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合集下载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高的患病率。

它是一种与多种因素有关的疾病,其中包括生活方式、遗传基因和心理因素等。

尽管高血压主要是一种生理疾病,但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办法。

一、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1. 焦虑与抑郁:高血压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和抑郁,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感到担忧,担心高血压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这种情绪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血压的升高。

2. 自我认知问题: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产生一种消极的认知,认为他们的身体已经无法恢复健康。

这种消极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治疗的积极性和效果。

3. 社交隔离:由于担心血压升高导致并发症,高血压患者可能会避免参加社交活动,减少与他人的接触。

这种自我隔离会进一步加重心理健康问题。

二、解决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1. 教育与信息传递:为了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医生和家属应该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健康教育,向他们传递准确的信息。

告诉患者高血压并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只要积极治疗和合理控制生活方式,血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心理咨询和支持: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焦虑和抑郁情绪。

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患者可以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改善心理状态,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3. 健康生活方式:鼓励高血压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还有利于改善心理健康。

4. 社会支持:为高血压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

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和鼓励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孤独感。

总结:高血压患者除了需要重视身体健康,还应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

焦虑、抑郁、自我认知问题和社交隔离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提供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支持,促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提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地管理心理健康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精选.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精选.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

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1】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

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

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

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

【2】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

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

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负担。

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一、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和恐惧得知自己患有高血压后,患者往往会担心病情的发展,害怕出现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这种焦虑和恐惧情绪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加重病情。

2、抑郁长期的疾病困扰、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使高血压患者出现抑郁情绪。

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等。

3、紧张和压力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使得患者在面对高血压时更容易感到紧张。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4、否认和逃避有些患者在确诊高血压后,不愿意接受现实,采取否认或逃避的态度,不按时服药、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这对疾病的控制非常不利。

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心理状态与血压密切相关。

不良的心理因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血压的调节,导致血压升高或难以控制。

而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心理干预措施1、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可以通过讲座、宣传手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

2、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表达情绪。

让患者感受到自己不是独自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例如,有些患者认为一旦患上高血压就无法正常生活,这种消极的认知会影响其治疗积极性。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引导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4、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有助于控制血压。

高血压病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

高血压病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
t we l v e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i t h h y p e r t e n s i o n a n d 1 0 9 n o n d i s e a s e d c a s e s o f o n e c o mmu n i t y o f S h e n y a n g C i t y wh o v o l u n - t e e r e d t o p a ti r c i p a t e i n t h e s t u d y ,a l l p a t i e n t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i l l n e s s g r o u p a n d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b y t h e me t h o d o f
Co n c l u s i o n Hy p e te r n s i o n i s a s s o c i a t e d wi t h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a 1f a c t o r s

【 Ke y wo r d s 】 Hy p e t r e n s i o n ; E y s e n c k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e s t s ; P s y c h o s o c i a l f a c t o r s ; C h a r a c t e r
组 E、 N维 度得 分 与 对 照组 比较 , 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 0 5 ) ; 患 病 组 P、 L维 度 得 分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差异 无统
计学 意 义 ( P>0 . 0 5 ) ; 两 组人 群在外 向不 稳定 ( 胆汁 质 ) 型、 内 向不稳 定 ( 抑郁质) 型、 内 向稳定 ( 粘 液质 ) 型 例 数 比 较差 异 有统计 学 意 义 ( P< O . 0 5 ) ; 两 组 患者 外 向稳 定 ( 多 血质 ) 型例 数 比较 , 差 异 无 统计 学意 义 ( P>0 . 0 5 ) 。 结论 高血 压 病与 心理社 会 因 素有关 。 【 关键词 1高血压 病 ; 艾 森 克人 格测 试 ; 心理社 会 因素 ; 性 格

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主要诱 因 , 是其发生 、 发展 的一个独立预报 因素 , 直接影响降压 的效果 并 。
长时间的紧张情绪 、 焦虑使大脑皮层 的兴奋 、 抑制平衡失调 , 以致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 儿茶酚胺类介质释放使小 动脉收缩 , 血管平滑肌增 生、 肥大 , 交感神经兴奋还使肾素释放增 多 , 促使高血压形成并使高血压状态维持。 据研究 : 焦虑 、 恐惧时心输出量增加 , 血压增高以收缩压 为主, 愤怒和敌 意时外周动脉阻力增加 , 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愤 怒情
常焦虑和易 于发生心理 冲突的人易于发生高血压病 。 2 社会因素与原发性 高血压 21 应激与原发性 高血 压 : .
收稿 日期 :07 0 — 5 20 — 3 1
作者简介 : 俊虎( 9 7 ) 男, 黄 1 7 一 , 湖北 宜昌人 , 助教 。
维普资讯
原发 性 高血 压 与心 理 社会 行 为 因素
黄 俊 虎
(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 , 福建福清 300) 530

要: 原发性 高血压在我 国发 病率 高, 但知晓 率、 疗率和控制 率很低 , 文通过探讨心理社 会行为 治 本
因素与原发性 高血压之 间的关 系, 深入对原发性 高血压的认识 , 强防 范意识 , 加 积极 开展 一级预 防, 药物 在
19 年增长 了 3 %, 计全国有 高血压患 者约 1 91 l 估 . l但知晓率 、 6亿『 _ , 治疗率 和控制率很低 。 0世纪 3 2 0年代 , 心身 医学 的创始人 A ea dr l ne 首先认 为高血压 的发病与心身变化有关 , 目前为止 , x 到 大量的临床观察 、 流行病 学调查及实验研 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及其转 归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密切联 系 , 本文将就此对近年来的研究作一综述 。

高血压与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

高血压与精神、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关系分析
收 缩 压 ( S B P ) ( 2 2 . 4 1±2 . 0 3 ) k P a ,舒 张 压 ( DB P ) f 1 2 . 9 2±1 . 2 9 ) k P a 。用 S R R S测 评 发 病 前 1年 内 L C U平 均
种 表现形式 ,心理社会 因素在 其发生 、发 展过程 中起着 极
2 . 3 综合心理干预 2 周前后血压 比较
见表 2
1 对象与方Βιβλιοθήκη 1 . 1 对 象 选心 血管 内科 近 1 年 住 院治疗 I 、I I 期 原 发性 高血 压病 人4 0例 , 男2 2例 , 女 1 8例 , 年龄 4 5— 7 5岁 。4 0位 病 人 按照 年龄 、性别 、受 教育程 度及 血压 高低 配对 均分 为两 组 , 即综 合心理 干预组 2 0人 , 对 照组 2 O人 。均配 合最基 础 的药
物治疗 。
表3 综合心理 干预组 与对照组 相关 临床指标 比较 ± )
1 . 2 工具
1 . 2 . 1 采 用社会 再 适应 评定 量表 f S R R S ) 以生 活变 化单 位( L C U ) 定量 , 对4 0例病 人发病 前 1年 内的生 活应 激条 件 进 行 回顾 性 填表调 查 。计 分 累计 < 1 5 0 L C U , 次年 可能健 康 , 在 1 5 0~3 0 0 L C U之 间 ,5 0 %的人 次年生病 , > 3 0 0 L C U, 则 7 0 % 以上 的人次年 生病 。 1 . 2 . 2 焦 虑 自评量 表 ( S A S ) 和抑 郁 自评量 表 ( S D S ) 对 患 者在 入 院时 和治疗 2周 后分 别 进行 测评 。2 O个项 目得分 相 加 为总 分 ( 粗分 ) 。焦 虑 以大 于 4 0分 为 界 , 抑郁 以大 于 4 1 分或抑郁 指数大 于 0 . 5为界 。

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5岁 儿 童 青 少 年 血 压 调 查 ,高 血 压 检 出 率 为

6 5 l .6 _ 5 ]
2 0 年 上 海 调查 72 6名 6 1 06 3 ~ 8岁在
校学 生 , 血 压 检 出率 分 别 为 男 性 5 6 , 性 高 .8 女
8 0 , 检 出率 6 9 [ 。 . 总 . 一
行 为 ( 外 事 件 、 络 成 瘾 、 活 方 式 、 良行 为 ) 意 网 生 不 等 。很 多调查 和 中学 生 的 自我 报告表 明 , 。 中学 生 不 同程度 地存在 社 会 退 缩 、 习 不 良、 试 焦 虑 、 学 考 吸
童 高血压 有逐 年增加 的趋势[ 。2 0 6 0 0年 北京 地 区 7 ]
2 儿童 高血压 的诊断 标准 儿 童 由于 年龄 、 高 、 质量 、 族 不 同 , 今为 身 体 种 迄 止, 国内尚无一个 公认 的 、 统一 的诊 断儿 童高血 压 的 标 准 。总体 来讲 , 目前 应用 的主要 有 以下 诊断标 准 : 以某 一 固定 血压 值作 为 诊 断标 准 ; 以不 同年龄 性 别
断、 评估 和治疗 的第 4次报 告l , 定 了最 新 的诊断 _ 确 7 ]
量资 料表 明社会 、 文化 和环境 因素 、 人格 、 情绪 、 心理 应激 、 生活 方式 、 良行 为等 与原发性 高 血压有 密切 不 联 系【 ] 1 。心理 社会 因素 对 高血 压 的 发病 及 高 血 压
位 加 5mmHg 。
20 20 0 3 0 5年美 国休 斯 敦 中学 正 常 儿 童 血 压 检 出
情 况为 : 血 压 前 期 1 . , 血 压 3 2 ( 高 57 高 . 1期

谈谈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因的关系

谈谈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因的关系

谈谈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病因的关系高血压在目前被医学称为“四高”征,即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合并症高、由它所引起的心、脑、肾并发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

前人在向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积累经验,在预防和降低高血压及其所引起的并发症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

关于这方面的论文颇多,从不同侧面都有所发挥。

本文不再重复论述,今仅就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的密切关系及其致病机制做一初步讨论、谬误之处望祈指正。

1.社会环境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血压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又高于贫困国家。

所以说,社会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城市的发病率高,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噪音污染和紧张的经济结构、市场的竞争和巨大的心理压力都有一定关系。

2.体重、食盐量增多与高血压的关系在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形成与人体过胖成正比,过于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压,这主要是过于肥胖的人不爱运动和脂类代谢不完全,加上由于脂肪的增多,使组织中的血管受到挤压,改变了血管的正常生理走向,可致管腔狭窄,致血流数减慢,都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另外,过量摄入盐的食用量,造成钠潴留,使血管糟到破坏,也可导致高血压的形成。

3.嗜好烟酒与高血压的关系嗜好烟酒导致高血压的发病率已被临床所重视。

主要是烟内的有毒物质,尼古丁有收缩外周血管的作用。

酒类的乙醇,可破坏血管,还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4.心理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心理因素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如病人发病前急躁易怒,好奇任性,对环境条件要求过高、过急,都可导致血压的改变而形成高血压。

笔者在临床中对155例高血压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心理因素。

分别具有急躁、易怒、好奇、固执己见,富有叛逆性和挑衅性、平时情绪易激动,时间观念强等特点。

此外,患者心理焦虑性情绪反应和心理矛盾的压抑,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心理原因。

所以说,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刺激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是很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

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

【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

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

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

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

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

【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

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

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但应注意的是,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心理因素
人格特征对高血压病的发病率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的个性常常具有较明显的精神质倾向,性格较为内向,行为孤独、内心焦虑、忧心忡忡、对外界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自我控制力差、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不过,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病人的人格特征往往是多方面的。

中科院心理所曾对16名高血压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急躁易怒、好奇任性、要求过高过急的病人有10为,而孤僻敏感、易生闷气、多疑的病人有6例。

还有研究者报道过一组在应激环境下患高血压的妇女,分析她们的性格特点是有敌意、凶狠、好斗,而体格健壮。

还有学者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测评25例高血压II期患者,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的人格既有机械保守、办事认真、自律谨慎、固执成见、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一面,又表现有过分显示、积极进取、不甘心落后、情绪易激动、遇事草率、办事鲁莽、敢于冒险的个性特征。

这类双重人格在一定的社会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作用下久而久之就可能发生高血压。

【5】
另外,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常有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平衡失调,多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5】
(四)心理生物学因素
高血压病患者常常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据调查75%的高血压患者具有遗传素质。

但单纯的遗传因素也难以解释高血压病的发生。

一般认为是,生活事件中各种紧张刺激引起情绪变化,对于有遗传因素的人,较易通过中介机制导致高血压
综上,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生物学机制如下图
二、高血压病的心理特点
高血压病在具有上述因素引发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以上不良的社会心理表现,因此高血压病既是各种心理因素的结果,也是各种心理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一)抑郁:抑郁反应可使病人心率增加、血压增加、心电图改变〔2〕。

抑郁症是高血压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高血压可导致或加重抑郁:高血压持续时间越长的人,自我恢复能力也越差,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病后适应调节能力障碍、顺应不良、继之表现出对疾病的紧张和焦虑。

整日顾虑重重,这种心理因素作为应激传入脑内,若主观认为是恐惧的信息,就会引起惊恐、焦虑或愤怒等消极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突出表现为持久的心境低落,伴有焦虑、认知障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患者兴趣低下但少有自杀倾向。

【4】
抑郁与高血压并存,二者同时存在致使病情复杂化,并以恶性循环方式促使疾病不断恶化。

Gao等对165名高血压患者和152名血
压正常的病人进行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抑郁等心理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将高血压组病人分成伴有脏器损害组与无脏器损害组,前者评分明显高于后者。

【4】
(二)恐惧、焦虑心理
由于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缺乏了解,内心充满疑惑,担心高血压能否治愈,是否会引起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因此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疗效,
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6】
王慧对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分析表明,64%患者存在肯定的焦虑情绪,52%存有轻中度抑郁,30%高血压患者同时存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7】
(三)药物依赖心理
部分患者因长期反复服用某些药物,认定某种药物有明显疗效,对这种药物产生依赖性,而拒绝服用其他类药物。

甚至认为,只要坚持服药,疾病就会好转,从而轻视心理调节。

【8】(四)情绪不稳定型心理
患者服用药物后若症状减轻,则认定药物有效,服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停药。

而一旦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又开始重新全面检查身体,要求换药,对治疗失去信心。

【6】【9】据报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其情绪障碍发生率68%,主要以焦虑情绪障碍为主,有的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并存。

(五)其他
临床实践中发现,高血压患者中存在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注重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心理学上叫角色缺如;另一种是角色强化,表现为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等。

以上两种心理状态均不利于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4】总之,在高血压病的研究和治疗,其心理社会生物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其治疗也要以其心理社会生物因素和心理特点为中心。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陈杰,李甘地·《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姚雪芬,程军,李春芳·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分析与护理干预·中国疗养医学·2009,3 【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吕慧·高血压的心理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6(29)11
【5】Sack FM,Laura P, Svetkey LP,et al.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f reduced dietary sodium and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J〕. N Engl J Med,2001;344(1):3 10. 【6】李庆,王淑娟.浅谈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5;3(7):60 1
【7】王慧.高血压患者80例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614 【8】杨菊贤,陈启稚,叶志荣.缓解焦虑情绪,提高降压药物疗效〔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8 9
【9】郭克锋,苏景宽,王秉庚,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情绪状态与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3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