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练习题——求物体的速度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练习(2)(含解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物理1.3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练习(2)(含解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一、单选题1.一质点始终向着一个方向做直线运动,在前时间内平均速度为,后时间内平均速度为2v,则物体在t时间内平均速度大小是A. B.v C. D.【答案】 B【解析】设时间的位移为:后时间的位移为: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故选项B正确,ACD错误。

2.高一(10)班同学方某在合肥三中第五十一届运动会男子丙组 100 米决赛中以11’88s 的好成绩夺冠。

若知道他在5’94s 时的速度是 8.6m/s,在 50m 处的速度是 9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 10.2m/s,则其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A.8.4m/s B.8.6m/s C.9m/s D.9.4m/s【答案】 A【解析】运动员的位移为x=100m;时间为t=11’88s,故其平均速度为:,故A正确,BCD 错误。

3.A、B、C三个物体从同一点出发,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者者的位移不相等B.A物体做曲线运动C.三个物体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D.三个物体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答案】 D【解析】由图看出,三个物体的位置与末位置都相同,位移x相同,运动时间都是,而平均速度,可见,三个物体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同,,故AC错误,D正确;A的位移图线是曲线,但并不表示A做曲线运动。

由斜率看出,A的速度先正后负,说明A先沿正方向运动,后沿负方向运动,做的是直线运动。

故B错误。

故选D。

4.如图所示是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象。

由图可知,该物体A.第1s内和第3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B.第3s、第4s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第1s内和第4s内的位移相同D.和内的平均速率大小相等【答案】 B【解析】第1s内和第3s内的速度均为正,运动方向相同,故A错误。

第3s内和第4s内图象的斜率相同,则加速度相同,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故B正确。

根据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知第1s内和第4s内的位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位移不同,故C错误。

1.3速度【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寒假复习主观题知识点专项练习

1.3速度【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寒假复习主观题知识点专项练习

高一物理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寒假复习主观题知识点专项练习:1.3速度1.登山运动中,小张用200min (分钟)由宿营地X 爬到山顶Y 。

在山道上通过的路程是2400m ,相对于X 升高了1200m ,如图所示,求:(1)小张由X 运动到Y 总的位移的大小;(2)小张爬山的平均速度的大小;(3)他的朋友小李从Z 点爬山,比小张晚30min 开始,平均速率为0.5m/s ,还比小张早30min 到达山顶,问小李由Z 爬到Y 共通过了多少路程?2.一质点在x 轴上沿正方向运动,在0t s =时位于18m x =-处的A 点,在14s t =时位于00m x =处;紧接着又以3m/s 的平均速度运动到212m x =处的B 点.求:(1)质点由A 点运动到B 点的位移;(2)质点由A 点运动到B 点的平均速度.3.一质点沿直线Ox 轴做直线运动,它离开O 点的距离x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 =6t -2t 3+2(m),它的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关系为v =6-6t 2(m/s),求该质点(1)在t =2s 时的瞬时速度;(2)t =0到t =2s 间的平均速度;3.汽车遇到紧急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若汽车以20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m ,制动过程中所用时间为2.2s 。

汽车在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30m 。

求:(1)反应过程的时间;(2)制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3)紧急停车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4.如图(a),一个小球在固定的轨道AB上往复运动,其位移-时间(x-t)图象如图(b)所示。

试问:(1)轨道AB的长度是多少?(2)小球在t=0到t=6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多少?(3)前两秒的加速度是多少?5.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0.1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在图示这段距离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少?6.一质点从O点出发,沿正北方向运动了6m至A点,然后又沿正西方向运动了8m至B点,共用时5s。

高一物理练习题

高一物理练习题

高一物理练习题高一物理练习题物理是一门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科学学科。

在高一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到更加深入的物理知识,并开始进行一些练习题来巩固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物理练习题,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1. 力学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沿水平方向运动,受到一个3N的水平力,求物体在5s后的速度。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除以物体的质量。

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为3N/2kg=1.5m/s²。

根据运动学公式,物体的速度变化量等于加速度乘以时间。

所以,物体在5s后的速度为10m/s + 1.5m/s² * 5s = 17.5m/s。

2. 热学题:一个物体的温度从20摄氏度升高到40摄氏度,如果该物体的热容为500J/摄氏度,求该物体吸收的热量。

解析:物体吸收的热量等于物体的热容乘以温度变化量。

所以,该物体吸收的热量为500J/摄氏度 * (40摄氏度 - 20摄氏度) = 10000J。

3. 光学题: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中,入射角为30度,折射角为20度,求光线在玻璃中的折射率。

解析:根据折射定律,光线在两个介质中的折射率之比等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所以,光线在玻璃中的折射率为折射角的正弦值除以入射角的正弦值。

即,折射率 = sin(20度) / sin(30度) ≈ 0.342。

4. 电学题:一个电阻为10欧姆的电路中,通过一个电流为2安培的电流,求电路中的电压。

解析:根据欧姆定律,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

所以,电路中的电压为2安培* 10欧姆 = 20伏特。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到高一物理练习题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些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们对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还要求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不断练习,学生们可以提高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在解答物理练习题时,学生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高一物理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典型例题

高一物理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典型例题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典型例题[例1]一列火车沿平直轨道运行,先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5min,随即改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min,最后在5min内又前进1000m而停止.则该火车在前25min 及整个30min内的平均速度各为多大?它通过最后2000m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分析]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算出所求时间内的位移或通过所求位移需要的时间,即可由平均速度公式算出平均速度.[解答]火车在开始的15min和接着的10min内的位移分别为:s1=v1t1=10×15×60m=9×103ms2=v2t2=15×10×60m=9×103m所以火车在前25min和整个30min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因火车通过最后2000m的前一半位移以v2=15m/s匀速运动,经历时间为:所以最后2000m内的平均速度为:[说明]由计算可知,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都不相等.[例2]某物体的位移图象如图所示.若规定向东为位移的正方向,试求:物体在OA、AB、BC、CD、DE各阶段的速度.[分析]物体在t=0开始从原点出发东行作匀速直线运动,历时2s;接着的第3s~5s内静止;第6s内继续向东作匀速直线运动;第7s~8s匀速反向西行,至第8s末回到出发点;在第9s~ 12s内从原点西行作匀速直线运动.[解]由s-t图得各阶段的速度如下:AB段:v2=0;[说明]从图中可知,经t=12s后,物体位于原点向西4m处,即在这12s内物体的位移为-4m.而在这12s内物体的路程为(12+12+4)m=28m.由此可见,物体不是作单向匀速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与路程不等.[例3]图1所示为四个运动物体的位移图象,试比较它们的运动情况.[分析]这四个物体的位移图象都是直线,其位移又都随时间增加,说明都向着同方向(位移的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只是其速度的大小和起始情况不同.[答]a、b两物体从t=0开始,由原点出发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在t=0时从位于原点前方s1处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时间t1才开始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中可知,任取相同时间△t,它们的位移△s大小不同:△S c>△S B>△S a>△S d,所以它们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 c>v B>v a>v d.[说明]这四条图线所对应的物体的运动,可以想象为四个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发令枪响,a、b两运动员从起跑线上以不同速度匀速出发.c运动员则“抢跑”——在发令枪响前t0时刻已开始出发,因此在发令枪响时刻(t=0)已跑到正前方s1处.d运动员则反应迟缓,发令枪响后经一段时间t1才开始出发——相当于在发令枪响时(t=0)从位于起跑线后s0处出发的(图2).根据图线斜率的意义可知,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象斜率的大小等于速度,即[例4]对于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则 [ ]A.任意2s内的位移一定等于1s内位移的2倍B.任意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它的路程C.若两物体的速度相同,则它们的速率必然相同,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D.若两物体的速率相同,则它们的速度必然相同,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相等[分析]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v的大小、方向恒定不变,由公式s=vt知,其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又由于速度v方向不变,其轨迹是一条单向的直线,任意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当v1=v2时,表示两者的大小、方向都相同,相同时间内的路程必相等.但当速率|v1|=|v2|时,两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不同,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可以不等.[答] A、B、C.[例5]甲、乙、丙三个物体运动的 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丙物体作加速直线运动B.甲物体作曲线运动[误解]选(B),(C),(D)。

高一物理【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专题练习题

高一物理【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专题练习题

高一物理【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专题练习题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B.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C.v1=2 m/s、v2=-3 m/s,因为2>-3,所以v1>v2D.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解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即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错误;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的大小、方向都不变的运动,B错误;速度是矢量,正、负号表示方向,绝对值表示大小,C错误;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致,D正确。

答案 D2.台风预报是:风暴中心以18 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33 m/s。

报道中的两个速度数值分别是指()A.平均速度,瞬时速度B.瞬时速度,平均速度C.平均速度,平均速度D.瞬时速度,瞬时速度解析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而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时刻或某位置,18 km/h指的是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33 m/s指的是台风登陆时刻的瞬时速度。

故A正确。

答案 A3.在某路段上,分别有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块告示牌,告示牌上各数字的意思是()A.甲是指位移,乙是平均速度B.甲是指路程,乙是平均速度C.甲是指路程,乙是瞬时速度D.甲是指位移,乙是瞬时速度解析甲指路程,乙指瞬时速度,故选项C正确。

答案 C4.短跑运动员在100 m的比赛中,测得他在5 s末的速度是8.7 m/s,10 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3 m/s,此运动员在这100 m中的平均速度是()A.10 m/s B.9.5 m/sC.9 m/s D.10.3 m/s解析 由题意可知,运动员的位移为100 m ,总时间为10 s 。

则平均速度为v =100 m10 s =10 m/s 。

答案 A5.(多选)如图,设游客甲驾车从九华山大门去黄山大门,行程162 km 。

游客乙驾车从黄山大门赶往九华山大门,行程158 km 。

高一物理速度计算题

高一物理速度计算题

高一物理速度计算题
一、题目示例
1. 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_0 = 2m/s,加速度为a= 1m/s^2,求:
- (1)t = 3s时物体的速度v。

- (2)物体速度达到v = 8m/s时所经历的时间t。

解析
- (1)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 = v_0+at,已知v_0 = 2m/s,a =
1m/s^2,t = 3s,则v=v_0 + at=2 + 1×3=5m/s。

- (2)由v = v_0+at可得t=(v - v_0)/(a),已知v_0 = 2m/s,v = 8m/s,a =
1m/s^2,则t=(8 - 2)/(1)=6s。

2. 汽车以v_1 = 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有障碍物,立即刹车,加速度大小为a = 2m/s^2,求汽车刹车后t = 5s时的速度。

解析
- 首先根据速度公式v = v_0+at,汽车刹车到停止所用的时间t_0=(0 -
v_1)/(a)=(0 - 10)/(- 2)=5s(这里加速度a=-2m/s^2,因为是减速运动)。

- 当t = 5s时,汽车刚好停止,所以速度v = 0m/s。

3. 一质点沿直线运动,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2 + 3t)m/s,求t = 2s时质点的速度。

解析
- 已知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v=(2 + 3t)m/s,当t = 2s时,将t = 2代入
v=(2+3t)中,可得v=(2 + 3×2)=8m/s。

高一物理物体运动的速度试题

高一物理物体运动的速度试题

高一物理物体运动的速度试题1.如图所示,一架飞机水平匀速地在一个同学头顶飞过,当他听到飞机的发动机的声音从头顶正上方传来时,发现飞机在他前上方约与地面成60°角的方向上.据此可估算出此飞机的速度约为声速的_________倍.【答案】【解析】因为光速是非常大的,忽略光传播的时间,飞机飞行与声音传播的时间相等,设为t,则飞机飞行的距离为s=v飞t,声音传播的距离是d=v声t.有数学知识可以知道:tan60°= ==,所以飞机的速度是声速的思路分析:根据几何知识可得,然后分别把声音传播的位移表达式,飞机飞行的位移表达式,代入可得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运动的速度的求解,是比较简单的匀速运动的速度求解,夯实基础,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先以速度v1通过前位移,再以速度v2="50" km/h通过剩余的位移,若整个位移中的平均速度为37.5 km/h.则在第一段位移内的速度是多少?【答案】25 km/h【解析】设整段位移为s,通过前位移和后位移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则根据可以解出第一段位移内的速度为:25 km/h.思路分析:根据公式分析,先算出第一段位移的时间表达式,然后再求出整体的平均速度表达式,从而得出第一段位移内的速度表达式,代入数据解题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把握公式的灵活运用,3.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前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3 m/s,后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则整个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A.2.5 m/s B.1.2 m/s C.2.4 m/s D.2.3 m/s【答案】B【解析】设两地之间的位移为s,前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v2,则整个位移内的平均速度v为:思路分析:两地之间的位移为s,前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v2,则整个位移内的平均速度v为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将位移平分为两段,然后求解整个位移的平均速度,结果可以当做一个结论来使用4.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从原路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率是v1,下山的平均速率是v2,则往返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A.B.C.0,D.0,【答案】D【解析】由于此人爬山往返一次位移为0,平均速度v=0.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路程为山脚到山顶距离的2倍,取山脚到山顶距离为s,则平均速率思路分析:平均速度是物体所经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此人爬山往返一次位移为0,平均速度v=0.平均速率是物体所经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根据定义分析试题点评:本题即考查了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又区分了两者的概念,是一道典型的区分概念题目5.图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1-4-4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340 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____________,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____m/s.【答案】17 m 17.9【解析】设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时离测速仪的距离分别是s1、s2,则有2s1-2s2=vΔt′,其中Δt1=="0.1" s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前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s1-s2=17 m.已知测速仪匀速扫描,由题图可以求出汽车前进(s1-s2),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为Δt2=Δt- =(1.0-)s="0.95" s,汽车运动速度为="17.9" m/s.思路分析: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时离测速仪的距离分别是则有汽车运动速度为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公式的运用,是一道很经典的题目,关键是公式的灵活运用6.下列速度指瞬时速度的是()①子弹出膛的速度②足球被踢出时的速度③火车通过甲、乙两地间的速度④子弹头过某点的速度.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子弹出膛的速度是指子弹经过枪口时的速度;故为瞬时速度;故①正确;足球被踢出时的速度为一瞬间的速度;故为瞬时速度;故②正确;经过一段过程的速度为平均速度,则火车通过甲、乙两地间的速度为平均速度;故③错误;子弹头过某一点的速度为某一瞬间的速度;故为瞬时速度;故④正确;故选A。

高一物理力学基础练习题与答案

高一物理力学基础练习题与答案

高一物理力学基础练习题与答案1. 题目:一个质量为2 kg的物体,受到一个5 N的力,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将已知的数值代入公式,可得:5 N = 2 kg × a,解得 a = 2.5 m/s²。

2. 题目:一个小球,以10 m/s的速度水平抛出,求小球飞行10 s后的水平位移。

答案:小球水平抛出时的速度即为水平速度,所以小球飞行10 s后的水平位移为:10 m/s × 10 s = 100 m。

3. 题目:一个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00 N/m,质量为2 kg的物体悬挂在弹簧上,求物体的振动周期。

答案:弹簧振动的周期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到:T = 2π√(m/k),将已知的数值代入公式,可得:T = 2π√(2 kg/200 N/m) ≈ 2.83 s。

4. 题目:一个10 kg的物体受到一个30 N的水平力,摩擦系数为0.2,求物体的加速度和摩擦力。

答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 ma,将已知的数值代入公式,可得:30 N = 10 kg × a,解得 a = 3 m/s²。

摩擦力由摩擦力公式计算得到:f =μN,其中 N为物体的重力,N = mg,代入数值可得 f = 0.2 × 10 kg ×9.8 m/s² = 19.6 N。

5. 题目:一个质量为5 kg的物体,由静止开始受到一个斜向上的3N力,与水平面夹角为30°,求物体的加速度。

答案:将斜向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力,水平分力为3N × cos(30°) ≈ 2.598N,竖直分力为3N × sin(30°) ≈ 1.5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竖直方向的合力为物体的重力,即5 kg × 9.8 m/s² ≈ 49N。

因此竖直方向上的合力为 1.5N - 49N = -47.5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练习题——求物体的速度
1. 题目描述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匀速直线运动,在10秒内行驶25米的距离。

求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2. 解题思路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使用速度的定义公式来求解。

速度(v)的定义公式为:
v = s / t
其中,
- v表示速度,单位是m/s(米每秒);
- s表示物体所运动的距离,单位是m(米);
- t表示物体所运动的时间,单位是s(秒)。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将s设为25m,t设为10s,代入速度的定义公式求解出物体的速度。

3. 计算过程
通过代入速度的定义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速度:
v = 25m / 10s = 2.5m/s
4. 结论
根据计算结果,物体的速度为2.5m/s。

即该物体在10秒内以2.5m/s的速度匀速运动。

5. 总结
求解物体的速度是物理中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速度的定义以
及计算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给定的信息代入速度的
定义公式进行计算。

在解题时需要注意单位的转换,保持计算过程
的准确性。

通过这道练习题的求解,我们加深了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并锻炼了运用速度的定义公式进行实际计算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