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物质自然环境

合集下载

世界环境十大问题

世界环境十大问题

一、全球10大环境问题1、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近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

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2、臭氧层破坏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

但是大多数人认,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1)、废气破坏臭氧层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如N0和N02等),这些氮氧化物可以破坏掉大量的臭氧分子,从而造成臭氧层的破坏。

(2)、CFCs和哈龙对臭氧层的破坏美国科学家莫里纳(Molina)和罗兰德(Rowland)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氯氟烃类化合物(CFCs)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

3、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

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

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

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

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

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代国际自然资源问题和解决方案

当代国际自然资源问题和解决方案

当代国际自然资源问题和解决方案国际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自然资源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1)环境资源,如太阳光,地热,空气和天然水等。

这类资源比较稳定,的利用而明显减少。

如能合理开采发展,精心保护,就能水续为人类利用。

2)生物资源,如动物、森林、草场等。

这类资源人类使用之后可以通过本身的生产繁殖再生产出来,如能合理开发利用,科学经营管理,也能为人类水续利用。

3)土地资源,包括农用土地、城市土地等。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4)矿藏资源,包括能源、各种矿物等。

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其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之后不能再生,利用一部分就少一部分,直至枯竭。

从自然资源数量变化的角度分类:1.耗竭性自然资源。

它以一定量蕴藏在一定的地点,并且随着人们的使用渐减少,直至最后消耗殆尽。

矿藏资源就是一种典型的耗竭性自然资源。

2.稳定性自然资源。

它具有固定性和数量稳定性的特征。

如土地资源。

3.流动性自然资源,也称再生性资源。

这种资源总是以一定的速率不断再生,同时又以一定的速率不断消失,如阳光、水(水域资源除外)、森林等。

流动性自然资源又可以分为两小类:一是恒定的流动性自然资源。

它们在莱一时点的资源总员总是保持不变,如阳光资源和水能资源等。

二是变动的流动性自然资源。

它们在某一时点的资源总星会由于人们的开发使用而发生变化,如森林资源和水体资源等。

关于自然保护的对象,有人具体提出12个方面:1.确保可更新的自然资源的连续存在;2.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国家资源不受危害;3.保护水源的涵养;4.保护野外休养和娱乐的场所;5.维持环境净化能力;6.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7.确保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库的发展;8.保存学术研究对象;9.保护宗教崇拜的对象;10.保护乡土景观;11.保护弱者;12.保护稀有动物和植物。

国际市场营销 第六章

国际市场营销  第六章

III.非洲国家的地理环境
非洲由北非、南非、东非、西非四大部分共5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面积广阔。非洲沿海 岛屿不多且海岸平直,少海湾和半岛。全境为高原型大陆,平均海拔较高。非洲森林面积占全 洲21%,草原辽阔,面积占非洲总面积的27%,居各洲首位。可开发的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 丰富,目前已知的石油、铀、金、金刚石、铝土矿、磷酸盐等储量均沾世界藏量很大的比重。 渔业资源丰富,但渔业生产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近年来淡水渔业发展较快。 畜牧业发展较快,牲畜头数多,但畜产品商品率低,经营粗放落后。 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 赤道横贯中央,气候一般从赤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非洲降水量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减少,降水 分布极不平衡。
三、基础设施与国际营销
基础设施是物质文化的成果,而自然条件是 天然禀赋。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 着一定的联系。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 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之间影响国际 营销能否顺利开展。
交通运输:公路、铁路、水路、航空 通讯设施 :邮政、电话、电视、互联网、印 刷、无线电等 商业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仓库、冷冻、批发 商及零售商网点、广告机构、市场调研机构、 金融保险机构和管理咨询机构。
案例:我国三大能源进口量激增,对外依存度还会上升。
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公布的海关数据再次提醒市场, 随着今年来我国能源进口量的逐月激增,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也相应提高。 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能源产量与消费量的不对称,未来煤炭、石油、天然 气进口量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未来对外依存度上升的趋势仍将继续。 前4月能源进口量激增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前4个月,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进口量均在增长。 原油对外依存度早已超过警戒线,去年就已突破50%的心理防线后,今年更是逐月走高。 前4个月,进口原油7785万吨,同比增长36.7%。进口占表观消费量为55%,同比增加6.20 个百分点,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4.45%,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天然气方面,尽管进口量占整体消费比例仅一成有余,但因基数较小,进口增幅较快, 我国对于进口天然气的依存度也持续上升。1月-4月中国进口天然气45.1亿立方米,由于 中亚天然气的贯通,中国进口天然气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剧增至206.1%。 煤炭方面,前4月煤炭出口741万吨,下降20.7%;进口5799万吨,增长1.5倍;净进口 5058万吨,同比增加3715万吨。有分析人士认为,我国今年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进 口煤炭最多的国家。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始反省自己,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诸如封山、造林、种草、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视对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对环境的治理等等,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地改造着环境,创造出更能适应人类生存发展、又与环境协调的空间,以达到统一关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国的“雾都改观”、美国的“死河复活”、日本的“花园工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带和700多处自然保护区等等,都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统一和改善。
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6年以来,针对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解决的办法,联合国也通过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烃”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有各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些对策,可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新举措。
在21世纪,世界上国力的较量将以环境质量和资源储量为基础,而这个基础要靠国民强烈的环保意识来保障。到了新世纪,越来越多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会把环保视为重要的事,在言谈举止有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对个人行为的小心,对其他生命的善心,和对未来的责任心。这就是最实际的环保意识。我们都是这片土地的子孙。我们都该为爱她、打扮她、珍惜她、保护她而尽一分自己的小心和责任。
包括:①滥伐森林,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环境;
②滥垦草原,造成土地沙漠化;
③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
④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对有害人体的汞、铅、镉、砷等元素,以及放射性元素,从地层深处采掘出来以后,不加妥善处理,任其散落到地表各地,污染环境,等等。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2.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二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

3.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4.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5.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过程,自转一周的时间即是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是地球平均自转360°59′的时间,其中59′是地球公转造成的,所以它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5.909秒。

6.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个恒星年,其中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23度26分21秒,速度方面,地球近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在远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小,角速度最小,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7.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赤道上任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90°8.岁差:月球和太阳队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面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9.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10.极移:地球的形状轴(对称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而形状轴和地面的交点真正的地极,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11.海洋与陆地:连续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是海洋的主体。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

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

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

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

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

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际环境法

国际环境法

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中的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当代国际法中的一个新领域。

国际环境法是由各国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缔结的一系列条约组成。

斯德哥尔摩会议:系统的国际环境保护法,1972年在瑞典斯备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才真正形成的,因此斯德哥尔摩会议被认为是国际环境法。

提出的要求1982年10月28日,在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十周年之际,联合国大会通过一个《世界自然宪章》,《宪章》重申了《斯德哥尔摩宣言》的原则并提出几点进一步的要求:1、不得损害地球上的遗传活力,要保障必要的生态环境让各种生命必须维持其中以生存繁衍的数量;2、要求各国把养护自然作为其规划和进行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组成部分;3、要求各国把宪章的原则载入其法律中予以执行并提供必要资金,计划和行政机构以实现保护大自然的目的。

国际环境法的特点:1、法律体系尚不够完善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被认为是国际环境法发展史上的转折点,虽然在此以后通过一些文件,但它们来自尚未成为现行的文件,未具有真正的法律拘束力。

2、保护环境措施适用差别待遇原则由于环境保护要求世界各国普遍参与,但各国的情况又不一样,因此,采取这种原则是必须适用的一种合理的安排。

3、国际环境法应通过非强制的协商程序来实施由于环境损害不只有一个来源,很难确定归因于某个国家,环境条约通常又不包含国家责任条款,而主张通过缔约国定期会议,相互审查,通过非强制的协商程序保证对环境条约的实施。

海洋环境的保护:1、防止陆地来源和来自大气层的污染2、防止来自船舶的污染3、防止船舶事故的污染4、防止海底开发造成的污染5、防止倾倒污染:黑名单(毒害最大)禁止倾倒;灰名单(毒害较大)事先获得特别许可证才可倾倒;其他废物,应事先获得一般许可证才可倾倒。

空间环境的保护1、防止大气层受污染2、保护臭氧层3、保护气候系统保护大气层的原则1、缔约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2、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要求特殊情况3、采取预防措施4、促进可持续发展5、开放国际经济体系处置废弃物制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公约》(马塞尔公约)1、各国应昼减少危险废物的生产并尽可能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处理,2、缔约国有权禁止此危险废物的进口3、只有在取得进口国和过境国局面同意后才可以允许有害废物越境转移4、缔约国不得向非缔约国出口或从非缔约国进口有害废物5、缔约国应制定法律和规章以防止和惩办此种非法转移海洋生物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1、鲸鱼的保护2、水禽的保护3、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对一项开发或建设项目作出最后决定之前,首先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供决策者作出最后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国自然环境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自然环境影响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地理条件影响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与贸易的发展 地理条件影响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 自然资源的差异将影响世界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 的格局

自然环境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影响产品的适应性 影响分销体系的设立及分销渠道的选择 自然条件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

泰国 泰国是东南亚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中部,面积为 51.4万平方公里。 印度 印度是南亚最大国家,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 。北部是高山地带,中部为 印度河,南部为德 干高原。


欧洲国家的地理环境
欧洲大陆是欧亚大陆伸入大西洋的一个半岛,欧 洲的冰川地形分布较广,高 山峻岭汇集南部, 地形多高原、丘陵和山地。欧洲大部分地区处在 北温带,气候 温和湿润。欧洲的矿产资源以煤 、石油、铁比较丰富。
第六章国际物质自然环境
1.各国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 2.自然环境的恶化与环保运动的兴起 3.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营销
本章学习内容

本章主要从全球视角阐释各国自然环境 与社会基础设施及其对国际 营销的影响, 自然环境受破坏与环保运动的兴起及其 对国际营销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与 绿色营销的兴起等问题。
此外,这款新产品使用不含卡路里的天然甜叶菊作为甜味剂,且含糖 量和热量都比普通的可乐低,一瓶330毫升的新款饮料中只含有89卡路 里。据了解,作为全球最大的汽水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在其45种产品(如 维他命水和芬达系列)都使用了甜叶菊,甜叶菊原产巴拉圭,多年来可口 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都在使用它作为甜味素,但此前大多只用于水果口 味的非碳酸饮料里,在招牌可乐产品上使用还是第一次。


绿色营销特点 绿色标准和标志表现出了世界的无差别性 绿色营销以绿色观念为主导 绿色营销以绿色产品为依托

绿色营销策略因素 绿色产品 绿色分销 绿色促销 绿色价格 绿色包装 绿色调研
习题
1.解释下列概念: 物质自然环境 自然条件 基础设施 环保运动或环境保护主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 绿色消费 绿色产品 绿色营销 2.何谓物质自然环境?它对该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及国际营 销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3.为什么自然环境保护必须进行国际性的合作? 4.什么叫环保运动?它对企业国际营销有何影响? 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提出的社会背景如何? 6.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何关系? 7.什么是绿色营销?它同传统营销有何差异?
德国 德国位处中欧,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平原和低 地,中部为贫地和丘陵相间 的高地,南部为阿 尔卑斯山地与山前高原。 英国 英国是大西洋岛国,位于欧洲西部不列颠群岛上 ,面积24. 4万平方公里。 法国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面积55. 16万平方公里,地 势东南高西北低,中南部有 中央平原,西北部 是北法平原,平原和丘陵约占面积4/5。
来源:环球网
思考:可口可乐为什么要退出绿色包装新产品?
一、各国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 各国自然环境 亚洲国家的地理环境

亚洲是世界最大的洲,海岸线绵长而曲折,海岸线长约 69 900公里,山地、 高原约占全洲面积3/4,平均海拔 950米。地势中部高,四周较低。气候复杂多 样,从北到 南跨寒温热三带。最北部为寒带,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中部和西部 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为热带季风和热带 雨林气候。
开篇案例
绿色新款可口可乐将于9月在英国上市
日本Narinari网站6月12日报道,可口可乐公司此前在阿根廷和智利实 验性销售的绿色包装“Coca-Cola Life”今年9月将在英国上市。 据报道,“绿色”并不是指把黑色液体饮料变成了绿色,而是把之前 传统的“红色”商标变成了“绿色”。据悉,这款新品有醒目的绿色标 签和饮料瓶,这款瓶身设计曾获过“PlantBottle”大奖。瓶子材质中含有 30%的植物原料,完全可回收利用。可口可乐公司表示:“这种瓶子的 外观、功能以及回收利用都与传统的PET塑料瓶一样,只是所用资源更 少,全球碳足迹更轻更环保。”

绿色营销的推动力来自多种因素,主要有:


消费者与最终使用者的需求造成对市场的压力。
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严格规范企业营销行
为的立法


绿色压力团体的影响力
宣传媒体对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度重视
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保护环境观念作 为其经营 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 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 发点,通过制定及实施 绿色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实现企 业的经营目标。

基础设施与国际营销 交通运输 通讯设备 商业基础设施


二、自然环境的恶化与的恶化 臭氧层空洞 全球变暖 空气污染 森林砍伐、土地退化 水源污染严重 资源短缺



环保运动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末期 20世纪90年代是环保运动的10年 全球共同环保措施 环保立法是环保运动压力的表现
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的兴起 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要协调好经济、社 会与资源三者的关系。 协调好 这三者之间的关 系,需要通过政府行为、公众行为与企业参与行 为共同作用。可 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从宏观方 面,要求政府制定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国际间的合作。从微观方面,要求各企业营销活 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也就是要求企业 开展绿色营销。


环保运动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环保运动对企业营销的影响主要是:
环保运动对企业营销的要求 环保运动对企业营销既造成威胁又带来了机遇 企业对环保运动的反应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绿色营销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 境相联系,使 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口增长与 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以保证实现 社会良性循环的发展。

意大利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面积30.1万平方公里。山 地和山前丘陵占全国总面 积80%,平原仅占 20%。 荷兰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面积4.154 8万平方公里。 世界著名‘‘低地之国”,40% 以上领土低于 海平面或与海平面等高,只有20%的面积在海拔 50米以上。

非洲国家的地理环境 非洲由北非、西非、东非、南非四大部分共43 个国家组成,面积2 571万平 方公里。 非洲沿海岛屿不多,大多面积很小,岛屿面积只 占全洲面积2%。大陆北宽 南窄,像一个不等边 的三角形,海岸平直,少海湾和半岛。全境为一 高原型大陆, 平均海拔750米。非洲大部分地区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地的面积广 大 ,有热带大陆之称。 非洲森林面积占全 洲面积21%,矿物资源丰富 ,目前已知的石油、铀、金、金刚石、磷酸盐、 铂和钴的储量均占世界藏量很大的比重。
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概念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 于1987 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专题报告中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 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各国(包括众多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强环保意 识 许多国家(包括不少发展中国家)提出及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 许多国家制定及逐步实施环保法,不断改善各 国的自然环境 国际性合作的环保研究计划日益增多 召开各种有关的环保国际会议,推进各国环保 活动的开展

北美洲地理环境 美国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 洋,北邻加拿大,南界墨西哥。 面积936.3万平 方公里,是世界最大国家之一。 加拿大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 平洋,北濒北冰洋,南邻美国。 面积995.67万 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

拉丁美洲地理环境 墨西哥 墨西哥属于拉丁美洲国家,位于美国南部。面积 197.25万平方公里。

巴西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大洋洲的地理环境 澳大利亚 它是大洋洲最大国家,位于南半球东部,处于太 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面积 761万平方公里。 新西兰 新西兰是大洋洲岛国,位于太平洋南部,由南岛 、北岛及附近一些岛屿组成, 面积26.8万平方 公里。



中国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 兼备的大国。面积960万平方 公里,是世界上面 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日本 日本是太平洋的一个岛群国家,面积37.7万平方 公里。地形崎岖,山地和 丘陵占面积的75%, 平原狭小分散。 韩国 在东亚的韩国位于朝鲜半岛,面积为9.899 2万 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