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帛书版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合集下载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道德经第三章内容和解析

道德经第三章内容和解析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主要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原则。

首先,章节指出,如果不崇尚贤能,不过分追求稀缺的财物,不刺激人们的欲望,就能够使社会安定和谐。

圣人治理国家时,会以虚心、满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同时会鼓励人们保持清静的心境。

这样一来,智者就不会为了权力和利益而行事,社会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运行。

道德经第三章的解析如下:
这一章中,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过分追求权力、财富和满足欲望,而是保持虚心、满足的心态,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圣人在治理国家时,会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同时鼓励人们保持清静的心境。

这样一来,智者就不会为了权力和利益而行事,而是会自然而然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这一章,道德经教导我们要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保持平和、
满足的心态。

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权力和财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无为而治的力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德经》第三章文字分享

《道德经》第三章文字分享

《道德经》第三章文字分享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篇是现在流行讲的平台思维利他和利己是一对阴阳一切因公,其中有私;一切因私,其中有公,公私互转,是阴阳的互转,可惜的是我们经常是私也不私,公也不公元神当家,识神退位。

不尚贤是不要有分别心,恬淡自然,好不好都一样,美与丑都一样,居于中间的空无状态,后天意识心淡化,虚灵活泼之神常静不乱。

没有分别心,没有向外之心,心内空空,好像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水。

心是沉静不动的,如果有任何心思,就是在大脑皮层忙活,心灵的空间就阴云密布,一盆浑水,动荡不安。

这是入道的第一关,后天意识有一丝一毫,这个门就不给你开。

换句话说,就是甘愿为愚,一愚解千愁,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民争,争什么?有难得之货,即会有盗和机巧觊觎心、攀缘心此起彼伏,个业造成共业,共业影响个业治己如亨大国五蕴衍化,哪一个又不是因见而生识神?弱其志,强其骨:婴儿是不是很弱,但是把自己练得如婴儿般至柔,虽然至柔,如天地的大元气,却可以至强至刚,浩浩荡荡,包天地而入日月。

无知无欲,是说无“识”,无停止。

欲,看似是贪婪,却也容易懈怠。

吕动宾说的:世之财物,人人爱底,一见即欲;不见可欲,人之心就乱了。

我无见,我就无欲——这个“见”。

很有意思,如果是远离,也只算是出世躲避;但如果是:见而不现,便是内心的功夫,着尘而不染;入色而不熏,自在。

无为这个词曾经被误导误读。

我理解其实无为是,能放得下,有所不为。

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无为这个词也曾经被误导误读。

我理解其实无为是,能放得下——不为所为。

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执一、贞一、守一的。

最后说一句,贪眼见之物——人性的矢然。

马斯洛的定义有个很细微的地方,五层需求求索中,人,一定是在满足其一层后,且一定会向上一层伸手。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德经》⽼⼦的《道德经》(或云《德道经》),是古代道家的⼀部经典著作,也是早期中国哲学史上罕有的⼀部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思辨著作。

中华民族上下⼏千年⽂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以蔽之”者,⽆容质疑,当⾸数⽼⼦的《道德经》(亦或直呼为《⽼⼦》)。

其精炼的九九⼋⼗⼀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地,构造出了⼀个朴素、⾃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观、⽅法论的宏⼤框架。

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道铸成三位⼀体的华夏⽂明基本肌⾻,随着中华民族的⾛向世界,《⽼⼦》也被越来越多的西⽅学者所推崇(摘⾃道教经典《道德经》(⼜名《⽼⼦》))。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因以“道”作为其最⾼信仰⽽得名,它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长的宗教,相对⽽⾔也是东⽅宗教之⼀。

⽼⼦是道教信奉的教主,⼜称太上⽼君、道德天尊,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近2000多年来《道德经》这⼀中国古⽼⽂明,经过⼀代代哲学家、道学家、智者⾼⼈传承下来。

哲学家、道学家、智者⾼⼈对《道德经》都有⾮常独到⽽精辟的阐述,从⽽更加丰富了我们的华夏⽂明,他们为中国⽂明的延续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们是华夏民族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东⽅的骄傲。

现在所见《道德经》的最早⽂本,是1973年出⼟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两种帛书,即帛书甲本与帛本⼄本。

就内容看,两种帛书本与原通⾏于世的西汉河上公本,具有⼀些重要的差别。

即: 1.传世本⽼⼦⼀书有《道经》、《德经》两部分。

在通⾏本中,《道经》居前,《德经》在后。

两帛书本则次序相反,因此被称为《德道经》。

2.通⾏传世本分全书为⼋⼗⼀章,帛书本则不分章。

 3.通⾏传世本中作为语助词的“兮”字,在帛书本中⼀律写作“呵”。

如“渊兮,似万物之宗”;写作“渊呵,始万物之⽰”。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

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孔子三十多岁时,曾专程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后来孔子在自己弟子面前,赞叹老子就像“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因此后人又称老子为“犹龙”。

《道德经》不仅是传统文化中鼎立三足之一的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还被尊为诸子之首。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的智慧,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即道经和德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本和乙本,轰动了世界,也让人们对传世本《道德经》有了全新的认识。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

在前后顺序后,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约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之后,乙本约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道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眾眇(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恒也。

是以聲(聖)人居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盗。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聲(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道德经-帛书版-精美排版

道德经-帛书版-精美排版

德经篇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最上乘的德,不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才具备了真正的德。

下乘的德,处处以施行德为目的,反而不具备真正的德。

最上乘的德,以无为来行事,顺从本性而为之。

最上乘的仁,以施行仁德来行事,顺从本性而为之。

最上乘的义,以施行义举来行事,强制自己而为之。

最上乘的礼,以施行礼制来行事,得不到回应,就举起胳膊强迫他人遵从。

所以大道失去了,德开始得到推崇;德失去了,仁开始得到推崇;仁失去了,义开始得到推崇;义失去了,礼开始得到推崇。

礼是忠信缺失的表现,推行它就是祸乱的开始。

先行确立的规范制度,不过是大道的浮华,追随它就是愚昧的开端。

所以大丈夫选择内里的敦厚,而不居于外表的浅薄;选择本质的朴实,而不居于肤浅的浮华。

因此取其厚实,而弃其薄华。

第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

谓地毋已宁,将恐发。

谓神毋已灵,将恐歇。

谓谷毋已盈,将恐竭。

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译文:以往得到“一”的,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神得“一”而灵动,谷得“一”而充盈,侯王得“一”而成为天下依从的范式。

推而言之,天再也不能清明,恐怕将要崩裂;地再也不能安宁,恐怕将要塌陷;神再也不能灵动,恐怕将要停歇;谷再也不能充盈,恐怕将要竭尽;侯王再也不能贵高,恐怕将要颠仆。

故而必定得以尊贵,是以贱作为根本;必定得以崇高,是以下作为基础。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轰动了世界,让世人对传世本《道德经》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原来帛书版的《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另外帛书版并不叫《道德经》而是叫《老子五千言》,也不分“道经”和“德经”,还有就是在前后顺序上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应该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帛书版《老子》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子所著《五千言》的本意。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4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道德经第三章的感悟与精髓

道德经第三章的感悟与精髓

道德经第三章的感悟与精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它以简单的语言和哲学思考方式描述了人生的智慧与道路。

其中第三章是这一经典的重要篇章。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其核心意义是政治智慧与治国之道。

以下将从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和不见可欲三个方面来阐述它的感悟与精髓。

不尚贤的意思是,政治家或领袖应该专注于使人们相互协作而不是相互竞争。

如果一个社会强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重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被分裂和破坏。

所以,在一个社会中,我们应该注重平等、协作和共同进步。

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华,如果我们公平地使用每个人的才华,那么我们就可以实现更加和谐的社会。

不贵难得之货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节俭和适度。

虽然有些东西很难得,但我们也要考虑它们的实际价值和重要性。

如果我们非要得到这些难得之物,则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和不满,甚至导致社会问题,所以,秉持着信任,克制欲望,从而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

不见可欲是指,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

因为欲望往往会导致人们追求过度和超越,从而失去自己与伦理道德的方向,陷入自我痛苦中。

如果我们能控制我们的欲望,那么我们就能够变得更加自律和有判断力,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以上三点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如果我们实践这些道德,将会有助于发展一个健康,和谐和富有道德感的社会。

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道德变得普及而实用,以便我们更好地践行它们,并改善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总之,道德经第三章是一个谦逊,自我控制和平等的探讨。

通过这些智慧的指导和启示,我们能够更好地去建立一个情感安定,精神健康,和谐友好的社区。

也能为今后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哲学来源,有指导性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三章
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

而已,则无不治矣。

---------------------------------------------------- 译文:
不使钱财公开,命令百姓不得竞争(钱财多少);不使难得的货物贵重,命令百姓不得盗窃;不使确定的慾望显现,命令民心不能混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心变得安定,使百姓的肚子变实,使百姓的期望值降低、脚踏实地,使百姓的筋骨变强,经常命令百姓为国家学习、为国家著想,命令受人尊敬的聪明人既不敢不作为又不敢不为国奉献。

如此而已,则没有治理不了的。

---------------------------------------------------- 概述:
本章用于解释如何向百姓普及无之道,有名:有无相成、养民有方。

本章重点在于“无知无欲”如何解读,是“为国家而学、为国家而想”的意思。

“智者不敢弗为”即智者不敢不为国家奉献。

----------------------------------------------------
解读字义:
《道德经》的难点还是在于字义,“合义”过多,又增加了很多老子的见解,导致字义难测。

经书中,“无”是个极其重要的字,字义为融合至无,还是没有,需要根据语境判断,一般而言,赞成或者支持的则为前者,反对的则为后者。

(1)“民”即人民,范围大于百姓,经书中代指除统治者之外的国民,统治者即王侯将相。

百姓,战国之前为贵族总称,之后指平民,后多以“老百姓”代指庶民,如今百姓和老百姓含义相同。

(2)“尚”本义为摊开,引申为公开。

后本义调整,《说文解字》:尚,曾也,即曾经、以前的意思。

另有版本为“上”,本义为高、上面,可以解读为使……上,即抬高的意思。

(3)“贤”古义为管理钱财的人,引申为钱财。

后世本义变化,《论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庄子》:以财分人谓之贤,两处所用含义都是“有德的人”;《说文解字》:贤,多才也,本义调整为“有德的、有才的”。

从后文分析,第一句话,所说应为钱财。

(4)“使”本义为令、役。

(5)“可”本义为肯定,引申为许可、确定。

“可欲”即能够引起慾望,此处代指明确的慾望。

(6)“不尚贤”,指不公开钱财,反对“炫富”。

经书中动词在前,一般为谓语前置,需将动词调整至名词之后,“贤不尚”,后文同样如此,即“难得之货不贵”、“可欲不见”。

也可以理解为使动词,即“不使贤尚”、“不使难得之货贵”、“不使可欲见”。

总体而言,经书中,否定语气解读为使动词更加顺
畅,肯定语气解读为谓语前置更加顺畅。

不公开钱财和不使钱财公开,是有区别的,前者侧重于自己的行为,后者包括与钱财相关联的其他人的行为。

(7)“虚”本义为大山丘,《说文解字》: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引申义为空。

若遵循本义则为重或定,若遵循引申义则为空,对应后文,字义为“空”,空其心,即使民心安定,空的目的是成为大山,后文也是如此,“仓甚虚”就是大山的另一面,所谓“虚”之阴阳。

“弱其志”对应“空其心”,后文“得志于天下”,“志”即目标或理想,既可以解读为降低期望值,也可以解读为削弱理想,即脚踏实地。

(8)“知”本义为谈论和传授狩猎、作战经验,引申为经验,也可以解读为知识。

后文,两个版本“知者”和“智者”,含义相似,但前者暗含的含义更多,不仅仅包括智者,还包括知道的人。

(9)“无知无欲”,“无”肯定不是没有的意思,没有知识怎么生活,即便如此,按照现在的解读,愚民倾向还是很严重的。

商鞅所推行的愚民弱民策略,不知是否来自于此,但更加变本加厉。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比这个表达要好很多,但依然以偏概全,很容易理解成无知无欲的另外一种表达,愚民弱民断不可取,尤其现在这个时代,“民强则国富”。

按照现在的解读,尤其是“无知无欲”的解释,就算给老子一个面子,强行解释为“不要有太多必要的知识、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慾望”,也还是非常揪心呀!很明显,按照这个解读,整段话都在说“有为”而养民,而结论来了个“无为”,矛盾啊。

孔子对老子的学问极为推崇,两人不应该有很大的矛盾,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再对应第一章的“无欲”和“有慾”。

假设这就是原版,没有被后世修改过,我决定勇敢一次,真诚而又勇敢的人才能幸福嘛。

第一章的“无欲”,“无”就是没有的意思,但是无欲的目的是为了融合,此处的“无”字义为合义,可以狭义理解为“无我”,即无私慾而有融合至无的慾望,就是全心全意为集体著想,把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拉近一点,可解读为“为集体而想”。

“无”为无之道,即融合之道,按照我的理解,很像客观和集体主义的融合。

“无知”,代指融合于知识或经验,也代指知识或经验为融合,两者合义,就是为集体而努力学习呀。

无知无欲,理解为“经验和想法要由来自客观”,也是可以的,本人解读为“为集体而学、为集体而想”,从前文描述来看,“为国家而学习,为国家而著想”更符合原意。

(9)“弗为”,前边都是再讲如何以“有为”达成“无为”,“不作为而已”倒是可以说通。

通读全书,综合所有,这裡“为”可以解读成(wèi),表示原因或目的,即追求或有意、刻意追求,“不敢弗为”即不敢不追求无知无欲或不敢不为(wèi)国奉献。

若将“为”字解读成(wéi),“不敢弗为”即不敢不作为,包含不敢妄为。

“弗为”根据两个读音,可以理解为不追求或不奉献,前者更适用于整部经书,所以“弗”跟“不”是有区别的,前者所强调的其实是字义。

前文“弗居”同理,一般“居”字义为住所。

(10)“而已”本义为罢了、如此,可解读为仅此而已、如此而已,仔细想想,其实真的没必要转换成白话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