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习于老师的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习于老师的课堂
——灵动课堂成功案例随遇而感
的老师都不陌生,其他组的老师可能不了解。

于老师年过七旬,他的年纪似乎与“灵动”已经沾不上边,但是于老师的课堂表现的是生机盎然。

课堂上于老师会唱京剧、拉二胡,在轻轻松松、幽幽默默中学生不经意收获满满,体现了一位教学大师深厚的功力。

下面我举三个比较经典的设计,再次温习大师灵动的课堂教学: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如:联系上下文解词,语素理解,找近义词理解等等。

“饱经风霜”这个词理解字面意思并不难,我们能够借助《词语手册》准确地知晓它的意思。

但是于老师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出现的“饱经风霜”这个词时匠心独用,问孩子:读到“饱经风霜”这个词,你能想象到车夫一张怎样的脸?“满脸沧桑、颧骨突出、皮肤又黑又皱”……学生的回答使处在社会底层的车夫的脸逐渐在同学们脑海中清晰起来。

“饱经风霜”的理解不简简单单停留,已经深深烙在孩子们的心中,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新型玻璃》是一篇儿童科普说明文,这样的文章教不好会比较的枯燥。

但是于老师在执教《新型玻璃》这个课时别出心裁来了一个第一人称的转述:请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其中一种玻璃向人们介绍清楚你的特点、作用。

第一,转述是把课内的文字内化后倾吐的过程,既吸收课文知识又锻炼表达,一石二鸟。

第二,这样的形式孩子们感兴趣,大大激发了每个孩子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

于老师在执教《草》这首古诗时,巧妙地创设了生活情境对孩子们所学的知识实行了巩固、提升。

进入复习阶段,于老师扮演妈妈、哥哥、奶奶不同角色多个角度检查孩子们掌握的知识。

印象最为深刻的于老师扮演奶奶对孩子说:“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学生背古诗给奶奶听,于老师故意问:“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学生回答:“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不过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于老师装作恍然大悟说:“哦,我明白了。

你背吧。

”生继续背。

于老师又不解地问:“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学生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是!是‘一岁一枯荣’。

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于老师把常规的复习环节演绎得如此曲折有致,使课堂充满情趣,真叫人拍手叫绝。

纵观于老师的课堂,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课件,但是朴实中缔造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的经典。

经典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于老师对人性的尊重,对教材的熟透。

向大师致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