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片段教学教案.pdf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视频导入播放《最后一次讲演》的视频,大家认真的观看。
看完视频,教师组织大家交流和观看的视频有关的内容。
大家知道哪些和这次演讲有关的知识,背景、内容都可以说一说。
生回答:演讲者是闻一多。
(板书“闻一多”)背景是在1946年,发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
在这一次演讲中,闻一多这样说“我们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是什么意思?生答:他从容就义的表现。
问:你说的不错,他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当时是李公朴的追悼会,会场里有国民党的特务在闹事。
事实上在这之前,大家已经知道闻一多先生和李公朴先生一样。
都在国民党的黑名单上,李先生遭暗杀,有人已经暗示了闻一多先生要注意保护自己,但他还毅然决然的参加了李先生的追悼会,并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这次演讲,之后在随即的游行中,只听到两声枪响,闻一多和他的儿子倒在了血泊中,他的儿子受了伤,闻先生牺牲了,所以这次演讲叫《最后一次讲演》。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闻一多,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说和做——记闻一多言行片段(在闻一多三个字的后面稍微隔开一段的空处)问:老师有没有漏掉什么?回答:“先生”二字(教师补充板书)问为什么要加先生?本文作者臧克家先生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是他的学生。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经常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曾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可见相知之深。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初中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

初中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初中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男孩的勇敢,感受兄妹深情,唤起学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3、重视朗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己的疑问,读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男孩的勇敢与对妹妹深深的爱。
三、教学难点:透过文本,感受亲情的伟大与无私。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流程:(一)复习引入。
1、讲的是谁和谁平分生命的故事?2、你觉得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男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文中,感受男孩的勇敢与无私,品味亲情的伟大与可贵。
(二)品读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的3、4自然段,画出你认为能体现男孩勇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说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重点体会:(1)男孩梢一犹豫……①这是医生要求男孩抽血时男孩的表现,说说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男孩的勇敢?②男孩为什么会犹豫,在他犹豫时,他想了些什么?(2)抽血时,(出示:读男孩安静地不发出………)①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②你从哪能体会到他的勇敢、坚强和对妹妹深深的爱?③结合两个“微笑”、“不发出一丝声响”等来体会。
2、写法上的特点:注重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描写。
3、当医生告诉他还能活100岁时,男孩有什么的反应?(1)自由读文,汇报。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39;,而现在男孩却是……(2)指导朗读。
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的胸膛,读:“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把,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4、激发情感。
(1)面对这一切,医生震撼了……①齐读: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爱的诺言!面对这一切,我们震撼了……②齐读: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爱的诺言!面对这一切,所有的人震惊了……③齐读: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爱的诺言!(三)升华情感。
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

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中学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2、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字词吆喝狗吠鲫鱼拨浪鼓千丝万缕青山绿水(1)读轻声,注意区分“拨”“拔”这组形近字。
(2)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3)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3、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读课文,分段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1、让我们走进姐弟俩,读课文,想想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进一步了解小女孩。
五、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第二段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全班交流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诚实。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3、出示小黑板(句子):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读这句话与书中有什么不同吗?(2)你觉得的哪句话好,为什么?出示: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初二语文下学期电子版教案5篇

初二语文下学期电子版教案5篇初二语文下学期电子版教案1《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二、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学习重点]: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学习难点]: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
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2.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
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
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
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
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初中语文片段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教学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
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片段教学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片段教学篇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重点、难点: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分钟)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
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
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
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8分钟5+3)1、配乐朗读,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三、研读入境合作讨论(10=5+5)(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
讨论)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中学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教案模板电子版(优秀8篇)

中学语文教案中学语文教案模板电子版(优秀8篇)中学语文备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拍手游戏2、用左、右的知识介绍同学3、板书课题:左右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建立左右标准1、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分清楚左右的呢?2、找一找: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像左手和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吗?3、听口令,做动作4、摆文具:(1)摆一摆:同桌合作摆学具?(2)数一数: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指出:同一块橡皮,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3)说一说: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4)想怎么摆就怎么摆,再说一说?(二)体验左右的相对性1、听音乐,编动作:(播放音乐)学生自己根据歌词编动作2、分四人小组,前后同学面对面的跳一次3、讨论:刚才在跳舞时,你发现什么和左右有关的问题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5、小结:面对面地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
6、观察讲台上的粉笔盒和数学书。
问:谁左谁右?如果站在老师这个角度看,会是谁在左边,谁在右边呢?三、应用拓展1、评一评,谁的行为好?(1)看录像(两组学生上下楼,左边的学生上下楼时拥挤、无次序,右边的学生都是靠自己的右边走的,并且排着整齐的队伍。
)(2)师:他们谁的行为好?好在什么地方?(3)学生汇报(4)大家都认为右边同学的行为好,那他们是靠自己的哪边走的呢?(指名两组同学上台表演)(5)师:平时我们上下楼时也要像这些同学一样靠自己的右边走、有次序的走。
2、师:除了上、下楼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要用到左右的知识?3、出示教科书P6的“生活中的数学”图,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
四、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中学语文教案篇二教材分析:《羚羊木雕》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这一家庭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电子版(通用8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领悟其崇高的品质。
2.学习人物传记及小标题式写作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课文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小标题是*结构的特色。
请结合*内容,以第六个小标题为形式,给课文重拟一组小标题。
1.提出要求:小标题拟题原则①要提示内容,体现*脉络②要围绕中心,体现独特个性③要格式相仿,体现整齐优美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展示邓稼先(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崛起的中国(二)“两弹”元勋英雄的一生(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纯朴的为人(四)民族感情?友情?民族的自豪(五)“我不能走”无我的奉献(六)永恒的骄傲永恒的骄傲三、精读文段,领悟崇高1.快速找出并朗读对邓稼先评价性语言,感受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示例:我朗读的是第一个小标题中的语句“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我从中读到一个有巨大贡献却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设计缘由:人物传记一大特色就是评价性语言,通过对评价性语言的寻找与朗读,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但对于朗读的设计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
)2.人物传记——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人物传记:多件事迹(真实典型)多处评价(真挚自然)为何*并未过多提及邓稼先的工作与生活场景(事迹)四、聚焦细节,走进内心镜头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谈谈理由。
(第一组)镜头二:“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你觉得邓稼先的手会不会颤抖?为什么?(第二组)镜头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如何朗读“我不能走”?谈谈理由。
七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精品8篇)

七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精品8篇)七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及具有哲理的语句。
2、理解夏里宾的生活哲学。
3、领会课文阐述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夏里宾的生活哲学,领会课文阐述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小黑板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走近作者:雷因:原名雷因·伯吉斯,美国作家。
著有《远方星辰下》等奇幻小说。
三、题目解说:文题“只有五条街的距离”蕴含深意。
事实上是在0条横马路口,很远,但把它分解了就显得近了,因此*标题是针对“我”与夏里宾先生要走过60条横街口的距离面引起的,它暗含了夏里宾的生活哲理。
四、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述故事内容。
(不超过45个字)2、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2)我当时的处境。
第二部分(3-14)到达目的地并提示哲理。
第三部分(15)夏里宾人生哲理对我的影响。
五、研读赏析:1、*重点部分是在第二部分,请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2、*的题目是《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而文中实际是走了60条横马路。
为什么这样命题呢?3、用“______”画出夏里宾先生充满生活哲理的一句话。
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4、“我走了许多路,原该筋疲力尽的了。
可是奇怪得很,今天反而比往常好些。
”这句话究竟要告诉人们什么?5、本是一次极其平常普通的“长距离”步行,却被作者选中,并赋予了深刻的哲理。
我们把这种表现手法叫做什么?在你以前学到的课文中出现过这种手法吗?请举例说明。
六、拓展延伸:谈谈夏里宾生活哲学对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背景:“我”失业后四处碰壁到击游艺场只有五条街的距离?经过??到公园看猩猩?以小见大回到百老汇路到达宾馆结果:影响深刻七年级语文教案电子版篇2【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