什么时候开始喝呢?喝到什么时候呢?终身喝奶。

外国很多人高大健康,实际上因为他们喝奶喝的多。

最典型的是日本,1937年侵略中国时是“小日本”,而现在日本人变了,同龄中小学生,日本孩子超过北京孩子,更不要说比广东人高,比福建人高得多。

为什么呢?很简单,二次大战后,日本政府每天中午给中小学生每人免费供应一袋牛奶,就这么简单,就这么一袋牛奶,日本人一代比一代高现在超过了中国人,日本有句话“一袋牛奶振兴一个民族”。

英国孤儿院做过专门研究,孤儿没有爸爸妈妈,吃得一模一样,甲组每天加一袋牛奶,乙组不喝牛奶,就这么一点差别,结果到15岁,都要离开孤儿院,进行工作前的培训,结果一看,一天喝一袋牛奶这组小孩身高比不喝牛奶的小孩平均身高高2.8公分;更重要的喝奶这组皮肤细腻,眼睛头发有光泽,个个肌肉发达,而且聪明。

人生养生保健箴言365

人生养生保健箴言365

人生养生保健箴言365编辑/任龙业1、吃饭七成饱,穿戴适当少,耐点饥和寒,益寿又延年。

这就应验了,千古之名言:“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2、有的人活着为了吃饭(贪图享受,贪图好吃),有的人吃饭为了活着(即好吃味鲜,又要注意营养保健。

健康长寿,多给祖国做贡献。

)3、早饭好而少,午饭厚而饱(八九分饱),晚饭淡而少。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宁可锅中存放,不让肚肠饱胀。

4、细粮四、粗粮六;主食四、副食六;动物四、植物六;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

5、学习深钻细研,学识博大精湛。

吃饭细嚼慢咽,身心健康平安;学习马虎粗心,知识真伪不分。

吃饭虎咽狼吞,肠胃撑胀伤身。

6、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

7、保健主食:“黄金作物”老玉米,营养保健数第一。

“营养之花”大黄豆,抗癌蛋白最优秀。

小米镇静又安眠,除湿健脾肠胃安。

晚上睡个安稳觉,大便不稀又不干。

荞麦、燕麦有三降:降压、降脂、降血糖。

山药土豆红白薯,它们都有四吸收:吸收血糖与血脂,吸收水分与毒素。

防糖尿病护肠胃,通便不得胃下垂。

8、保健饮品:绿茶豆汁葡萄酒(红),抗癌健身命长久。

酸奶蘑菇骨头汤,延年益寿保健康。

9、保健肉鱼,应该知道:小比大好,野比养好,瘦比肥好,肥中之瘦更好;虾比鱼好,鱼比肉好,肉比蛋好。

水里比地上好,小鱼小虾最好,连头带尾全吃挺好(鱼虾软化血管,保健长寿)。

多条腿比两条腿好,两条腿比四条腿好,高原野生蚂蚁最好(野生红黑蚂蚁,保健防治多种疾病)10、保健菜类,三好三美誉:三好:植物花粉很好,西红柿非常好,黑木耳特别好。

(花粉:植物精子,美容健肾,维持肠道秩序;西红柿:营养丰富,熟吃抗多种癌症;黑木耳:稀释净化血液,降低血粘稠度,溶化血栓,防治心梗脑梗)。

三美誉:红萝卜称“小人参”;大蒜称“抗癌之王”;洋葱称“蔬菜皇后”、(均能抗癌、降压、降脂、防冠心病。

红萝卜养颜、明目、防感冒;把生蒜瓣切薄片,15分钟后再吃,才能抗癌)。

11、提前生病,提前肥胖,提前衰老,提前死亡。

中医养生观:三寒两倒七分饱

中医养生观:三寒两倒七分饱

[标签:标题]三寒时节由于气候反常,人们很容易因为没来得及察觉而受寒。

秋寒是从夏季转到秋季的时候,人的各种能力都处于亢奋状态,阳气十足,毛孔也是张开的。

天气突然剧变,人们会因为没有及时增添衣物受风寒的侵袭。

就好比在平路上走着,突然出现一个小坑,因为没有心理准备很容易掉下去一样,所以在养生之道中历来强调三寒的调养,要随时关注气温变化增加衣服。

当然,秋寒时节,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也有助于增强正气,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两倒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明代医书《景岳全书》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意思是说如果想保护你的阳气,就要在阴气转化过程中从阴中求阳,反之亦然。

午时是阳气最盛的时候,之后开始向阴转化,而子时阴盛到极点后就要由阴向阳转化了。

古人睡子午觉,就是为了保护人体的阴阳顺利交接。

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说,地中海沿岸的人因有午睡的习惯所以心脏病的发病率要比没有午觉习惯地区(如北欧、南欧等)的人低。

因为中午属于心经,午睡能使心脏得到很好的保养在中医上也是讲得通的。

养生大家南怀瑾因事务繁忙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只是子时(23:00~1:00)与午时(11:00~13:00)分别睡两个小时的觉,95岁去世时头脑仍然非常敏锐。

对于上班族而言,在赶工作进度迫不得已时也不妨参考一下这种休息方式。

古人云: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

中医自古以来就主张吃饭不要过饱。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意思就是如果饮食不节制,就会损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通过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使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得到水谷精气的充养。

如果经常吃得过饱,加重脾胃负担,日久脾胃就容易受到损伤。

如果脾胃出问题了,其他脏腑就容易出问题,而且很难恢复。

所以建议吃饭时感觉还能再吃几口时,最好就离开餐桌。

编辑:程淑燕。

《黄帝内经》推荐吃半饱最健康

《黄帝内经》推荐吃半饱最健康

《黄帝内经》推荐吃半饱最健康
谚语说得好:“吃饭省一口,活到九十九。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饮食超过了自己适合的需要量伤害了肠胃。

在临床上由于暴饮暴食而引起的胃病并不少见,如胃脘胀满、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等,日久则会导致胃炎、肠炎以及慢性肠道病变。

虽然过饥过饱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但《黄帝内经》更侧重于饮食过饱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因为摄入食物过多,胃肠道消化食物就会耗费大量的气血,人体其他组织反而会营养不良,很多人都有餐后容易困倦的体验,这是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的表现。

饮食中营养过剩,导致体内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是一种变相的多食。

人体不能充分代谢与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就会变为痰、湿等病邪损伤脏腑,从而引起疾病。

《黄帝内经》说:“膏粱之变,足生
大疔,受如持虚。

”膏是指油腻的食物,粱是指精美的食物,两者相合表示过食肥美油腻的食物,不仅可以使人变生疔疮类疾病,而且这种体质容易招致任何疾病,罹患疾病就像拿着空罐子装东西一样容易。

过多肥甘食物,容易起另外一种损伤是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及粪便,这些废物产生的浊气、毒素,会损害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加速人体脏器的衰老、面容的损伤。

由此可见,古人早就发现,适度的减少食量,对身体的健康、长寿都是有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吃七八分饱”和“已饥方食”的由来与比较
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荣誉医学专家高级工程师陆江
“吃七八饱”是我国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在2002年8月出版的《登上健康快车》一书中倡导的,书中说:“当你离开饭桌时还有点俄,还想吃,这就是七八分饱。

”并说:“就是这个办法,古今中外公认能使人长寿,”洪教授还在《60岁登上健康之路》书中[三餐八分饱]一节内说:“七八分饱什么指标呢?很简单,你吃饭吃到还能吃,还想再吃时,你可别吃了,赶紧离开饭桌,这就是七八分饱”。

后来,中央电视台2频道主持人陈蓓蓓等在节目中向听众提问:“人应当吃多少?”,她自答:“人应当吃八分饱”。

因而,自从洪教授倡导“吃七八饱”的十年来,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应当“吃七八饱”,几乎家喻户晓。

这使我国原来习惯吃九分饱以上的大量老百姓基本满足食欲,比以前少患高血脂、高血压和心脑动脉粥样硬化了,人们在合理膳食中比较注意节制食量,从而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我因为发明了产生优质小分子水的医疗器械,12年来一直在倡导人们饮用优质小分子水,以改善人体内生化作用,祛除心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和高黏血症。

这些病是由于多吃少动产生的,如要真正治愈以上病症,必须扼制病源,坚持合理膳食。

因此,我指导用户合理膳食的关键,是防止用户摄取较多的主食肉食等热源食物,使摄入的热量与消耗相平衡,所以我在文章中倡导用“已饥方食”来调整主食肉食量。

很多读者看了后,常打电话与我沟通,想真正治愈心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高血压和高黏血症。

我问过许多读者或用户:你平时吃多少主食肉食?怎样控制?他们都知道应当吃“七八分饱”,认为自己吃得不多,一餐才一碗饭,但普遍在饭前不知饿,结果还是患上高血脂、高血压甚至冠心病和糖尿病,或者病症改善
不显著。

据此,我知道极少数用户不按我倡导的用“已饥方食”来调整主食肉食量,而是用“吃七八分饱”觉得难控制,结果有的高血脂和高黏血症稍有改善,但高血压仍难祛除,脉压差保持60毫米汞柱以上,显示仍然有动脉粥样硬化。

当我叫他们改用“已饥方食”来调整主食肉食量,多吃蔬莱和水果,减少热源食物摄入量,则他们在饮用优质小分子水条件下,体内生物化学作用改善,血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至1.8~3.8,就能逐渐逆转至消除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患者可逐渐减药至停药,普遍反映经2—5个月可真正治愈高血压,不再服药,血压正常;而冠心病患者,经3—5个月饮用,可消除心痛、胸闷、早搏、房颤、心绞痛、心动过速等症状,一年左右真正治愈冠心病,心电图正常。

(详见或)
众多事例说明用“吃七八分饱”难以控制食量,难以让人掌握吃七八分饱,当人感觉“饱”时可能已经九分饱了,结果他们餐前不觉饿,说明每天摄取的热量总是供过于求。

据计算,如果一人每天多吃50克米(半碗饭),其发热量相当于19克食油的热量,每月30天就等于多摄取570克油,长久下去,人肯定会将多余的淀粉转化为血脂、血糖,成为血垢在动脉内沉积而致病,较早地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所以,我认为还是孔子在论语中说的“食无求饱”,和我国古代医学家说的“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更好,应看就餐前是否有饥饿感,让人主动调整主食肉食量,以使摄取与消耗的热量基本平衡。

美国当代营养专家佛莱写的《吃的宪章》也认为,人应在有食欲时就餐,不饿不进食。

愿人们用“已饥方食”调整控制食量为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