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篇一: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填料吸收塔一、实验目的1.熟悉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和操作。

2.测定气体通过干湿填料塔的压力降,进一步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征。

3.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传质系数。

二、实验原理填料吸收塔一般要求控制回收率越高越好。

填料塔为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填料塔操作时液体从塔顶经分布器均匀喷洒至塔截面上,沿填料表面下流经塔底出口管排出,气体从支承板下方入口管进入塔内,在压力的作用下自下而上的通过填料层的空隙而由塔顶气体出口管排出。

填料层内气液两相成逆流流动,在填料表面的气液界面上进行传质,因此两相组成沿塔高边缘变化,由于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为若干段,在两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装置,以利于流体的重新均匀分布。

填料的作用:1.增加气液接触面积。

满足(1)80%以上的填料润湿;(2)液体为分散相,气体为连续相。

2.增加气液接触面的流动。

满足(1)合适的气液负荷;(2)气液逆流。

三、实验步骤(1)将液体丙酮用漏斗加入到丙酮汽化器,液位高度约为液体计高度的2/3以上。

(2)关闭阀V3,向恒压槽送水,以槽内水装满而不溢出为度,关闭阀V5。

(3)启动空气压缩机,调节压缩机使包内的气体达到0.05~0.1Mpa时,打开V2,然后调节气动压力定值器,使进入系统的压力恒定在0.03Mpa。

(4)打开V4,调节空气流量(400L/H~500L/H); 打开V6,调节空气流量(5)室温大于15℃时,空气不需要加热,配制混合气体气相组成y1在12%~14%mol左右;若室内温度较低,可预热空气,使y1达到要求。

(6)要改变吸收剂温度来研究其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则打开液体加热电子调节器,温度t3 (7)各仪表读数恒定5min以后,既可记录或取样分析有关数据,再按预先设计的试验方案调节有关参数。

(8)A1为取样测y1; A2为取样测y2;(9)阀V10为控制塔底液面高度,以保证有液封。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填料吸收塔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吸收过程中气相和液相的流量控制方法。

3、测定填料层的压降与气速的关系,确定泛点气速。

4、研究不同液气比下的吸收效率,确定最佳液气比。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的差异,使某些组分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过程。

在填料吸收塔中,气液两相在填料表面充分接触,实现物质传递。

根据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气液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与在液相中的浓度成正比。

吸收速率取决于气液接触面积、两相的浓度差和传质系数。

填料的作用是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提高传质效率。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主要由填料吸收塔、风机、储液槽、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等组成。

气体从风机进入吸收塔底部,自下而上通过填料层,与从塔顶喷淋而下的吸收液逆流接触。

吸收后的气体从塔顶排出,吸收液则流回储液槽,经循环泵再次送至塔顶喷淋。

通过调节气体流量和液体流量,可以改变气液接触状况和传质效果。

四、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装置的密封性,确保无泄漏。

2、向储液槽中加入适量的吸收液,并启动循环泵,使吸收液在系统中循环。

3、开启风机,逐渐调节气体流量,同时观察填料层的压降和泛点现象。

4、在不同的气体流量下,测定填料层的压降,并记录相关数据。

5、固定气体流量,改变液体流量,测定不同液气比下的吸收效率。

6、实验结束后,先关闭风机,再停止循环泵,清理实验装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气体流量的测定采用转子流量计测量气体流量,记录不同时刻的读数,并计算平均值。

2、液体流量的测定使用涡轮流量计测量液体流量,同样记录数据并求平均值。

3、填料层压降的测定在不同的气体流速下,测量填料层两端的压力差,记录数据。

4、吸收效率的测定通过分析进出口气体中溶质的浓度,计算吸收效率。

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并绘制相关曲线,如填料层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吸收效率与液气比的关系曲线等。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填料吸收塔的实验操作,探究填料吸收塔在气液传质过程中的性能和特点,以及填料对气液传质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填料吸收塔是一种常用的气液传质设备,其原理是通过填料的大表面积来增加气液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气液传质效果。

在填料吸收塔中,气体在填料层中上升,与液体逆流相接触,从而实现气体的吸收。

三、实验步骤。

1. 将实验装置搭建完成,确保填料吸收塔处于稳定状态。

2. 将填料吸收塔内加入一定量的填料,并将试验液体注入塔底。

3. 开启气体进口阀门,使气体通过填料吸收塔,并与试验液体接触。

4. 观察气体在填料吸收塔中的传质情况,记录气体进入和出塔的流量,并测定出塔气体的成分。

5.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填料吸收塔的传质效果,并对填料的种类和填充量进行评价。

四、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填料吸收塔能够有效提高气体的传质效果,填料的种类和填充量对传质效果有显著影响。

2. 在相同填充量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填料对气体的吸收效果有所差异,表面积大的填料吸收效果更好。

3. 填料吸收塔内气液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气体的吸收效果。

五、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填料吸收塔在气液传质过程中的特点和性能,以及填料对传质效果的影响。

填料吸收塔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气体的吸收效果,减少环境污染。

六、实验总结。

填料吸收塔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实验平台,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填料吸收塔的工作原理和传质效果。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填料吸收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七、参考文献。

1. 王明,刘亮. 填料吸收塔传质特性的研究[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8(5): 45-50.2. 李华,张三. 填料吸收塔传质效果的模拟与分析[J]. 化学工程, 2017(3): 78-82.八、致谢。

吸收实验报告

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塔的吸收原理和操作方法;2. 学习测定填料塔的吸收系数;3. 分析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吸收是气液两相接触过程中,气体中的溶质分子被液相吸收的过程。

在填料塔中,气液两相逆流接触,溶质分子从气相转移到液相。

本实验采用理想气体吸收模型,即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度与气相分压成正比,吸收过程遵循亨利定律。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填料塔(玻璃或有机玻璃制成,内装填料)2. 气体发生装置(可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3. 气体流量计4. 温度计5. 液相流量计6. 吸收液(溶剂)7. 计时器8.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确保填料塔内填料均匀分布;2. 在气体发生装置中产生一定浓度的气体,通过流量计调节气体流量;3. 在填料塔底部加入吸收液,通过液相流量计调节液相流量;4. 打开气体发生装置,记录气体流量和液相流量;5. 观察气体在填料塔中的流动情况,记录气体进出口的压力、温度等参数;6. 测定一定时间后,收集塔顶出口气体,分析气体中溶质浓度;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填料塔的吸收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条件:气体浓度C1=0.1mol/L,液相流量Q=1L/min,气体流量Qg=1L/min,填料层高度H=1m。

实验时间:T=10min气体进出口压力:P1=101.3kPa,P2=101.3kPa气体进出口温度:T1=25℃,T2=25℃气体进出口溶质浓度:C1=0.1mol/L,C2=0.05mol/L2. 吸收系数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吸收系数Kx:Kx = (C1 - C2) / (C1 Qg H) = (0.1 - 0.05) / (0.1 1 1) = 0.5mol/m²·s3.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填料塔的吸收系数Kx为0.5 mol/m²·s。

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填料塔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能。

吸收系数的大小与气体浓度、液相流量、填料层高度等因素有关。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吸收实验

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一、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二、实验目的: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三、实验原理: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

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ZP ∆[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

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Z P ∆~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1.0—2,当喷淋量为L 1时,ZP ∆~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

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Z P ∆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

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吸收实验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 ZP ∆~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

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图2-2-7-1 填料塔层的ZP ∆~o u 关系图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

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姓名院 专业 班 年 月 日 实验内容 指导教师 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

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m Ya A Y H K N ∆⋅⋅Ω⋅= (1) 式中:N A ——被吸收的氨量[kmolNH 3/h];Ω——塔的截面积[m 2]H ——填料层高度[m]∆Y m ——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K Y a ——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m 3·h]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2121X X L Y Y V N A -=-= (2) 式中:V ——空气的流量[kmol 空气/h]L ——吸收剂(水)的流量[kmolH 20/h]Y 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Y 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 3/kmol 空气]X 1,X 2——分别为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NH 3/kmolH 20]由式(1)和式(2)联解得:mYa Y H Y Y V K ∆⋅⋅Ω-=)(21 (3) 为求得K Y a 必须先求出Y 1、Y 2和∆Y m 之值。

填料塔吸收气体实验报告

填料塔吸收气体实验报告

填料塔吸收气体实验报告气体的填料塔吸收,就像人们喝水一样,都会把它咽到肚子里去。

因为大多数的液体在蒸发时,不断地从液面上失去一些水分。

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水被填满了塔板后,则水将被截留下来,使得水中所含有的杂质变成固体。

由于塔板只允许水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而不允许其他物质进入,所以填料层内部产生的微小空隙实际上起着“筛选”作用,这个作用保证进入塔板的水的纯度足够高。

当塔内某处的微小空隙的体积达到最大值或者达到一定浓度后,塔内将充满均匀、稳定的混合气体。

这种填料塔能连续生产气体,不需要借助任何能量,也没有热损失,并且操作简单、节省动力。

填料塔的性能好坏与塔板结构、填料、流体性质和气液相平衡等条件有关。

本次实验利用自制的全玻璃塔填料,测试了四种不同气体(氢气、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与空气的对比吸收情况:气体的填料塔吸收,在最近几年引起越来越广泛的注意。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各类型填料。

例如,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出的柔性塔板是一种可以使微小液滴完全蒸发的填料;由美国英格索尔公司研究开发的“蜂窝状陶瓷”,是一种超级微孔填料,其比表面积是纸浆的100万倍,具有很强的耐酸碱性能;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阶梯环,适用于易燃、易爆的氢、氧、氨、氯、 CO2等气体的吸收,具有阻力小、负荷高、价廉和效率高的特点。

但由于我国填料的加工精细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仍然存在有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气液接触面较小,液膜形成困难,容易发生喷溅事故,影响塔的正常运转;耐温能力差,填料寿命短,塔阻力增大;填料支承结构的强度较弱,不适宜做成受压容器等等。

本次实验采用自制全玻璃塔填料,对 CO2、 O2、 N2、H2O 四种气体的吸收情况进行了测试。

填料塔结构如图1—2所示。

测试原理:本次实验将甲烷气体吸收到0.01m/ min 流量的水蒸汽饱和塔中。

CO2的溶解度随着压力升高而减少,由于水蒸汽在塔中的停留时间约为10s,故其饱和度约占总流量的60%左右。

填料吸收塔实验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实验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实验实验报告填料吸收塔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填料吸收塔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通过改变填料高度和液体流量,观察吸收塔对气体组分的吸收效果,并分析吸收效率与操作条件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填料高度和液体流量对吸收效率有显著影响,适当调整操作条件可以提高吸收效果。

1. 引言填料吸收塔是一种常用的气液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等领域。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将气体与液体接触,使气体中的组分被液体吸收。

填料作为吸收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可提供更多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效率。

本实验旨在探究填料高度和液体流量对吸收效率的影响,为填料吸收塔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2. 实验装置与方法实验装置包括填料吸收塔、气体供给系统、液体供给系统、液体收集器和分析仪器等。

实验过程中,首先调节气体流量和液体流量,并记录初始值。

然后,通过改变填料高度和液体流量,分别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并记录吸收效果。

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填料高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填料高度,观察吸收效果。

结果显示,随着填料高度的增加,吸收效果逐渐提高。

这是因为较高的填料高度能够提供更多的接触面积,增加气体与液体的接触机会。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尽量选择较高的填料高度,以提高吸收效率。

3.2 液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研究了液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实验中,我们改变了液体流量,并观察吸收效果。

结果显示,随着液体流量的增加,吸收效果有所提高。

这是因为较大的液体流量能够提供更多的溶剂,增加气体组分与液体的接触机会。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液体流量,以提高吸收效果。

4.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填料高度对吸收效果有显著影响,较高的填料高度能够提供更多的接触面积,增加吸收效率。

- 液体流量对吸收效果有一定影响,较大的液体流量能够增加气体与液体的接触机会,提高吸收效率。

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

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

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一、引言填料塔吸收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吸收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石油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填料塔吸收的研究,探究其吸收效果与操作参数之间的关系,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填料塔吸收是利用气体在填料层与液体接触的过程中,通过物理吸收和化学反应的方式将气体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到液体中。

填料塔内部填充有多种填料,通过增大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提高吸收效率。

三、实验装置与方法本实验采用了一台小型填料塔吸收装置。

实验过程如下:1. 将装置中的填料塔与冷凝器连接,确保密封性。

2. 在塔底部加入待吸收的气体,调节进气流量。

3. 在塔顶部加入吸收液,调节液体流量。

4. 开启冷凝器,保持恒定温度。

5. 收集下部流出的液体,测量吸收效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分别调节了进气流量、液体流量和冷凝器温度,观察了吸收效果的变化。

1. 进气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实验中我们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进气流量,测量了吸收液中污染物的浓度。

结果显示,进气流量越大,吸收效果越好。

这是因为进气流量的增加会增大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吸收速度。

2. 液体流量对吸收效果的影响同样地,我们改变了液体流量,并观察了吸收效果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液体流量的增加会提高吸收效果。

这是因为液体流量的增加会增大液体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加快了污染物的吸收速度。

3. 冷凝器温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我们调节了冷凝器的温度,观察了吸收效果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冷凝器温度的降低会提高吸收效果。

这是因为冷凝器温度的降低会使气体中的污染物更容易被液体吸收。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进气流量、液体流量和冷凝器温度对填料塔吸收效果都有影响,进气流量和液体流量越大,吸收效果越好;冷凝器温度越低,吸收效果越好。

2. 填料塔吸收是一种高效的物理吸收方法,适用于各种气体污染物的处理。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对填料塔吸收的研究,深入了解了填料塔吸收的原理与工作方式,并验证了进气流量、液体流量和冷凝器温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七填料塔吸收实验实验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和吸收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填料特性及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

2.熟悉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3.掌握总传质系数KYa测定方法。

4.了解空塔气速和液体喷淋密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测定干填料及不同液体喷淋密度下填料的阻力降?p 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并确定液泛气速。

2.测量固定液体喷淋量下,不同气体流量时,用水吸收空气—氨混和气体中氨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三、基本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填料塔是一种重要的气液传质设备,其主体为圆柱形的塔体,底部有一块带孔的支撑板来支承填料,并允许气液顺利通过。

支撑板上的填料有整堆和乱堆两种方式,填料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大类,如拉西环、鲍尔环、?网环都属于实体填料。

填料层上方有液体分布装置,可以使液体均匀喷洒在填料上。

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于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段,段与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器,以利液体的重新分布。

吸收塔中填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而气体在通过填料层时,由于克服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而导致了压强降?p的产生。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吸收设备的主要参数,它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

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确定填料塔适宜操作范围以及选择适宜的气液负荷。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的测定主要是确定适宜操作气速。

在填料塔中,当气体自下而上通过干填料(L=0)时,与气体通过其它固体颗粒床层一样,气压降?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可用式?p=u1.8-2.0表示。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为一条直线,斜率为1.8-2.0。

在有液体喷淋(L?0)时,气体通过床层的压降除与气速和填料有关外,还取决于喷淋密度等因素。

在一定的喷淋密度下,当气速小时,阻力与空塔速度仍然遵守?p?u1.8-2.0这一关系。

但在同样的空塔速度下,由于填料表面有液膜存在,填料中的空隙减小,填料空隙中的实际速度增大,因此床层阻力降比无喷淋时的值高。

当气速增加到某一值时,由于上升气流与下降液体间的摩擦阻力增大,开始阻碍液体的顺利下流,以致于填料层内的气液量随气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现象称为拦液现象,此点为载点,开始拦液时的空塔气速称为载点气速。

进入载液区后,当空塔气速再进一步增大,则填料层内拦液量不断增高,到达某一气速时,气、液间的摩擦力完全阻止液体向下流动,填料层的压力将急剧升高,在?p?un关系式中,n的数值可达10左右,此点称为泛点。

在不同的喷淋密度下,在双对数坐标中可得到一系列这样的折线。

随着喷淋密度的增加,填料层的载点气速和泛点气速下降。

本实验以水和空气为工作介质,在一定喷淋密度下,逐步增大气速,记录填料层的压降与塔顶表压的大小,直到发生液泛为止。

2.体积吸收系数KYa的测定在吸收操作中,气体混合物和吸收剂分别从塔底和塔顶进入塔内,气液两相在塔内逆流接触,使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质溶解在吸收质中,于是塔顶主要为惰性组分,塔底为溶质与吸收剂的混合液。

反映吸收性能的主要参数是吸收系数,影响吸收系数的因素很多,其中有气体的流速、液体的喷淋密度、温度、填料的自由体积、比表面积以及气液两相的物理化学性质等。

吸收系数不可能有一个通用的计算式,工程上常对同类型的生产设备或中间试验设备进行吸收系数的实验测定。

对于相同的物料系统和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将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气。

氨气为易溶气体,操作属于气膜控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空塔气速增加,吸收系数相应增大。

当空塔气速达到某一值时,将会出现液泛现象,此时塔的正常操作被破坏。

所以适宜的空塔气速应控制在液泛速度之下。

本实验所用的混和气中氨气的浓度很底(?10%),吸收所得溶液浓度也不高,气液两相的平关系可以被认为服从亨利定律,相应的吸收速率方程式为:gA=KYa·Vp·?Ym(7—1)式中gA——单位时间在塔内吸收的组分量,kmol吸收质/h;KYa——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吸收质/(m3填料·h);Vp——填料层体积,m3;塔底气相浓度差(Y—Y*)的对数平均值,kmol吸收质/kmol惰性气?Ym——塔顶、体。

(1)填料层体积VpVp=π·DT2·Z/4(7—2)式中DT——塔内经,m;Z——填料层高度,m。

(2)gA由吸收塔的物料衡算求得gA=V(Y1—Y2)(7—3)式中V——空气流量,kmol/h;Y1——塔底气相浓度,kmolnh3/kmol空气;Y2——塔顶气相浓度,kmolnh3/kmol空气。

(3)标准状态下空气的体积流量V0空T0V0?V空??p0p1p2T1T2(7—4)式中V0空——标准状态下空气的体积流量,m3/h;V空——转子流量计的指示值,m3/h;T0、p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273K、101.33kpa;T1、p1——标定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293K、101.33kpa;T2、p2——操作状态下温度和压强,K、kpa。

(4)标准状态下氨气的体积流量V0nh3V0nh3?Vnh3??0空p2?p1T0??p0?0nh3T2?T1(7—5)3式中V0nh3——转子流量计的指示值,m/h;T0、p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273K、101.33kpa;T1、p1——标定状态下空气的温度和压强,T2、p2——操作状态下温度和压强,?0空——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0nh3——标准状态下氨气的密度,(5)塔底气相浓度Y1和塔顶气相浓度Y2YV0空nnh31?V?0nh3n空式中nnh3——nh3的摩尔数;n空——空气的摩尔数用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硫酸溶液分析待测气体,有nnh3=2×mh2so4×Vh2so4×10—3式中mh2so4——硫酸的摩尔浓度,mol/l;Vh2so4——硫酸溶液体积,ml。

n空?(V空?T0pp?2)/22.40T2式中V空气––—湿式气体流量计测出的空气体积,T0、p0——标准状态下的温度和压强,22.4——标准状态下一摩尔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则Y2=nnh3/n空同样塔顶气相浓度(: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Y2也可通过取样分析来获得。

(6)平衡关系Y*?mx1?(1?m)xm=e/p式中m——相平衡常数;293K、101.33kpa;K、kpa;1.293kg/m3;0.771kg/m3。

(7—6)(7—7)(7—8)L;273K、101.33kpa;22.4L/mol。

(7—9)(7—10)(7—11)e——亨利系数,由表7-1中低浓度(5%以下)氨水的亨利系数与温度的关系数据,用内插的方法获得,pa。

x——溶液浓度,kmol吸收质/kmol水;p——塔内混合气体总压,pa(绝压)。

p=大气压pa+塔顶表压+填料层压降/2(7—12)(7)塔底液相浓度x1,塔顶液相浓度x1当吸收剂为纯水时,塔顶x2=0,而x1?V(Y1?Y2)L(7—13)式中V——空气流量,kmol/h;L——液体喷淋量,kmol/h;Y1、Y2——塔底、塔顶气相浓度,kmolnh3/kmol空气;x1、x2——塔底、塔顶液相浓度,kmol/kmol水。

因gA=V (Y1-Y2),故x1=gA/L(7—14)L=V水?水/m水(7—15)式中V水——水的体积流量,m3/m;?水——水的密度,kg/m3;m水——水的平均分子量,18kg/kmol。

(8)气相平均浓度差?Ym ?Ym?Y?YY?1*12?Y2*?(7—16)Y1?Y1*lnY2?Y2*式中Y1*——与x1相平衡的气相浓度,Y1*=(kmolnh3/kmol空气);Y2*——与x2相平衡的气相浓度,Y2*=(kmolnh3/kmol空气)。

四、实验装置与流程1.实验流程吸收装置流程如图所示。

实验装置由填料塔、微音气泵、液氨钢瓶、转子流量计、压填料吸收塔实验装置流程图1.水流量计2.氨气流量计3.空气流量计4氨缓冲罐5.空气缓冲罐6.气泵7.放空阀8.计前表压9.塔顶表压10.填料层压降11.吸收塔12.吸收瓶13.湿式气体流量计39篇二:吸收实验报告吸收实验专业:环境0901学号:姓名:一、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吸收塔德基本构造,吸收过程的基本流程及操作。

2、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ya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对于低浓度气体吸收且平衡为直线的情况,吸收传质速率由吸收方程nA=KyaV填Δym,则只要测出nA,测出气相的出,入塔浓度,就可以计算Kya而nA=V(y1-y2)。

式中V为混合气体的流量,单位为mol/s(由转子流量计测定)y1,y2分别为进塔和出塔气相的组成(摩尔分率),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

液相出塔浓度由全塔物料衡算得到。

计算Δym时需要平衡数据可用丙酮的平衡溶解度算出相平衡常数m。

丙酮、空气混合气体中丙酮的极限浓度y*与空气温度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