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茶是什么
三道茶茶艺

三道茶茶艺在我国流传着三种三道茶。
一种是众所周知的白族三道茶,另一种是鲜为人知的湖北三道茶,还有一种是武夷山近年才流传的三道茶。
本节我们着重介绍白族三遭茶茶艺。
一、用料普洱茶、红糖、核桃仁、蜂蜜、花椒。
二、基本程序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回味茶三、解说词美丽的苍山洱海下,散居着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白族人。
在白族人家,无论是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还是有贵客临门,主人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来宾。
“三道茶”白族语称为“绍道兆”,三道茶仪式的主持人白族语称为“早古抱”,“早古抱”必须由家里或族中年岁晟大、威望量高的人担任。
现在,首先让我们品尝头一道茶――苦茶。
“苦茶”白族语称为“切枯早”,即清苦的意思。
烹制苦茶时先把专用的小土陶罐放在文火上烤热,然后放入茶叶再慢慢地烤到焦黄发香,冲入开水略煮一会“切枯早”即煮好了。
请客人品“苦茶”很有讲究,品苦茶用的茶杯很小,称为牛眼睛盅。
斟茶只能斟到小半杯,谓之“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当主人用双手把苦茶敬献绐客人时,客人也必须双手接茶,并一饮而尽。
头道茶经过烘烤、煎煮,茶汤色如琥珀,香气浓郁,但入口却很苦,这寓意了做人的道理:“要想立业,必先吃苦。
”喝了头道苦茶后,客人可随意取食桌子上摆放的瓜子、松子、花生、糖果。
主人开始准备第二道茶――甜茶。
第二道茶的茶汤仍然用熬过头道茶的陶罐来煮,所不同的是必须把牛眼睛盅换成小碗或普通的大茶杯。
杯中放人红糖和核桃仁,冲茶可冲到八分满。
用这第二道甜茶敬客人,寓意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都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
”这道茶香甜爽口,浓淡适中。
品了第二道茶,客人依然是吃些茶点,等待主人烹制第三道茶。
在冲第三道茶之前,主人先将一满匙蜂蜜和3―5粒花椒放人碗(杯)中,有的主人还加人烤黄的乳扇(用牛奶做的特色食品),然后冲人滚开的开水,冲水的容量以半碗为宜。
客人接过主人敬奉的第三道茶时,应一边晃动茶碗,使茶汤与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呼呼”作响,趁热品茶。
云南白族的三道茶

云南白族的三道茶中国的少数民族茶俗丰富多彩,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就是一例。
1995年冬,我跟着省文物局领导第一次去云南出差,公务之暇,四处走走。
有一天到了昆明滇池边的大观楼游玩,当地朋友就带我们去领略了著名的白族三道茶。
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的白族少女们,用瓦罐煮好茶,倒在小盅里,一一请我们品尝。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第一道茶竟然是苦的,有点难以下咽。
第二道茶则是甜的,而第三道茶,不知放了什么佐料,既有点甜,也有点麻,还带点苦味,有点五味杂陈的味道。
云南白族的三道茶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白族的三道茶历史还颇为久远。
白族主要生活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据唐代《蛮书》记载,在一千年前南诏时期的他们就有饮茶的习惯。
逢年过节,宾客临门,都要饮“绍道兆”,也就是“三道茶”。
过去烹煮三道茶均由家中或族中最年长或最有威望的人亲自动手。
方法是先将小砂罐放在火上烘烤,然后放一撮茶叶入罐,边转动罐子边烘,待茶叶由绿变黄,发出焦香,向罐中倒入沸水,片刻,将茶水倾入小茶盅。
此茶浓烈,色如琥珀,滋味苦涩,焦香扑鼻,叫作苦茶。
通常客人接过茶盅要一饮而尽,喻意“要立业,必须吃苦在先”。
第二道是甜茶。
仍用煮第一道茶的小砂罐续水或重新烤茶续水烹煮,将小茶盅换成小碗,碗内放红糖、核桃肉,冲入沸滚的茶水即成。
此茶入口香甜,喻意苦尽甘来。
冲第三道茶时,先在茶碗中放入少许花椒和一勺蜂蜜,然后冲入滚沸的茶水,客人接过茶碗边摇晃茶碗,使茶与作料充分融合,边趁热喝下。
此茶甜、苦、辣、麻滋味俱全,回味无穷,寓意人生要经常回味,不忘先苦后甜的道理。
白族三道茶起源于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的告诫与嘱咐,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尽管如今白族同胞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寓意仍然作为一种优良传统保存了下来,2014年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在杭州市临安区与安徽交界的清凉峰地区,过去也流行一种“昌西三遍茶”。
初尝白族“三道茶”

初尝白族“三道茶”不久前到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游,在大理欣赏沧山洱海的旖旎风光时,我第一次品尝到了居于悠久历史的白族“三道茶”。
那日上午,当我和其他游客乘坐客轮航行在洱海上,陶醉在“高原明珠”、“人间蓬莱”的仙境时,最另人难以忘怀的是在优美的音乐中,伴随着白族姑娘婀娜的舞姿,献给客人的礼物——“三道茶”。
在宽敞舒适的客舱理,我初次听说“三道茶”有些不解。
何为“三道擦痕”?经主人解释,我才了解到,原来,白族的“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
头道茶“苦茶”又称“烤茶”或“百斗茶”;二道茶为“甜茶”,放有生姜、蜂蜜、核桃仁等配料;三道茶为“回味茶”,茶中放又花椒等配料。
旅途中的客人喝了百斗茶,能止渴生津,消除疲劳;喝了甜茶,能提神补气,神清气爽;喝了回味茶,能满口清香,回味无穷。
“三道茶”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同样具有很深的哲理,其质朴的道理是告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要先苦后甜。
只有勤劳,才能幸福。
生活的好日子来之不易”。
而第三道“回味茶”,是提示人们每走过一段路程之后,都要回头总结一下,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错。
把深邃的人生哲理体现在饮食文化上,寓教其中,这不能不说是白族人民的聪明智慧。
同时,也反映了白族人民乐天自信、热情好客、追求稳定和谐的民族性格。
品尝白族“三道茶”,并不像我们常见的喝茶与品茶,而是被赋予了浓郁的民族风情,现已发展到茶文化层次。
“三道茶”中的每一道茶都伴又三五个歌舞节目,饮茶时可边品茶边欣赏文艺节目,既有解渴歇乏之宜,又能赏心悦耳地鉴赏白族歌舞。
至第三道“回味茶”,饮至过半时,年轻漂亮的白族青年便会来邀请宾客共舞,当你置身在浓郁的白族文化氛围里,定会产生你就是“美丽多情的金花”或你就是“朴实、勇敢的阿鹏”的感觉,使你的旅途增添一层梦幻的色彩。
大理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见于徐瞎客的《滇游日记》,随着佛教在大理的兴起,寺庙中提倡坐禅饮茶,香客和游客也喜欢饮茶止渴,使茶道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三道茶”,成为白族饮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茶礼茶俗】“三茶六礼”指的是什么?

【茶礼茶俗】“三茶六礼”指的是什么?三茶六礼是我国古代传统婚姻嫁娶过程中的⼀种习俗礼仪,现代社会也⽤来代指⽣意、交易、合作等。
“三茶”这种茶礼是我国古代婚礼中的⼀种隆重的礼节,原来是出于古⼈对茶树习性的认识。
古⼈认为茶树只能从种⼦萌芽成株,它是不能移植的,因此把茶树看成是⼀种⾄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才以茶作为男⼥订婚的茶礼。
所谓的“三茶礼”旧时多流⾏于江南汉族地区,通常有两种说法:⼀种是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
另⼀种特指婚礼时的三道茶仪式,即第⼀道百果;第⼆道莲⼦、枣⼦;第三道才是茶。
吃的⽅式也是有讲究的:第⼀道、第⼆道是接杯之后,双⼿捧着,深深作揖,然后将杯⼦与嘴唇触碰⼀下,就由家⼈收⾛,第三道茶作揖之后才可以饮茶。
所谓的六礼是指由求婚到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也就是婚姻据以成⽴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仪式。
“六礼”始于周代,据传周⽂王⼘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滨,整个过程有六道仪式,即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后即将此仪式定为“六礼”。
“纳采”是男家请媒⼈到⼥家去提亲,若⼥⽅同亲议婚,男家才再去⼥家求婚,携带的礼物通常是活雁;“昏礼下达,纳采⽤雁。
”周代以前,因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各不相同,后来⼀律改⽤雁。
⽤雁的原因⼀是认为雁“⽊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是认为雁失配偶,终⾝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问名”是男家托媒⼈到⼥⽅去询问⼥⽅的名字和出⽣年⽉⽇时,准备合婚的仪式。
问名后,男⽅将男⼥双⽅⽣⾠⼋字排阴阳,以定婚姻吉凶,若⼋字合,即可成婚。
“纳吉”是男⽅将头号名后占⼘得到的吉兆可以合婚的消息告诉⼥⽅,备上礼物到⼥⽅去决定婚约。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
以前是⽤雁作为婚事已定的礼物,进⼊“⼩聘”阶段,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等。
后来礼品由雁逐渐演变成戒指、⾸饰、彩绸、礼饼、礼烛等。
“纳徵”是男⼥双⽅缔结婚姻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家的礼仪,⼗分繁琐。
白族的茶文化白族的三道茶究竟是咋回事

白族的茶文化白族的三道茶究竟是咋回事
白族的茶文化白族的三道茶终究是咋回事
>云南与茶有着太深的渊源。
云南不单是茶树的起源地,也是世界上
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道路之一——茶马古道的起源地。
云南人爱品茶,
云南齐集的26 个民族都用各自不一样的方式在热爱、品饮着云南的茶,这一点在寻访大理白族三道茶时感觉特别深刻。
在有名的大理苍山脚下,一群好客的白族人把我们引入了一白族茶馆内,用当地最标准的“三道茶”迎接我们的到来。
第一道茶谓之头道苦茶,此喻人生应该
吃苦耐劳方能有所作为。
先将优良绿茶放入砂罐用火焙烤,待茶叶烤黄发出香味后,冲进少许开水,等泡沫消逝后,用火煨片晌,当茶水呈琥珀色时,倒入茶壶。
二道茶,象征生活应该先苦后甜才存心义,在砂罐中
注入开水,加上白糖、核桃仁、芝麻面等,煮后饮用。
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和红糖、蜂蜜、桂花、米花、花椒等物,饮时感觉口颊甜美而又略带辛辣,令人精神爽然,即寓意事业开辟成功令人耐人回味的第三道茶回味茶。
寻访组在茶馆特制的长木凳上坐定后,一位漂亮的白
族姑娘气定神闲的坐在表演台的中央,其他六位白族青年分红两组开始“三道茶”仪式。
白族的“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款待贵宾的一
种独到的喝茶方式,相传原为古代南诏王款待贵宾的一种喝茶礼,以后流传到民间,经保存和发展持续到现在。
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三道
茶的特色。
白族三道茶的实施步骤

白族三道茶的实施步骤引言白族三道茶是白族传统的茶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饮用方式而受到了广大茶爱好者的追捧。
本文将介绍白族三道茶的实施步骤,以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这一传统茶艺。
准备工作在正式实施白族三道茶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 选购茶具和茶叶选择一套优质的白族传统茶具,包括茶壶、茶盘、茶杯和茶托等。
同时,选择一种适合制作白族三道茶的茶叶,常见的有白茶、乌龙茶等。
2. 提前准备好热水白族三道茶需要用到热水,所以我们需要提前将水加热至适宜的温度,一般为80-90摄氏度。
3. 准备好辅助工具为了方便制作白族三道茶,我们可以准备一些辅助工具,如茶漏、茶匙和火源等。
实施步骤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可以进入正式的白族三道茶实施步骤。
1. 第一道茶:放茶泡水1.将茶叶放入茶壶中。
2.用80-90摄氏度的热水冲洗茶叶,然后倒掉,这一步叫做“洗茶”。
3.再次用热水冲洗茶叶,将茶叶完全浸泡在茶壶中。
4.等待1-2分钟,让茶叶充分吸水。
2. 第二道茶:倒茶入盘1.将茶杯摆放在茶盘上。
2.将茶壶倾斜,缓慢倒入茶杯中,直至茶杯七八分满。
3.在倒茶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茶水的流速和力度,以避免溅出茶水。
3. 第三道茶:合杯品茶1.将茶杯抬起,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捏住茶杯把手。
2.将茶杯转动,使茶水充分接触杯口,激发茶香。
3.缓缓品尝茶水,留意其香气、滋味和口感。
4.可以边品尝边与其他茶友交流、讨论。
4. 重复上述步骤1.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茶壶中的茶叶全部冲泡完毕。
2.每一次冲泡均可产生不同口感的茶水,茶友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体验选择冲泡次数。
结束语白族三道茶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茶艺,在品鉴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享受茶水的美味,还能体验到茶艺带来的艺术和文化的融合。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白族三道茶的实施步骤能够帮助到茶友们,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一传统茶艺。
品味人生三道茶

第一道茶:称为苦茶
寓有贫苦之意,说的是人生的苦境。
人生之旅,拔腿维难,守业之始,苦字抵押。
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面对于苦境,咱们唯有学会忍受并让岁月渗透在香甜之中,渐渐品出茶的幽香,体味一份生涯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于人生有深入的认识,并奠定对于将来美妙生涯的信心。
第二道茶:称为甜茶
寓苦去甜来之意,说的是人生的甘境。
通过困难的煎熬,通过岁月的浸泡,斗争时埋下的果实终究抽芽,生长。
这是对于辛勤付出应有的报答。
当咱们正在燕语莺声里,明月清辉上品味甘甜的种子之时,咱们又怎么能没有主张生涯的快意?
第三道茶:称为香茶
因是甜苦辣等味,故别称余味茶,说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终生,要阅历的事太多太多,有上下,有逶迤,有平整,有甘苦,也有很多的诸如名利势力贫贱荣华的引诱之类。
如何做到“贫贱于我如浮云,〞“逆境有余喜,顺境有余忧〞,需有恬淡明志的心怀和恢宏广阔的气派。
假设一直地沉溺于顺利或者失利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固执,就会玩火自焚,堕入生涯的泥淖不能自拔,损失了许多的人生乐趣。
因为,这道茶明确地告知咱们:关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咱们不妨看得轻淡些,没有必要让生活接受那些彻底能够遗弃的重担,只有
这样,才能到达“宠辱没有惊,闲看庭前花结果落;离开有意,漫随天外云积云舒〞的人生境地。
礼仪文化解析:三茶六礼是什么

礼仪文化解析:三茶六礼是什么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人们对礼仪这方面要求极高,就拿那些民间习俗来说吧。
结婚的第二天,夫妻要起来给父母敬茶,敬茶这个礼仪可不简单。
那么古代的三茶六礼是什么呢?本期中国礼仪文化带你来看看。
茶礼是中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
原来出于古人对茶树习性的认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把茶树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
所以,民间以茶作为男女订婚的茶礼。
“三茶礼”旧时多流行于江南汉族地区,一般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
另一种特指婚礼时的三道茶仪式,即第一道百果;第二道莲子、枣子;第三道才是茶。
吃的方式也有讲究:第一道、第二道是接杯之后,双手捧着,深深作揖,然后将杯子与嘴唇触碰一下,即由家人收去,第三道茶作揖后才可以饮。
“六礼”始于周代,据传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滨,整个过程有六道仪式,即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后即将此仪式定为“六礼”。
“纳采”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去提亲,若女方同亲议婚,男家才再去女家求婚,携带的礼物通常是活雁;“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周代以前,因地位不同纳采的礼物各不相同,后来一律改用雁。
用雁的原因一是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问名”是男家托媒人到女方去询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
问名后,男方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排阴阳,以定婚姻吉凶,若八字合,即可成婚。
“纳吉”是男方将头号名后占卜得到的吉兆可以合婚的消息告诉女方,备上礼物到女方去决定婚约。
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礼仪。
以前是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礼物,进入“小聘”阶段,俗称送定、过定、定聘等。
后来礼品由雁逐渐演变成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烛等。
“纳徵”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十分繁琐。
女家受礼后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道茶是什么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民族知识,供您参考,
三道茶也被称之为三般茶,是云南地区白族人招待贵宾的一种饮茶的生活方式。
那么关于白族的三道茶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在白族和三道茶的时候,具体都有哪些规矩呢?
2016年11月,“白族三道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
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
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
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偏居于西南一隅的南诏大理国,是一方崇尚佛教的乐土。
南诏后期,佛教被奉为国教,寺庙众多,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寺庙中日常饮用、佛事供奉、招待香客和游人的必备饮品。
一时之间,民间争相效仿,使茶饮这一雅事在大理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岁月蹉跎,沧海桑田,茶饮在大理逐步发展完善,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三道茶”这一独特的茶道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
待罐烤
热后,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
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
因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
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
“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纵观白族“三道茶”的传承发展,是佛教活动的兴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概述
三道茶,白语叫“绍道兆”,是白族待客的一种风尚,大凡宾客上门,主人一边与客人促膝谈心,一边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烧水。
待水沸开,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辈亲
自司茶。
由来
白族的三道茶当初只是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
它的形成,还伴随着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
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
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
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
”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
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
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
师父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
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
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
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
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
苦、麻、辣,什么味都有。
”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
”自此开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
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诫晚辈的一种形式。
文化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长辈亲自司茶。
现今,也有小辈向长辈敬茶的。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
制作时,先将水烧开。
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
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
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
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
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
满为止。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
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
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意义
由于这种煮茶方法能发出似雷响的声音,响雷茶也就因此得名。
据说,这还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一当响雷茶煮好后,主人就提起砂罐,将茶汤一一倾入茶盅,再由小辈女子用双手捧盅,奉献给各位客人,在一片赞美声中,主客双方一边喝茶,一边叙谊,预示着未来生活的幸福美满和吉祥如意。
分类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堂屋里一年四季不灭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烧烤大理特产沱茶到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再冲入滚烫开水制成。
此道茶以浓酽为佳,香味宜人。
因白族人讲究“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所以这道茶只有小半杯,不以冲喝为目的,以小口品饮,在舌尖上回味茶的苦凉清香为趣。
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
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
正如孟子所言:“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面对苦境,我们惟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产乳扇、核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入清淡的用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制作而成。
此道茶甜而不腻,所用茶杯大若小碗,客人可以痛快地喝个够。
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
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
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付出的回报。
当我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许花椒、姜、桂皮为作料,冲“苍山雪绿茶”煎制而成。
此道茶甜蜜中带有麻辣味,喝后回味无穷。
因桂皮性辣,辣在白族中与“亲”谐音,而姜在白语中读“菒”,有富贵之意,所以此道茶表达了宾主之间亲密无比和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如恭喜发财,大富大贵)。
因集中了甜、苦、辣等味,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
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
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
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
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小结:白族的三道茶在2016年的时候被列入了世界保护遗产,三道茶是当地求学、学艺、新女婿上门都是必须经过三道茶。
平时三道茶也并不是非常的常见,很多都是在重要的场合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