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上海市doc

合集下载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上海卷)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上海卷)

200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答案:(一)1.世界各地报业普遍不景气2.A3.D4.(1)报纸成为广告的主要媒体(2)广告投放量上升,等等。

(答案合理即给分)5.直观、形象地表明报纸的广告市场份额2002年1~10月中国务类报纸广告市场份额示意图6.如报纸的内容、风格、特色等方面(兼顾语言表达)(二)7.舞蹈所假之物是自然存在的人8.B9.D10.(略)11.把内在的情感表现为美的舞姿通过与舞者的情感交流见到一个更美的形象(意思对即可)12.(而)舞蹈,是一种真正以生命自身来塑造的艺术,因此它也最有灵性。

13.舞蹈是因内心情感的摇荡而手舞足蹈欣赏舞蹈能发现和升华自己美的意识和素养14.舞蹈的美表现在外形和内蕴两个方面。

外形美指美的舞姿和衣饰;内蕴美指美的情感,它借助音乐与观众交流,让观众升华美的素养。

(三)15.(1)未成曲调先有情(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我劝天公重抖擞(4)绝知此事要躬行(5)匹夫不可夺志也(四)16.对仗(或:对偶)17.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五)19.(1)命名(2)养(3)确实(或:真)(4)使……正(或:整理好)20.B21.(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 (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重点词:“见”“暴”“与”,兼顾全句)22.C23.狱讼不正完善法制(六)24.编年司马光25.D26.简易烦扰27.用法(或:从严)28.要点:前一问(1)李广才气高(2)士卒乐于为他献身后一问(1)后继者难以为继(2)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3)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写出两点即可)。

上海市2004年中考作文

上海市2004年中考作文

上海市2004年中考作文作者:唐仕伦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5年第01期作文题目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1.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是风华正茂的学生。

校园里,我们生机勃勃;校园外,我们热情奔放……以“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为题作文。

2.以“我的视线”为题作文。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 中学、B老师、小C。

(2)不得使用试题中的阅读材料。

试题解析这是两道关注青春、张扬青春活力和生命个性的作文题目。

一次考试,给学生两个题目“二选一”,够自由的了。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题目是一个比喻句。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在他们的生命和生活中,“生机勃勃”“热情奔放”的事层出不穷,各种活动丰富多彩,选材的范围无限广阔。

同学们最熟悉的如运动会、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活动、主题班会、春游秋游、生日派对、社会调查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大、更沉重的题材,如同自然的对话,对环境的关注,对未来的向往,对星空的幻想,对祖国、对人生的热爱与思考等等。

一句话,这一切活动中的人与物,情与景所表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热情奔放”,积极向上的风采、精神、品格都如初升的太阳,激励人、打动人,都可以写。

文章可以写得大气磅礴,激情奔放;也可以写得细腻绵密,楚楚动人。

由于没有文体的限制,因此可以选用最得心应手的体裁来展示自己的文采。

如果写成议论文,题目就是很好的中心论点,在正面阐述道理的同时,也可以反面进一步说理,指出太阳自身有“黑子”,也存在缺点。

使说理更深刻,更能说服人。

文章的重点是“我们”。

要重点写“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观点,切忌游离重点之外。

第二个题目《我的视线》与《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相比,显得更平易些。

立足点由“我们”变成了“我”。

这样一变,似乎选材的范围变窄了,其实不然。

这里的“视线”指所能看到的和所能感受到的大千世界。

上海市200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课内文言文专题

上海市200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课内文言文专题

上海市2004-2012年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专题一、2004年(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黄生借书说(节选)○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10.第○1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的观点。

(2分)1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二、2005年(三)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4—6题(6分)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4.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6.请用—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

(2分)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童区寄传(节选)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虚吏白州。

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4.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

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题检测5.doc

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题检测5.doc

(一)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
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 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 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7.“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 特点的?(2 分)
15.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组(2 分)( )
吾尝疑乎是
叫嚣乎东西
故为之说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今虽死乎此
虽人有百手(《口技》)
余闻而愈悲
余伤病伏丛莽间(《梅岭三章》)
16.选出与“今以蒋氏观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 分)(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B.切实地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C.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 46 届世乒赛上,我国男女健儿奋力拼搏,一举囊括全部七项冠军。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王红同学家住二楼。一天,三楼张阿姨家晾晒的衣服未脱水,水滴在王红家晒的棉被上了。假如你是王
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与人交往中察觉到一份真诚……
请以“我发现
”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字数不限,但要真情实感。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或校名。
2004 年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题检测(五)答案
一、1.(1)C (2)A
2.(1)C (2)C 3.D 4.略 5.B

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题检测2.doc

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题检测2.doc

2004年初中总复习语文专题检测(二)一、基础知识(20分,每小题2分)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李先生赔上了这条姓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

B.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C.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练出来的。

D.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

2.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准确的一项是()(1)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之外,就是。

(2)四下里一片,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商店和广场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3)那不是狂暴的不可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

(4)它像一位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向长江走来。

A.寂静沉静肃静娴静B.安静沉静幽静文静C.寂静沉静幽静娴静D.安静沉静平静文静3.与“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C.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待着什么。

D.有几个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4.语气表达最强烈的一句是()A.他学习好。

B.没有一个人不说他学习好。

C.大家都说他学习好。

D.没有人说他学习不好。

5.说话要注意场合,要说得得体,下列说法比较得体的一句是()A.你走慢点,等等他,他是跛子。

B.这是你家里拍来的电报,说你奶奶死了。

C.请你大声点儿说,我爷爷耳背。

D.听说您生病住院了,我进城办点事,顺便来看看你。

6.对标点符号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

(破折号表示转折)B.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引号表示讽刺、否定)C.“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省略号表示思索在进行)D.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括号表示解释、说明)7.“/”线表示语音停顿,划分准确的一项是()A.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

B.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2004年全国中考语文作文试题汇编

2004年全国中考语文作文试题汇编

2004年全国中考语文作文试题汇编1、河南省:(二选一):文题(一)我找回了____(自尊、自信、友谊、母爱……)文题(二)人生变数很多,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知草莽中是否潜藏毒蛇猛兽;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然而,外界虽不能把握,行动却可以产生力量。

这力量的源泉就来自坚强的信念。

真正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

当遇到挫折、陷入困境时,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会度过难关,取得成功。

请以“信念与成功”为话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2)600字左右。

(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4)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

2、河南省新乡市:以“记住”为话题3、北京市:美好的回忆4、丰台区:《一棵树三堂课》读后感5、上海市(二选一):①我们是初升的太阳;②我的视线6、重庆市:以“生命”为话题7、福建省福州市:以“好心情”为话题8、福建省宁德市:夸我;也可以“夸奖”为话题,自拟题目,畅所欲言,但自拟的题目中必须含有“夸奖”两字。

9、浙江杭州市:以“心灵的距离”为话题10、浙江温州市、台州市:以“问题”为话题11、山西省太原市:蔡智恒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借用以上三个书名中的一个作题目12、浙江省绍兴市:以“?”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先将题目补写完整。

如“?我成长的伙伴”、“?让我有了一个新发现”、“?的启示”等等。

13、浙江省宁波市:以“小”或“小和大”为话题14、江苏省南京市:以“呼唤”为话题15、江苏省南通市:以“倾听”为话题16、江苏常州市:以“接受与付出”为话题17、江苏无锡市:美国作家克里腾登写过一篇题为《母亲的价格》的文章,指出如果母亲的日常工作可获薪水,合理的年薪约为六万美元。

母亲们做这些工作,做得细腻,做得纯粹,乐此不疲,头发做白了,腰做弯曲了,眼睛做昏花了,她们也毫无怨言。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12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共72分)一、李斌,中专毕业后进入上海液化压泵厂工作。

23年来,他在工人岗位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成为高级技师和公认的数控机床专家,被誉为“知识工人的楷模”。

1.李斌现象说明了,在什么是人才的表述上,下列最恰当的是A.人才是指极少数作出杰出贡献的人B.人才是指在某一领域得过奖的人C.人才是指高学历、高职称的人D.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作出积极贡献的人2.由于李斌的品牌效应,上海液压泵厂近年来接到了大量定单,国家重点项目,专用设备项目相继找上门,去年销售额同比增加12.6%。

这说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观点反映了①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②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因素③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要素④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结合能转化为第一生产力A.②④B.③④C.①④D.①③3.李斌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应该立志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实现人生的应有价值。

为此,我们一定要①考上名牌大学②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成才方向③选择热门专业④把个人机遇与国家、民族机遇联系起来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行宪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已在1988年、1993年和1999年作过三次修改,今年又作了第四次修改。

4.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地全体代表认真广泛的审议,以2863票赞成、10票反对、17票弃权,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这表明A.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国体C.不断完善宪法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D.全国人大是依法治国的主体5.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的宪法修正案指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004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其答案

2004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其答案

源于名校,成就所托初中语文备课组教师2004年上海中考卷学生日期上课时间200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阅读(68分)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一)默写(8分)1._______,清泉石上流。

2.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

3.____,_____,怡然不动……4.从下列A、B两组中任选一组默写(不能两组都做)A组(1)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

(2)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

(3)《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____。

B组(1)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

(2)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3)《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_____(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5.亲贤臣,远.小人()6.其两膝相比.者()7.半山居.雾若带然()8.尔辈不能究.物理()(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黄生借书说(节选)○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____________________(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________________10.第○1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______的观点。

(2分)11.本文的作者是___朝(代)的______(人名)。

(2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2—14(10分)创新三维学习法让您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头上的睡袋。昏暗无天日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5“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大家开
始寻找。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这
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
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
第二部分:写作(52 分)
25.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第一题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是风华下正茂的中学生.
校园里我们生机勃勃;校园外,我们热情奔放……
以”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为题作文.
第二题 以”我的视线”为题作文.
要求: (1)文中不能出现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各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 A 中
“还不到时候!”
12 遇到沙暴的第五天,这支历尽艰辛的队伍终于回到了小城。直到这时,大刘也没
有再盲目性大家喝一口水。有人抱怨大刘比教授更苛刻。大刘没有辩解,轻轻打开水囊
的盖儿,将口朝下,一堆黄沙被倒了出来……
13 原来,在第四天早晨大家喝完那杯水后,水囊里就已经没有一滴水了,看上去依
然鼓鼓的水囊里,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

6.其两膝相比. 者(

7.半山居. 雾若带然(

8.尔辈不能究. 物理(

(三)阅读下文,完成 9—11 题(8 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1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
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3)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B 组:(1)心忧炭贱愿天寒 (2)日出江花红胜火
(3)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4 分,每空 1 分) 5.疏远(远离) 6 靠近 7 停留 8 研究(探究)
(三)(8 分)
9.(4 分,各 2 分)(1)我小时候喜欢书。(但)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关键词:
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
(2 分)
23.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4 分)
答:
24.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6 分)
(1)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
150 字左右的点评。
(2)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 150 字左右的感想。
○2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
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10.第○1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
的观点。(2 分)
2004 年上海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文化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68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30 分)
(一) 默写(8 分)
1.
,清泉石上流。
2.夜阑卧听风吹雨,

3.

,怡然不动……
4.从下列 A、B 两组中任选一组默写(不能两组都做)
A 组(1)纷纷暮雪下辕门,
[注释]○1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 坐:因为。 1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4 分)
(1)下列与“席上食. 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 所安 B 谨食. 之,哩而献焉 C 设酒杀鸡作食. D 退而甘食. 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 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今日存,明日去.
B 去. 死肌,杀三虫
C 乃记之而去.
D 俸去. 书来
1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4.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积压以为知”的看法.
(2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3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19 题(20 分)\
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
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我知道你已看
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
看……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
14 跋涉艰难绝境,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惟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15 几年后的访谈中,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都不
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几乎说着同一句话:“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
物。”
20.第 5 段画线句“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联系上下文,队员们“恐惧”的是 (2
○7 但也有从会说:“

○8 孰是孰非?惟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相关链接:
《蒙娜丽莎》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作于 1503—1505 年。画上的蒙娜丽 莎长发披肩,端庄稳重,脸部稍侧,双目正视,嘴角微微上翘,露出一丝含蓄的笑容, 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艺术史上称之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也是自 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他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当时绘画的 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绘画理论方面,他把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 的知识,整理成为系统的理论,对欧洲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左图为画面局部)
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2 几天拭一,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
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 峰骆驼
惊骇得踌躇不前。
3“沙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
4 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 40 分钟。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
15.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是因为:
(1)
(2)
(4 分)
16.细读第 4 段,区域名称
功能
论断
17.第 6 段中加点的“此“指的是(2 分)
18.从玛格丽特揭秘过程中可以看出,要探究一个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填写出
其中三点。(1);
(二)现代文阅读(共 38 分)
(一)(20 分)
15.(4 分,各 2 分)(1)蒙娜丽莎微笑时隐时现(意到即可)
(2)蒙娜丽莎含蓄的笑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好,致)
10.(2 分)书非借不能读。(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11.(2 分,各 1 分)清 袁枚
(四)(10 分)
12.(4 分,各 2 分)(1)D
(2)B
13.(4 分)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
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日,土产,强,知)
14.(2 分)得分要点,提出看法:提出看法 1 分,表述完整 1 分。
大刘了,他 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 地抿了一口,然
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8 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大刘忍不住喊起来:“教
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应。突然,
大刘猛然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夺水囊。“乓”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
(2);
(3)
(3 分)
19.从文中推断,第 7 段的内容显然应与第 6 段相对。请你用一段话来驳斥对方(即第
6 段)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
(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20—24 题(18 分)
○1 2000 年 5 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 4 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食物和
淡水,分骑 5 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 300 公里,对大沙漠中新
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6 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
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
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大师,岂不大煞风景?达·芬
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日: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郭教授真敢开枪!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
9 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
担忧起来。第四天早晨当人们醒来时候,郭教授已倒好了大半杯子,分喝了水后,他宣布
了新的用水规定:“从现在起,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喝水囊中的水!”没有人反对,因为郭
教授每次喝水比谁都少,这是大家的目共睹的。

(2)
,衡阳雁去无留意。
(3)《书湖阴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


B 组(1)可怜身上衣正单,


(2)
,春来江水绿如蓝……
( 3 )《 别 董 大 二 首 ( 其 一 )》 中 , 诗 人 给 友 人 以 勉 励 与 自 信 的 诗 句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5.亲贤臣,远. 小人(
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玛格丽
特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迹终于解一了!
○4 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
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第三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