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浸润性乳腺癌分级
浸润性乳腺癌的分类进展

浸润性乳腺癌的分类进展陈国际;王一澎【摘要】浸润性乳腺癌由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生物学潜能等方面均不同的一组异质性病变所组成。
因此,正确的浸润性乳腺癌分类是判别病变范围、制定最佳治疗计划、评估疗效、判断预后及科研协作交流的重要条件和标准。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方法为WHO乳腺肿瘤分类法,该方法建立在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病变侵及范围、激素受体状态等基础上。
近年来,以基因表达谱和基因芯片为基础提出的乳腺癌基因分型发展迅速,初步研究已表明其能更精确地反应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并有利于选择和研究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法。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411-415)【关键词】浸润性乳腺癌;分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分型;生物标志物;分子分型【作者】陈国际;王一澎【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北京 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北京 1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陈国际,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北京市乳腺病防治学会常委。
1984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同年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从医30年,主要从事腹部与乳腺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
1999年开始主要从事乳腺癌的早诊早治及个体化综合治疗。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乳腺癌规范化保乳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癌的诊治、前哨淋巴结活检、乳腺癌新辅助化疗、I期乳房再造、乳腺化疗药敏检测等多项新技术、新治疗手段,始终与国际乳腺癌治疗新进展保持同步。
至今完成各种手术包括各类疑难手术近万例,承担及参与各级重点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2部。
同时担任《癌症进展》《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及特约审稿人。
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目前,浸润性乳腺癌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如基于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学侵袭范围的分类法——如传统的TNM分类(分期),基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级进行的分类,基于单个生物标志物(如激素受体状态、增殖指数等)的检测分类等;所有这些分类法基本囊括了已知的能够影响或预测患者预后、指导治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
乳腺叶状肿瘤who分级标准

乳腺叶状肿瘤who分级标准
乳腺叶状肿瘤的WHO分级标准包括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个级别。
具体标准如下:
1. 良性叶状肿瘤:间质细胞明显增生,肿瘤膨胀性生长,为稀疏样排列,细胞为轻度异型或无异型,无出血性坏死,核分裂0\~4/10HPF。
2. 交界性叶状肿瘤:肿瘤部分浸润性生长或膨胀性生长,细胞中度异核,间质细胞呈过度生长状态,为5\~9/10HPF核分裂表现,可见小片坏死和出血。
3. 恶性叶状肿瘤:肿瘤一般为浸润性生长,细胞有明显多形性,间质细胞为过度生长,可伴有异源性分化,核分裂在10/10HPF以上,大片出现坏死和出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病症,建议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
最新WHO乳腺肿瘤分类的变化

WHO2012:乳头状病变的变化
• 增加了实性乳头状癌 • 对囊内乳头状癌的再认识,WHO2012中已更 名为“包被性乳头状癌” • 增加了对乳头状癌伴有不典型增生和导管 原位癌的描述(3mm标准 准: <3mm, 乳头状瘤 伴ADH;≥3mm, 乳头状瘤伴伴DCIS)
实性乳头状癌
• 好发于老年妇女(60-80岁) • 大部分病人有乳头溢液,溢血
• • • •
过于少见,形态、免疫表型和生物学行为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化生性癌
低级别腺鳞癌 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新增亚型) 鳞状细胞癌 梭形细胞癌 伴有间质分化的癌(名称的变化) 软骨分化、骨样分化、其他间质分化 • 肌上皮癌(归属的变化)
• • • • •
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
Gobbi H et al, Cancer, 1999, 85:2170-82 • 首次提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的概念; • 30例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术后8例局部复发(7 例肿块切除,1例局部扩大切除),但无淋巴结转 移和远处播散; • 有较好的生物学行为,更类似于纤维瘤病,而不 同于一般的化生性癌。建议采用纤维瘤病样化生 性肿瘤(Fibromatosis-like metaplastic tumors)
多形性癌(Polymorphous carcinoma)
定义:组织学特征与小涎腺 发生的“多形性低级别癌”相似。 流行病学:少见,新认识的类型,仅有3例报道。 临床特征:37--74岁。 大体:结节,大小1.5--4cm。 • 形态学:实性巢状,周围可见腺泡、筛状、小梁状及单行列兵样结 构。由单一形态细胞构成,圆形到卵圆形核,大量核分裂象。 • 免疫组化:三阴性(ER,PR,HER2)。 • 预后及预测: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高级别特征),预后较差(与涎 腺同形态肿瘤的低级别生物学行为不同)。
WHO乳腺癌组织学分类

混合型浸润性导管和小叶癌。肿瘤中可见两种明显不同的组织学形态, 左为导管癌,右为小叶癌。
1.2 浸润性导管癌: 多形性癌。
多形性和怪异的瘤巨细胞占瘤细胞50%以 上者
背景为腺癌或腺癌伴梭形细胞或鳞状分化 高度恶性
右图.免疫组化检测,癌组织表 达角蛋白(AE1/AE3和LP34), 证实为上皮性来源。
1.3 浸润性导管癌: 伴有破骨样 巨细胞的癌
浸润癌间质中有破骨巨细胞高-中分化的浸润 性导管癌 或其他组织学类型的癌
破骨巨细胞来源于组织细胞
CKP
1.4伴有绒癌特征的癌
① 有与绒癌类似的双向生长方式 ② 60%有β-HCG阳性的细胞 ③ 血清β-HCG可升高
鉴别
导管内癌伴有早期浸润: 以导管内癌为主的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小叶癌 小管癌 髓样癌 浸润性筛状癌 放射状疤痕: 硬化性腺病:
小管小叶癌
多形性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小叶癌粘液型
浸润性小叶癌小梁型
浸润性小叶癌硬化型
浸润性小叶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型
浸润性小叶癌复合型 ,具有小叶和导管两型浸润性癌
混合型浸润型小叶癌
由经典型和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亚型小叶癌复合组成的病变
浸润性小叶癌印戒细胞型
鉴别
硬化性腺病 微腺型腺病 浸润性导管癌 小管癌 纯粹性(单纯性)粘液癌:没有小叶癌
21.导管内增生性病变
21.1普通导管增生 21.2平坦上皮不典型性 21.3不典型导管增生 21.4导管原位癌
22.微小浸润癌
23.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23.1中央型乳头状瘤 23.2外周型乳头状瘤 23.3不典型乳头状瘤 23.4导管内乳头状癌 23.5 囊内乳头状癌
1.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
乳腺who分级标准

乳腺who分级标准
乳腺WHO分级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乳腺组织病理学状况的分级方法。
该标准由国际癌症协会(IARC)制定,旨在统一各国乳腺癌分期的标准,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具体来说,WHO分级标准将乳腺组织划分为5个等级:
1. 0级:表示不确定或未知。
2. I级:表示良性病变,包括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单纯性囊肿等。
3. II级:可能为恶性,但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认。
4. III级:通常认为有恶性倾向,但仍需手术切除后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
5. IV级:表示高度怀疑为恶性,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WHO分级标准并非绝对准确,其评估结果还需结合临床经验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乳腺疾病,如炎性乳癌等,还需要采用其他评估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整理)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9月1日

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的进展郑荫松(陕西省妇幼保健院病理科,西安710003)2003新分类与上版(1981)相隔22年后成功制订,有很大变化和进展。
1、新分类的特点:(1)依据全面,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水平。
(2)项目设置细致,分类合理,重点突出,乳腺肿瘤增设为八个大项,上皮性肿瘤分列24个小项,特殊型浸润癌18种,各有特征,一目了然。
(3)分类标准明确,(分级、分期、分型)力争量化,易于掌握,具有较大可重复性。
(4)紧密结合临床,严格界定恶性概念范围,避免过度治疗,实用性较强。
(5)保留不同意见,如DIN与DCIS的双写报告;设立微浸癌,又指出为有争议的概念等。
2、新分类的重大变化:(1)转变观念:遗传学进展,临床随访提示:乳癌的发生发展非单一的线性模式,而是更为复杂多变,更不可当作生化反应中的级联关系(如凝血过程),各阶段可以停顿,停止,浸润癌不一定都经历所有阶段。
(2)乳腺癌概念:界定为浸润癌方为真正的恶性或癌。
(3)项目调整:将原位癌自恶性肿瘤划归为癌前病变。
(4)不设早浸癌项,对立项称微浸癌又指出基本按原位癌对待。
(5)新分类的乳腺癌全为浸润性癌,分为两大类,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附五个亚型),特殊型(18种)。
3、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1)常见性:是乳腺癌的最大一组50-80%。
(2)起源:主要为TDLU,“浸润性导管癌”系保留的传统名称。
(3)组织学:不同病例变化显著不同,细胞学,组织学变化多样,关键是缺乏特殊型癌的规律的结构,80%伴有导管原位癌改变。
txt=图1.12 A 浸润性导管癌,Ⅰ级。
B 浸润性导管癌,Ⅱ级。
C 非特殊性浸润性导管癌,Ⅲ级,缺乏腺管分化。
注意有大量核分裂像,其中部分为病理性核分裂像。
(4)不同类型癌:①混合型癌:非特殊型构象<50%,余为特殊型。
图1.13 混合型浸润性导管和小叶癌。
可见肿瘤中两种明显不同的组织生长方式,左为导管癌,右为小叶癌。
乳腺癌分型、预后和治疗

乳腺癌分型、预后与治疗声明:本文为作者个人学习体会,仅供读者参考。
谬误之处欢迎指正,但诊疗应以正规大医院医疗文书为准,以免延误病情。
一、病理分型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乳腺癌的国际组织学分类。
1983年我国乳腺癌病理工作者根据国内情况,制定了国内乳腺癌分类方法。
国内分类WHO分类1、非浸润性癌 1、非浸润性癌(1)导管内癌(1)导管内癌(2)小叶原位癌(2)小叶原位癌2、早期浸润癌 2、浸润性癌(1)导管癌早期浸润(1)浸润性导管癌(2)小叶癌早期浸润(2)以导管内癌为生的浸润性导管癌3、浸润性特殊型癌(3)浸润性小叶癌(1)乳头状癌(4)粘液腺癌(2)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5)髓样癌(3)小管癌(高分化腺癌)(6)乳头奖癌(4)腺样襄性癌(7)腺管癌(5)沾液腺癌(8)腺样襄性癌(6)大汗腺样癌(9)分泌型[幼年型]癌(7)鳞状细胞癌(10)大汗腺癌(8)乳头派杰氏病(11)化生性癌4、浸润性非特殊型癌①鳞状细胞型(1)浸润性小叶癌②梭形细胞型(2)浸润性导管癌③软骨和骨型(3)硬癌④混合型解读:一般来说,浸润性乳头状癌、髓样癌、粘液腺癌、腺样囊腺癌、大汗腺癌、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较差。
二、基因分型2000年,Peron和Sorlie等利用基因微阵列分析技术将乳腺癌分成5型。
1、Luminal A 型(乳腺腔内A型)2、Luminal B 型(乳腺腔内B型)3、HER-2 HER-2 过表达型4、Basal-like 基底样型5、Normal-like 正常细胞样型解读:Luminal型。
LuminalA型(ER+PR+Her-2-)和LuminalB型(ER+PR+ Her-2+)占乳腺癌的三分之二,50岁以上常见。
A型中ER+、PS2、BCL-2也多呈阳性,预后较好,对内分泌治疗敏感。
B型中ER+、PR+、Her-2(+)都是阳性者,用TAM(他莫昔芬)效果不好,但Als(芳香化酶抑制剂,现指第三代,常见的是来曲唑)更好。
乳腺肿瘤WHO分类

2012乳腺肿瘤WHO分类(第四版)上皮性肿瘤微浸润性癌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多形性癌伴破骨细胞样间质巨细胞的癌伴绒毛膜癌特征的癌伴黑色素特征的癌浸润性小叶癌经典型小叶癌实性小叶癌腺泡状小叶癌多形性小叶癌管状小叶癌混合性小叶癌小管癌筛状癌粘液癌伴髓样特征的癌髓样癌非典型髓样癌伴髓样特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癌伴大汗腺分化的癌伴印戒细胞分化的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非特殊型化生性癌低级别腺鳞癌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癌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软骨样分化骨样分化间叶分化的其它类型混合性化生性癌肌上皮癌少见类型伴神经内分泌特征的癌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癌分泌性癌浸润性乳头状癌腺泡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癌嗜酸细胞癌富于脂质的癌富于糖原的透明细胞癌皮脂腺癌涎腺/皮肤附属器型肿瘤圆柱瘤透明细胞汗腺腺瘤上皮-肌上皮肿瘤多形性腺瘤腺肌上皮瘤伴癌的腺肌上皮瘤腺样囊性癌前驱病变导管原位癌小叶肿瘤小叶原位癌经典型小叶原位癌多形性小叶原位癌非典型小叶增生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普通性导管增生柱状细胞病变包括平坦上皮非典型非典型导管增生乳头状病变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小叶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癌包膜内乳头状癌包膜内乳头状癌伴浸润实性乳头状癌原位浸润良性上皮增生硬化性腺病大汗腺腺病微腺性腺病放射性瘢痕/复合硬化性病变腺瘤管状腺瘤泌乳腺瘤大汗腺腺瘤导管腺瘤间叶肿瘤结节性筋膜炎肌纤维母细胞瘤韧带样纤维瘤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良性血管病变血管瘤血管瘤病非典型血管病变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颗粒细胞肿瘤良性外周神经鞘膜肿瘤神经纤维瘤雪旺细胞瘤脂肪瘤血管脂肪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纤维上皮性肿瘤纤维腺瘤叶状肿瘤良性交界性恶性低级别导管周围间质肿瘤错构瘤乳头肿瘤乳头腺瘤汗管瘤样肿瘤乳头派杰病恶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男性乳腺肿瘤男性乳腺发育症癌浸润性癌原位癌临床模式炎症性癌双侧乳腺癌(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O浸润性乳腺癌分级
WHO浸润性乳腺癌分级方法:
以癌的三个特征为评价标准:导管的形态,核的异型性和核分裂数目。
1、核的异型性的评价参考邻近的乳腺组织的正常上皮细胞的一般核大小和形态。
核形态的不规则性和核仁的数目和大小的增加在确定核异型性评分时是有用的辅助性特征。
2、核分裂相的评价要求认真仔细,观察者必须计数确定的核分裂。
浓染的和固
缩核忽略不计,因为他们更像代表凋亡而不是增生。
核分裂计数要求标准化,要在一个固定的视野区或使用网格系统,计数10个高倍视野的核分裂总数。
只评价那些有着典型的肿瘤细胞覆盖的视野,如果存在异质性,要选择有着较高的核分裂频率的区域。
视野的选择要随机的迂回在选择的区域里。
3、导管和小叶形成情况。
三个值加在一起,得到3~9的分数,根据此分级如下:
1级-分化好:3-5分
2级-中分化:6-7分
3级-分化差:8-9分
乳腺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半定量评级方法(Elston和Ellis)
特征分值
导管和小叶形成
肿瘤的大部分(>75%) 1
中等程度(10~75%) 2
很少或无(<10%) 3
核异型性
小的、规则的一致性细胞 1
大小和异型性中度增高 2
明显异型性 3
核分裂数
依赖显微镜的视野面积
三个不同视野核分裂计数评分举例
视野直径(mm)0.44 0.59 0.63
视野面积(mm2)0.152 0.274 0.312
核分裂计数
1分0-5 0-9 0-11 2分6-10 10-19 12-22 3分>11 >20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