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长春版九年级上册)优质课件PPT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诗经两首》课件

人,在水之涘③。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④;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⑤。
①茂盛,众多。 ②停止。 ③sì:水边。 ④弯曲。 ⑤zhĭ:水中的小块陆地。
再读:想象诗的绘画美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芦苇茂盛青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杂多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崎岖。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就在河心小岛。
听读课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jū
jiū
hao
qiú
xìng
wù mèi
sè
mào
yao
tiao
lè
一读,读准字音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关雎、参差荇菜这些州上之物即景生情,从“求“这个全篇的中心到“友““乐“二字的逐渐加深,表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梦中求得的喜悦。
首章(前4句):见物起兴,写自己的 爱情和愿望。 次章(中间8句):写自己的寤寐不忘。 尾章(后8句):写自己愿望实现时的 欢乐之情,实际是向往之辞。
第二章:参差荇菜 中八句
①茂盛,众多。 ②停止。 ③sì:水边。 ④弯曲。 ⑤zhĭ:水中的小块陆地。
再读:想象诗的绘画美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芦苇茂盛青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杂多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崎岖。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就在河心小岛。
听读课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jū
jiū
hao
qiú
xìng
wù mèi
sè
mào
yao
tiao
lè
一读,读准字音
“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关雎、参差荇菜这些州上之物即景生情,从“求“这个全篇的中心到“友““乐“二字的逐渐加深,表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梦中求得的喜悦。
首章(前4句):见物起兴,写自己的 爱情和愿望。 次章(中间8句):写自己的寤寐不忘。 尾章(后8句):写自己愿望实现时的 欢乐之情,实际是向往之辞。
第二章:参差荇菜 中八句
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共23张ppt)

第12课 《诗经》二首
学习目标
1.诵读这两首诗歌,把握好语气和节奏,读出韵律和节奏 2.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情韵
自主学习
晓常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 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 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 《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 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任务探究
任务一: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诗经》中经常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 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语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并举例分析。
《关雎》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 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主人公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以此情感总揽全诗。
自主学习
夯基础 逑( qiú )
睢鸠( jū jiū )
芼( mào )
窈窕( yǎo tiǎo )
xìng菜( 荇 )
wù寐( 寤 )
湄( méi ) 晞( xī ) 沚( zhǐ )
跻( jī )
涘( sì )
溯回( sùhuí )
蒹葭( jiān jiā )
自主学习
识文本
1.诵读诗歌,读出韵律和节奏。
课堂总结
学习目标回顾: 1.诵读这两首诗歌,把握好语气和节奏,读出韵律和节奏 2.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情韵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习目标
1.诵读这两首诗歌,把握好语气和节奏,读出韵律和节奏 2.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情韵
自主学习
晓常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 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 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 《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 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任务探究
任务一: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诗经》中经常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 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语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并举例分析。
《关雎》第一章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 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主人公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以此情感总揽全诗。
自主学习
夯基础 逑( qiú )
睢鸠( jū jiū )
芼( mào )
窈窕( yǎo tiǎo )
xìng菜( 荇 )
wù寐( 寤 )
湄( méi ) 晞( xī ) 沚( zhǐ )
跻( jī )
涘( sì )
溯回( sùhuí )
蒹葭( jiān jiā )
自主学习
识文本
1.诵读诗歌,读出韵律和节奏。
课堂总结
学习目标回顾: 1.诵读这两首诗歌,把握好语气和节奏,读出韵律和节奏 2.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情韵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初中语文精品课件: 《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32张PPT)

描绘 追寻 情状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苍苍”“萋萋”“采 采”都是“茂盛的样子” 之意。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秋深露水结成霜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太阳出来,秋霜还没有干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太阳出来,秋霜还没有干完
表明时间 变化。暗 示了时光 的流逝和 追求者的 深情执着。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这种手法叫在 重章叠句,也 叫重章复沓。 读起来有一种 回环往复之美。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富有音律美
叠词: 苍苍 萋萋 采采
这四句叙写主人公追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求“伊人”的道路艰 难而漫长。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溯回”“溯游”连用,侧面刻 画了主人公的一往情深与执着,
“宛”字写出了“伊人”若 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表 达了主人公惆怅失望之情。
表现了他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第一章:从水边的秋景起兴,描绘了主人公与日 夜思念的心上人难以相会的情景。
●解释: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叫做洲,比较小的洲叫做陼,小一点 的陼叫做沚,小沚称为坻。
行人行踪变换不 定,追寻伊人之路漫 长、陡峭、迂曲。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主人公苦苦追寻“伊人”,哪怕困难重 重,也执着不懈。突出了他想见“伊人” 的急切心情和追求“伊人”的执着。
《诗经》两首优秀 ppt课件

风(十五国风)风多是各地民歌 内 雅(大雅、小雅)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容
颂(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表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现
比
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
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伙子 对意中人的爱慕和追寻,表现 了他可望而不及即的失望、惆 怅、寂寞的心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 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 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苍苍,
写
白露为霜。 蒹 葭 萋 萋,
景: 白 露 未 晞 。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 晚秋图,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气氛, 衬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 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 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 长。顺流而下追寻她,她仿佛在水 的中央。
运用动作描写突出了追寻之路的 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 长持久,也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执 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请你试用一句话来表现诗中 优美的画面。
读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 读这首诗,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
例:读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 萧瑟的秋风中苇丛起伏,芦花 白茫茫一片。
《蒹葭》的结构内容: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抒情。
颂(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表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现
比
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
法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伙子 对意中人的爱慕和追寻,表现 了他可望而不及即的失望、惆 怅、寂寞的心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 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 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苍苍,
写
白露为霜。 蒹 葭 萋 萋,
景: 白 露 未 晞 。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 晚秋图,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气氛, 衬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 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 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 长。顺流而下追寻她,她仿佛在水 的中央。
运用动作描写突出了追寻之路的 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 长持久,也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执 着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怅惘之情。
请你试用一句话来表现诗中 优美的画面。
读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 读这首诗,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
例:读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 萧瑟的秋风中苇丛起伏,芦花 白茫茫一片。
《蒹葭》的结构内容: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抒情。
《诗经》二首课件(共39张PPT)

12 《诗经》二首
学习目标
1.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 律和节奏之美。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 3.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和
文学常识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 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 部分。
,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共160篇; ,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 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是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分为 周颂、鲁颂、商颂。
芦苇长得真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 心中所爱的人,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 又弯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在水中的小 块陆地上。
内容概括
诗歌解读
第一章
即景起兴,写主人公与“伊人”在水 的两岸,主人公苦苦追寻却寻而不得。
第二章
反复咏叹,把主人公苦苦追寻却寻而 不得的失望情绪推向高潮。
运用比兴手法,描绘了一幅雎鸠鸟在沙 洲上嬉闹戏逐 、 发出悦耳鸣声的美好画面 。
诗人以此作比,兴起淑女为君子的好配偶, 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爱慕和殷切期望, 将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合,达到了情景 交融的艺术效果。
2.《关雎》在艺术表现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
① 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短短三章,就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 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 尽致。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诗经选译》)
蒹葭
初读感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学习目标
1.体会《诗经》的句式特点,感受两首诗体现出的韵 律和节奏之美。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 3.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和
文学常识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 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 部分。
,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共160篇; ,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 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是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分为 周颂、鲁颂、商颂。
芦苇长得真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 心中所爱的人,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艰险 又弯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在水中的小 块陆地上。
内容概括
诗歌解读
第一章
即景起兴,写主人公与“伊人”在水 的两岸,主人公苦苦追寻却寻而不得。
第二章
反复咏叹,把主人公苦苦追寻却寻而 不得的失望情绪推向高潮。
运用比兴手法,描绘了一幅雎鸠鸟在沙 洲上嬉闹戏逐 、 发出悦耳鸣声的美好画面 。
诗人以此作比,兴起淑女为君子的好配偶, 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爱慕和殷切期望, 将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合,达到了情景 交融的艺术效果。
2.《关雎》在艺术表现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
① 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尤其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短短三章,就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 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 尽致。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诗经选译》)
蒹葭
初读感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二首ppt课件

第一课时 关雎
新课导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总集,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 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 诗歌 305 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关雎》一诗, 就是这部作品集的第一篇。能在三 百余篇中位列第一,它一定非常具 有代表性,同时又有“过人之处” ,那么就请大家打开课本,一起走 进《诗经》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流:捞取。 寤寐:日日夜夜。 思服:思念。
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 美丽文静的姑娘,日日夜夜思念她。 追求(姑娘)难以如愿,更加日夜思念着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
1、赋 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 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比 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 喻均属此类。
3、兴 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 内容作铺垫。
初读感知
读懂词意
关雎
文静美好
捞取
《诗经》 的样子
配偶
一种可 食水草
思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寤,醒时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寐,睡时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日日夜夜。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友:表示亲近。 芼(mào):挑选。 乐:使她快乐。
九年级《诗经》二首》ppt课件

影响
《诗经》的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 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五经之一,《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 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面貌。
后世对《诗经》的评价和传承
要点一
评价
要点二
忠贞不渝
《诗经》中的爱情诗还强调了爱情的专一和忠贞,如《汉广》中“之子 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表达 了男子对女子的专一和坚守。
《诗经》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家庭和睦
《诗经》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如《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合, 如鼓琴瑟”,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维护家庭和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重章叠句
通过重复相同的句式、词汇,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诗 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回环往复
通过反复咏唱、回旋往复的手法,深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使读 者在反复品味中感受诗歌的韵味。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使读者产倡导家庭成员之间要和 睦相处,夫妻之间要相互扶持, 兄弟之间要团结友爱。
80%
家国情怀
《诗经》中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家 国情怀紧密相连,体现了个人对 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
爱情婚姻观念
纯真爱情
《诗经》中描写了许多纯真的 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婚姻礼仪
《诗经》中的婚姻礼仪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习俗和风尚,强调 了婚姻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 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诗经》的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 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作为五经之一,《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 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远古社会的历史面貌。
后世对《诗经》的评价和传承
要点一
评价
要点二
忠贞不渝
《诗经》中的爱情诗还强调了爱情的专一和忠贞,如《汉广》中“之子 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表达 了男子对女子的专一和坚守。
《诗经》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家庭和睦
《诗经》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如《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合, 如鼓琴瑟”,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维护家庭和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重章叠句
通过重复相同的句式、词汇,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诗 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回环往复
通过反复咏唱、回旋往复的手法,深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使读 者在反复品味中感受诗歌的韵味。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情感表达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使读者产倡导家庭成员之间要和 睦相处,夫妻之间要相互扶持, 兄弟之间要团结友爱。
80%
家国情怀
《诗经》中的家庭伦理观念与家 国情怀紧密相连,体现了个人对 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
爱情婚姻观念
纯真爱情
《诗经》中描写了许多纯真的 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 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婚姻礼仪
《诗经》中的婚姻礼仪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习俗和风尚,强调 了婚姻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是 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12《《诗经》二首》课件(共36张PPT)

诗 经
诗经 (六义 之 风雅颂)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 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 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 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 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 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 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 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关 雎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12 《《诗 经》二 首》课 件(共3 6张PPT )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12 《《诗 经》二 首》课 件(共3 6张PPT )
参差荇菜,左右芼①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②。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②霜。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④。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 (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 的样子。
2、为:凝结成。
3、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蒹 葭
蒹葭
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 《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可见 《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2021/01/31
13
二、学习《蒹葭》。
1. 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
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
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
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 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 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2021/01/31
5
二、学习《关雎》。
1.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雎鸠( ):一种水鸟。 窈窕( ):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 ):配偶。 荇( )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略呈心形,浮在
(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 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 流。)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 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 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 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 放录音,学生再听一遍,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
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解决下列字词的读音。 蒹葭( ) 伊人( ) 溯洄( ) 晞( ) 湄( ) 跻() 坻( ) 涘( )
苍苍”换为“茂盛”怎样?“之 湄”“之涘”都换成“一方”,“水中坻”“水中沚”都换 成“水中央”,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双声、叠音词 的好处,重复中有变化。
第1课《诗经》二首 课件
2021/01/31
1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 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021/01/31
2
教学重点
1.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 思维能力。
2.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 赏能力。
2021/01/31
10
三、布置作业。
1. 背诵《关雎》。 2. 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2021/01/31
11
板书:
所闻: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2021/01/31
12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
水面上,茎可以食用。 寤寐( ):这里指时时。寤,醒时。寐,睡时。 芼( ):择取。
2021/01/31
6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 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 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8. 一个目标永远在眼前却永远无法接近,你有过类似的经历
吗?你如何看待这种追寻呢?这只是一首爱情诗吗?你心中
20的21/0“1/31伊人”是什么?
15
三、对比赏析《关雎》《蒹葭》两首诗的异 同。
明确:《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 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 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4)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021/01/31
7
2. 品读全诗,把握文义。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 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 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 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 发相思之情的?
6. 本诗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无变化,说明了什么?
时间变化:“为霜”“未晞”“未已”。说明抒情主人公凝 望追寻时间之长。
空间变化:“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水中 央”“水中坻”“水中沚”,再加上“宛在”,说明“伊人” 缥缈难寻,可望而不可即。
7. 谈谈“伊人”和“诗人”的形象。
诗人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诗 人时而“溯洄”,时而“溯游”,说明诗人是一个为了自己 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追求者。 而“伊人”则代表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爱情、 理想、事业……
2021/01/31
8
3. 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 明生动的形象。
4. 探究艺术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形式?
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 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句”。所谓“重章叠句”, 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 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 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2021/01/31
9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 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往往喜欢从流 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歌唱。而《诗经》的时代, 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 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 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 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 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 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 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 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021/01/31
3
教学难点
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 式。
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含蓄美。
2021/01/31
4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 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
《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
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 “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
2021/01/31
13
二、学习《蒹葭》。
1. 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
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
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
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 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 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2021/01/31
5
二、学习《关雎》。
1.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雎鸠( ):一种水鸟。 窈窕( ):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 ):配偶。 荇( )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略呈心形,浮在
(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 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 流。)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 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 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 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 放录音,学生再听一遍,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
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解决下列字词的读音。 蒹葭( ) 伊人( ) 溯洄( ) 晞( ) 湄( ) 跻() 坻( ) 涘( )
苍苍”换为“茂盛”怎样?“之 湄”“之涘”都换成“一方”,“水中坻”“水中沚”都换 成“水中央”,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双声、叠音词 的好处,重复中有变化。
第1课《诗经》二首 课件
2021/01/31
1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 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021/01/31
2
教学重点
1.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 思维能力。
2.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 赏能力。
2021/01/31
10
三、布置作业。
1. 背诵《关雎》。 2. 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2021/01/31
11
板书:
所闻: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2021/01/31
12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
水面上,茎可以食用。 寤寐( ):这里指时时。寤,醒时。寐,睡时。 芼( ):择取。
2021/01/31
6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 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 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8. 一个目标永远在眼前却永远无法接近,你有过类似的经历
吗?你如何看待这种追寻呢?这只是一首爱情诗吗?你心中
20的21/0“1/31伊人”是什么?
15
三、对比赏析《关雎》《蒹葭》两首诗的异 同。
明确:《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 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 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4)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021/01/31
7
2. 品读全诗,把握文义。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 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 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 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 发相思之情的?
6. 本诗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无变化,说明了什么?
时间变化:“为霜”“未晞”“未已”。说明抒情主人公凝 望追寻时间之长。
空间变化:“水一方”“水之湄”“水之涘”“水中 央”“水中坻”“水中沚”,再加上“宛在”,说明“伊人” 缥缈难寻,可望而不可即。
7. 谈谈“伊人”和“诗人”的形象。
诗人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诗 人时而“溯洄”,时而“溯游”,说明诗人是一个为了自己 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追求者。 而“伊人”则代表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爱情、 理想、事业……
2021/01/31
8
3. 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 明生动的形象。
4. 探究艺术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形式?
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 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句”。所谓“重章叠句”, 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 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 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2021/01/31
9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 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往往喜欢从流 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歌唱。而《诗经》的时代, 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 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 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 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 于为人们所采用了。“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 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 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 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021/01/31
3
教学难点
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 式。
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含蓄美。
2021/01/31
4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 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
《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
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 “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