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6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第四组成员:王锋,郑义,刘平,吴润杰一、 实验名称填料吸收塔实验 二、 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实际操作。
2、 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3、 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内容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曲线,并用ΔP/Z —u 曲线转折点与观察现象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填料塔在某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四、实验原理1.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有关,不同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ΔP 与空塔气速u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u , m/s123L 3L 2L 1L 0 =>>0图6-1 填料层的ΔP ~u 关系当无液体喷淋即喷淋量L0=0时,干填料的Δ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Δ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Δ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恒持液量区、载液区与液泛区。
五、实验装置和流程图6-2 填料吸收塔实验装置流程图1-风机、2-空气流量调节阀、3-空气转子流量计、4-空气温度、5-液封管、6-吸收液取样口、7-填料吸收塔、8-氨瓶阀门、9-氨转子流量计、10-氨流量调节阀、11-水转子流量计、12-水流量调节阀、13-U型管压差计、14-吸收瓶、15-量气管、16-水准瓶、17-氨气瓶、18-氨气温度、20-吸收液温度、21-空气进入流量计处压力实验流程示意图见图一,空气由鼓风机1送入空气转子流量计3计量,空气通过流量计处的温度由温度计4测量,空气流量由放空阀2调节,氨气由氨瓶送出,•经过氨瓶总阀8进入氨气转子流量计9计量,•氨气通过转子流量计处温度由实验时大气温度代替。
其流量由阀10调节5,然后进入空气管道与空气混合后进入吸收塔7的底部,水由自来水管经水转子流量计11,水的流量由阀12调节,然后进入塔顶。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结果与讨论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结果与讨论引言填料吸收塔是一种常用的化工设备,主要用于气液相的物质传质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填料吸收塔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方法1.准备工作:清洗填料吸收塔,并确保其内部干净无杂质。
2.实验设定:根据需求设置填料吸收塔的进料流量、进料浓度、塔底温度等操作条件。
3.装填填料:根据实验要求,将适量填料均匀地装填到填料吸收塔中。
4.开启设备:打开填料吸收塔的进料阀门和出料阀门,开始实验。
5.实验记录:记录填料吸收塔的进料流量、出料流量、进料浓度、出料浓度等数据,并定时采集样品进行化验分析。
6.实验结束:根据实验要求,关闭填料吸收塔的进料阀门和出料阀门,停止实验。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不同进料流量下的塔效曲线实验设置•进料流量:100 mL/min、200 mL/min、300 mL/min•进料浓度:10%•塔底温度:25°C实验数据进料流量 (mL/min) 出料流量 (mL/min) 塔效100 90 90%200 180 90%300 250 83%分析与讨论通过对比不同进料流量下的塔效数据,可以发现塔效随着进料流量的增加而降低。
这是因为较大的进料流量导致气液相接触时间减少,从而降低了物质传质效率。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进料流量,以保证塔效的最大化。
实验二:不同进料浓度下的吸收效率实验设置•进料流量:200 mL/min•进料浓度:10%、20%、30%•塔底温度:25°C实验数据进料浓度 (%) 出料浓度 (%) 吸收效率 (%)10 1 9020 2 9530 3 97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观察到随着进料浓度的增加,吸收效率也随之提高。
这是因为较高的进料浓度使得气液相之间的物质传质速率增加,从而提高了吸收效率。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调整进料浓度来控制吸收效率。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填料吸收塔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性能表现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篇一: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填料吸收塔一、实验目的1.熟悉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和操作。
2.测定气体通过干湿填料塔的压力降,进一步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征。
3.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传质系数。
二、实验原理填料吸收塔一般要求控制回收率越高越好。
填料塔为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填料塔操作时液体从塔顶经分布器均匀喷洒至塔截面上,沿填料表面下流经塔底出口管排出,气体从支承板下方入口管进入塔内,在压力的作用下自下而上的通过填料层的空隙而由塔顶气体出口管排出。
填料层内气液两相成逆流流动,在填料表面的气液界面上进行传质,因此两相组成沿塔高边缘变化,由于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为若干段,在两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装置,以利于流体的重新均匀分布。
填料的作用:1.增加气液接触面积。
满足(1)80%以上的填料润湿;(2)液体为分散相,气体为连续相。
2.增加气液接触面的流动。
满足(1)合适的气液负荷;(2)气液逆流。
三、实验步骤(1)将液体丙酮用漏斗加入到丙酮汽化器,液位高度约为液体计高度的2/3以上。
(2)关闭阀V3,向恒压槽送水,以槽内水装满而不溢出为度,关闭阀V5。
(3)启动空气压缩机,调节压缩机使包内的气体达到0.05~0.1Mpa时,打开V2,然后调节气动压力定值器,使进入系统的压力恒定在0.03Mpa。
(4)打开V4,调节空气流量(400L/H~500L/H); 打开V6,调节空气流量(5)室温大于15℃时,空气不需要加热,配制混合气体气相组成y1在12%~14%mol左右;若室内温度较低,可预热空气,使y1达到要求。
(6)要改变吸收剂温度来研究其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则打开液体加热电子调节器,温度t3 (7)各仪表读数恒定5min以后,既可记录或取样分析有关数据,再按预先设计的试验方案调节有关参数。
(8)A1为取样测y1; A2为取样测y2;(9)阀V10为控制塔底液面高度,以保证有液封。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填料吸收塔的实验操作,探究填料吸收塔在气液传质过程中的性能和特点,以及填料对气液传质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填料吸收塔是一种常用的气液传质设备,其原理是通过填料的大表面积来增加气液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气液传质效果。
在填料吸收塔中,气体在填料层中上升,与液体逆流相接触,从而实现气体的吸收。
三、实验步骤。
1. 将实验装置搭建完成,确保填料吸收塔处于稳定状态。
2. 将填料吸收塔内加入一定量的填料,并将试验液体注入塔底。
3. 开启气体进口阀门,使气体通过填料吸收塔,并与试验液体接触。
4. 观察气体在填料吸收塔中的传质情况,记录气体进入和出塔的流量,并测定出塔气体的成分。
5.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填料吸收塔的传质效果,并对填料的种类和填充量进行评价。
四、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填料吸收塔能够有效提高气体的传质效果,填料的种类和填充量对传质效果有显著影响。
2. 在相同填充量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填料对气体的吸收效果有所差异,表面积大的填料吸收效果更好。
3. 填料吸收塔内气液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气体的吸收效果。
五、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填料吸收塔在气液传质过程中的特点和性能,以及填料对传质效果的影响。
填料吸收塔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气体的吸收效果,减少环境污染。
六、实验总结。
填料吸收塔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实验平台,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填料吸收塔的工作原理和传质效果。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填料吸收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七、参考文献。
1. 王明,刘亮. 填料吸收塔传质特性的研究[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8(5): 45-50.2. 李华,张三. 填料吸收塔传质效果的模拟与分析[J]. 化学工程, 2017(3): 78-82.八、致谢。
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七填料塔吸收实验实验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和吸收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填料特性及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
2.熟悉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3.掌握总传质系数KYa测定方法。
4.了解空塔气速和液体喷淋密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测定干填料及不同液体喷淋密度下填料的阻力降?p 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并确定液泛气速。
2.测量固定液体喷淋量下,不同气体流量时,用水吸收空气—氨混和气体中氨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三、基本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填料塔是一种重要的气液传质设备,其主体为圆柱形的塔体,底部有一块带孔的支撑板来支承填料,并允许气液顺利通过。
支撑板上的填料有整堆和乱堆两种方式,填料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大类,如拉西环、鲍尔环、?网环都属于实体填料。
填料层上方有液体分布装置,可以使液体均匀喷洒在填料上。
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于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段,段与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器,以利液体的重新分布。
吸收塔中填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而气体在通过填料层时,由于克服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而导致了压强降?p的产生。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吸收设备的主要参数,它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
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确定填料塔适宜操作范围以及选择适宜的气液负荷。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的测定主要是确定适宜操作气速。
在填料塔中,当气体自下而上通过干填料(L=0)时,与气体通过其它固体颗粒床层一样,气压降?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可用式?p=u1.8-2.0表示。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为一条直线,斜率为1.8-2.0。
在有液体喷淋(L?0)时,气体通过床层的压降除与气速和填料有关外,还取决于喷淋密度等因素。
在一定的喷淋密度下,当气速小时,阻力与空塔速度仍然遵守?p?u1.8-2.0这一关系。
但在同样的空塔速度下,由于填料表面有液膜存在,填料中的空隙减小,填料空隙中的实际速度增大,因此床层阻力降比无喷淋时的值高。
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塔的吸收原理和操作方法;2. 学习测定填料塔的吸收系数;3. 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气体中的溶质分子被液相吸收的过程。
在填料塔中,气液两相逆流接触,溶质分子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本实验采用理想气体吸收模型,即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气相分压成正比,吸收过程遵循亨利定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填料塔(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内装填料)2. 气体发生装置(可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3. 气体流量计4. 温度计5. 液相流量计6. 吸收液(溶剂)7. 计时器8.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填料塔内填料均匀分布;2. 在气体发生装置中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通过流量计调节气体流量;3. 在填料塔底部加入吸收液,通过液相流量计调节液相流量;4. 打开气体发生装置,记录气体流量和液相流量;5. 观察气体在填料塔中的流动情况,记录气体进出口的压力、温度等参数;6. 测定一定时间后,收集塔顶出口气体,分析气体中溶质浓度;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条件:气体浓度C1=0.1mol/L,液相流量Q=1L/min,气体流量Qg=1L/min,填料层高度H=1m。
实验时间:T=10min气体进出口压力:P1=101.3kPa,P2=101.3kPa气体进出口温度:T1=25℃,T2=25℃气体进出口溶质浓度:C1=0.1mol/L,C2=0.05mol/L2. 吸收系数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Kx:Kx = (C1 - C2) / (C1 Qg H) = (0.1 - 0.05) / (0.1 1 1) = 0.5mol/m²·s3.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填料塔的吸收系数Kx为0.5 mol/m²·s。
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填料塔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
吸收系数的大小与气体浓度、液相流量、填料层高度等因素有关。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

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一、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二、实验目的: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三、实验原理: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
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ZP ∆[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
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Z P ∆~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 1时,ZP ∆~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
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Z P ∆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
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吸收实验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 ZP ∆~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
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图2-2-7-1 填料塔层的ZP ∆~o u 关系图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
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 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
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m Ya A Y H K N ∆⋅⋅Ω⋅= (1) 式中:N A ——被吸收的氨量[kmolNH 3/h];Ω——塔的截面积[m 2]H ——填料层高度[m]∆Y m ——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K Y a ——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m 3·h]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2121X X L Y Y V N A -=-= (2) 式中:V ——空气的流量[kmol 空气/h]L ——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 20/h]Y 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Y 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X 1,X 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 3/kmolH 20]由式(1)和式(2)联解得:mYa Y H Y Y V K ∆⋅⋅Ω-=)(21 (3) 为求得K Y a 必须先求出Y 1、Y 2和∆Y m 之值。
填料塔吸收气体实验报告

填料塔吸收气体实验报告气体的填料塔吸收,就像人们喝水一样,都会把它咽到肚子里去。
因为大多数的液体在蒸发时,不断地从液面上失去一些水分。
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水被填满了塔板后,则水将被截留下来,使得水中所含有的杂质变成固体。
由于塔板只允许水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而不允许其他物质进入,所以填料层内部产生的微小空隙实际上起着“筛选”作用,这个作用保证进入塔板的水的纯度足够高。
当塔内某处的微小空隙的体积达到最大值或者达到一定浓度后,塔内将充满均匀、稳定的混合气体。
这种填料塔能连续生产气体,不需要借助任何能量,也没有热损失,并且操作简单、节省动力。
填料塔的性能好坏与塔板结构、填料、流体性质和气液相平衡等条件有关。
本次实验利用自制的全玻璃塔填料,测试了四种不同气体(氢气、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对比吸收情况:气体的填料塔吸收,在最近几年引起越来越广泛的注意。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各类型填料。
例如,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出的柔性塔板是一种可以使微小液滴完全蒸发的填料;由美国英格索尔公司研究开发的“蜂窝状陶瓷”,是一种超级微孔填料,其比表面积是纸浆的100万倍,具有很强的耐酸碱性能;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阶梯环,适用于易燃、易爆的氢、氧、氨、氯、 CO2等气体的吸收,具有阻力小、负荷高、价廉和效率高的特点。
但由于我国填料的加工精细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仍然存在有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气液接触面较小,液膜形成困难,容易发生喷溅事故,影响塔的正常运转;耐温能力差,填料寿命短,塔阻力增大;填料支承结构的强度较弱,不适宜做成受压容器等等。
本次实验采用自制全玻璃塔填料,对 CO2、 O2、 N2、H2O 四种气体的吸收情况进行了测试。
填料塔结构如图1—2所示。
测试原理:本次实验将甲烷气体吸收到0.01m/ min 流量的水蒸汽饱和塔中。
CO2的溶解度随着压力升高而减少,由于水蒸汽在塔中的停留时间约为10s,故其饱和度约占总流量的60%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6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第四组成员:王锋,郑义,刘平,吴润杰
一、 实验名称
填料吸收塔实验 二、 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实际操作。
2、 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3、 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内容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曲线,并用ΔP/Z —u 曲线转折点与观察现象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填料塔在某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四、实验原理
1.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
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
压强降与气液流量有关,不同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ΔP 与空塔气速u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
2
3
L 3L 2L 1
L 0 =
>>0
图6-1 填料层的ΔP ~u 关系
当无液体喷淋即喷淋量L0=0时,干填料的Δ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Δ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
这两个转折点将Δ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恒持液量区、载液区与液泛区。
五、实验装置和流程
图6-2 填料吸收塔实验装置流程图
1-风机、2-空气流量调节阀、3-空气转子流量计、4-空气温度、5-液封管、6-吸收液取样口、7-填料吸收塔、8-氨瓶阀门、9-氨转子流量计、10-氨流量调节阀、11-水转子流量计、12-水流量调节阀、13-U型管压差计、14-吸收瓶、15-量气管、16-水准瓶、17-氨气瓶、18-氨气温度、20-吸收液温度、21-空气进入流量计处压力实验流程示意图见图一,空气由鼓风机1送入空气转子流量计3计量,空气通过流量计处的温度由温度计4测量,空气流量由放空阀2调节,氨气由氨瓶送出,•经过氨瓶总阀8进入氨气转子流量计9计量,•氨气通过转子流量计处温度由实验时大气温度代替。
其流量由阀10调节5,然后进入空气管道与空气混合后进入吸收塔7的底部,水由自来水管经水转子流量计11,水的流量由阀12调节,然后进入塔顶。
分析塔顶尾气浓度时靠降低水准瓶16的位置,将塔顶尾气吸入吸收瓶14和量气管15。
•在吸入塔顶尾气之前,予先在吸收瓶14内放入5mL已知浓度的硫酸作为吸收尾气中氨之用。
吸收液的取样可用塔底6取样口进行。
填料层压降用∪形管压差计13测定。
六、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
1、测量干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先全开调节阀2,后启动鼓风机,用阀2 调节进塔的空气流量,按空气流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测量12~15组数据•然后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空塔气速u为横坐标,以单位高度的压降△P/Z为纵坐标,标绘干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2、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用水喷淋量为30L/h时,用上面相同方法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并注意观察塔内的操作现象, •一旦看到液泛现象时记下对应的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
在对数坐标纸上标出液体喷淋量为30L/h下(△P/z)─u•关系曲线,确定液泛气速并与观察的液泛气速相比较。
3、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用水喷淋量为50L/h时,用上面相同方法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并注意观察塔内的操作现象, •一旦看到液泛现象时记下对应的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
在对数坐标纸上标出液体喷淋量为
50L /h 下(△P /z)─u•关系曲线,确定液泛气速并与观察的液泛气速相比较。
4、实验完毕后,关闭空压机、真空泵、进水阀门、等仪器设备的电源,并将所有仪器复原。
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启动鼓风机前,务必先全开放空阀。
开启时开度不宜过大。
2、塔下部液封面的高度必须维持在空气进口管12的下面,并接近进口管。
3、做传质实验时,水流量不能超过规定范围,否则尾气的氨浓度极低,给尾气分析带来麻烦。
4、两次传质实验所用的氨气浓度必须一样。
5、空气的转子流量计使用前必须关闭,使用结束后应关闭。
八、数据的处理与作图 1.实验数据的计算及结果
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测定(以干填料时,第一套第2组数据为例)
由∪形管压差计读得△P =18.4mmH2O △p /Z =5.0/0.4=46mmH2O /m 由空气转子流量计读得2.5 m3/h 和转子流量计处空气的温度31.4℃ 由校正公式得:
∨h =
2.55 m3/h
空塔气速u = = =0.16 m /s
在对数坐标纸上以u 为横标,△P /Z 为纵标作图,标绘△P /Z ~u 关系曲线。
2、实验数据列表
表1.1:
=++⨯)20273()273(t V =++⨯)
20273()
2.19273(0.5()()2075.04/360095
.4⨯⨯π()24/3600D
V π⨯
14
40.9 4.822.45627.214.490.91
1541.1 5.822.85728.615.530.98 1641.5 6.223.558.7529.716.58 1.04 1741.9 6.824.761.7531.517.62 1.11
表1.2:
表2.1:
第二套:喷淋量为30l/h 时:△P/Z─u 关系测定:
第2套L=30L/h 填料层高度Z=0.4m 塔径D=0.075m
序号空气转子
流量计读
数m3/h
流量计
处空气
温度℃
管内压
降△P
mmH2O
填料层压
强降△P
mmH2O
单位高度填
料层压降△
P/Z
mmH2O/m
管外空气
压强降△
P
mmH2O
对应空
气流量
m3/h
空塔
气速u
m/s
塔内操作
现象
1 2.542.50.318.646.518.9 2.590.16流动正常2341.80.618.546.2519.1 3.110.20流动正常3 3.541.40.618.546.2519.1 3.630.23流动正常4441.40.918.245.519.1 4.140.26流动正常5 4.541.4 1.218.44619.6 4.660.29流动正常6541.5 1.619.147.7520.7 5.180.33流动正常7641.6 1.618.44620 6.220.39流动正常8741.9 2.31947.521.37.260.46流动正常9842.
2 2.819.64922.48.300.52流动正常10942.4 3.819.849.523.69.340.59流动正常111042.6 5.220.150.2525.310.380.65流动正常121142.8 6.520.651.527.111.420.72流动正常131243.18.321.353.2529.612.460.78流动正常
14
134621.521.553.754313.560.85液泛表2.2:
表3.1:
第二套:喷淋量为50L/h 时:△P/Z─u 关系测定:
第3套L=50L/h 填料层高度Z=0.4m 塔径D=0.075m
序号空气转子
流量计读
数m3/h
流量计
处空气
温度℃
管内压
降△P
mmH2O
填料层压强
降△P
mmH2O
单位高度填料
层压降△P/Z
mmH2O/m
外空气压
强降△P
mmH2O
对应空
气流量
m3/h
空塔气
速u
m/s
塔内操作
现象
1344.10.618.245.518.8 3.120.20流动正常
2 3.543.90.718.546.2519.2 3.640.23流动正常
3 4.543.8 1.218.44619.6 4.680.29流动正常4543.8 1.718.345.7520 5.200.33流动正常5643.9218.84720.8 6.240.39流动正常6 6.54
4 2.418.84721.2 6.760.43流动正常7744 2.71947.521.77.280.46流动正常8844.2 3.619.448.5238.320.52流动正常98.544.3 4.219.548.7523.78.850.56流动正常10944.4 4.719.749.2524.49.370.59流动正常119.544.
5 5.819.949.7525.79.890.62流动正常
121044.67.2205027.210.410.65流动正常1310.544.78.120.350.7528.410.930.69流动正常141144.710.120.551.2530.611.450.72液泛1511.545.320.320.751.754111.990.75严重液泛
表3.2: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