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整理)
毒理学基础整理

特点:?
因素:
(1)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同时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的分子通过胃肠道壁;亲脂性较强的分子,静水层是限速屏障;亲水性较强的化合物则上皮细胞膜是屏障。
(2)胃肠道的酸碱度
(3)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2.呼吸道
特点:
(1)肺泡数量多、表面积大、肺泡气与血液之间距离短、肺内血液灌注量大等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
17、代谢解毒: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以后成为低毒或无毒的代谢物的过程
18、代谢活化: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现象
第三章
(1)基本概念(需背诵):
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生物转化: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与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途径能够消除的外源化学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CL同样是一个反映机体清除外源化学物效率的参数。
生物利用度:指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利用此参数可以比较外源化学物以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程度。
计算公式为:
F = AUC(非静脉注射途径)/ AUC(静脉注射途径)
5.经肺排泄:(1)体温下以气态存在的物质(2)挥发性液体如乙醇
6.其他途径:
(1)脑脊液
(2)乳汁排出
(3)汗液和唾液
(4)毛发和指甲
(6)生物转化的意义及主要类型。
意义:一、代谢解毒与代谢活化
二、外缘化学物溶解度的变化
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毒理学整理版-只有5页哦亲

一.名词解释1.Toxicity(毒性)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有害因素的能力。
2.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打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的溶解度比值。
3.安全系数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一般是将LOAEL或NOAEL缩小一定的倍数来确定,这个缩小的倍数称为安全系数。
4.Ultimate carcinogen(终致癌物)是能够与大分子共价结合的具有实际致癌性的代谢产物。
5.免疫毒性毒物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有害效应,主要表现为免疫抑制、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
6.酶诱导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获利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诱导。
7.剂量-量反应关系对但一个体观察所见不良作用,此时随着计量的增加该个体的有害作用的严重性也随之增加。
8.Risk assessment(危险度评价)是指特定靶机体、系统或(亚)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因素,考虑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
9.胚胎毒性设计对胚胎的任何类型的毒性效应,包括胚胎致死作用,致畸作用和生长迟缓。
10.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优势化学物在经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循环前可先在胃肠壁或肝脏代谢,这种化学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被集体清楚的现象叫做首过效应。
11.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气体吸入肺后,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并溶解,直到平衡为止,此时血液中化学物的浓度与其在肺泡气中的浓度纸币是常数,此溶解比率被称为血-气分配系数。
12.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脑部毛细血管由于解剖和生理原因,组织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
13.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外源性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胆汁进入肠道,一部分可随粪便排出,一部分由肠道菌群代谢使其脂溶性增加,从小肠重吸收,通过门静脉入肝,形成肠肝循环。
毒理名解整理

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毒效应:是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4.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5.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6.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是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7.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8.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9.抗性:用于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机构改变,以至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10.耐受: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果,导致对该化学物毒作用反应性降低的状态。
11.选择性毒性:是指物种之间毒性差异,各种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杀虫剂、灭鼠剂等,用于临床医疗、畜牧业和农业等领域。
1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target organ) 。
出现毒性效应的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13.高危险人群: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那部分人群。
14.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15.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16.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它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效应生物学标志,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毒理名词终极整理版

毒理学名词中毒(poisoning):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效应谱(specryum of toxic effect):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引起多种生物学变化,称为毒效应谱。
如:机体对外源化学物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反应;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死亡。
适应(adaptation):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抗性(resistance):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机构改变,以至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
耐受(tolerance):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果,也用于在暴露前即具有高频率的抗性基因的群体。
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 effect):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得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也称之为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毒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它种类生物无害;功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不产生毒性作用。
剂量(dose):通常是指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毒物的量。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又称外剂量,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的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连续接触。
毒理学重点整理

绪论1、毒理学: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Paracelsus著名格言: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毒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从体内试验到体外试验;从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从定性毒理学到定量毒理学;从微观、宏观到人体;从观察现象、探明机制到科学规范管理。
第二章1、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2、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
3、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他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4、剂量-效应关系或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
5、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反映了人体或实验动物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易感性的分布。
6、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第三章1、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ADME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2、生物转运:ADME过程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共性,即都是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故统称为生物转运。
3、生物转化:代谢是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和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故称之为生物转化。
4、毒物动力学: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数量在ADME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一、毒物(Toxin)毒物是指对生物体产生损害的物质,它们通过吸入、摄入、接触或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器官、组织和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毒物可以分为天然毒素和人工合成毒素两大类。
1.1 天然毒素天然毒素是指存在于天然产物中的毒性物质。
例如,毒蕈菇中的毒素是一种天然毒素,它能够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致命的影响。
1.2 人工合成毒素人工合成毒素是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制备出来的毒性物质。
例如,农药中的有机磷类化合物是一种人工合成毒素,它们可以对昆虫、植物或其他生物产生毒性效应。
二、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程度或强度。
毒性可以通过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来评估和确定。
一般来说,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2.1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短期剧烈毒性效应。
通常情况下,急性毒性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引起明显的中毒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2.2 慢性毒性慢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长期较低剂量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通常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够显露出来,例如某些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的工人可能会患上慢性中毒症。
三、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及其机理的学科。
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毒物对细胞、器官和整个生物体的影响。
3.1 毒物吸收毒物吸收是指毒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黏膜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部。
吸收程度和速度会影响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3.2 毒物分布毒物分布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情况。
不同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有不同的分布特点,这取决于毒物的性质以及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特点。
3.3 毒物代谢毒物代谢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被代谢成其他化合物的过程。
通过代谢,毒物可以被转化为更容易排除的物质,降低其对生物体的毒性。
3.4 毒物排泄毒物排泄是指毒物通过尿液、粪便、呼气和汗液等途径从生物体中排出的过程。
毒理学整理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外源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三个领域,三者紧密联系,构成毒理学研究的核心——危险度评定/风险评估。
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主要任务根据描述~和机制~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现代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这对于预防,控制和消除威胁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改善卫生状况,促进人群健康,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体外试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课本P30。
体内试验法:通常在整体动物进行,使实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人体实际接触方式接触一定剂量的受试外来化合物,然后观察动物可能出现的形态或功能变化。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家兔、仓鼠、狗和猴等。
通常检测外来化合物一般毒性,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
体外试验法: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来化合物对机体各种损害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

毒理学基础试题整理(全)附答案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生物学、生化学及物理学等方面影响的科学。
毒物能够引起人体内部各个机体系统的损害,包括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这些公害因素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毒理学试题复杂多样,下面整理了一些毒理学基础试题并附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选择题1.下面哪个毒素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渗透进入人体内?A. 有机卤素B. 有机酸C. 胆碱酯酶抑制剂D. 重金属答案:A2.微量元素中被公认有毒性的是哪些?A. 钙、铁、锌等B. 铅、汞、锡等C. 铝、硒、钴等D. 钠、钾、氯等答案:B3.下面哪个毒素对皮肤有直接损害?A. 有机卤素B. 有机酸C. 胆碱酯酶抑制剂D. 苯及其衍生物答案:A4.下面哪一个器官是人体内毒性物质主要代谢和排泄的器官?A. 肝脏B. 肺C. 肾D. 胃肠道答案:C5.下面哪个毒类大都引起急性中毒?A. 有机氟化物B. 有机磷化合物C. 肝毒素D. 高锰酸盐答案:B二、判断题1.圆颅发育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胎儿引起的畸形,主要与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因素有关。
答案:对2.噻唑磷是一种常见的杀虫剂,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昆虫的神经系统产生稳定的抑制。
答案:错3.人体毒物相互作用存在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抗作用,另一种是协同作用。
答案:对4.孕妇对毒物的毒性更敏感,因为毒物很容易穿过胎盘。
答案:对5.社区毒物事件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防止次生灾害。
答案:对三、简答题1.何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其主要表现是什么?答:急性中毒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接触一定量的毒素,发生严重中毒反应。
主要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等。
慢性中毒是指长期低剂量接触毒物,毒素长期累积在人体内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体能下降和血象异常等。
2.何为毒物代谢?毒物在人体内主要有哪些代谢途径?答:毒物代谢是指毒物在人体内被吸收后,在体内代谢转化的过程。
毒物在人体内主要有生物转化和非生物转化两种代谢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毒理学研究的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toxicology)】采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
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线索,通过形成假设为发展机制毒理学作出贡献【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toxicology)】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条例措施,确保安全,保护健康【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进行。
根据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体内试验(in-vivo-test)和体外试验(in-vitro-test)。
毒理学还利用限定人体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直接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的影响【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例如大鼠、小鼠、豚鼠鼠、家兔、仓鼠(hamster)、狗和猴等。
在特殊需要情况下,也采用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鸟类、昆虫等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但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游离器官】利用器官灌流技术将特定的液体通过血管流经某一离体的脏器(肝脏、肾脏、肺、脑等),借此可使离体脏器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生活状态,与受试化学物接触,观察在该脏器出现有害作用,以及受试化学物在该脏器中的代谢情况【细胞】利用从动物或人的脏器新分离的细胞(原代细胞,primarycell)或经传代培养的细胞如细胞株(cellstrain)及细胞系(cellline)【细胞器(organelle)】将细胞制作匀浆,进一步离心分离成为不同的细胞器或组分,例如线粒体、微粒体、核等,用于实验。
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应主要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要求,采用最适当的方法,并且互相验证【研究方法-人体观察】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或治疗,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这是临床毒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有时可设计一些不损害人体健康的受控的实验,但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在环境中已存在的外源化学物,可以用流行病学方法,将动物实验的结果进一步在人群调查中验证,可从对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实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观察对象包括全部个体,可获得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的资料,以及制定预防措施的依据。
利用流行病学方法不仅可以研究已知环境因素(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因到果),而且还可对已知疾病的环境病因进行探索(从果到因)。
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测定的毒效应还不够深入,有关的生物学标志还有待于发展研究方法毒理学体内试验毒理学体外试验优点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如:性别、年龄、遗传特征等和其他调控因素饮食等)能评价机制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如:机制,代谢)人力物力花费较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受控的临床研究优点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点耗资、耗时多(多为回顾性),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发病率,死亡率)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少缺点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定量构效关系(QSAR)】【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内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而不是有益作用(如营养作用、治疗作用等)。
化学物质能够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能影响毒效应。
【中毒(poisoning)】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poison)】【毒效应谱(spectrumoftoxic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适应(Adaptation)】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合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effect)】又称为【毒效应】。
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是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毒作用的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特异体质反应【速发性毒作用(immediate-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
例如:硫化氢引起的急性中毒【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effect)】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触某种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例如化学致癌物的致癌作用,CO中毒引起的迟发脑病【局部毒性作用(local-effect)】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effect)】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可逆作用(reversible-effect)】是指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
大多数功能性损伤为可逆作用【不可逆作用(irreversible-effect)】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
器质性损伤为不可逆作用【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也称【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reaction)】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靶器官(target-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高危险人群【到达剂量(delivered-dose)】又称【靶剂量(target-dose)】或【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effectivedose)】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器官(如组织、细胞)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
【量反应(graded-response)】通常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质反应(quantal-response)】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
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毒性参数】:【毒性上限参数】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毒性下限参数】有害作用阈剂量及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LC0)】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阈剂量(threshold-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effect-level,MEL)】【急性阈剂量(acute-threshold-dose,Lim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慢性阈剂量(chronic-threshold-dose,Limch)】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相同暴露剂量的不同外源化合物达到靶器官的数量可能差别很大,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机体对它们的处置过程不同,这些过程就是【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Biotransportation(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化学毒物的代谢变化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膜】隔离功能,生化反应和生命活动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外源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特殊转运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吞噬作用(phagocytosis)、胞饮作用(pinocytosis)【脂/水分配系数】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吸收(abo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