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诊疗方法浅谈中西医之结合

合集下载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生,主动去了解医学,关注自己的专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然而,对于一个新兴的专业,她还没有成熟,至少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对于我们这些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终究也是处于一种迷茫的境地。

下面结合文献谈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一些浅薄认识。

且看目前医学界对中西医结合的定义: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

它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

中医与西医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要在这两派医学中诞生出另一派医学,犹如父体跟母体通过受精结合产生另一个新生命一样,需要通过这两者的沟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时,等待时机成熟才能够结合,否则就无异于强奸,这样产生的结果是不和谐的,不理想的。

无论中医、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其宗旨只有一个,就是预防与治疗疾病,为人类健康做贡献,只是其方式不一样而已。

因此,大家应该坐在一起商量商量,好碰撞出一些火花,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产生较完美的中西医结合医学,而不应该固执的偏于某一方。

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且不谈《内经》有多么的神奇,多么的伟大,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就是其一大特色。

而这恰是西医所欠缺的或做的不够好一方面,因此,学西医的人就应该虚心体会其精华。

西医也不差,随着近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医学家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不仅对人体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也了然目下。

这也恰是中医之不足的地方,因此,学中医的人就应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与时俱进。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

中西医方法论比较研究兼论中医的科学性

中西医方法论比较研究兼论中医的科学性

中药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了中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方面。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被用来调节人体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中药的 应用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基础,许多现代药物都源自于中药。与西药相比,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推拿是中医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针 灸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则通过手法作用于肌肉、 关节等部位,以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等。针灸推拿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 的治疗效果,并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认可。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对穴位的定位和手 法的运用上,这些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熟练掌握。
基本内容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诊疗方法。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的科学性受到了质疑。本次演示将深入探 讨中医的科学性,以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这一古老医学的价值。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基础,其中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学说。 这些理论阐述了人体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治疗方法。阴阳五行理 论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思想。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理论更加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人体内部 机能的平衡和谐。
2、机制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医治疗方法背后的机制。例 如,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和恶心等症状,其机制与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 有关。
3、循证医学: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在许多 疾病上的疗效。例如,一项基于循证医学的综述发现,中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 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效果与常用的抗病毒药物相当。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更 好地发扬中医的独特优势,我们需要在传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科 学技术和方法,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融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的学 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也将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共 进,共同探索和发展中医药学这一伟大的传统医学,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不懈努力。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

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

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

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

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

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

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

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

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及文化差异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它们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本文将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不同。

中医理论基于阴阳、五行和经络等观念,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者气血运行不畅所引发的,治疗的重点在于调整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运行。

相比之下,西医的理论基础是解剖、生理和病理等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强调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损害。

西医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其次,中西医的诊疗方法不同。

中医主要依靠四诊法:望、闻、问、切来进行诊断,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和听诊等方式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进而进行治疗。

而西医则依靠现代科学方法,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试验等来进行诊断。

西医注重使用仪器和设备来辅助诊断,例如X光、CT扫描和MRI等。

此外,中西医的治疗理念也存在差异。

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体质、强壮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着重于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相反,西医主要应用药物和手术来治疗疾病的病理损害,着重于对疾病本身进行干预。

西医更强调病因的解除和症状的消除。

最后,中西医还存在文化差异。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医的文化背景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连。

相反,西医更注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强调疾病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基础。

西方医学的文化背景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总之,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种医疗体系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能够相互借鉴和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综合利用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各自的文化差异和特点,确保医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浅谈中西医结合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西医结合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西医结合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优势相结合,以实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弥补各自单一医学体系的不足,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医疗效果。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谈。

**一、中西医结合的优势**1. 综合优势:中医和西医各自有其独到之处,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西医注重解剖生理和疾病诊断。

将两种医学理念相结合,可以更全面、更综合地认识和治疗疾病。

2. 专科优势:西医在某些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手术、重症监护等专科。

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西医专科技术,在辅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3. 个性化优势: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患者个体差异。

结合西医的科学诊断和治疗手段,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4. 预防优势:中医强调调理阴阳平衡,强身健体。

结合西医的疾病预防理念和策略,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存在的问题**1. 理念冲突:中西医有着不同的医学理念和治疗方式,有时存在辩证施治和病因诊断之间的矛盾。

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如何有效协调两种理念之间的冲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需要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医生,并且需要具备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力。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医生的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医生。

3. 规范管理:中西医结合需要明确的治疗方案和操作规范,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当前中西医结合的管理体系和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治疗质量和安全性。

4. 保障机制:中西医结合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支持和医疗保障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政策支持和医疗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结语**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模式,具有许多优势,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医疗效果。

临床医学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临床医学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加强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科研创新 工作,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不断发
展和进步。
05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临床医学中的 地位与作用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互补优势
中医和西医各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可以充 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诊断
临床医学中的中西医结合诊 疗指南
汇报人:
2024-01-01
• 中西医结合诊疗概述 •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理论基础 •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实践应用
•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研究与展望 •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临床医学中的地
位与作用
01
中西医结合诊疗概述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西医结合诊疗是指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方法、技术有机结合,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以提 高疾病诊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个体化诊疗
未来,中西医结合诊疗将更加注 重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根据 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综 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疗手段,
实现精准治疗。
综合医院建设
综合医院将成为中西医结合诊疗 的重要阵地,通过整合中医和西 医的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全方
位、一体化的诊疗服务。
科研创新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西医强调实证和微观分析,两者结 合有助于形成全面、准确的诊断。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 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西医结合诊疗在临床医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培训与教育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中西 医结合诊疗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

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

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思维方式。

然而,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背景下,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是一种综合两种医学体系的思考方式,旨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中西医之间的互补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中医和西医在诊断方面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西医则更加注重客观检查和实验室检验,依靠科学的方法来确定病因和诊断。

在结合诊疗思维中,医生可以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的检查手段,来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诊断。

治疗方面,中医注重调理身体,以启动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

中医的药物治疗往往采用中草药,并注重草药的配伍,通过药物的综合作用来调理患者的体质。

而西医则注重手术和药物的治疗,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药物来直接干预疾病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可以将中医的调理和西医的治疗有机结合,以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维强调疾病的个体化治疗。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西医结合也注重疾病的预防和保健工作,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实际应用中,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需要医生具备综合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医生需要熟悉中医和西医的理论,掌握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医生还应与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

总结起来,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是一种综合两种医学体系的思考方式,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中西医之间的互补优势。

中西医结合在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通过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也是医学界和患者所期待的。

辨病辨证 优势互补——浅谈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辨病辨证 优势互补——浅谈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的 明确 回答 。为 中医学发展 乃至 中西 医如何结 合指
明 了一条 明确道路 。 中西 医结 合学 科 是在 我 国既 有 中 医 又有 西 医
“ 中西 医并 重 ,是我 国新 时期卫 生工作 的基本 方针
之一 , 促进中西医结合 , 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 中 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道路 , 应当是现代 医药 和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医药都得到充分发展 , 广泛
拿取穴 : 手阴阳、 分 补脾 经 、 八 卦 、 艮卦 、 运 揉 四横
纹、 掐五指节、 顺摩腹、 按揉天枢、 按揉脾 胃 。 俞 按语: 此型腹泻属 于较 典型 的胃强脾弱型腹 泻 , 胃的功 能较强 , 想吃 , 但脾 的运化 功 能较差 故腹 泻 。 3 体 会
祖 国医 学认 为 , 幼儿 稚 阴稚 阳之 体 , 婴 其脏 腑 稚 弱 , 气 未充 , 胃虚弱 , 形 脾 易感 外 邪 , 旦 肠 胃受 一
次 , 便 黄色 , 大 颗粒奶 瓣 , 欲 较好 , 大 有 食 一次 食 量 1O L奶粉 。大便 味不大 , 6r a 稀水便 。 为脾虚泻 。推 诊
害就可导致腹泻频作。胃肠聚于腹中, 以脐 为中心 摩 腹可 减少 肠蠕 动 , 进 肠 吸 收 , 促 具有 调 节 肠 胃功 能 的作用 , 使紊 乱 的脏 腑功 能得 以恢 复 。捏 脊疗 法 属 于强 壮类 手法 , 能增 强 机 体 免疫 机 能 , 而 提高 从 肠道抗 病能力 , 表 出 , 到止泻 目的 。 邪从 达 推 拿 治疗 婴 幼儿 腹 泻 , 效 显著 , 起 患儿 常 疗 初 13 ~ 次而愈, 病程较长的 35 特别是早期使用过 ~ 次。 抗生 素及 液体疗 法治疗 效果 不 明显 , 至症 状 有所 甚 加重 的 , 推拿治疗 后也可 收到满意疗 效 。 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诊疗方法浅谈中西医之结合【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在未来中国开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当代医学开展的方向。

笔者通过多年对中医、西医理论的学习及临床实践认为,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

特试述于下。

【关键词】诊疗方法;中西医;结合1在疾病的诊断方面中医诊断讲究“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即为“四诊〞。

医者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变化为望诊[1]。

如望面色以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邪气所在。

?四诊抉微?中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正是此理。

凭听觉和嗅觉以区分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为闻诊[1]。

中医认为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能反映脏腑生理和病理变化。

仔细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发生和开展的过程、现在病症及与疾病相关的情况为问诊[1]。

明代张景岳认为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景岳全书?十问篇?中对问诊的内容及其辩证意义作了详细的阐述。

切按病人脉搏和按抚病人的脘腹、手足及其它部位为切诊[1]。

如通过诊察脉象,可判断疾病的病位、推断疾病的预后;通过按诊那么可以了解病人局部的病变情况。

将四诊所搜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总结,得出疾病产生的本质为“合参〞。

?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中有云“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

……盖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辨病邪之轻重进退也。

闻者,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神气之爽昧强弱也。

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辨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

切者,切脉之涪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辨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

西医在诊断上推崇“一元论〞。

即将患者的病症结合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所获得的资料联系起来,尽量用一种疾病或病因来解释所观察到的临床现象[2]。

“病症〞指患病时病人主观感到的异常或不适。

如:发热、疼痛、咳嗽、咯痰等。

“体格检查〞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眼、手、耳〕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听诊器、叩诊锤〕进行检查以发现疾病的一种手段。

又包括“视、触、叩、听、嗅〞。

其中,“视诊〞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2]。

如用于观察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等,也用于局部体诊的观察,如皮肤、黏膜、毛发、五官、头颅、四肢、肌肉、骨骼关节外形等。

“触诊〞是通过手的感觉进行判断的一种诊法[2]。

如可用于判断患者的体温、湿度、有无震颤、摩擦感、压痛以及包块等。

“叩诊〞是指用手指叩击身体外表某一部位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病变和病变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2]。

例如通过叩击患者胸背部可以了解肺部的病变情况,假设叩诊呈过清音常提示肺气肿样改变。

“听诊〞是指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来推测脏器状态的一种检查方法[2]。

“嗅诊〞是医师以嗅觉来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的关系的一种检查方法[2]。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开展,当代西医实验诊断的检查范围更加广泛,检验数据亦愈加准确。

由上可知,中医与西医在诊断疾病的方法上完全是根据两种不同的理论来指导的,在诊断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大有不同。

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并非完全产生矛盾。

相反在某些方面,中医与西医也有相互融合之处。

如:中医的望诊与西医的视诊都是依靠医者用眼睛去观察患者的情况进而对病情进行判断;中医的“闻诊〞涵盖了西医的嗅诊和听诊的内容;而西医的触诊、叩诊又与中医的“切诊〞有着相互交融的地方;西医的“病症检查〞有很大局部是通过询问患者病情得出的,这也与中医四诊当中的“问诊〞有相同之处。

因此,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在诊断疾病的过程当中,所用到的方法可说是相似的,但不可否认又各自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在诊断上着重于“查外揣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内在脏腑与外在皮肤毛窍等是相联系的,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可以通过机体的外在表现反响出来,因而以“四诊〞作为诊断疾病的方法。

西医那么倾向于用直观的方式来对疾病进行诊断,除了通过检体诊断外,西医还通过实验室诊断来反映内在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改变。

但也正因如此,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也具有各自的局限性。

中医着重整体故而忽略了对局部的生理病理认识,而西医从组织细胞的层面上入手了解机体的生理病理功能指导临床诊断,但在对人体的整体认识上那么稍逊一筹。

故我们在临床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可将这两种思维结合起来,这样可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性。

如用西医的诊断技术进行对疾病的诊断,另一方面那么可同时运用中医的诊断思维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诊断。

从而就为进一步进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临床资料,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治疗方法。

2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辨证施治〞、“治病求本〞。

即将“四诊〞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的证型,再用中医理论指导处方与用药。

比方同是感冒〔西医指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可分为风寒与风热,那么这两种感冒的治疗方法那么有所不同。

前者治当辛温解表,后者那么为辛凉解表。

方药分别予荆防达表汤、银翘散治疗[3]。

此在中医被称为“同病异治〞。

而不同的疾病在一定的病因及病机作用下,亦可表现为相同的证型。

治疗上那么可予相同的治法。

如归脾汤既可治疗不寐〔西医病为失眠〕,也可用于治疗郁证〔西医称为抑郁症〕。

中医认为,虽然此为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如果是同一病因作用或因为两者的发病机理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用同一种治疗原那么和方法处理。

虽为两病,但证机均属心脾两虚,故均予归脾汤主之。

除了根据疾病的根本病机,针对证型进行治疗而外,中医治病还根据“三因治宜〞〔即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来指导临床用药。

再者,中医在用药的同时还注重配合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西医在对疾病的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着重于辨病,并针对病因来指导临床治疗。

如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嚏、鼻塞、鼻涕、咳嗽、咽喉肿痛等病症,查体可有体温相对升高,咽部充血或有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象改变等现象。

西医认为,上感发病是因为病毒或细菌引起的。

故在治疗上,一方面对症处理,予解热镇痛药进行治疗,同时还针对病因予抗病毒药及抗菌药物治疗[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疾病产生原因的进一步认识,西医逐渐开始重视以预防为主来防治疾玻如坚持合理、规律的体育运动,平衡膳食等在对疾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对糖尿并高血压的防治当中饮食和生活习惯已成为主要的治疗原那么之一。

另外对传染病进行有效的隔离也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加之西医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了西医外科手术的开展,使外科手术的适应证、手术范围和方法等均得到了巨大扩展。

笔者认为,中医和西医在治疗上的“结合〞可看做是有选择性的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疾病,中医与西医并用,以其中某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

从这种理解可以分为两种“结合〞。

首先,针对不同的疾病来讲,西医在治疗上的优势表达于对危重并急性病及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疾病上。

如病人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情况,此时应运用西医的急救处理方法,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扩充血容量,给予呼吸兴奋剂、升压药等,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心肺复苏术或气管切开插管等治疗[4]。

此时假设用中医辨证予汤药治之虽然有效但显效较慢,但可予中药注射剂如参附、生脉等配合西医治疗。

再如外伤的病人,西医的清创缝合技术可以迅速起到止血、修复和保护创面的作用。

与此同时可配合活血化瘀、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等中药治疗以提高疗效。

中医在治疗上的优势在于对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上。

如肿瘤的病人虽然在有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应予西医手术治疗,但到了疾病的晚期,西医往往采用姑息治疗,予对症、营养支持等处理,此时那么可用中医的思维方法进行整体治疗,尽可能改善患者的饮食、睡眠,调整机体的功能,从而起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

而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予中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疑难杂证方面,如患者仅仅表现为背心发凉等病症,那么不适合用西医的某个疾病来解释,而中医主要着眼于对整体机能的调理,在治疗这类疾病当中那么占有优势。

某些功能失常性的疾病,如出现失眠、烦躁等症,也可选择中医治疗,以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

其次,中西医的“结合〞可以是针对某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来进行治疗方法上的选择。

例如脑卒中〔脑血管意外〕的治疗,急性发作期可选择“急那么治其标〞的治疗原那么,予西药脱水、降颅内高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等治疗为主,同时配合中药辨证治疗。

当急性期过后,患者已逐渐脱离危险,此时需进行功能锻炼,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但临床上患者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肌力。

在这个阶段就可以运用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等方法促进肌力的恢复。

当肌力到达一定的水平,患者可以下床练习行走的时候就可以用西医的康复锻炼方法给予恢复治疗。

后遗症阶段,尤其应该注意对患者血压的控制,防止二次卒中发生。

西药在控制血压方面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临床上患者血压的上下与自身的病症有时并不是平行的。

在西药降压的同时配合中药改善患者的自觉病症是很好的选择。

目前许多临床报道也已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治疗。

3结论中医与西医并非是矛盾的,两者完全可以有效的结合,而结合点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

只要掌握了各自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有选择的结合并运用,那么可起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1〕邓铁涛,郭振球.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42,46,60〔2〕叶传蕙.诊断学基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4-48〔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6-67〔4〕孟庆义.急诊内科诊疗精要〔〕.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94-97,155-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