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音浊化现象
美式英语浊化规律

美式英语浊化规律美式英语浊化规律是指在一些特定的发音环境中,某些音素受到浊化而产生变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口语表达中非常常见,但对于学习者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些浊化规律对于提高口语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发音环境、单词重音、连读、省略音、变异发音、音质和音调等方面介绍美式英语浊化规律。
1.发音环境美式英语浊化规律涉及的发音环境包括声带振动、口腔动态和气流等因素。
在发音时,声带振动会产生声音,而口腔动态和气流则会决定声音的音质和音调。
2.单词重音在美式英语中,单词重音的位置往往会影响音素的发音。
例如,对于双元音和单元音,重音位置的不同会导致发音的变化。
一般来说,重音落在双元音的第一个音上,会使得第二个音素的发音更为清晰。
而在重音落在单元音上时,则会使得单元音的发音更为饱满。
3.连读在美式英语中,连读是一种常见的发音现象,它通常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音素连在一起发音。
例如,在短语“piñata”中,“pi”和“ñata”之间就会发生连读。
这种现象会导致一些音素的发音发生变化,如同化和弱化等。
4.省略音在快速说话或非正式场合中,美式英语中的一些音素可能会被省略。
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自动弱化。
此外,半连续音和同化现象也是省略音的常见表现形式。
这些省略音现象可以帮助说话者更加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5.变异发音在美式英语中,变异发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通常是指在发音时对标准发音进行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包括发音不清晰、夸张发音或人为添加噪音等。
例如,一些人在发“r”音时,可能会用牙齿轻触上齿龈,导致“r”的发音变成了一个类似“l”的音。
而在发“th”音时,一些人可能会用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吹气,产生一个类似“f”的音。
这些变异发音现象在美式英语中是常见的,但并不是标准发音。
6.音质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或特性。
在美式英语浊化规律中,音质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音质的变化通常受到声带振动、口腔动态和气流等因素的影响。
辅音浊化的条件(二)

辅音浊化的条件(二)辅音浊化的条件什么是辅音浊化辅音浊化是一种音变现象,在语言学中指的是辅音发音时由清音变为浊音的过程。
简单来说,声带在发音过程中振动所产生的声音,被称为浊音;声带不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则为清音。
辅音浊化的条件辅音浊化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发生,它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以下是导致辅音浊化的几个常见条件:1.词尾辅音:辅音浊化通常在词的结尾发生。
例如,在英语单词”red”中,末尾的/d/音即为辅音浊化。
这种现象在许多语言中都非常普遍,比如法语和西班牙语。
2.连读和借位:当辅音前后相邻的音素发生变化时,辅音浊化往往会出现。
例如,在英语中,相邻的单词之间常常发生辅音浊化。
比如,“an apple”中的/n/音在与后面的辅音/t/相邻时浊化为/d/。
3.弱化:辅音谐音的现象也是导致辅音浊化的一种条件。
当辅音在连续发音时受到其他音素的影响,它可能会变得更加浊化。
例如,英语中的/t/音在连续发音中容易变得比较浊。
4.方言变体:辅音浊化在不同的方言和口音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些方言中的辅音浊化现象更为明显。
例如,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方言中,/p/、/t/和/k/三个辅音会浊化为/b/、/d/和/g/。
综上所述,辅音浊化的发生需要结合词尾辅音、连读和借位、弱化以及方言变体等条件。
这些条件的不同组合和影响会导致不同的辅音浊化现象出现。
了解这些条件对于准确理解和学习各种语言的发音规则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Crystal, D. (1985).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Wiley-Blackwell.•Ladefoged, P. (2006). A Course in Phonetics. Cengage Learning.。
英语中辅音浊化规则

英语中辅音浊化规则
浊化规则爆破音的清辅音跟在音标/s/后面时产生浊化现象,辅元连读时浊化在同一个意群里,爆破音的清辅音前后都是元音时产生浊化现象。
第一种浊化情况:在“[s]+清辅音+元音”的结构中,该清辅音要浊化。
但是要符合以下条件:
1、该清辅音必须是[p][k][t][tr][tʃ]等;
2、该清辅音前面有[s];
3、该清辅音后面跟着元音;
4、“[s]和清辅音”在同一个音节中;
5、这个音节重读或次重读。
例如:spy[spaɪ]---读成[sbaɪ];spring[sprɪŋ]---读成[sbrɪŋ]。
第二种浊化情况:在美式发音中,两个元音之间的[t]浊化成轻柔的[d]。
例如:little['lɪtl]---读成['lɪdl];elevator['ɛlɪvetɚ]---读成['ɛlɪvedɚ]。
一般来说,清辅音[p][k][t][tr][tʃ]可以浊化,它们分别浊化为[b][g][d][dr][dʒ]。
清辅音浊化只不过是英语中的一个发音现象,也在不断发生这变化。
例如,在“[s]+清辅音+元音”这个清辅音需要浊化的结构中,英式英语的发音还基本遵循着“必须是重读音节”和“[s]和清辅音必须在一个音节中”这两个原则,但是在美式英语的发音中则完全不在意这些,不符合这两个原则的单词也照样浊化。
而且随着人们发音的变化,现在基本都把[s]和后面需要浊化的清辅音写到一个音节中了。
(完整版)浊化现象

清辅音浊化现象发生的条件是:1-在同一个音节内,2当一个清辅音前的音是/s/, 3-该清辅音又有其相对应的浊辅音,4-且该清辅音后还有原音。
此时,我们在拼读时,应该将该清辅音读成其对应的浊辅音,这在英语中就叫做音的浊化。
清辅音浊化现象发生的条件必须是上面的四个条件同时具备。
speak,这是个单音节单词,所以是在同一个音节内,清辅音/p/前面有/s/这个音,/p/对应的浊辅音是/b/, /p/后还有原音/i:/, 所以原本/spi:k/,读的时候成了/sbi:k/英语浊化只出现在下列情况下:当/p/、/t/、/k/、/tr/前面的音标是/s/,且所在音节是重读音节则清辅音浊化成/b/、/d/、/g/、/dr/。
浊化的一个根本特点是,发音发生改变,而音标的书写方式没有改变,所以在拼读的时候尤其要注意。
比如school我们虽然读作/sgu:l/,但音标依然要写成/sku:l/。
有的浊化有的捕浊化desperate ['despərit]despair [dɪ'spɛr]fantastic,disco,distance,instruction,要浊化,但是embarrassed,relaxed由于s后是元音e,所以不浊化,eldest,是一个固定的—est最高级的形式,所以也不浊化student['stju:dənt, 'stu:-]清辅音浊化按照英语读音的习惯,在s音后面的清辅音会读成相应的浊辅音。
这就是清辅音浊化。
例如:spy /spai/ 轻辅音浊化就应该是/sbai/spoon/spu:n /轻辅音浊化就应该是/sbu:n/ star /sta:/ 轻辅音浊化就应该是 /sda:/这是英语发音的一个不成文规则-清辅音的浊化。
当一些清辅音如[t] [k] [p] [tr]等出现在[s]音后且该音节是重读音节时,这些清辅音要浊化成相对的浊辅音,即[d] [g] [dr]。
常见的英语语音音变现象

常见的英语语音音变现象一、音的浊化(Sound Voicing)英语国际音标( IPA) 26 个辅音中,包含了6 个爆破音即:/k、g/ , / p 、b/ , / t 、d/ , 其中/ k、p 、t/ 为清辅音,/ g、b、d/ 为浊辅音。
但当清辅音/ k、p 、t/ 与清辅音/ s/ 连拼即/ sk、sp 、st/ 时,为了发音方便而发生了“浊化”,即要读成/ sg、sb、sd/ 。
二、音的不完全爆破(Sound Incomplete Plosive)在朗读句子或某些单词时,爆破音/p/,/b/,/t/,/d/,/k/, /g/在一定情况下不必爆破出来,就是说气流不必冲破阻碍,而只是发音器官在口腔中形成阻碍,稍作停顿后马上过渡到后面的音,这种现象叫不完全爆破。
不完全爆破可发生在单词内部,如bla (ck) board, foo (t) ball, ke (p) t等。
括号中的辅音字母对应的辅音音素/k/,/t/,/p/稍作停顿,没发出音来。
不完全爆破在两个相邻单词之间出现的情况非常多。
①爆破音中的任何两个爆破音相邻时,前一爆破音失去爆破。
如a bi(g) car等。
②爆破音中的任何一个后接摩擦音/f/,/s/,//,//时,前面的爆破音失去爆破。
如I didn\'(t) say so.③爆破音后接/t/,/d/,/tr/,/dr /时,前面的爆破音失去爆破。
如a grea(t) change等。
④爆破音后接/m/,/n/,/l/时,前面的爆破音失去爆破。
如a bi(t) more expensive等。
三、音的连读(Sound Liaison)单个词的发音与其在词组或句子中的发音有时不尽相同,如连读现象。
在连贯说话或朗读时,前一个词的末尾辅音和后一个词的词首元音可以连在一起读。
连读往往会被误认为是一个新的单词或语法结构上的不完整。
相邻的两词在意义上必须密切相关,同属一个意群。
连读所构成的音节一般都不重读,只需顺其自然地一带而过,不可读得太重,也不可音。
英语发音现象(小强收藏)

清辅音浊化规律1、清辅音浊化只是一种发音现象,不是规则,地道英语教学者都反对专门制定一个规则来说明这个问题。
2、总的发音规则只有一条:按照字典里的注音读,要怎么变化就按地道英语的习惯。
3、s 后面的清辅音被浊化,只是清辅音浊化的一小部分,很多时候不用加s 也可能被浊化。
如water, happy, meeting, walking等等,地道英语一般将这些单词中间那个清辅音发成对应的浊辅音了,才象英语。
4、S后面的清辅音浊化现象可以这样归纳:清辅音跟着一个元音,前面又有一个s ,无论是在单词的最前面还是中间,只要是在重读音节或次重读音节里,一般都读成对应浊辅音,如stand, strike, speak, sky 等等,值得一提的是strike不是不用变,而是它“tr”本来所发的音已是浊辅音,但也要变成“dr”所发的那个音(如dream中的“dr”所发的音)。
其实谁也没有规定要这样读,如果你拿着这个问题问老外,他们大多都答不出来,只是这些相关的单词中的清辅音读着读着自然就会变成浊辅音了。
这种组合如果后面没有元音,就不存在浊化的问题。
如grasp,test,desk等,仍发清辅音。
也有例外的,不要说它不符合规则,因为本来就没有规则,硬要定规则的话就行不通。
比如student,stupid,如果按那个所谓规则去读成[sd…],就不好听了,操地道英语的人就会知道问“你是从中国来的吧”。
这里的字母“t”一般被习惯发成jeep中“j”所发的那个音才地道。
distance中t所在音节不是重读音节或次重读音节,所以不浊化。
按照英语读音的习惯,在s音后面的清辅音会读成相应的浊辅音。
这就是清辅音浊化。
例如:spy /spai/ 轻辅音浊化就应该是/sbai/ 包括SPAspoon/spu:n /轻辅音浊化就应该是/sbu:n/star /sta:/ 轻辅音浊化就应该是/sda:/sky /skai/ 轻辅音浊化就应该是/sgai/即在/s/后面,如果跟的是/p/、/k/、和/t/等清辅音,可以相应的被浊化成/b/、/g/和/d/,如:happy 美国人常把这个p发成[b],需要注意的是,浊化不能太浊。
英语发音规则浊化连读弱化爆破

英语发音规则浊化连读弱化爆破一、浊化浊化是指有些辅音在特定的情况下发音变为浊音。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初声变浊:当一个单词以浊辅音结尾,后面紧跟着以辅音开头的词时,初声会发生浊化。
例如:"good boy"中的"d"音会变为浊音,变为"good boy"。
2. 辅音结尾变浊:当一个单词以浊辅音结尾,后面紧跟着以元音开头的词时,结尾辅音会发生浊化。
例如:"red apple"中的"d"音会变为浊音,变为"red apple"。
3. 不临近"sh"、"ch"、"th"的辅音浊化:在不临近"sh"、"ch"、"th"的情况下,浊辅音前的辅音会发生浊化。
例如:"great day"中的"t"音会变为浊音,变为"great day"。
4. 辅音变浊:在过渡的连续语音中,搭配的辅音会发生浊化。
例如:"good morning"中的"g"音会变为浊音,变为"good morning"。
二、连读连读是指两个单词在相连时发生的音变。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元音连读:当一个单词以元音结尾,后面紧跟着以元音开头的词时,两个元音会连读在一起。
例如:"I am"中的"am"音连接到"I"音,变为"I'am"。
2. 辅音连读:当两个单词相连时,辅音会连接在一起,发音连贯。
例如:"good boy"中的"d"音和"b"音连接在一起,变为"gooboy"。
关于发音浊化现象

关于发音浊化形象1.什么是“清音浊化”所谓“清音浊化”,是指语流中本应发为清辅音(unvoiced,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素,在前后语流的影响下变为浊辅音(voiced,发音时声带振动)的现象。
这个现象在许多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2.什么时候会产生“清音浊化”清辅音的发音比较清脆响亮,它主要靠气流经过发声部位产生的声响(如擦音s,h,爆破音p,t,k)而被他人察觉。
而浊辅音一般比较低沉,它除了发声部位对气流的影响外,同时声带要振动。
因为人的声带位置在下咽部,故浊辅音一般会感觉低沉些。
二者的区别可通过“窃窃私语”来判断:能够在小声讲话时保持原样听感的是清辅音,而浊辅音此时要么被化为清辅音,要么就相对显得“声音很大”。
当然所谓清浊也并非两极分明、非清即浊,它是有一个清浊程度的。
如普通话的“爸”声母很清,日语的バ、美式英语的ba就比较浊(算是半浊音),法语与英式英语的ba就已经算是全浊音了。
美声唱法演唱的中文歌曲大部分也都是相当浊的,所以感觉比较重,可以给大家一个“浊音化”大致的印象。
普通话中大部分念轻声的爆破音声母(b,d,g)音节可认为是一定程度的“清音浊化”(自然地发出),如“爸爸”的第二个字。
这个字本身念得较低,又受前后a元音的影响,故产生一定程度的浊化现象。
要注意的是,标准普通话(即《汉语拼音方案》)中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浊辅音的。
普通话的b,d,g声母其实是标准的不送气清音,与此相对,p,t,k则是标准的送气清音。
可以看出普通话中“爸”与“怕”的区别是靠声母的送气与否来区分的,而这与英语、日语等语言形成了显著区别,它们是靠辅音的清浊(而非送气与否)来区分意义的。
3.日语中的“清音浊化”是怎样的规律标准日本语中没有清音浊化现象(这里要与所谓连浊*现象区分开来)。
因为日语中辅音的清浊之分直接影响着语义,在关键问题上不可能含糊,那为什么日语初学者总是觉得日语的清音假名在语流中听起来像浊音假名呢?原因之一在上面提过了:普通话中没有浊辅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发音浊化形象
1.什么是“清音浊化”
所谓“清音浊化”,是指语流中本应发为清辅音(unvoiced,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素,在前后语流的影响下变为浊辅音(voiced,发音时声带振动)的现象。
这个现象在许多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中都是客观存在的。
2.什么时候会产生“清音浊化”
清辅音的发音比较清脆响亮,它主要靠气流经过发声部位产生的声响(如擦音s, h,爆破音p,t,k)而被他人察觉。
而浊辅音一般比较低沉,它除了发声部位对气流的影响外,同时声带要振动。
因为人的声带位置在下咽部,故浊辅音一般会感觉低沉些。
二者的区别可通过“窃窃私语”来判断:能够在小声讲话时保持原样听感的是清辅音,而浊辅音此时要么被化为清辅音,要么就相对显得“声音很大”。
当然所谓清浊也并非两极分明、非清即浊,它是有一个清浊程度的。
如普通话的“爸”声母很清,日语的バ、美式英语的ba就比较浊(算是半浊音),法语与英式英语的ba就已经算是全浊音了。
美声唱法演唱的中文歌曲大部分也都是相当浊的,所以感觉比较重,可以给大家一个“浊音化”大致的印象。
普通话中大部分念轻声的爆破音声母(b,d,g)音节可认为是一定程度的“清音浊化”(自然地发出),如“爸爸”的第二个字。
这个字本身念得较低,又受前后a元音的影响,故产生一定程度的浊化现象。
要注意的是,标准普通话(即《汉语拼音方案》)中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浊辅音的。
普通话的b,d,g声母其实是标准的不送气清音,与此相对,p,t,k则是标准的送气清音。
可以看出普通话中“爸”与“怕”的区别是靠声母的送气与否来区分的,而这与英语、日语等语言形成了显著区别,它们是靠辅音的清浊(而非送气与否)来区分意义的。
3.日语中的“清音浊化”是怎样的规律
标准日本语中没有清音浊化现象(这里要与所谓连浊*现象区分开来)。
因为日语中辅音的清浊之分直接影响着语义,在关键问题上不可能含糊,那为什么日语初学者总是觉得日语的清音假名在语流中听起来像浊音假名呢?
原因之一在上面提过了:普通话中没有浊辅音。
限于普通话教学的普及性,即便是家乡方言中存在有浊音的同学,在没有学习过语音学知识之前,也只是能感觉到“两个音是不一样的”而未必能上升到利用它指导外语学习的程度。
我们中国人已经习惯了靠辅音的送气与否来区分字义,而对于真正的清浊之分则不太敏感,对于这一点,学习法语或俄语的同学应该最为了解。
原因之二:日语并不靠送气与否来区分字义。
每本日语教材上都明确地写着日语只分清音假名与浊音假名,但从来没有说过清音假名是否要送气。
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因为清音假名既可送气也可不送气。
正如在大部分中国人耳中,浊音不过是一个较为低沉的音一样,在日本人听来,送气与不送气的假名的区别也不过是一个呼气多一点,另一个少一点而已。
所以日本人说话时哪种方便就发哪种,习惯上是正式及语头时送气强一些,语中送气弱一些(这样省力)。
但就这点小区别可逃不过咱们中国人的耳朵^_^习惯了“听气辨义”的中国同学一下子就听出来这两种情况下发音是“不同”的,然后顺着普通话的思维冒出问题:这个た发得明明是一会儿ta一会儿da,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音?日本人则认为中国人太认真了,在一个无关紧要的吹气问题纠缠不清,他可未必知道中国人就是靠听
吹气来过活的,当然要抠着点了。
原因之三:日语中的浊音是不送气的。
如果只是有关清音吹气与否的话,仍然不构成大问题。
但另一点关键的是:日语浊音如だ等是从来也不送气的。
对送气敏感的中国人只注意到了它不送气的一面,于是就认为它等同于普通话的“搭”,再加上清音假名た也有不送气的情况,这样二者就易弄混。
而日本人潜意识中只注意声带是否振动,所以他们能听出是だ而非不送气的た。
综合以上原因,大致如下:
汉语:---搭---|--他-
日语:-だ--|---た---
就在这一段产生混淆↑
类比:英语与日语相同,也是靠清浊分辨辅音的。
想来student中第一个t到底怎么发是很多人初学时的问题吧~答案是一样的,t一般发送气音,只不过在s 之后爆破时不易送气了而已,但仍然还是清辅音。
*关于“连浊”(連濁):连浊是指在复合词中,当后面一词的首音属于[k],[s], [t],[h]时可能变为对应浊辅音的现象,如あお+そら=あおぞら。
具体应该在何时产生连浊在语言学中还未有定论,而且同一个词有人会连浊亦有人不连浊,总体上日本东部倾向于连浊多而西部少。
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传统“和语”中词头不能有浊音引起的,此时形成复合词时的连浊现象可起到表示结合符号的作用(类似德语复合词的所有格变化,朝鲜语复合词的“间s")。
虽然不能预测何时会发生连浊,但基本可以肯定在以下情况时不会发生连浊:
1.汉语词,外来语词不发生连浊。
即只有和语(包括极少数一般化的汉语词)可能发生连浊。
2.后一词含有浊音时不产生连浊。
前一词含有浊音时也较少连浊。
3.前一词不是修饰后一词,即二者意义是并列的时候,不连浊。
*一句大实话,但未必人人都意识到了:人类的语言是有一定容错性的。
只要不影响字义,一个音的音值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而同时都被认为是标准的。
但人类语言对音素的划分各不相同,在A语言中很宽范围内都能被认为是同一个音的,在B语言中就可能被严格划分成好几个标准音,变动范围大大缩小。
此时说A语言的人学B语言就比较痛苦,而说B语言的人学A语言则会产生所谓“标准音是哪个”的疑惑。
例:普通话中分为sh和x声母的,英语中就只有一个[∫],所以说英语的人学习普通话就不好分清“施”“西”,同时中国人读英单词she时就会产生一些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