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的变化-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我于__年1月26日至__年2月17日期间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知识及走访长者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市区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文化习俗时,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发现我们的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
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
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
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
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
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
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调查时间:20__年2月16日调查地点:__调查人:__调查问题:春节习俗中的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
被调查者:家长、老前辈、有关资料调查结果:1、贴对联春联是从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
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吃年夜饭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汇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
这是新年的第一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长辈家吃。
对于年夜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很讲究的,在我们当地,年夜饭至少要炒六个菜,然后再煮上一大盆大锅饭,焖一盆大米,在午夜12点还要吃饺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饭了,都忙着到处去拜年。
3、拜年及收压岁钱正月初一拜年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因为我们可以受到许多压岁钱。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一对夫妇用红纸包了几个铜钱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来了以后,这个小孩身上冒出红光,妖怪吓得赶紧跑了,其他人也学者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妖怪果然不敢来了。
所以,现在长辈们会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以祈求孩子们来年平平安安。
4、调查体会: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下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篇1】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知行学社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的闲暇之余就“春节文化”这个课题在广东省__市展开热火朝天的调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观察和问卷的形式对梅州地区的春节文化进行认知、了解,最后对调查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活动、以及春节期间的开销三个方面的总结如下: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5篇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5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摘要:春节时中国人最在意的节日,历史悠久,在每个华人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后就是扫尘,随后就要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个民俗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涵义及来历,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与心愿。
关键字:祭灶扫尘年夜饭拜年正文:春节时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结在每个中国人得情节中。
即使是洋节如此泛滥的今天却也没有哪个节日可以取代春节在每个华人心中的无上地位,没有哪一个节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节这样隆重,这样深入人心。
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会在春节这天通过各种途径向家人和祖国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随着世界的变化,春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春节习俗,也因为时代的制约同我们渐渐拉开了距离。
但无可否认,这些今天看来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们的文化。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春节的变化调查报告(精选4篇)

春节的变化调查报告(精选4篇)春节的变化调查报告篇1在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家整理的春节期间文物安全的自查报告,希望对家有所助。
一、自查情况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接到市局下发的《x市文物局关于做好20xx年春节期间文物工作的通知》(x文物发[20xx]1号)文件后,管理处主任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具体事宜,对文物自查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安排部署。
成立了以管理处主任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室人员为组员的安全自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文物科科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安全自查情况相关资料的收集、归纳、整理、总结及上报工作。
2、明确责任,全面细致排查一是落实安全职责,严格责任追究。
安全领导小组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具体岗位,保证责任落实、人员到位、措施有效,对检查不力、监管不严等原因造成文物安全事故的人员将进行严肃处理。
二是落实领导带班制度,安排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巡逻,坚决杜绝麻痹意思想和侥幸心理,防止各类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是按照《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规程》等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库房、博物馆等场所的火灾隐患排查,加安全监管力度,严禁在室内外堆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严禁在文物、建筑物周边燃放烟花爆竹、焚香烧纸。
四是在节假日期间安排专人对文物、博物馆周边进行严密监控,并准备充足的'消防设备器材,杜绝外部因素引发文物火灾事故,如有发生突发事件,要严格落实报告制度,做到快速应,有效应对,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五是强化安全管理,为了做好节日期间的安全保卫和防火、防盗和防破坏工作,严格执行文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强值班人员,严禁值班人员脱岗、离岗。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文物经费短缺。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存在资金投入少,整体保护能力低的问题,使一些亟待修缮的文物不能及时得到保护、维修,对野外文物的日常执法巡查工作难以维持。
关于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7篇

关于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 7 篇关于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篇 1专属于中华儿女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华儿女的象征。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而在这举国欢庆的节日,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自会揭竿而起: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我的家乡安徽亳州,自然也不会例外。
今年,与往常不一样,是我要开始和父亲一起出去拜年的日子。
按家乡的说法,男子到了一定年纪,要同父辈一起给村中长辈磕头拜年,愿平安一年。
从除夕夜开始,我就兴奋不已,终于在睡着 4 个小时后,开始了:清晨,我与父亲踏着芳香的泥泞,走到我们的队伍 (分为很多的队伍,分开拜年) ,经过漫长的等待,人齐了以后,终于出发。
我们去了4 家,看着老人们欣喜又欣慰的脸庞,我们大家也无比高兴。
不管别处,相信在我的老家,这给老人拜年的习俗永不会被打破,因为它提现了我们的孝心,我们对长辈的爱戴与尊重以及我们期待未来更加没好的心情。
另一个调查的习俗是上香,按村中人所说,为了让过世的老人在阴间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在新年多烧纸钱多上香火给他们,毕竟我们都在过年他们也一样啊。
还有一个上香便是土地庙的香火,为了祈祷明年会有好的收成,家家户户都会到土地庙拜一拜,上下香,祈求风调雨顺。
这些自然是封建迷信,有利有弊。
前者虽说可以让那些孝顺的人尽自己在长辈生前未能完成的孝心,以及表达自己对过逝长辈的思念、哀悼;后者虽说可让百姓更加乐观、更加向上,更加努力的劳动,但二者都犯了大忌——现在这个社会倡导的保护环境。
每当我看到浓烟四起,满天灰尘时,心中总会暗暗落泪,如果环境恶化,那人类的子孙有能到哪里生活,人们享受当下,放纵自己,可曾为了自己的将来考虑,如若环境继续恶化,那迎接人类的只有无尽的后悔。
春节风俗变化调查报告

春节风俗变化调查报告春节风俗变化调查报告(通用15篇)春节风俗变化调查报告篇1(一)研究目的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
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
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
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8篇

了解春节习俗调查报告8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篇一调查目的: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
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调查时间: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调查地点: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调查方法:查书查电脑问长辈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
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
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
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
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
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
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
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
“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
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
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春节调查报告(3篇)

春节调查报告(3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篇一一、问题的提出:我们每年都过春节,各地的人们都要放烟花爆竹、吃饺子……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们做了春节民俗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1、查阅有关春节习俗的书籍,阅读报刊。
2、上网浏览春节习俗的资料3、和身边的人交流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三、结论:1、春节时人们都会把最好的吃的、喝的、穿的、玩的通通拿出来,人们都会异常的高兴。
人们还会去走亲访友充满祥和的气氛。
2、民间的活动丰富多彩,不一样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庆祝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朴实的性格。
3、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而盛大的节日,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在每年的春节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过去人们过春节主要是为了能吃好、穿好。
此刻可不一样了,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春节对现代人来说有着更深的意义,那就是幸福。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篇二春节时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结在每个中国人得情节中。
即使是洋节如此泛滥的今天却也没有哪个节日可以取代春节在每个华人心中的无上地位,没有哪一个节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节这样隆重,这样深入人心。
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会在春节这天通过各种途径向家人和祖国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随着世界的变化,春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春节习俗,也因为时代的制约同我们渐渐拉开了距离。
但无可否认,这些今天看来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们的文化。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民俗的变化问卷调查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调查结果整理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出45份问卷,收回42份,在其中选取了40份1950年至2000年出生的被调查者的问卷,被调查者大多为哈尔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中等。
以下按照题目次序,对每项内容进行整理:
◆第二部分----调查结果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俗文化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一个传统节日,它存在的意义不容忽视。
但是近几年来,人们普遍感受到春节饮食因追求豪华美味而过于油腻、铺张;春节活动为达到娱乐效果而流于单调、俗套;人们对于春节的重视程度在降低,春节的短短几天假期也往往被工作占据。
旧时的春节虽然没有这样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每到一岁将尽那股浓浓的“年味”却使很多人怀念感慨。
春节民俗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一点一滴的改变是否会影响今后春节的发展?下面我们就从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Ⅰ.饮食
第二题:多数年代的被调查者都是从10-20岁起就开始帮家里准备年夜饭了,这一结果到“80后”仍没有变化,说明人们参加春节筹划不仅早,而且普遍;而90年代出生后的人更是在0-10岁就开始,且不论能帮上多少忙,但这种现象说明大多数人对于春节仍保有热情,每个人都盼望过一个热热闹闹、快乐难忘的春节。
但是在70-80年代后出现了“偶尔”和“从未”的选择,说明部分人群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对春节有所忽视。
第四题:随着时代的推进,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瓜子花生等零食在逐渐被干果、小食品取代;海鲜、鱼类、肉类食品逐渐成为过年的主菜。
人们饮食的改变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但正是因为饮食种类、数量上的丰富使得人们感觉“过年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因而导致人们对春节的兴趣减少。
但令人振奋的是,许多春节特有的食物,比如说饺子、汤圆、春卷、年糕等并没有从人们的餐桌上消失,反而广受欢迎,说明春节民俗在饮食文化上的传承还是颇为深远广泛的。
Ⅱ.娱乐
第五题:70-90年代出生的人们过年的时间最长,大概是7-10天,而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却呈两级递减趋势。
本问题的最初目的是想探寻人们日渐忙碌焦虑的生活对于传统民俗的影响,由此看来,人们用来过年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半个月,而这些时间多数用来消遣、娱乐,这样很多传统活动如祭天、祭祖都无法举行了。
虽然如此,由于现代人信仰、习惯的改变,生活、外界的需求,许多传统活动也只能删繁就简,甚至被时代淘汰。
第六题:由排名次序可看出,放烟花爆竹这一普遍受到儿童欢迎的春节活动是怎样升至谷峰又跌落谷底,看电视(春晚)是怎样稳坐第一把交椅。
在60-90年代,与伙伴们游戏还是过年的一种好方式,受喜爱程度也很高,但是由于子女独生、家家闭户,这种儿时的快乐已经再难寻觅。
麻将、扑克虽然有趣,日久也会心生厌倦。
但是,聚会聊天这种新兴的过年方式带来了新的希望,许多人在享受这这种沟通的快乐。
虽然从古时候传承下来的娱乐方式都已经被现代产品所取代,但是我认为,过年最重要的是要过出年的感觉,过出年的味道来,因此这种新方式应当得到发展和发扬。
Ⅲ.态度
第七题:这是一道选择题。
近一半的人选择了“一年不如一年了,过年只是图个团圆”,但是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选择了“没感觉有什么变化,但还是盼望、喜欢过节”这个选项。
由此看来,人们对于春节的情感虽然变得淡薄了,但是仍在向积极的一方倾斜。
第八题:问题中所列的不是全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真的有太多可以说是美丽珍贵的传统民俗被遗忘和忽视掉了。
也许这些活动带给我们的快感不及电视网络,但是一个真正的春节,应该是少不了这些的。
第九题:此题只有三个选项,“古老习俗,千年不变”的选项过了半数。
这表明虽然春节的民俗有所变化,但是要撼动春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还是十分困难的。
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春节的历史,即使过节的形式有了变化,重要的是要坚守住春节的精神根基,守卫春节的文化价值。
第十题:每份问卷都有自己的答案,综合每份的要点总结出这四条原因。
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矛盾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最好的解释只能是人们若太专注于物质,只能使精神的园地荒芜;人们若用心塑造灵魂,物质也只能退居其次。
春节对于生长在这片祖祖辈辈传承来的土地上的人们来说,真的不应该只是几个胡吃海喝的日子,一段恣意挥霍的时光,春节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个文化的符号,让人一想起来春节,就同样能够想起故乡的老树,屋檐上的雪,父母亲温暖的笑纹,红红的中国字,软软的一颗恋家的游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