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感染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5
现场查看
一项不合要求扣1分。
3.病区设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呼吸道传染病房应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各病室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5
现场查看
一项不合要求扣1分。
4.不同种类传染病人应分室安置,条件受限时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间距应≥1。1米,室内设卫生间。
5
现场查看
一项不合要求扣1分。
3.必需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套等。呼吸道发热病人外出检查时戴口罩.
5
现场查看
一项不合要求扣1分。
4.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除特殊感染病原体污染外,均应在标准预防的原则下先清洗后消毒或灭菌,病人出院后终末消毒,被服等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扎紧袋口并注明“传染"字样交洗浆房消毒后清洗.
5
现场查看
一项不合要求扣1分.
存在问题已向科主任□、护士长 □反馈,限天整改,写出书面整改措施及整改结果,申请医院感染管理科检查验收.
科主任签名:
护士长签名:检查者:日期:
30
实地查看
一项不合要求扣2分
传染病
管理
15分
1、传染病登记本记录齐全、保存良好;
2、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准确,按时限报告;传染病漏报率为零。
3、法定传染病患者按规定转转科或专科医院治疗。
4、疑似传染病患者按规定隔离留观。
3
4
4
3

抽查门诊日志
执行不好
不得分
医疗废物管理
5
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要求处置.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必须经污水处理系统消毒处理后排放,医疗废物、生活废物均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收集,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最新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最新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最新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感染性疾病科作为一门专业医学科目,旨在研究和治疗各类感染性疾病,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科室之一。

为了提高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建设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最新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的详细内容。

一、科室设立和功能布局科室应设立在医院的合适位置,确保与其他科室之间的交流便捷,并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医院感染控制科以及其他相关科室形成紧密合作关系。

科室内部应根据不同工作需求进行科室布局,包括诊室、病房、护理站和医护人员工作区等。

二、人员配置和培训要求科室应具备合适的医护人员配置,包括感染性疾病学专家、住院医师、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以及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

此外,还应有感染性疾病科的科研团队,以推动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

三、设备设施建设科室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工具,确保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包括但不限于微生物实验室设备、内窥镜、超声设备和全自动化检测仪器等。

此外,还应建立标准的感染控制区域,确保感染性疾病的隔离和治疗环境符合规范要求,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四、临床工作流程和指南科室应制定科学的临床工作流程和指南,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包括但不限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隔离和预防等方面的流程和标准。

同时,科室应建立完善的病历和数据管理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病历查询和数据分析功能,以促进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开展。

五、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科室应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定期评估和改进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包括但不限于感染性疾病的监测和统计、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医疗器械的维护和管理等方面。

此外,还应建立感染性疾病科的质量评估和审计机制,确保科室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六、科研和学术交流科室应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科室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科室应建立科研项目评审和资助机制,支持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质量改进项目。

感染性疾病科分级护理服务标准

感染性疾病科分级护理服务标准
3.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
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患者。
入院护理
备好床单位,迎接新患者至指定床位,评估病情,通知医师接诊,协助患者完成清洁护理,给于入院介绍与指导,填写相关入院资料,完成入院评估,执行医嘱与疾病护理常规,危重患者备好急救器材及药物,做好抢救准备。
管路
保持各类管路位置正确,标识清晰,引流通畅,管壁清洁,更换及时,密切观察,准确记录。
卧位
根据患者病情,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卧位,满足患者舒适和安全需要。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病情,实时讲解疾病及用药相关知识、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自我护理,教育引导家属科学照顾患者。
饮食
遵医嘱给予合理饮食,协助患者进食或注入鼻饲饮食,观察进食、水情况。
2.执行出院医嘱,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3.征求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床单位终末处理。




巡视时间
每小时巡视一次
每2小时巡视一次
每3小时巡视一次
检查பைடு நூலகம்
预约检查并做好检查前准备、检查后护理,详细告知注意事项及配合等相关事宜,必要时陪检。
生命体征观察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治疗
遵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及护理措施,观察了解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和效果,如有异常及时告知主管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分级护理服务标准
护理分级
项目
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
三级护理
分级依据
1.病情趋于稳定的重症患者
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3.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4.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

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

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

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一、前言感染性疾病科卫生标准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保障患者、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感染性疾病科卫生管理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管理、运行和监督。

二、感染性疾病科设置与管理2.1 感染性疾病科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独立的开阔空间,并根据医疗机构规模和服务需求设置床位。

科室内部应合理划分诊疗区、留观区、隔离区等功能区域,并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设施。

2.2 感染性疾病科管理2.2.1 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感染性疾病的管理、预防、控制、监测、报告等工作流程。

2.2.2 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立感染性疾病管理组织,明确职责,负责本科室的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2.2.3 感染性疾病科应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2.2.4 感染性疾病科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2.2.5 感染性疾病科应定期对环境、设备、物品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并做好记录。

三、感染性疾病科诊疗操作规程3.1 接诊3.1.1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初步判断和分类。

3.1.2 医务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

3.2 诊断与治疗3.2.1 医务人员应按照诊疗规范进行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确保诊断准确。

3.2.2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

3.2.3 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3 留观与隔离3.3.1 医务人员应对疑似或确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实行留观或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3.3.2 医务人员应做好留观区、隔离区的环境消毒和防护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四、感染性疾病科监测与报告4.1 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感染性疾病监测制度,定期收集、分析、报告感染性疾病发生情况。

感染性疾病科考核质量标准(新)

感染性疾病科考核质量标准(新)
5
14、肠道门诊有专用厕所,并能正常使用。
5
15、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5
10实地Βιβλιοθήκη 核及现场提问一次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2、有健全的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且职责明确。
5
3、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防护制度、医疗废物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制度等。
10
4、严格执行预检分诊与转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有去向登记,确诊的传染病人要及时转出
感染性疾病科感染管理考核质量标准
考核对象
质量标准
分值
考核方法
评分标准






1、感染性疾病科门诊设置:独立挂号收费、呼吸道(发热)和肠道疾病患者各自的候诊区和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药柜)、专用卫生间、处置室和抢救室等。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要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区清楚,有感染性疾病患者就诊流程,便于患者就诊,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5
10、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清洁干燥保存。
10
11、医务人员采取标准预防,掌握传染病传播途径并针对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备有一定数量的个人防护设施。
10
12、留观床位间距至少1米,儿童和成人输液场地应分开。
5
13、肠道门诊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
10
5、有职能部门间协调机制和协调流程,共同支持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5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第一节轮状病毒感染【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北方以寒冷季节1~3月份为主,南方以春夏季为主,可以通过水污染暴发流行,亦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

(1)起病急,腹泻为主,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便,腹泻每天5~10次不等,伴恶心,呕吐,腹痛及乏力。

(2)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3)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数日或稍长,预后良好。

3.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致正常或稍偏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大便外观稀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

(2)粪便中病毒抗原检测。

1)电镜检查:粪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检出轮状病毒颗粒。

2)单克隆法或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后者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

3)用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恢复期有4倍以上的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4)病毒核酸电泳图分析:提取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其他腹泻性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隔离病人,防止食物和水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第二节手足口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多发于4—9 月份,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可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红色斑丘疹,疱疹,部分重症患儿可有易惊,肢体抖动,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大多数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

部分患儿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

,,,—升高等【治疗原则】1. 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1—2 周,卧床休息。

流质,半流质饮食。

皮肤粘膜皮疹护理。

2. 可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5—7 天,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痰热清,喜炎平,甘利欣等。

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应用甘露醇,加强龙,丙种球蛋白等。

3.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不能进食者给予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输液对症治疗。

感染科(传染科)住院治疗标准

感染科(传染科)住院治疗标准

感染性疾病入院标准
1.鼠疫、霍乱、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登革热、
伤寒、副伤寒、登革热、疟疾、炭疽病、细菌性阿米巴痢疾;
疑似或确诊病例立即住院;
2.艾滋病
艾滋病期,有机会感染或其他内科情况需住院治疗;
3.病毒性肝炎
有明确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肝功能中度以上异常患者,病毒标志物阳性需住院治疗;
4.肝硬化
腹水、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等各种并发症患者需住院治疗;
5.手足口病
持续高热、精神差、皮疹明显需住院治疗;EV71-IgM阳性患者需住院治疗;
6.水痘
持续发热或皮疹明显且合并皮肤感染患者需住院治疗;
7布鲁氏菌病
持续发热、关节症状明显、病程持续2周以上患者需住院治疗;
8结核性胸膜炎
有发热及明显呼吸道症状者需住院治疗;
9肺结核
在疾控中心治疗效果欠佳及合并各种严重并发症患者需住院治疗;
10.流行性腮腺炎
持续高热、合并睾丸炎、脑炎、胰腺炎等并发症患者需住院治疗;
11.药物性肝炎
肝功能中度以上异常者需住院治疗;
12.不明原因发热者且不能排除感染性疾病者需住院治疗;
13.其他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市专家组会诊确定需要收住院患者;。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标准[详]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标准[详]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编辑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编辑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1、选址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

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

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员配置要求
一级综合医院:一名医师和一名护士 二级综合医院:一名中级职称以上 三级综合医院:一名具有副高职称以上 有传染病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师担任主任, 负责科室全面工作,配备能满足工作要求 的医护人员 有专人负责清洁消毒和医疗废物处理工作。
感染疾病科要设置专用隔离病房
◆应设单独的出入口
◆设单独的传染病区,与普通病房之间有隔离区。 ◆隔离病区内应设ICU病房或具备抢救条件的病室,病室中 应备抢救车、气管插管等抢救物品、急救药品、氧气设备, 有创和无创呼吸机等设备 ◆有条件应设负压病房,进风口设在顶部。
二级综合医院设置+处置室和抢救室 处置室:划分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洗手设 施。 抢救室:仪器及物品摆放固定,标志醒目。设有 抢救床、抢救车、氧气瓶、氧气袋、血压计、 除颤器、心电监护仪、专用呼吸机、吸引器、 插管物品等,备有常用抢救药品及一次性消耗 品如吸痰管、吸氧管、导尿管、采血针、试管、 一次性手套等。 处置室、抢救室应安装紫外线灯或其他具备卫 生部批件的空气消毒器械。
感染性疾病管理要求
●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管理
●树立标准预防的理念
●加强污水、医疗废物的处理
●加强手部卫生
●坚持终末消毒原则 ●坚持随时消毒原则 ●强调双向防护
开展工作资料
● 感染科各项规章制度
● ● ● ●Biblioteka ●传染病知识培训和考核登记本 物品消毒登记本 医疗废物转运交接登记本 传染疫情登记本 传染病宣传教育栏
感染科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 (2)定期对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 培训。 (3)对科室工作人员定期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甄别,并采取及时、正确的救 治措施 (5)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6)科室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合理,所有物 品、区域的标识与标志明确、清楚。保持室内清 洁卫生,洁、污物品分开放置。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选 址
⑴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 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 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 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 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 发热门(急)诊就诊。
布 局
▲呼吸道发热门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 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 做到独立设置。 ▲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 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 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 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有醒目标志。 ▲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
清洁区
污染区分设 半污染区分设 留观室、 挂号、收费、取药、治疗室、 检验室、放射检查室、卫生间 呼吸道发热 病人出入口 肠道感染 病人出入口 候诊区 卫生间 肠道诊室 分设观察室 肝炎病人 出入口 候诊区 卫生间 肝炎诊室 分设 观察室
医护办公室 休息间 卫生间 更换工作衣
卫生通过间 二次更衣处
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检查标准解读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汪亚玲
建设医院感染性 疾病科的意义
《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 疾病科建设的通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 结合各地实际,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 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 疾病科,并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纳入当 地医疗救治体系。同时,卫生行政部门要 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监督、管理。
艾滋病门诊的具体要求
参照肠道、肝炎门诊。但要满足艾滋病诊 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保护隐私以及健康 宣教等要求。
必备的医疗设备
⑴检验设备:血、尿、便检测仪(肠道门诊 有能够进行霍乱弧菌检测的设备和试剂)。 ⑵放射设备:X线检查设备。 ⑶基本急救设备:氧气瓶、简易人工呼吸器、 急救药箱等。
三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通知强调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应按照有关法律、 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搞好感染性疾病 科设计和建设。 二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门诊应设置独立 的挂号收费室、呼吸道(发热)和肠道疾 病患者的各自候诊区、诊室、治疗室、隔 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 (或药柜)、专用卫生间。
让发热门诊成为常态的呼吸道 门诊筛查关口
⑴肠道门诊内污染区主要包括肠道病人诊疗室、病人专用厕 所(应设病人专用蹲式坐便器)、观察室;半污染区包括 挂号收费、治疗室;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更衣室、库房等。 肝炎门诊内污染区主要包括病人诊疗室、抽血室;半污染 区包括挂号收费、治疗室;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更衣室、 库房等。 ⑵肠道门诊诊疗室、观察室、肝炎门诊的诊疗室应分别独立 设置,挂号收费、发药室应分设窗口,确保肠道病人与肝 炎病人就诊路线不交叉。 ⑶肠道门诊观察室应设置1张及以上观察床位,并配备必要 的急救药械。
呼吸道发热门诊的具体要求
◆设独立诊室、厕所、挂号、收费、取药、 治疗室、留观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 ◆尽量采用自然通风,若自然通风不良,应 安装足够的机械通风设施,有条件的医院 应采取措施形成从清洁区到污染区的室内 空气压力梯度。每周对空调系统清洗消毒12次,对空调冷却水集中收集,消毒后排放。
肠道、肝炎门诊的具体要求
候诊区 卫生间 发热诊室
医务人员出入口
污物出口
标识明确、分区合理
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实行 “四固定、六分开”的方针。 “四固定”:物品、人员、诊室、就诊时 间 “六分开”:挂号、就诊、收费、取药、 化验、卫生间等(X),要和普通门诊分开。
通风、排风、消毒
▲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有条件可设负压病房 ▲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 ▲各业务用房必须安装紫外线灯或其他 备用卫生部批件的空气消毒器械,配 备非手触式洗手装置、消毒箱、纱窗 纱门、防虫防鼠等消毒隔离和卫生设 施。
感染性疾病科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 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合理布局,严格 分区。 ◆ 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人员及清洁 工。 ◆ 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 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 风良好,有明显标识、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 衣、洗手间。 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 污染区。 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 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