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

合集下载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与重大意义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与重大意义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与重大意义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对鲁迅杂文的意义,可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及时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做出反应与评判,如鲁迅自己所说的,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也就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是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同时,因为对民俗、民魂、民性、民情有真实生动的描绘,又可看做是一部活的中国的“人史”。

要知人论世,最好读鲁迅杂文。

其二,鲁迅杂文是未经规范的自由的文体,充分发挥了鲁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是极具个人性又有现代性特征的艺术品。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首先应理解鲁迅作为一个思想独立而深刻的战士,其人其文所具有的反叛性与异质性。

然后可以从五个方面概括鲁迅杂文思想与艺术的特征。

第一是批判性、否定性与攻击性,源于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使命的理解,即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的弊病与思想文化的困境,也源于鲁迅“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

第二是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的犀利与刻毒。

批判锋芒常指向人们习以为常的病态心理,把国人的落后根性看得太透彻了。

而且思维也总是另辟蹊径,对读者的惯性思维构成挑战。

第三是“贬锢弊常取类型”,抓住本质勾勒社会相类型形象(共
名)。

第四是主观性,释愤抒情,无不是作者的心灵歌哭。

第五是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杂文语言,常用“拗体”,突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

总之,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体会鲁迅的人格与精神,才能真正读懂鲁迅的杂文。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而他的杂文作品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思考和文艺创新性质的文学体裁。

鲁迅的杂文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

他的杂文从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的角度去探讨和描摹,从而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艺术经典。

例如《伪自由书·序》中所写,“尊重人的自由,是常常认为民主的各界共同之点”。

这一语句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态度,也蕴含了关于人类自由的价值理念。

其次,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利用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社戏》中写到,“痴人谈梦的时节,这场饶了的社戏,,还有玩饥抱饱的农民和青年。

”这一段文字将社会底层人物的人道主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呈现出社会现实的残酷面貌。

最后,鲁迅的杂文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动性。

他通过尖锐的批判和严厉的斥责,针砭时弊、直指社会弊病,有力地呼吁着人们要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

例如,《狂人日记》中“我不能够变成别的,只能够‘疯’”这一语句,反映了主人公对现实无望的绝望和对社会弊病的控诉。

总之,鲁迅的杂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而不可替代的印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成就了一个文学经典。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杂文作品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鲁迅杂文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他关注社会现实,呼吁人们改变现状,反对封建主义、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

他的杂文作品大都表达了强烈的思想观点,有深刻的批判意义,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警醒。

第二,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语言简练、深刻,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他采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第三,鲁迅杂文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他关注人的生存和尊严,批判社会不公和人类的苦难。

他的杂文作品充满了人文精神,是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和关注。

第四,鲁迅杂文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他的作品反映了民族历史的重要时期和社会变革的深刻内涵,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遗产。

总之,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才华,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遗产。

他的杂文作品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 -。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文档

略论鲁迅杂文的修辞艺术鲁迅的杂文,幽默、犀利、辛辣、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鲜明的特色,都与其运用讽刺的艺术密不可分。

讽刺在鲁迅的杂文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讽刺技巧娴熟的运用,使他的杂文达到了无人企及的最高峰,而他的讽刺艺术优势主要是通过夸张、反语、比喻、对比、仿词等修辞手段来实现的,下面试做赏析:1、夸张鲁迅认为,夸张决不能脱离现实,是将平常的不合理的人和事,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出这些人和事的真实来使人觉得可笑,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如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将“死抱着文学不放的”第三种人,夸张地说是“恰如用自己的手拨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

”这种夸张把那些认为文学可以超越阶级的第三种人的不符合现实的思想展现出来,产生了喜剧性的讽刺效果。

再如《偶战》中,为了批判国民党所谓的“正当舆论”,鲁迅用了绍兴地区一个名叫“群玉班”的戏班,名不符实,演戏没人看的夸张的歌谣将国民党不得人心讽刺得体无完肤。

“台上群玉班,台下都连忙关门,两边墙壁都扒塌,连忙扯得牢,只剩下一把馄饨担。

”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

”通过夸张把中国人安于现状的“国民性”弱点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予有力的讽刺和鞭挞。

2、反语反语又叫“倒反”、“反说”或“反辞”等,即“说反话”,运用和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带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修辞格常用于表达愤怒和憎恨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鲁迅曾经说:“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

譬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杀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运用的“文明人”、“伟绩”和“武功”都是反语。

把帝国主义者称呼为“文明人”,既揭露出帝国主义者创造杀人武器,又批判了军阀独裁用帝国主义枪炮杀害女学生的罪行。

略论鲁迅杂文的曲笔艺术

略论鲁迅杂文的曲笔艺术

略论鲁迅杂文的曲笔艺术鲁迅是中国近代文艺史上的一位巨大伟人,他的名声已遍及中国文坛。

他的杂文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备受人们的钦佩与敬仰。

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也是写作经典。

鲁迅的杂文独特之处在于,他结合了新闻性写作、评论性写作、散文性写作三种形式,再加上他独特的曲笔艺术,以其让读者觉得宛若故事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性文体,成就了他杂文的成功。

鲁迅独特的曲笔艺术,从他早年游记开始,就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构思、设计到情节整理,把自然界、人文世界中收集的资料,深入分析、比较,用描写的语言发挥出艺术的力量,让读者感受到他写作的独特之处。

以鲁迅的《集萃》系列文章为例,其中描写浙江扬州淮安等地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细致入微,他对于人物、地点、气候、场景等的描绘,使许多历史故事在他的文字里复活,令人倍受感动;以《马郎拍案惊奇》为例,故事以机智的写作手法,时而俏皮,时而肃穆,表达出现实社会的大智慧,故事情节令人惊叹。

他的文章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惊喜,洋洋洒洒的曲笔艺术,让文字充满诗意,感人至深,令人叹为观止。

从更深一层来看,鲁迅的曲笔艺术,也反映出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思考和态度。

他总会以新鲜的眼光,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通过曲笔艺术,去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荒谬与悲剧,反映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等问题,救赎压迫者,弘扬人性之光,凸显他的社会主义情怀。

总之,鲁迅以其独具慧眼的曲笔艺术,写下了诸多经典的杂文,为中国文学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今社会面对许多社会问题,他的这些洞察力、思考与感悟,仍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令人叹服不已。

因此,我们有必要为鲁迅的曲笔艺术进行赞颂,让更多的人认识与认可,更好地感受他伟大的文学创作。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

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1、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2、鲁迅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3、鲁迅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寥寥几笔,逼真传神。

4、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

5、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

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6、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延伸阅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地位如何2、首次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地进行了类型研究,从而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

《中国小说史略》对宋代及其以前小说的分类并无太多的新意,基本沿袭了古人的说法;他对小说类型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各类小说的划分与界定,如元明之讲史,明代之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清代之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这些名称迄今沿用。

3、对每类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系统地考述。

如第二十六篇关于狭邪小说的分类与源流、第二十八篇关于谴责小说的理论界定与例证阐释,即为显例。

格言鲁迅的格言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件事而壮烈的死去,而是因件事而卑微的活着。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关于鲁迅杂文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关于鲁迅杂文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关于鲁迅杂文的影响及现实意义作者:杨520927内容摘要:杂文创作,几乎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心血。

鲁迅先生的杂文对现代传媒中各种评论文体的出现和影响,对杂文创作题材、体裁、手段的开拓,对现代文语言运用的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的贡献,想象思维的逆向运用和正反的结合可谓影响深远,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在鲁迅先生创作后期,他倾注了大部分心血于杂文创作中,可以说,鲁迅先生的名字是与他的杂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但在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同样也是他的杂文。

从其生前直到现当代,对他的杂文的肯定与赞赏、否定与嘲讽就从未停止过。

尽管一些文学评论家或读过鲁迅先生杂文的读者曾无数次地宣布:鲁迅的杂文时代已经过去,就连他本人也一再表示希望他的攻击时弊的杂文“与时弊同时灭亡”,但事实却是难以回避的,即鲁迅先生的杂文始终为一切关心与思考社会、历史、思想、文化、人生、人性……问题的中国人所钟爱。

鲁迅先生的杂文在现当代仍是中国社会中活生生的“存在”对正在发展的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作用,对现实的中国人心产生影响。

它的每一次最新发表,仍能给读者一个针对当前现实而写的感觉。

读者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觉和发现,可谓常读常新。

阅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可以发现它在现当代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尤其是他的杂文对现代传播中各种评论性文体的出现和影响,杂文创作题材、体裁、手段的开拓,对现代文语言运用的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的贡献,以及想象思维的逆向运用和正反结合可谓影响至深。

关键词:鲁迅杂文传播创作语言思维l、鲁迅杂文对现代传播的意义作为一种报刊文体,杂文与现代传播有着血肉般的联系。

人们说起杂文,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杂文,总要联想到“五四”时期的《新青年》《语丝》《莽原》《京报副刊》《晨报剐刊》,以及20世纪 3O年代的《萌芽》《太自》《申报·自由谈》等,这决不是偶然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杂文是富于现代性的文体;或者说,它是现代作家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与它所处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发生有机联系的一个重要、有效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鲁迅强调的是杂文的“批评”功能,翻开鲁迅的16本杂文集,我们看到的就是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

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文化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

但鲁迅从来也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批评是因为不满,不满也就是希望能有所改进,也正是这一点体现出了其进步性。

鲁迅杂文所达到的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与尖锐性,正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看不到鲁迅杂文里的批判背后的理想,否定中的肯定,也同样难以真正接近鲁迅杂文的否定性的特质。

2.在“反常规”的“多疑”思想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在于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灵与灵魂,他最为关注,并且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自身也未必能觉察到的隐蔽的心里状态。

如杂文《论“他妈的”》,鲁迅在国人习以为常的“国骂”背后看出了封建等级、门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的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

他说出了人们所不想说、不便说的,而且一针见血,所以就显得刻毒、毫不留情。

鲁迅杂文突破了习
惯思维,鲁迅的杂文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

它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在一起,总是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从而构成了鲁迅杂文的基本联想或想象模式。

如《小品文的危机》中文人雅士的小品文“遍满小报的摊子上”,与“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再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到马路上来。

”鲁迅联想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的独特感受与发现,历史的鬼魂与现实的活人的“循环叠合”构成了鲁西南杂文的另一个基本的联想模式。

如《这个与那个》中“祖母的模样”,就预示着那娃儿的未来。

3.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鲁迅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的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以一种非凡的思想穿透力,竭力排除其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快刀斩乱麻的迅速切入本质,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整体概括,并加以简括的名称,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

同时又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

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概括出“叭儿狗”的类型形象,其他还有“二丑”“带头羊”“西崽”“奴隶总管”等,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社会相”“共名”),可以说是鲁迅杂文的基本艺术手段,在其杂文里被指明道姓的人与事,实际上只是一种社会类型的“代名词”,并不是对个人的“盖棺定论”,鲁迅说他的杂文“没有私敌,
只有公仇”,强调的也正是这一点。

4.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鲁迅杂文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做着自己的主观反应。

一切客观人事都是要通过鲁迅的主观心灵的过滤、折射,才成为他的杂文题材。

因此出现在鲁迅杂文里的人和事,就成了主客观的一种新的融合。

读者能够透过杂文里的描述和抒写,看到活生生的鲁迅,其杂文在根底上是“诗”的。

鲁迅的杂文里有“中国大众的灵魂”,也有与之叠合在一起的“鲁迅的灵魂”,《纪念刘和珍君》中就包含有作家更为内在的主观精神,这需要读者自身生命的投入,通过体味、感同身受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

或口语与文言文交杂;或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可谓“声请并茂”。

他的杂文可以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

另外,他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仿佛故意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

鲁迅对语言的运用,表现出其渴望着自由的思想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挣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