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Ⅰ.描写方式: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一&8226;侧面描写1.渲染烘托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声”来反衬“庭阶寂寂”的还有用事物状态(或说情态)来渲染的情况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前两句写作者此番归来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2.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二.正面描写1.动静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2.虚实结合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3.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4.观察角度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5.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和刻画的方法如元稹(唐)《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里,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此时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环顾左右,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闲坐无聊,一个个数说着玄宗昔时的繁华盛世此诗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写宫女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又如唐代诗人李端《听筝》:“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时时误拂弦”的细节,把“欲得周郎顾”的微妙心理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虚实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Ⅱ.答题模式:(1)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的(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Ⅲ.实战练习:(晚练完成前4题,其余作为课外补充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御街行&8226;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吾[注]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读张舜民(宋)《村居》,完成下面两题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2)分析此诗主要用来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读欧阳修的《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体会其首句运用色彩渲染的描写方法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8226;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技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词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 说你的理由。
〖试题透视〗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 妙变化,耐人寻味。问题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从什么 转达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 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 的赏析。
〖试题透视〗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 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 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 人非”。下片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想借游览 以排遣凄楚的心情,有泛舟双溪的想法。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 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又预料到愁重 舟轻,不能承载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参考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 “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触景生 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自身的孤独寂寞、 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 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寓情于景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 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 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 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 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2、对比
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生查子〃元夕 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 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 湿春衫袖。
上阕写去年元夜时的幸福欢乐,下阕写 今年元夜时的苦闷伤感,对比鲜明,突 出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悲伤情怀。
课内自练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6、色彩的渲染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具体的赏析。
参考答案: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 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 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7、点面结合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课外练习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Ⅰ)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 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4、抑扬结合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 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 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用了何种艺术手法来描写少妇的什么情感?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 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 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 怨”的主题。
试简析词中刻画主人公形象的手法。
【答案】诗人通过描写主人公闲逗鸳鸯、揉搓杏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诗歌的表达技巧例析之表达方式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五种。

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2)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因为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一)诗歌中的表达方式1.记叙: 2.议论※叙议结合(先记叙后议论)3.描写:(1)间接描写即侧面描写或烘托或衬托,用一事物暗示另一事物。

侧面描写就是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2)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3)白描(4)细节描写即对细小情节的描写。

它的作用在于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突现作品的主题,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6)点面结合(7)虚实结合,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8)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9)描写景物的角度:1远近、高低、仰视、俯视、平视、远看、近观等。

2形状、声音、色彩、情态等。

3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4还有动与静、点和面、明和暗、繁笔与简笔等。

(常两两结合、对比、映照)4.抒情: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或借景抒情而情景交融)情因景生②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而情景交融)景随情移3触景生情※景的哀乐与情的哀乐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

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③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象征手法)④借古抒情(怀古伤今、借古喻今)(二)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拟、比喻、对比、借代、夸张、对偶、互文、用典、双关、反复、排比等。

1、比拟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常见有拟人与拟物两种类型。

2、比喻比喻的基本修辞作用是能够使表现的内容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中,抒情手法是一种表现技巧。

直接抒情是其中一种方式,通过直接表达内心情感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另一种方式是间接抒情,其中借景抒情是最常见的方式。

借景抒情可以通过让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来表达情感,或者在诗的结尾以景物代替情感,使得诗歌留下余韵。

此外,托物言志也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式,通过将思想寄托于物品来表达情感。

在描写手法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两种常见方式。

正面描写可以通过白描、工笔和渲染等方式来表现形象,而侧面描写则是通过配合其他事物来烘托所需要的对象。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描写手法,通过将两个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来突出所需要的对象。

衬托则是通过正衬或反衬来突出所需要的对象。

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也是常用的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可以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等方式来表现形象。

写景角度方面,可以从远近、上下、俯仰等观察角度来描写景物,也可以从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角度来描写景物。

同时,也可以通过形声色摹形拟声绘色等方式来渲染色彩,或者通过动态、静态、虚实等方式来表现景物的特点。

修辞手法方面,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和用典等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托物言志是诗人通过描写事物表达内心感受、态度、志向等。

这里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2.用典故抒情是指借用过去的典故来表达情感。

3.寓情于事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叙事中。

4.借古讽今包括借古喻今、借古伤今、怀古凭吊、咏史怀古、借古抒怀等。

5.对写法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

诗人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展开想象,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想念自己,以此来表达思念之情。

6.篇章结构主旨技巧手法包括XXX、想象、象征、悬念、首句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重章叠句、层层深入、对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首尾照应、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写景方式:八个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写景方式:八个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写景方式:八个结合一、正侧结合正侧结合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从与景物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写边地天气寒冷就运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

“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来得早,“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之大,在正面描写风猛雪大之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严寒,“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将军和都护的“铁衣冷难着”,居然拉不开角弓。

接着又正面描写酷寒恶劣的天气,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的冬云浓重稠密。

而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一动也不动了,这一生动细节再次从侧面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二、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构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色结合声色结合是指诗人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从色彩和声音等角度展现景物特点的写景方法,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能让读者如临其境。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入凄美意境的。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分析
本诗是 如何表现社日热闹的。 【参考答案】本诗写社
社 日 日,不写正面写侧面, 王驾 通过家家半掩扉、扶得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醉人归的生活细节,表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现社日的热闹和节日村 [注释] (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民的快乐,笔墨极少而 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 内容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5、白描 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 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 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 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 “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 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练习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从动静 【参考答案】 一二句以“水面平”“ 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 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 雨后池上 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 刘攽 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 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 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评 价 顺 水 又 顺 风 跨 过 技 巧 这 道 关 虚 实 结 合 更 鲜 明 细 节 精 心 显 真 情
侧 陪 正 面 静 衬 动
描 写 手 法 妙 处 多
考 纲 要 求 烂 心 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在诗歌鉴赏时考描写,主要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命题。

(一)基本概念:1、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析】此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2、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例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析】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例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二)考试重心高考主要在正面描写的几个角度上命题。

(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分类说明: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例2:《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例3: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例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3)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①相反相成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相辅相成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典型例题】例题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

答题指要: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

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

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

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

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4)“虚”与联想、想象“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

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

例1:“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析】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

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

“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例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2、动静结合(1)基本概念动静结合——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就成为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例1:“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析】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

例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析】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例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析】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例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析】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既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

《山居秋暝》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有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例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析】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

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

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

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