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高分子材料学

高分子材料学

一、名词解释1、药用高分子材料学:是研究药用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工艺性能及用途的理论和应用的专业基础学科。

2、聚集态结构:是指高分子材料整体的内部结构,包括晶态结构、非晶态结构、取向结构和织态结构等。

3、生物降解:是指聚合物在生物环境中大分子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产生碎片或其他降解产物的现象。

4、生物溶蚀:水不溶性的高分子制品在溶液中因所含的单体、低聚物等溶解丧失而引起的聚合物质量的损失。

仅发生在表面的侵蚀称表面侵蚀或非均相侵蚀,发生在整体材料的称为均相侵蚀。

5、水凝胶:是指一种在水中能显著溶胀、保持大量水分的亲水性凝胶,为三维网络结构。

6、淀粉糊化:淀粉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现象。

7、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类带有功能基团的不溶性惰性高分子材料,可以再生,反复使用,不被生物体吸收。

有三部分组成:具有三维空间立体结构的网状骨架;与网状骨架载体主链以共价键结合的活性基团;与活性基团以离子键键合的带相反电荷的活性离子。

8、水分散体:是指以水为分散剂,聚合物以直径约50nm ~ 1.2μm的胶状颗粒悬浮的具有良好物理稳定性的非均相系统,其外观呈不透明的乳白色,故也称为乳胶。

9、取代度:DS,是指被取代羟基数的平均值。

10、反应度:DR,是指与每个葡萄糖单体反应的环氧烃的平均摩尔数。

11、增塑剂的意义和种类。

意义:增塑剂分子插入聚合物分子间,削弱链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加聚合物柔性,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软化温度等,以改善聚合物制品的柔软性、弹性、抗冲击性和耐寒性。

种类:常用的增塑剂有邻苯二甲酸酯、磷酸酯、脂肪族二元酸酯、枸橼酸酯和聚氧乙烯类等。

12、明胶P175药用明胶按制法分为酸法明胶和碱法明胶。

酸法:原料一般是猪皮,等电点在pH7 ~ 9碱法:把原料浸泡在15~20℃的氢氧化钙中1~3个月,等电点比酸法低,可低到pH4.7~5.3 性质:①明胶遇冷水会溶胀应用:①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硬胶囊、软胶囊以及微囊的囊材。

高分子材料名词解释

高分子材料名词解释

第一章1.高分子化合物(macromolecules):以共价键连接若干个重复单元所形成的以长链结构为基础的大分子量化合物。

P82.聚合度(degree of polymerization,DP):聚合物中所含各同系分子重复单元数的平均值。

根据测定或计算方法的不同,得到的平均值的大小和含义有所不同。

P93.交联(cross link):由线型或支化高分子转变成网状高分子的过程。

4.端基(terminal group):高分子链终端的化学基团,虽然端基在高分子链中所占的量很少,但是端基可以直接影响高分子链的性能,尤其是热稳定性。

5.柔性(flexibility)指由于内旋转而使高分子链表现不同程度卷曲的特性。

6.分子间作用力(intermolecular force)指非键合原子间、基团之间和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包括范德华力与氢键。

7.内聚能(cohesive energy)将液态或固态中的分子转移到远离其邻近分子(气化或溶解)所需要的总能量。

内聚能是分子与分子间的结合能。

8.内聚能密度(cohesive energy density, CED):单位体积的内聚能。

第二章1.链锁聚合(chain reaction polymerization):整个聚合反应是由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等基元反应组成。

其特征是瞬间形成分子量很高的聚合物,分子量随反应时间变化不大,反应需要活性中心。

P332.逐步聚合(step reaction polymerization):反映大分子形成过程中的逐步性,反映初期单体很快消失,形成二聚体、三聚体等低聚物,随后这些低聚物间进行反应,分子量随反应时间逐步增加。

P333.引发剂(initiator)是在一定条件下能打开碳–碳双键,使链引发、增长进行链锁聚合的化合物。

4.阻聚剂(Inhibitor):自由基与某些物质反应形成稳定的分子或稳定的自由基,使聚合速率下降为零的物质。

5.触变性(thixotropy)指物理凝胶受外力作用(如振摇、搅拌或其他机械力),网状结构被破坏而变成流体,外部作用停止后,又恢复成半固体凝胶结构,是一种凝胶与溶胶相互转化的过程。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名词解释(共篇)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名词解释(共篇)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名词解释(共9篇) 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药用高分子材料:主要指在药物制剂中应用的高分子辅料及高分子包装材料。

2.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主要介绍一般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药剂学中常用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制备、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功能与应用。

3.药用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经过合理的安全评价的不包括生理有效成分或前体的组分。

广义上指将药理活性物质制备成药物制剂的各种添加剂,若为高分子则称为药用高分子辅料。

4.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分子量很高并由多个重复单元以共价键连接所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5.单体:必须含有能使链增长活性中心稳定化的吸电子基团6.聚合度:大分子重复单元的个数7.重复单元:重复组成高分子的最小的结构单元。

7.结构单元: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出现的以单体结构为基础的原子团8.均聚物:在合成高分子时,由一种单体成分反应生成的聚合物。

9.共聚物: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单体或聚合物反应得到的高分子。

10.高分子链结构:单个高分子链中原子或基团间的几何排列11.近程结构:单个大分子链结构单元的化学结构和立体化学结构,又叫一次结构或化学结构12.远程结构:单个分子在整个分子链范围内的空间形态和构象,又叫二次结构13.聚集态结构:单位体积内许多大分子链之间的排列、堆砌方式,也称三次结构14.键接顺序:是指高分子链各结构单元相互连接的方式.15.功能高分子:具有特殊功能与用途但用量不大的精细高分子材料。

16.线型高分子:每个重复单元仅与另外两个单元相连接,形成线性长链分子。

17.支化高分子:当分子内重复单元并不都是线性排列时,在分子链上带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分枝,这类高分子称为支化高分子18.支链:支化高分子链上带有的长短不一的分枝称为支链。

19.体型高分子或网状高分子:线型高分子或支化高分子上若干点彼此通过支链或化学键相键接可形成一个三维网状结构的大分子,称为体型高分子或网状高分子。

高分子材料 名词解释

高分子材料 名词解释

1、工程塑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能够经受较宽的温度变化范围和较苛刻的环境条件,并在此条件下长时间使用,可作为结构材料。

2、熔体流动指数(MFI):在规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试样熔体每10min通过标准出料模孔的总重量(克)。

单位:g/10min。

3、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例如溶剂、氧气等),因为塑料材料加工过程中有残余内应力存在,使得材料在远远低于屈服应力值时就发生了开裂的现象称为环境应力开裂。

4、热塑性弹性体是指在常温下具有橡胶的弹性,高温下具有可塑化成型的一类弹性体材料。

5、环氧树脂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团的线性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6、反增塑现象:当增塑剂加入到聚合物中时,正常情况下,他们能降低弹性模量,降低拉伸强度和增加伸长率。

但有时加入少量增塑剂却往往会出现树脂硬化的现象,即反增塑。

7、润滑剂协同效应:在PVC加工中,加入适量合适的润滑剂,不仅可以降低树脂熔融前和熔融后分子间以及加工树脂熔体与加工设备间的相互摩擦,改善树脂的熔融流动性及摩擦生热的降低,还有效地防止由此引起的树脂热降解,起到热稳定的协同作用。

8、维卡温度(维卡软化温度),是指测定高分子材料在合适的液体传热介质中,在一定的负荷、一定的等速升温条件下,试样被1毫米2压针头压入1毫米时的温度。

9、(1)合成树脂是将有机原料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而得的,一类具有类似天然树脂性能的高分子量的聚合物,是一种无定形的半固体或固体有机物。

(2)塑料是以合成(或天然)树脂为基础,再加入塑料助剂(如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交联剂及其它添加剂),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过模塑而成型的产物。

10、硫化指的是橡胶胶料通过生胶分子间交联,生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硫化胶的过程。

11、(1)热固性树脂:树脂加热后产生化学变化,逐渐硬化成型,再受热也不软化,也不能溶解。

(2)热塑性树脂:是具有受热软化、冷却硬化的性能,而且不起化学反应,无论加热和冷却重复进行多少次,均能保持这种性能。

高分子材料学

高分子材料学

高分子材料学高分子材料学是一门研究以碳链为主体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的学科,它主要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质,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和应用等方面。

高分子材料是由一种或多种低分子化合物(单体)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它具有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高分子材料通常具有高分子量、可塑性、可加工性和多样化的物化性质等特点。

在高分子材料学中,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单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合成出具有不同性质和用途的高分子材料。

例如,通过改变单体的种类和比例,可以合成硬性高分子材料,如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通过引入橡胶弹性体,可以合成弹性高分子材料,如橡胶;通过引入交联剂,可以合成交联高分子材料,如硅橡胶和聚氨酯;通过引入功能单体,可以合成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如光敏高分子材料和电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工程领域中,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纤维素制品和涂料等。

在电子领域中,高分子材料被应用于导电材料、绝缘材料和光电材料等。

在医药领域中,高分子材料被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生物降解材料和组织工程等。

此外,高分子材料还可以用于环境保护、能源领域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等。

在高分子材料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开发新的高分子材料,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他们通过改变材料的组成和结构,优化材料的性能和功能,提高材料的可持续性和可回收性。

此外,科学家们还致力于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技术,以实现高分子材料的产业化生产。

总之,高分子材料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高分子材料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功能将不断提升,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科技和生活便利。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1、 织态结构:在聚合物中掺杂添加剂或其他杂质,或将性质不同的两种聚合物混合起来成为多组分复合材料,这种不同聚合物之间或聚合物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堆砌排列称织态结构。

2、 玻璃化转变温度:聚合物从玻璃态到高弹态之间的转变称为玻璃化转变,对应的转变温度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以Tg 表示。

3、 逐步聚合反应:逐步聚合反应反映大分子形成过程中的逐步性。

反应初期单体很快消失,形成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等低聚物,随后这些低聚物间进行反应,相对分子质量随反应时间逐步增加。

在逐步聚合全过程中,体系由单体和相对分子质量递增的一系列中间产物所组成。

绝大数的缩聚反应属逐步聚合反应。

4、 凝胶点:体型缩聚反应的特点是当缩聚反应进行到一定反应程度时,反应体系的粘度突然增加,出现凝胶现象,产生既不溶解也不熔融的体型高聚物,此时的反应程度为凝胶点。

5、 粘弹性:粘弹性是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性质之一,是指聚合物既具有粘性又具有弹性的性质,实质是聚合物的力学松弛行为。

6、 弹性模量:弹性模量=应力/应变 材料受力方式不同,对于理想的弹性固体,应力σ与应变ε成正比,即服从虎克定律:E=【σ/ε】ε→0 =【(F /Ao)/(△l/lo)】△l→0 式中:E为比例常数,称为弹性模量,或杨氏模量,简称模量,反应高聚物的硬度或刚性,E越大,刚性越大,越不易变形。

Ao是表面积;F是不断在改变的力;△l为系统厚度的改变值;lo是系统原有厚度。

7、 内耗:如果形变的变化落后于应力的变化,发生滞后损耗现象,则每次循环变化中要消耗功,称为内耗。

聚合物的内耗大小与聚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同时还受温度的影响。

8、 蠕变:在一定温度和应力作用下,材料的形变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现象称为蠕变。

一切集合物在形变时都有蠕变现象,蠕变和应力松弛一样,都是因为分子间的黏性阻力使形变和应力达到平衡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蠕变是松弛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9、 昙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上升而加大,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浑浊,甚至产生分层,但冷却后又可恢复澄明。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及填空题

高分子化学名词解释及填空题

一、名词解释1.高分子:高分子也叫聚合物分子或大分子,具有高的相对分子量,其结构必须是由多个重复单元所组成。

2. 单体:能够进行聚合反应,并构成高分子基本结构组成单元的小分子。

3. 结构单元:在大分子链中出现的以单体结构为基础的原子团称为结构单元。

4. 共聚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则称为共聚物。

5. 加聚反应:烯类单体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称为加聚反应,反应产物称为加聚物。

6. 缩聚反应:是缩合反应多次重复结果形成聚合物的过程,兼有缩合出低分子和聚合成高分子的双重含义,反应产物称为缩聚物。

7. 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是指高聚物材料整体的内部结构,即高分子链与链之间的排列和堆砌结构。

分为晶态、非晶态、液晶态。

8. 官能度:一分子中能参加反应的官能团的数目叫官能度9. 平均官能度:每一分子平均带有的基团数。

10. 反应程度:参加反应的基团数占起始基团数的分数。

11. 转化率:参加反应的单体量占起始单体量的分数12. 两者区别: 转化率是指已经参加反应的单体的数目, 反应程度则是指已经反应的官能团的数目, 如:一种缩聚反应,单体间双双反应很快全部变成二聚体,就单体转化率而言,转化率达100%;而官能团的反应程度仅50%13. 凝胶化现象:体系粘度突然急剧增加,难以流动,体系转变为具有弹性的凝胶状物质,这一现象称为凝胶化。

14. 凝胶点:开始出现凝胶化时的反应程度(临界反应程度)称为凝胶点,用Pc表示,是高度支化的缩聚物过渡到体型缩聚物的转折点。

15. 引发剂:自由基聚合引发剂通常是一些可在聚合温度下具有适当的热分解速率,分解生成自由基,并能引发单体聚合的化合物。

16. 引发剂半衰期: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7. 引发剂效率:引发剂用来引发单体聚合的部分占引发剂分解或消耗总量的分数。

18. 自动加速现象:随着反应进行,体系的粘度增大,活性端基可能被包埋,双基终止困难,速率常Kt下降,聚合反应速率不仅不随单体和引发剂浓度的降低而减慢,反而增大的现象。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
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结构、性质和行为的物理学分支。

以下是一些高分子物理的常见名词解释:
1. 高分子:由数个重复单元组成的大分子,通常由合成或天然材料制成,如塑料、橡胶、纤维等。

2. 分子量:高分子化合物中分子的重量,可以使用数量单位如摩尔质量或克/摩尔来表示。

3. 结晶度:高分子材料中结晶部分的比例,高结晶度意味着高分子链有序排列,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4. 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分子材料由玻璃态变为橡胶态的温度,通常以Tg来表示。

5. 弹性模量:衡量高分子材料恢复形变能力的物理量,描述了材料的刚度和形变程度。

6. 熔融温度:高分子材料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通常以Tm
来表示。

7. 热分解温度:高分子材料在高温下分解的温度,表示材料的热稳定性。

8. 力学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质,如拉伸强度、弯曲刚度、韧性等,决定了材料在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性能。

9. 粘弹性:高分子材料同时表现出粘性和弹性特性的能力,即在受力后能够部分恢复形变。

10. 层状结构:高分子材料中分子链在水平方向上堆叠形成层状结构,可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透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材加入适当助剂,经过混炼的能够进行成型加工的材料。

2.高分子化合物:是指那些众多原子或原子团主要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1万以上的化合物3.重复单元:在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上重复出现的、组成相同的最小基本单元4.结构单元:重复单元中包括的更小的不能再分的结构单位。

5.聚合度:即聚合物大分子链所含结构单元数目的平均值。

6.分散性:聚合物通常由一系列相对分子量不同的大分子同系物组成的混合物,用以表达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大小不一的专业术语7.连锁聚合:活性中心引发单体并迅速连锁增长的聚合反应8.逐步聚合:无活性中心,单体官能团之间相互反应而使分子链逐步增长的聚合反应9.加聚反应:烯类单体经过加成而聚合起来的反应10.缩聚反应:单体经过多次缩合而聚成的大分子反应产物,并伴随小分子生成的反应。

11.热塑性聚合物:聚合物大分子之间以物理力聚而成,加热时可熔,并能溶于适当溶剂中的聚合物,受热时可塑化,冷却时可固化成型。

12.热固性聚合物:加热条件下发生了交联反应,形成了网状或体型结构,再加热时不能熔融塑化,也不能溶于溶剂,这类聚合物称为热固性聚合物。

13.聚合反应:由低分子单体合成聚合物的反应14.自由基聚合:用自由基作为活性中心引发,使链增长自由基不断增长的聚合反应15.诱导效应:有机分子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16.诱导分解:诱导分解实际上是自由基向引发剂的转移反应:其结果是引发剂效率降低17.笼蔽效应:在溶液聚合反应中,浓度较低的引发剂分子及其分解出的初级自由基,始终处于含大量溶剂分子的高粘度聚合物溶液的包围之中:一部分初级自由基无法与单体分子接触而更容易发生向引发剂或溶剂的转移反应,从而使引发剂效率降低18.半衰期:在一定的温度下,引发剂分解至起始浓度一半时所需的时间,用于衡量引发剂活性或反应速率的大小19.引发效率:引发聚合的这部分引发剂占引发剂分解消耗总量的分率称为引发剂效率20.自由基寿命:自由基从产生到引发单体聚合形成聚合物的这段时间。

21.官能度:一分子聚合反应原料中能参与反应的官能团数称为官能度。

22.平均官能度:单休混合物中每一个分子平均带有的官能团数。

即单体所带有的全部官能团数除以单体总数23.线形缩聚:在聚合反应过程中,如用2-2或2官能度体系的单体作原料,随着聚合度逐步增加,最后形成高分子的聚合反应。

24.体形缩聚:参加反应的单体,至少有一种单体含有两个以上的官能团,反应中形成的大分子向三个方向增长,得到体型结构的聚合物的这类反应。

25.偶合终止:自由基终止方式之一,又称联合终止,是指两个链自由基相互结合的终止。

自由基配对两个活泼自由基以共价键相结合,形成没有活性的饱和分子的反应。

26.歧化终止:是某自由基夺取另一自由基的氢原子或其他原子而终止的方式。

歧化终止的结果,大分子的聚合度与链自由基的结构单元数相同,每个大分子只有一端是引发剂残基,另一端为饱和或不饱和,两者各半。

27.疑胶化现象:体型缩聚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体系粘度将急剧增大,迅速转变成不溶、不熔、具有交联网状结构的弹性凝胶的过程,即出现凝胶化现象,28.凝胶点:多官能团单体聚合到某一程度,开始交联,粘度突增,气泡也难上升,出现了凝胶化现象凝胶,这时的反应程度称作凝胶点,用 Pc 表示。

29.无规预聚物:预聚物中未反应的官能团呈无规排列,经加热可进一步交联反应,这类预聚物称做无规预聚物。

30.结构预聚物:具有特定的活性端基或侧基的预聚物称为结构预繁物。

结构预聚物往往是线形低聚物,它本身不能进一步聚合或者交联。

31.平衡常数:在特定物理条件下,可逆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与反应物的浓度乘积比或反应产物与反应物的浓度比,用符号“ K ”表示32.自动加速现象,当聚合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体系粘度增加而导致的聚合速率显著上升、分子量变大的现象33.动力学链长,在聚合动力学研究中,常将一个活性种(自由基或离子)从引发开始到链终止所消耗的单体分子数定义为动力学链长34.界面聚合:是指将两种互相作用而生成高聚物的单体分别溶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通常是水和有机溶剂)中,形成水相和有机相,当两相接触时,在界面处发生聚合而生成高聚物的一种聚合方法。

界面缩聚限用活性高的单体,室温下就能聚合。

界面缩聚属于扩散控制,应有足够的搅拌强度,保证单体及时传递。

35.聚合物的无规降解:是指聚合物在热的作用下,大分子链发生住意断裂,使聚合度降低,形成低聚体,但单体收率很低(一般小于3%)的热降解。

36.胶束成核:是指经典乳液聚合体系选用水溶性引发剂,在水中分解成初级自由基引发溶于水的微量单体,在水相中增长成短链自由基,难溶于水的单体其短链自由基只增长少数单元(<4),就被沉析出来,与初级自由基一起被增溶胶束捕捉,引发其中的单体聚合而成核的过程。

37.均相成核:是指在过饱和溶液,组成沉淀物质的离子(又称构晶离子) ,由于静电作用而缔合,自发的形成晶核的过程。

一般而言,均相成核的能力(形成晶核的数目)是随着溶液过饱和程度的增大而增大的38.反应程度:是参与反应的基团数与起始基团数之比,是高分子缩聚反应中用以表征应反应深度的量。

39.转化率:指反应了的单体分子数与起始单体数之比,40.恒比点:r1r2<1而 r1<1、r2<1,共聚曲线与对角线有一交点,该点的共聚物组成与单体组成相等,该点称作恒比点41.竞聚率:是均聚和共聚链增长常数之比,r1=k11/k12,r2=k22/k2142.前末端效应:指自由基活性端的倒数第二个结构单元,带有位阻或极性较大的基团的烯类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时,前末端单元对自由基将产生一定的作用,成为前末端效应43.Q-e概念:Q-e公式将自由基同单体的反应速率常数与共轭效应,记性效应相联系起来,可用来估算竞聚率,其中P1Q2表示自由基1和单体2的活性,e1e2表示1自由基和单体2的极性大小。

44.共聚合: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共同参与的连锁聚合反应,形成的聚合物中含有两种或多种单体单元45.本体聚合:不加入其他介质,体系仅有单体和少量引发剂组成的聚合46.悬浮聚合:指单体小液滴悬浮在水中的聚合方法,该体系一般由单体,油溶性引发剂,水,分散剂组成47.溶液聚合:指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的聚合,体系一般由单体,引发剂,溶剂组成48.乳液聚合:在乳化剂和搅拌作用下,单体在水中分散成乳胶液状态的聚合,体系一般由单体,水,水溶性引发剂和乳化剂组成49.临界胶束浓度:在乳液聚合中,乳化剂分子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50.乳化剂:是一类可使互不相溶的油和水转变成难以分层的乳液的物质,属于表面活性剂,乳液聚合中常用水溶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1.引发剂:分子结构上具有弱键,易分解产生自由基而后引发单体聚合的物质。

52.悬浮剂:一类能将油溶性单体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悬浮质的物质53.熔融聚合:聚合体系中只加入单体和少量催化剂,不加任何溶剂,聚合过程中原料单体生成的聚合物始终处于熔融状态54.活性聚合:是指在适当的合成条件下,无链终止与链转移反应,活性中心浓度保持恒定的时间比完成反应所需时间长数倍的聚合反应55.离子聚合:聚合物的一种或几种单体在引发剂的作用下,按离子型活性中心反应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过程56.阴离子聚合活性聚合:由链引发、链增长和链终止三个基元反应组成,如聚合体系纯净、无质子供体,阴离子聚合可控制其终止反应,这种无终止、无链转移的聚合反应即为阴离子活性聚合。

57.化学计量数聚合:通过定量计算加入引发剂和单体,从而得到预期聚合度和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反应58.配位聚合:是指烯类单体的碳一碳双键首先在过渡金属引发剂活性中心上进行配位、活化,随后单体分子相继插入过渡金属一碳键中进行链增长的过程,又称络合聚合反应。

59.定向聚合:单体经过配位,络合活化,插入增长等形成立体规整聚合物的过程60.立体异构:是由于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构型,称为立体异构61.在聚合过程中,可以将 X 基团按不同方向放置在碳-碳骨架上。

它们排列的顺序被称为“成规度”。

带有侧基的聚合物随机分布于碳-碳骨架两侧的称为无规聚合物。

侧基都在同一侧的聚合物称为等规聚合物,而侧基有规则交替的分子称为间规聚合物。

62.无规聚合物:如果聚合物分子主链结构中重复单元的组成结构呈无规则排列,既为无规聚合物63.茂金属催化剂,是由五元环的环戊二烯基类、IVB族过渡金属、非茂配体三部分组成的有机金属络合物的简称64.ziegIer-Natta 引发剂:两组分最初为三氯或四氯化钛和三烷基铝,前者是阳离子引发剂,后者是阴离子引发剂.65.聚合上限温度:单体合成聚合物过程的极限温度,高于此温度,聚合就无法进行。

66.立构规整度:立构规整聚合物的质量占总聚合物质量的分率。

67.碳纤维:由腈纶或黏粘纤维作为原料经高温碳化而成的,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石墨化纤维。

68.概率(几率)效应:聚合物相邻侧基作无规成对反应时,中间往往留有未反应的孤立单个基团,最高转化程度因此受到限制69.临近基团效应:高分子原有基团或反应后形成的新基团的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以及电子的静电作用,均可能影响到临近基团活性和基团的转化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