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莫高窟及保护现状谈文化遗产及保护
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策略研究

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价值与保护策略研究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最为辉煌的一璀璨明珠。
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自从被发现以来,莫高窟一直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本文将就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价值以及保护策略展开研究。
一、文化遗产价值1. 艺术造诣敦煌莫高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艺闻名于世。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莫高窟综合了佛教、印度、中亚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风格。
壁画、彩塑和石窟构造相融合,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佛教形象和场景,构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殿堂。
2. 历史文化意义敦煌莫高窟所展现的佛教艺术不仅仅是艺术的极致表达,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壁画内所绘制的佛教经典和宗教故事,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的历史文化意义不仅局限于中国,还对于世界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3. 学术研究价值敦煌莫高窟是世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从壁画上刻画的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细节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文化面貌。
同时,莫高窟内所藏的文献文物,如《道统正宗记》、《夏兰转化经》等,对于我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保护策略1. 人员培训为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首先需要大量培养专业的人才。
这些人才应该包括考古学家、艺术专家等,他们将有能力进行遗址的研究、壁画和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等。
同时,需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保护与修复技术水平。
2. 环境保护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及彩塑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尤其是光线、湿度和温度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其产生损害。
因此,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如控制游客的数量,限制入内时间和频率,以减少人为因素对莫高窟的破坏。
3. 文物保护针对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彩塑和文物,应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在保护与开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方面,敦煌莫高窟可以被视为一个经典案例。
作为世界遗产之一,莫高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兼顾文化保护,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内保存有大量的壁画、雕塑和经卷等文化遗产,展示了千年前的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风格。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自然灾害和人为盗窃等原因,莫高窟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危险。
为了保护莫高窟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莫高窟的保护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行为。
同时,对莫高窟进行了维修和保养工作,对已经损坏的壁画进行了修复和保护。
此外,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研究,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保护的同时,敦煌莫高窟也积极开展旅游开发工作。
通过旅游开发,提高了莫高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文物保护筹集了资金。
敦煌市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建设了相关的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
同时,规定了莫高窟的游览时间和人数限制,以减少游客对文物遗产的损害。
然而,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文化遗产并非易事。
由于莫高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给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过多的游客不可避免地会对狭小的洞窟内壁画造成磨损和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敦煌莫高窟采取了分流游客的策略,将游客分成几个时间段进行游览。
此外,还加强了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保护意识。
除了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敦煌莫高窟还面临着其他挑战。
例如,如何平衡景区商业化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如何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目前,敦煌莫高窟在商业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商业化、收费合理性等,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调整。
总之,保护与开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敦煌莫高窟文化

敦煌莫高窟文化敦煌莫高窟是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的一处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沧桑瑰宝”。
它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不仅融合了中原文化,还吸收了西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对敦煌莫高窟文化进行介绍,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一、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当时佛教开始传入敦煌地区,并逐渐在这里形成独特的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莫高窟的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一个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敦煌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许多从欧亚大陆来的僧侣和商人都在这里停留并贡献了各自的文化。
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点敦煌莫高窟以其精美的壁画和雕塑而闻名于世。
它们以浓郁的佛教色彩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为特征。
壁画中常常描绘了佛陀、菩萨和众多的信徒,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和修行境地。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文化意义,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和信仰体系。
另外,敦煌莫高窟的雕塑也是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雕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从小型佛像到巨大的岩雕都能在莫高窟中找到。
雕塑以形式、姿态和内涵而闻名,不仅展示了传统佛教艺术的风格,还融合了多样化的民族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敦煌融合艺术风格。
三、敦煌莫高窟的历史价值敦煌莫高窟不仅在艺术上有着辉煌的成就,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尤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揭示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此外,敦煌莫高窟还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佛教精神和人文关怀,成为了世界间文明和敦煌本土文化的交流窗口。
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达,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学者和艺术家前来参观和研究。
四、保护和传承敦煌莫高窟文化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分析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遗产的不断减少和消失,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不同国家的案例,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和实践。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闻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
面对日益严重的风蚀和游客破坏等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一,政府加强了对莫高窟的管理和监督。
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
通过限制游客数量、设置保护区域和监控设施等手段,有效减少了对莫高窟的人为破坏。
其二,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
敦煌研究院组织了一支专业团队,采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材料,对受损的石窟进行了修复和保护。
同时,政府还在莫高窟周边建设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基地,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其三,政府积极推动莫高窟的传承和研究。
通过组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交流和合作,推动莫高窟石窟艺术的研究和传承。
同时,政府还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相关培训和就业机会。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典范。
接下来,我们转向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遗产,拥有众多的文化和艺术宝藏。
然而,由于城市发展和旅游业的压力,佛罗伦萨历史中心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意大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限制了历史中心的建筑高度和用途,保护了历史建筑和街区的原貌。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修复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历史中心的文化活动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历史中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此外,政府还鼓励了历史中心的居民和企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通过提供相关培训和资金支持,政府激励当地居民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历史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的最佳实践案例

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的最佳实践案例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化遗产遭受了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时间侵蚀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人们开始寻找最佳的实践案例。
一、敦煌莫高窟的修复与保护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然而,由于长期的风沙侵蚀和游客的涂鸦破坏,莫高窟的壁画和石雕面临着严重的危险。
为了修复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首先,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专门的团队,由专业的艺术修复师和考古学家组成。
他们使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对受损的壁画进行了细致的修复。
同时,他们还开展了大规模的风沙治理工程,以减少风沙对莫高窟的侵蚀。
其次,敦煌研究院还加强了对游客的管理和教育。
他们设置了严格的参观规定,禁止游客触摸壁画和进行涂鸦。
此外,他们还开展了公众教育活动,提高游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如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游客的涂鸦现象也得到了明显的减少。
这一成功的案例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埃及金字塔的修复与保护埃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金字塔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修复和保护这些宏伟的建筑,埃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埃及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金字塔的修复和保护工作。
他们聘请了一批专业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受损的金字塔进行了细致的修复。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金字塔周围环境的管理,减少了自然侵蚀的影响。
其次,埃及政府还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保护金字塔免受游客的破坏。
他们设置了严格的参观规定,禁止游客攀爬金字塔和进行涂鸦。
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游客的教育,提高了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如今,埃及金字塔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游客的破坏现象也得到了明显的减少。
文化艺术的守护者敦煌莫高窟的发现与保护

文化艺术的守护者敦煌莫高窟的发现与保护文化艺术的守护者:敦煌莫高窟的发现与保护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壁画和雕塑艺术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然而,几个世纪以来,敦煌莫高窟的保存与保护一直是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
一、敦煌莫高窟的发现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当时由于敦煌地区的地震,一些洞窟的入口被掩埋。
直到1900年代初,有人无意间发现了其中的一个洞窟,这引起了世人的注意。
随后,一系列的发掘工作展开,揭开了敦煌莫高窟的神秘面纱。
二、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精美独特的壁画和雕塑艺术上。
在洞窟内,壁画以持久的颜料在石壁上绘制而成,内容包括佛教经典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
这些壁画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同时,敦煌莫高窟还保存有大量的佛像雕塑,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三、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挑战然而,敦煌莫高窟的保存与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洞窟内的壁画和雕塑受到气候变化、湿度、干燥度等自然因素的侵蚀。
其次,游客的涌入导致人为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
此外,近年来,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构成了威胁。
四、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措施为了保护敦煌莫高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责任是对洞窟进行定期维护和修复。
其次,加强了对游客的管理,限制人流量,设立了保护区和警戒线,禁止触摸和闪光灯等破坏性行为。
此外,科学家和专业人员对洞窟内环境进行了监测和调控,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五、敦煌莫高窟的意义与启示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文化的宝藏,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提醒我们要珍视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的传世之道,告诉我们要积极投入到文化艺术的守护中去,使得这些宝贵的遗产能够通过时间的洗礼继续流传下去。
敦煌莫高窟中国文化瑰宝的发现与保护

敦煌莫高窟中国文化瑰宝的发现与保护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其所蕴含的浓厚文化底蕴以及壁画和雕塑的独特艺术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和游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恶劣,莫高窟内的文物面临严重的损害和腐蚀。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产,不仅需要科学的发现方法,还需要有效的保护措施。
本文将探讨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历史、文化瑰宝以及目前的保护状况。
一、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历史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公元4世纪至14世纪,这些洞窟是佛教艺术的中心,也是重要的宗教场所。
莫高窟是由数百个洞窟组成的,内部壁画和雕塑为人们提供了珍贵的艺术资料。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个宗教遗址在公元14世纪后逐渐被遗忘,长期面临被遗忘和被掠夺的危险。
直到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重新被人们发现。
1907年,著名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他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并运回欧洲,引起了世界各地对这一古代遗址的关注。
此后,许多学者、艺术家和考古学家相继前往敦煌,对莫高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二、敦煌莫高窟的文化瑰宝1. 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这些壁画描绘了佛经故事、宫廷生活、民间故事等各种场景,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例如,第17窟的《西方净土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绚丽的色彩和细腻的描绘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2. 雕塑莫高窟内还保存有丰富多样的雕塑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型石窟250号。
这座石窟内供奉着站立的高大佛像,佛像的面部表情庄重恢弘,栩栩如生。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在技术上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三、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状况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长期以来的自然侵蚀导致壁画和雕塑的腐蚀和剥落;另一方面,人为因素也对莫高窟的保护造成了威胁。
大学生敦煌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敦煌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瑰宝。
敦煌,作为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下面,我将从敦煌的历史背景、艺术成就以及保护现状等方面,向大家介绍敦煌的辉煌与魅力。
一、敦煌的历史背景敦煌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据史书记载,敦煌地区在汉代时期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汉武帝时期,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设立了敦煌郡。
此后,敦煌逐渐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文化中心。
敦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历经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敦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壁画、彩陶、木简、佛教经典等。
二、敦煌的艺术成就敦煌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代表,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十六个朝代的修建,共有735个洞窟,壁画4.5万平方米,泥塑2415尊,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1.壁画艺术敦煌壁画以佛教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题,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
壁画技法丰富多样,有晕染、勾线、泼彩等,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彩陶艺术敦煌地区的彩陶艺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彩陶器物造型优美,纹饰丰富,色彩鲜艳,是我国古代陶艺的杰出代表。
3.佛教艺术敦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成就举世闻名。
窟内的壁画、彩陶、木简等佛教艺术品,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中,壁画中的飞天、佛像、佛经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敦煌的保护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敦煌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自然环境恶劣、人为破坏等因素,使得敦煌文化逐渐走向衰败。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加强立法保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敦煌文化进行保护。
2.加大资金投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修复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莫高窟的现状谈对莫高窟的保护
【摘要】对古迹而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两架马车。
虽然敦煌莫高窟现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石窟依然受到威胁,本文将从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展开阐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保护
一、莫高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半数壁画存在病害洞窟石壁局部分离,它是莫高窟壁画最危险、损害最大的疾患。
经历
了1000多年的岁月,目前敦煌壁画中约1/3至1/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
莫高窟约有106个洞窟、1246平方米的壁画有白粉层起甲病害。
一半以上患有被称之壁画“癌症”
的酥碱病。
而颜料层龟裂、霉变、脱落、空鼓等问题也使壁画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起甲”是指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成鳞片状卷翘,甚至脱落。
起甲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是得了牛皮癣。
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卜面的壁画也就无所依托而脱落。
连窟体带壁画的变酥,让人根本无法对其施加外力。
2、游客过多不堪重负。
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
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游客来此参观。
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接待量已超过30万人次,预计未来5一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迅速增加。
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
除此之外,参观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是敦煌保护任务艰巨的一个原因。
2004年“五一”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监测,发现了在18212人的总参观人数中,共有708人触摸了壁画,占参观总人数的3.9%。
3、莫高窟环境的脆弱性。
石质性的文物从外表上看它们很结实,但是在环境面前,它们脆
弱,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敏感,尤其是酸雨对它们的影响。
当有酸雨降临时,如果不对石刻加以保护,酸雨落到石刻上,石刻就会风化,形成粉末。
而它们在人文环境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更是显而易见的。
怎么样深刻认识文物环境的脆弱性,并对它加倍保护,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问题。
二、莫高窟现状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采用数字技术挽救洞窟
樊锦诗最先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
传统的实地临摹在速度和质量上己经不能适应壁画保护和记录的需求,而简单的摄影和录像又难免发生失真等问题,新的数字技术正好弥补这些缺陷。
它的真实录入、易于传播和无损复制等特点,将是永久性完整保存珍贵文物信息的最佳手段。
从匕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他们在文物图像采集与保存、文物历史复原、洞窟虚拟模拟、壁画图案创作等方面已经取得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
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正式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拍摄。
这种采用最先进数字技术拍摄的图像,不但逼真、清晰、质量高,而且抓住了石窟艺术中的许多精妙细节,包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被背屏和中心柱等阻碍视线的建筑所遮挡的壁画。
在研究人l54员的努力F,目前己经完成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
数字技术无疑是永久性、无损害保护敦煌遗产的最佳手段。
洞窟的计算机虚拟漫游试验。
正在打造的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石窟外景采用了系列照片,支持外景环视和贯穿式漫游,弥补了传统跳跃式漫游的不足;洞窟漫游模型采用混合三维和二维建模技术,图像更逼真,自由度、真实感大大提高;石窟建筑结构采用三维建模
方法,并将壁画进行纹理贴图,立体感更强。
与传统的洞窟实地观览不同的是,在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将来游人既可以欣赏到莫高窟的石窟外景、洞窟建筑结构,又能跟随电子向导进入洞窟内部,身临其境地欣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
同时,通过演示厅的多媒体节目展播,还可以更多、更为详细地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印度、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的收藏机构都保存有数量不等的敦煌文献。
从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至今,全球范围内敦煌遗书的整理和刊布工作还没有完成,甚至没有一个学者目睹过全部的敦煌文献。
与此同时,由于各国收藏和保护机构条件的差异,再加上敦煌文物本身的脆弱性,许多敦煌文献已经出现了劣化迹象。
用数字技术
“整合”遗产问题三:七成文物流失海外用虚拟漫游“再造”莫高窟在与国内外机构的合作下,通过数年努力,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42个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约为5万余件。
这些数量巨大的手写文献真迹,多半又是孤本和绝本。
有我国第一部正式药典《新修本草》、最古老的报纸《进奏院状》:最古老的数学著作《立成算经》等。
在海外。
目前除中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主要的敦煌文献收藏国家外,通过数字技术将敦煌遗书加工成电子文献,既可以实现这一遗产的永久无损保存,又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实现对敦煌遗产整合的梦想。
同时,这一技术还可以让敦煌资料效益最大化,发挥纸质载体难以达到的效果,让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更加充分地进行敦煌学研究。
目前,除敦煌研究院之外,中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10多个敦煌文物、文献收藏单位以及热衷敦煌文化保护的组织团体都己经参与这一宏伟的“数字敦煌”建设,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国际敦煌项目》和《梅隆国际敦煌档案》两个国际项目。
.
2、制定好游客管理对策
通过各种渠道汇总游客信息。
了解全年游客来敦煌参观的基本动向,做出接待计划。
要求旅行社对50人以上的内外宾参观团进行预约,和当地32家旅行社建立了预约联系制度,使我们根据当日游客量,在上、下午参观时间上做适当调节。
设置总调度室一处,甲乙两个入口处设置分调度,形成一个由主任、副主任、总调度、分调度组成的调度机制,根据游客特点,有序地对讲解员进行合理调配。
了解民航、铁路信息,对旅游专机、专列的接待作了特殊安排,极大地方便了游客。
制订了讲解员工作流程图,规范讲解员全程为游客服务的程序与标准。
对外宾散客实行了预约制。
通过网上发布外宾散客的参观时间表及接待办法,上午9点、12点下午2点是外宾散客预约参观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扩大游客参观的空间。
洞窟游客过于集中时,可先将游客分流至陈列中心、藏经洞陈列馆和其它特色陈列馆进行讲解,缓解了窟区的压力。
不定期地进行游客调查活动。
了解游客需求,从而改进我们的接待工作,对未来提高游客参观质量提供依据。
严格执行编排的12条游线,有效调节窟区内参观次序。
参观秩序。
3、中外联手保护文化遗产
中国是历史文化遗产大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5处,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处,自然遗产6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但客观地说,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与遗产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
长期以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也没有形成具有普遍共识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
20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和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的合作、秦俑博物馆与德国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合作、国家文物局和陕西文物保护中心与意大利政府和德国的合作等一系列项目就是开展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这些合作项目解决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重大难题,尤其是在多年的国际合作中我国逐渐培养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队伍,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还走出国门,开展了柬埔寨吴哥窟保护维修、蒙古国博格达汗宫保护维修、与肯尼亚合作考古研究等援外项目。
政府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尊重人类历史的国家和人民都愿意携起手来共同保护人类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中,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再现,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
4、保护与管理的创新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物保护技术与管理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不仅要在实践上采取各种手段解决好实际问题,而且还须从理论上加强探索,认识保护技术与管理本身与各有关方面相互关系的规律,不断促进保护与管理的科学化,建立起完整的文物保护科学体系及管理体系。
创新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的动力与归宿。
文化遗产保护的进步和创新,已成为解决遗产保护难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推动事业进步的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游雪晴.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延年益寿【J】.中华建设.54-55
2、李萍.浅谈莫高窟的游客管理【J】.敦煌研究.4-8
3、张晓.中外联手保护文化遗产【J】.特别策划.4
4、张柏.还古迹遗址保护一个真实的环境【J】.中国经济周刊.21
5、黄克忠。
任重而道远的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J】.敦煌研究.200-231
6、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