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清音浊化”的错误提法
关于发音浊化现象

关于发音浊化形象1.什么是“清音浊化”所谓“清音浊化”,是指语流中本应发为清辅音(unvoiced,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素,在前后语流的影响下变为浊辅音(voiced,发音时声带振动)的现象。
这个现象在许多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2.什么时候会产生“清音浊化”清辅音的发音比较清脆响亮,它主要靠气流经过发声部位产生的声响(如擦音s, h,爆破音p,t,k)而被他人察觉。
而浊辅音一般比较低沉,它除了发声部位对气流的影响外,同时声带要振动。
因为人的声带位置在下咽部,故浊辅音一般会感觉低沉些。
二者的区别可通过“窃窃私语”来判断:能够在小声讲话时保持原样听感的是清辅音,而浊辅音此时要么被化为清辅音,要么就相对显得“声音很大”。
当然所谓清浊也并非两极分明、非清即浊,它是有一个清浊程度的。
如普通话的“爸”声母很清,日语的バ、美式英语的ba就比较浊(算是半浊音),法语与英式英语的ba就已经算是全浊音了。
美声唱法演唱的中文歌曲大部分也都是相当浊的,所以感觉比较重,可以给大家一个“浊音化”大致的印象。
普通话中大部分念轻声的爆破音声母(b,d,g)音节可认为是一定程度的“清音浊化”(自然地发出),如“爸爸”的第二个字。
这个字本身念得较低,又受前后a元音的影响,故产生一定程度的浊化现象。
要注意的是,标准普通话(即《汉语拼音方案》)中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浊辅音的。
普通话的b,d,g声母其实是标准的不送气清音,与此相对,p,t,k则是标准的送气清音。
可以看出普通话中“爸”与“怕”的区别是靠声母的送气与否来区分的,而这与英语、日语等语言形成了显著区别,它们是靠辅音的清浊(而非送气与否)来区分意义的。
3.日语中的“清音浊化”是怎样的规律标准日本语中没有清音浊化现象(这里要与所谓连浊*现象区分开来)。
因为日语中辅音的清浊之分直接影响着语义,在关键问题上不可能含糊,那为什么日语初学者总是觉得日语的清音假名在语流中听起来像浊音假名呢?原因之一在上面提过了:普通话中没有浊辅音。
法语 清浊辅音的区别和注意

清浊辅音:根据声带是否振动,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是否送气:即声音是否在出口腔时遇到阻碍,根据是否吐气分为吐气辅音和不吐气辅音。
这样说未免太过抽象,分别举汉语普通话,英语和法语为例:a. 汉语普通话是没有浊辅音的,汉语的b p, d g, g k的区别全在是否送气,作为汉语母语的你应该已经能体会到这点。
b. 英语中,b常为不送气浊辅音,和汉语普通话的不送气清辅音不同,这往往也是中国人念英文一听就能听出来区别的一个地方。
比如念"Bob",我们可能会按照普通话概念念成"波b",但如果听一些外国人读的话总会感觉不同,这个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清浊音之间,而这又无法用普通话概念来描述。
正确的感觉大致是这样,气流用处的时候会感觉胸口收缩,身体前倾,你可以刻意的寻找一下这个感觉。
英语中,p常为送气清辅音,这和汉语拼音中的p是完全一致的。
但英语中有个特殊的地方是当p,t,k在s后面的时候会发生所谓的“清音浊化”,如sport,skin,store等。
这种现象是正确的,但从发音学角度看,这种提法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p t k并没有浊化而是不送气了,也就是变成了汉语拼音中的b d g。
这点已经被广泛的认识到了。
总结的说,英语中b d g是不送气浊音,p t g都是送气清音除非在s之后变为非送气音。
c. 法语中,这个问题就显得比英语中更重要,因为这将影响到听力上的释义,法国人对清浊音要比中国人想象的敏感的多。
还是举具体的例子,初学法语的人肯定在听发音的时候觉察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pour念'不和'而不是'扑和'”,类似的词还有tes,tapis等。
原来法语和英语发音一个重要的区别出就是p t k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变成不送气清音了,除非是在最后一个音节的时候仍读为送气清音,如comment, parent等。
而b d g和英语类似,为不送气浊音。
有人会有“法语中的清辅音到底是清的还是浊的”这样的疑问,再用沪江法语论坛老前辈让的回答来解释一下:这里讨论的是位于元音前面的清辅音的念法。
清辅音浊化规律概要

清辅音浊化规律1、清辅音浊化只是一种发音现象,不是规则,地道英语教学者都反对专门制定一个规则来说明这个问题。
2、总的发音规则只有一条:按照字典里的注音读,要怎么变化就按地道英语的习惯。
3、s 后面的清辅音被浊化,只是清辅音浊化的一小部分,很多时候不用加s 也可能被浊化。
如water, happy, meeting, walking等等,地道英语一般将这些单词中间那个清辅音发成对应的浊辅音了,才象英语。
4、S后面的清辅音浊化现象可以这样归纳:清辅音跟着一个元音,前面又有一个s ,无论是在单词的最前面还是中间,只要是在重读音节或次重读音节里,一般都读成对应浊辅音,如stand, strike, speak, sky 等等,值得一提的是strike,要变成“dr”所发的那个音(如dream 中的“dr”所发的音)。
其实谁也没有规定要这样读,如果你拿着这个问题问老外,他们大多都答不出来,只是这些相关的单词中的清辅音读着读着自然就会变成浊辅音了。
这种组合如果后面没有元音,就不存在浊化的问题。
如grasp,test,desk等,仍发清辅音。
也有例外的,不要说它不符合规则,因为本来就没有规则,硬要定规则的话就行不通。
比如student,stupid,如果按那个所谓规则去读成[sd…],就不好听了,操地道英语的人就会知道问“你是从中国来的吧”。
这里的字母“t”一般被习惯发成jeep中“j”所发的那个音才地道。
不可能有/sp/,/st/,/sk/,/str/不浊化的情况.我想你是不清楚英语中浊化的产生原因.例如: sport 你读慢时是/sp/, 但读快了自然的就变成/sb/, 这是你不能控制的. 而不用去死记那些所谓的规则, 顺口就对了. 浊化是因为人的嘴形来不及变化和发声来不及停止而产生的.有如better的美式发音tter就浊化了, 读成bedder慢慢体会吧!。
英语清音浊化

文章二论所谓“清音浊化”错误的提法一、引言关于英语爆破音中的三个清辅音[p]、[t]和[k]在重读音节中位于[s]音后的读法,有人认为speak,student和skate中的[p],[t]和[k]是变成了浊音。
即所谓的“清音浊化”,是不少人认为[p],[t]和[k]跟在[s]音后应读作[b]、[d]和[ɡ]。
如此谬误因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清音浊化”错误提法的成因分析英语speak,student和skate等词中[s]音后面的[p],[t]和[k]由送气音变为不送气音,这是英语语音学上讲得明明白白的,但非浊化。
要研究这一问题,不免要涉及到语音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每一个不同部位的塞音和塞擦音,从理论上讲,都可以发出四个不同的音:清不送气音,清送气音,浊不送气音,浊送气音。
既有清浊对应,又有送气不送气的对应。
有的语言四音俱全,英语就只有两种。
英语塞音和塞擦音的两音对应是清送气音和浊不送气音的对应。
英语的塞音一般来说是清送气音,在[s]音后面的塞音就是发成不送气清音。
英语[p]这个音位实际上是包括送气清音[p`]和不送气清音[p]在内的一系列音位变体的总和。
[k]和[t]也是这样。
汉语普通话也只有两种,普通话塞音和塞擦音的两音对应是清送气音和清不送气音的对应。
现以汉语拼音中的(b),(d)和(ɡ)为例进行比较(为了行文的方便,笔者将汉语的辅音音素加上双圆括号,以区别于英语音素)。
汉语的(b),(d),(ɡ)与(p),(t),(k)是同属清音的。
尽管这两组有区别性特征,即送气与不送气,但它们在发音时声带都不振动。
而英语的[b],[d],[ɡ]与[p],[t],[k]之间的对立除了送气与不送气以外,还有声带振动与不振动。
三、英语的送气与不送气音一个辅音的发出,有两个条件决定:一、发音部位(包括唇形舌位)。
由此而产生双唇音,齿唇音,舌尖音(前、中、后),舌叶音,舌面音(前、中),舌根音,喉音的区别。
英语发音中的失音、连读、浊化、弱化、英音和美音的差异、节奏6个问题解析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听native speaker说英语时,经常会发现失音、连读、浊化和弱化等情况。
这些现象使外语学习者在做听力训练,尤其是生活英语的训练时非常头疼。
其实这些现象是有一定规律的。
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都有过这样沮丧的经验,很容易听懂中国人说的英语,但是同样的对话一到英美人的嘴里,便觉得很难跟上,有时甚至是不知所云。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说的英语通常单词之间很清晰,词与词之间有明显的pause, 但是英美人的口语会有很多音变,这些音变使得我们很熟悉的单词的发音变得陌生,难懂,给我们的听力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了解并使用各音变规则会帮助我们提高听力,使我们的发音更加地道。
音变主要有失音、连读、浊化和弱化等形式。
这些形式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则,即“Economy” —“经济”原则或称为“省力”原则。
曾经有一位语言学老师说,他曾一度为选择的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而懊悔,因为那时他认为语言学既枯燥又不实用,但这一省力原则却化解了他所有的苦恼,并让他为语言学着迷。
因为“省力”这两个简单的字眼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音变现象,人是很懒的,对于最经常的行为——说话,当然要想许多省事的法子,于是也就产生了多种为省力而衍变的音变现象。
牢记省力原则,在我们读英语的时候,让自己的唇舌处于放松的状态,轻松的去读英语,我想发音的感觉一定会有所不同。
言归正题, 以下列出给听力造成很大障碍的音变现象及其读音规则,以及最后一项关于节奏的小文章,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失音“失音”是音的失去,即不读出来。
失音规则:某一个或者几个音脱落,把单词短语和句子快速连缀成串。
(1)相同或相似的两个音素以及发音部位相同的音素相邻时(包括在一个单词内的情况),前一个音素不读出声。
例如:Officials say there will be a parade. [`fil(z) sei e wl bi p`rei(d)]The boy is going into the room. [e b(i) iz `gu(i) intu e ru:m]clothes [kluez] ice-cream man [`ais kri:(m) m n]前一词以[t]结束,后一词以[t]或[d]开头,则前面的[t]往往失音。
日语清音不送气化

因为英语在音标上对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没有明确区分,在此请容许我使用这样一种标记法:
浊音——b、d、g。 不送气清音——p、t、k。 送气清音——ph、th、kh。
现在我们来用这种拼写法来拚普通话中下列字的读音:
爸 [pa] 趴 [pha] 大 [ta] 他 [tha] 嘎 [ka] 卡 [kha]
请记住,声带震动才算是浊音。
而日语则是有不送气清音的[pa][ta][ka]的。出现在什么时候?就是你们所遇到的问题——口语中由于语速快而产生的“送气清音不送气化”现象。正如英语单词skate的k不送气化一样,日语中为了发音方便,あなた [anatha] 可以发成 [anata],ばか [bakha] 可以发成 [baka],但是和真正的浊音 [anada]、[baga] 压根是两回事。
kate [keit] 的k,声带不震动,且送气强烈,属于送气清音。
skate [skeit] 的k,虽然音标与kate一样都是 [k] ,但是大家可以发现在 [s] 音之后k] 的送气弱化掉,这样就成了不送气清音。
gate [geit] 的g,发声时声带要震动,这个就是真正的浊音。
因为汉语没有浊的塞音,所以很多人学英语都会把 [g] 发成不送气的 [k],并且以为这就叫浊音,这就是错误的根源。
----------------------------------------------------------
小学学汉语拼音字母,我们遇到这几组对应的音:唇塞音b和p、齿龈塞音d和t、软腭塞音g和k。当时并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每一组都是一个清音一个浊音。到了学英语的时候,我们接触到清音浊音的概念,因为一般的认识上,英语里面b和p、d和t、g和k都各自是一浊一清,所以很多人都会把汉语拼音的这几个音一一套上去(如“爸”是浊音,“趴”是清音之类)。这样是大错特错的。
日语中的清音浊化

关于日语中所谓“清音浊化”的一个典型问题帖:各位大大,日语的た是不是在句子中间要变成だ啊?我听XX磁带上读わたし都是わだし,あした都读あしだ。
请问什么时候要这样读呢……本帖专门针对这类帖子作原理性解释,但不负责教会人如何区分两者。
1.什么是“清音浊化”所谓“清音浊化”,是指语流中本应发为清辅音(unvoiced,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素,在前后语流的影响下变为浊辅音(voiced,发音时声带振动)的现象。
这个现象在许多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2.什么时候会产生“清音浊化”清辅音的发音比较清脆响亮,它主要靠气流经过发声部位产生的声响(如擦音s,h,爆破音p,t,k)而被他人察觉。
而浊辅音一般比较低沉,它除了发声部位对气流的影响外,同时声带要振动。
因为人的声带位置在下咽部,故浊辅音一般会感觉低沉些。
二者的区别可通过“窃窃私语”来判断:能够在小声讲话时保持原样听感的是清辅音,而浊辅音此时要么被化为清辅音,要么就相对显得“声音很大”。
当然所谓清浊也并非两极分明、非清即浊,它是有一个清浊程度的。
如普通话的“爸”声母很清,日语的バ、美式英语的ba就比较浊(算是半浊音),法语与英式英语的ba就已经算是全浊音了。
美声唱法演唱的中文歌曲大部分也都是相当浊的,所以感觉比较重,可以给大家一个“浊音化”大致的印象。
普通话中大部分念轻声的爆破音声母(b,d,g)音节可认为是一定程度的“清音浊化”(自然地发出),如“爸爸”的第二个字。
这个字本身念得较低,又受前后a元音的影响,故产生一定程度的浊化现象。
要注意的是,标准普通话(即《汉语拼音方案》)中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浊辅音的。
普通话的b,d,g声母其实是标准的不送气清音,与此相对,p,t,k则是标准的送气清音。
可以看出普通话中“爸”与“怕”的区别是靠声母的送气与否来区分的,而这与英语、日语等语言形成了显著区别,它们是靠辅音的清浊(而非送气与否)来区分意义的。
3.日语中的“清音浊化”是怎样的规律标准日本语中没有清音浊化现象(这里要与所谓连浊*现象区分开来)。
英语清音浊化和清音浊音的问题

英语清音浊化和清音浊音的问题一、引言关于英语爆破音中的三个清辅音〔p〕、〔t〕和〔k〕在重读音节中位于〔s〕音后的读法,有人认为speak,student和skate中的〔p〕,〔t〕和〔k〕是变成了浊音。
即所谓的“清音浊化”,是不少人认为〔p〕,〔t〕和〔k〕跟在〔s〕音后应读作〔b〕、〔d〕和〔ɡ〕。
如此谬误因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清音浊化”错误提法的成因分析英语speak,student和skate等词中〔s〕音后面的〔p〕,〔t〕和〔k〕由送气音变为不送气音,这是英语语音学上讲得明明白白的,但非浊化。
其错误核心则是发不出浊塞音而以普通话中的清不送气塞音去冒充英语的浊塞音。
这一现象早已引起英语教学界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桂灿昆先生曾指出:“就因为中国话中极少用浊清音,也极少用‘清’与‘浊’来区别音位,所以我国学生把上述英语不送气浊音念为不送气清音而感觉不到有什么毛病。
”要研究这一问题,不免要涉及到语音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每一个不同部位的塞音和塞擦音,从理论上讲,都可以发出四个不同的音:清不送气音,清送气音,浊不送气音,浊送气音。
既有清浊对应,又有送气不送气的对应。
有的语言四音俱全,英语就只有两种。
英语塞音和塞擦音的两音对应是清送气音和浊不送气音的对应。
英语的塞音一般来说是清送气音,在〔s〕音后面的塞音就是发成不送气清音。
英语〔p〕这个音位实际上是包括送气清音〔p‘〕和不送气清音〔p〕在内的一系列音位变体的总和。
〔k〕和〔t〕也是这样。
汉语普通话也只有两种,普通话塞音和塞擦音的两音对应是清送气音和清不送气音的对应。
现以汉语拼音中的(b),(d)和(ɡ)为例进行比较(为了行文的方便,笔者将汉语的辅音音素加上双圆括号,以区别于英语音素)。
在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及许多地方方言中,除了(m),(n),(ɡ),(l)这四个浊音的辅音音素能在英语里找到对应相同的浊音〔m〕,〔n〕,〔ɡ〕,〔l〕外,其余的辅音音素均没有与英语其他浊音对应相同的音素,有的只是一些与英语某些浊音相似(仅仅是相似)的音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清音浊化”错误的提法
一、引言
关于英语爆破音中的三个清辅音〔p〕、〔t〕和〔k〕在重读音节中位于〔s〕音后的读法,有人认为speak,student和skate中的〔p〕,〔t〕和〔k〕是变成了浊音。
即所谓的“清音浊化”,是不少人认为〔p〕,〔t〕和〔k〕跟在〔s〕音后应读作〔b〕、〔d〕和〔ɡ〕。
如此谬误因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二、“清音浊化”错误提法的成因分析
英语speak,student和skate等词中〔s〕音后面的〔p〕,〔t〕和〔k〕由送气音变为不送气音,这是英语语音学上讲得明明白白的,但非浊化。
要研究这一问题,不免要涉及到语音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每一个不同部位的塞音和塞擦音,从理论上讲,都可以发出四个不同的音:清不送气音,清送气音,浊不送气音,浊送气音。
既有清浊对应,又有送气不送气的对应。
有的语言四音俱全,英语就只有两种。
英语塞音和塞擦音的两音对应是清送气音和浊不送气音的对应。
英语的塞音一般来说是清送气音,在〔s〕音后面的塞音就是发成不送气清音。
英语〔p〕这个音位实际上是包括送气清音〔p‘〕和不送气清音〔p〕在内的一系列音位变体的总和。
〔k〕和〔t〕也是这样。
汉语普通话也只有两种,普通话塞音和塞擦音的两音对应是清送气音和清不送气音的对应。
现以汉语拼音中的(b),(d)和(ɡ)为例进行比较(为了行文的方便,笔者将汉语的辅音音素加上双圆括号,以区别于英语音素)。
汉语的(b),(d),(ɡ)与(p),(t),(k)是同属清音的。
尽管这两组有区别性特征,即送气与不送气,但它们在发音时声带都不振动。
而英语的〔b〕,〔d〕,〔ɡ〕与〔p〕,〔t〕,〔k〕之间的对立除了送气与不送气以外,还有声带振动与不振动。
三、英语的送气与不送气音
一个辅音的发出,有两个条件决定:一、发音部位(包括唇形舌位)。
由此而产生双唇音,齿唇音,舌尖音(前、中、后),舌叶音,舌面音(前、中),舌根音,喉音的区别。
二、发音方法(包括①成阻和除阻的方式。
由此而产生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滚音等区别。
②声带振动与否。
由此产生清音和浊音的区别。
③送气或不送气。
由此产生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
鼻音,边音,
滚音都是声带振动的浊音,没有与其对应的清音,不存在清浊对应。
塞音、擦音、塞擦音则声带既可振动也可不振动,所以既有清音又有浊音,有清浊对应,还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
所以,塞音和塞擦音既有清浊对应,又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应。
我们用pit和spit为例,来说明英语中的送气与不送气的音。
在发清音/p /时,声门打开,气流自由地通过声带之间的开口。
但当清音后跟浊音如元音,声带必须关闭来振动。
清音根据声带关闭的“时间”(timing)分为两类。
在英语中,当我们读单词pit 时,在发完〔p〕音后紧接着有一个短暂的无声期(voicelessness),也就是说,双唇分开后,声带保留着一个短暂的开放状态。
这样的音叫做送气音,因为产生了一股额外的气流。
但当我们发spit中的〔p〕音时,双唇一分开,声带就开始振动。
这样的音叫做不送气音。
再如tick中的〔t〕音和kin中的〔k〕音是送气音,而stick中的〔t〕和skin中的〔k〕是不送气音。
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拿一张纸放在双唇前,然后发pit,一股气流(送气)就会推动那张纸;当你发spit时,那张纸就不会动。
当我们发完全浊音〔b〕时,声带在整个发音过程中都是振动的。
但英语中的浊闭塞音可以不完全振动。
在发浊音〔b〕时,整个闭唇过程中声带都在振动,并且在双唇分开发元音时,声带仍在继续振动。
大多数说英语的人在发词首的〔b〕音时,声带并不完全振动。
由于我们重读了词首的送气音〔p〕,所以区别这两个音不会有什么困难。
但是在发spin中的不送气的〔p〕音时,闭唇时声带处于开放状态,双唇一分开声带就合并开始振动。
在发pin中的送气音〔p〕时,声带在双唇开启后仍有一个短暂的时间保持开放状态。
下图以图表形式说明了发音器官(这里指的是双唇)的时间与声带状态的关系。
四、对比分析
一种语言中的音位通过音位之间的联系和对立而组成一个音位系统,这个音位系统的特点就表现在这种联系和对立的特点上。
首先,我们对比一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辅音音位系统。
汉语辅音音位系统的特点之一是有系统的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因而汉语中有(p)与(p‘),(t)与(t‘),(k)与(k‘)等成对的音位;而英语辅音音位系统中,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其特点是有系统的清浊对立,因而英语中有〔p〕与〔b〕,〔t〕与〔d〕,〔k〕与〔ɡ〕等成对对立的音位。
)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两个音位系统中相对应音位的主要音位变体构成情况,及对比这些音位变体的分布环境。
英语音位/p/的两个主要音位变体〔p〕和〔p‘〕的分布是互补的,不送气的〔p〕只出现在/s/音后面。
而汉语中不送气的(p)本身构成一个音位,与送气的(p‘)对立,因而两者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分布环境。
我们再用汉语描述这一规则:
这条音位变体规则说明,英语中的清塞音〔p〕、〔t〕、〔k〕在词首、非糙音后或重读元音前一律变为送气音,如pit和repeat中的〔p〕;但in#spect或com #pass中的〔p〕通常是不送气的。
同时,斜线后的〔-糙音〕这一条件正确地把spot、stop、sky等词中的清塞音排除在外,因为〔s〕具有〔+糙音〕这一特征,因此,〔s〕后面的〔p〕、〔t〕、〔k〕是非送气的。
进而我们可以认为,汉语与英语的区别在于:英语中有一条送气规则,这条规则阐明了清塞音的音位变体分布规律;而汉语中却没有这条规则,因为汉语中的送气音和非送气音是对立的,构成两个不同的系统音位。
这个理论,感觉看起来很难的样子,需要不断注意和改进,大家和我一起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