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综述
生物化学总结

生物化学总结第一篇:生物化学总结一、符号题1、GSH:还原性谷胱甘肽,是某些酶的辅酶,在体内氧化还原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2、DNFB:2,4-二硝基氟苯,可以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稳定的2,4-二硝基苯氨酸,可用于肽的N端氨基酸测定。
3、PI:等电点,指两性电解质所带净电荷为零时外界溶液的PH 值。
4、cAMP:3,5-环腺苷酸,第二信使,在激素调节中起作用。
5、Cgmp:3,5-环鸟苷酸,第二信使,在激素调节中起作用。
6、Ta:退火温度,使变性的DNA缓慢冷却使其复性时的温度,一般以低于变性温度Tm20-25为宜。
7、tRNA:转移核糖核酸,与氨基酸结合,携带氨基酸进入mRNA-核糖体复合物的特定位置用于蛋白质合成。
8、hnRNA:核内不均一RNA。
mRNA的前体,加工后可转变为mRNA。
9、CoASH:辅酶A,乙酰基团载体。
10、NAD(P)+: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脱氢酶的辅酶,为脱氢反应转移H原子或者电子。
11、NADP: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还原力,为生物体合成反应提供[H].12、FMN: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的辅基。
13、F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的辅基。
14、THF/FH4:四氢叶酸,一碳单位的载体。
15、TPP:焦磷酸硫胺素,脱羧酶的辅酶。
16、PLP:磷酸吡哆醛,转氨酶的辅酶。
17、Km:米氏常数,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18、UDO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合成蔗糖时葡萄糖的供体19、ADPG:腺苷二磷酸葡萄糖,合成淀粉时葡萄糖的供体20、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含高能磷酸键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糖酵解中生成21、HMP: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细胞所需的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nadph和5-磷酸核糖。
22、G-1-P:葡萄糖-1-磷酸,由葡萄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生成,不含高能键。
23、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细胞外DNA分子克隆或无细胞DNA分子克隆。
生物化学总结-范本模板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人们通常将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的内容,称为分子生物学。
所以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1.初期阶段(18世纪—20世记初)生物化学的研究始于18世纪,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20世纪初期。
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2.蓬勃发展阶段(从20世记初—20世记中期)主要在营养学,内分泌学,酶学,物质代谢及其调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3.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从20世纪中期至今)主要有物质代谢途径的研究继续发展,重点进入代谢调节与合成代谢的研究。
另外,显著特征是分子生物学的崛起。
DAN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遗传密码的破译,重组DNA技术的建立等。
20世纪末始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是人类生命科学中的又一伟大创举.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为重点之一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已迅速崛起。
当前出现的的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领域.阐明人类基因组功能是一项多学科的任务,因而产生了一门前景广阔的新兴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我国科学家对生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三、生物化学与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而形成的多聚体。
蛋白质和核酸是体内主要的生物大分子,各自有其结构特征,并分别行使不同的生理功能.酶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分子,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
本篇将介绍蛋白质的结构、功能;核酸的结核与功能;酶等三章.重点掌握上述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特性,重要功能及基本的理化性质与应用,这对理解生命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化学检验综述

第二章1.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P):在急性炎症性疾病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AAT、AAG、Hp、Cp、CRP、C3、C4纤维蛋白原等这些血浆蛋白浓度显著升高;而血浆PS、ALB、TRF则出现相应的低下。
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2.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炎症病人血清中出现的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C-多糖的蛋白质。
是急性时相反应时极灵敏的指标。
3.前清蛋白(PA):可作为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不全的指标。
4.清蛋白(Alb):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
5.高尿酸症:是由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
6.痛风:当出现尿酸盐结晶形成和沉积,并引起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尿酸性尿路结石时即为痛风,严重者有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
痛风是一组疾病,高尿酸血症中痛风发生率为10%-20%。
第三章1.糖化血红蛋白(GHb):HbA1a、HbA1b、HbA1c的统称。
2.糖尿病(DM):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其特征是高血糖症。
3.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是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反映了机体对葡萄糖的调节能力,是在口服一定的葡萄糖前后2小时内,做系列葡萄糖测定。
3.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皮质醇。
4.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
DM可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其实验室诊断指标:血糖(空腹与随机)、OGTT。
5.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出现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静脉血糖浓度≥11.1mmol/L。
○2空腹(至少8h内无含热量食物的摄入)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
○3OGTT中2h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
其中任何一项阳性时,随后再复查三项中任何一项阳性可确诊。
第四章1.载脂蛋白: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载脂蛋白。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报告书写综述(范本)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报告书写综述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报告书写综述书写实验报告是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就实验报告书写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实验报告书写质量的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引起教师、学生对实验报告书写的重视,更好地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书写实验报告是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就实验报告书写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实验报告书写质量的策略进行了综述,旨在引起教师、学生对实验报告书写的重视,更好地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报告;质量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一半的学时是在实验室完成的。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满足行业的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训练至关重要。
训练的初期主要是在相关实验课中进行,以后在进入临床实习来加强。
因此,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科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为进入临床打下牢固的基础。
而实验报告书写是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实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也能够综合反映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但在实验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虽然能够及时上交实验报告,但撰写的质量并不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提升学生实验报告书写质量显得格外重要。
许多学者经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实验报告书写质量的策略,现归纳如下:1 实验报告书写的重要性2 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存在的普遍问题不重视实验前的预习,书写时不加思考,互相抄袭,实验报告内容雷同;态度不严谨,不是按照实际操作书写,而是照抄实验指导,使实验报告书写一直流于形式;大多数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就无从下手,不知原因出在哪里,不能客观全面地对实验现象或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内容方面,书写不完整,往往缺少实验方法评价、分析讨论、结果应用、注意事项等重要 3如何提升实验报告书写质量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加强学生实验报告书写,促进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3.1提高认识首先加强教师对实验报告的重视度,来提高学生对实验报告书写重要性的认识。
生物化学综述

更加主动 更为有效
改造生物 利用生物技术 创造生物
新兴产业
推动工,农, 医的发展
课程特点及学习与安排
内容多 复杂而繁琐
按生物分子的功能分类(不同于化学的结构 和官能团分类) 理论性强、概念多且前后交错
随时消化/温故知新 及时总结归纳/比较分类 理解的基础上必要的记忆
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蛋白质 酶 核酸化学 糖代谢 生物氧化 脂类代谢 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代谢 核苷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核酸的生物合成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世纪
绪 论
概述 生物化学的发展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课程特点及学习与安排
我们所处在的地球充满着无数的生物,从最简 单的病毒、类病毒到菌藻树草,从鱼虫鸟兽到 最复杂的人类,处处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 觉察到生命的活动。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 千姿百态。不同的生物,其形态、生理特征和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都经历着生长、 发育、衰老、死亡的变化,都具有繁殖后代的
能力。
G6(葡萄糖) F(果糖) FA(脂肪酸)+甘油
分子核单酸体 5种含氮碱基(A、G、T、C、U)
组成蛋白等。 生物复杂多样,但在分子水平具有简单同一性。
研究 结构 功能
性质
返回
新陈代谢
同化作用
吸收与合成
生长、发育、生殖
异化作用
排泄与分解
剑桥大学 Cavendish Lab. 返回
Genomics
1990. 10. 1 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ic Project 2000完成
生物化学专业综述

生物化学专业综述生物化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生物学和化学两个领域的知识。
它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其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对生物化学专业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进行综述。
一、基本概念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其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生物化学专业则是培养具备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的专业人才,他们能够研究和解决与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相关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是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酶的研究与应用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酶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及酶在医药、工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3. 代谢途径与调控代谢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和信号传导等过程。
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代谢途径的组成、调控机制以及与疾病相关的代谢紊乱。
4.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生物化学专业的重要工具,包括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和分析、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在科研和医学诊断中的作用。
三、应用领域1. 医药领域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制药公司、医药研究机构和医院等单位从事新药研发、药物分析和临床诊断等工作。
2. 生物工程领域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生物工程公司、生物能源研究机构和环境保护部门等单位从事生物工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 农业领域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农业科研机构和农药公司等单位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4. 环境保护领域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环境监测机构和环保公司等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工作。
综上所述,生物化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其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生物化学专业资料汇总

生物化学专业资料汇总生物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和化学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汇总一些关于生物化学的重要资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功能,包括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酶的催化机制、代谢途径和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生物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实验技术。
其中,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从而深入了解其功能和相互作用。
此外,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技术的发展也为生物化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在生物化学中,代谢途径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代谢途径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有序序列,包括物质的合成和降解过程。
通过研究代谢途径,我们可以了解生物体内能量的产生和利用,以及各种物质的合成和降解机制。
此外,生物化学还涉及到生物体内的信号传导和调控机制。
生物体内的许多生理过程都是通过信号分子的传递和转导来实现的。
细胞表面的受体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信号传导和调控机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细胞的功能和调控网络。
最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些与生物化学相关的研究领域和应用。
生物化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药物研发、生物能源、环境保护等。
药物研发是生物化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可以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作用的药物。
生物能源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研究生物体内的能量转化机制,科学家们可以开发出高效的生物能源生产技术。
此外,生物化学还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和化学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
通过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和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信号传导机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为药物研发、生物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化学综述

坏,可在一定条件下复性,恢复原有的空间构象和功能。 ③酶
甘油磷脂合成以磷脂酸为重要中间产物,需要 CTP 参与。神 经鞘磷脂以软酯酰 CoA。丝氨酸和胆碱为基本原料,先合成鞘氨醇, 再与酯酰 CoA、CDP-胆碱结合合成。
胆固醇以乙酰 CoA 为基本原料,先合成 HMG-CoA,再逐步合成 胆固醇。其中 HMG-CoA 还原酶为关键酶。
脂质以脂蛋白形式在血中运输和代谢。血浆脂蛋白可以分为 CM、VLDL、LDL、HDL。 c. 氮代谢
脱氢酶。
糖原是体内糖的贮存形式,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分别为
糖原合酶、糖原磷酸化酶。
糖异生指非糖物质在肝和肾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关键酶是
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1、葡糖-6-磷酸酶(肌肉中不存在)。
b. 脂代谢 脂肪在体内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是肝、脂肪组织和小肠,基本原料为脂肪
有皮炎腹泻痴呆维生素b6抗皮炎维生素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pyridoxalphosphate磷酸吡哆胺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转氨酶和氨基酸脱羧酶的辅助因子参与氨基酸的转氨基酶反应和脱羧反应磷酸吡哆醛是血红素合成途径关键酶的辅助因子磷酸吡哆醛是糖原磷酸化酶的辅助因子参与糖原分解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泛酸遍多酸辅酶a和酰基载体蛋白acp它们是酰基转移酶的辅助因子coa参与酰基转移acp参与脂肪酸合成
关键词:
DNA RNA 蛋白质 中间代谢 脂代谢 氮代谢 代谢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学院2012届生物化学综述题目糖代谢综述姓名:余同节专业:生物工程班级: 12级生物工程(1)班学号: 1202011036 指导教师:肖厚荣2013 年 10 月 22 日高血压合并与糖代谢摘要:高血压常合并有糖代谢异常,有关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在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和内在相关联系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报道,目前这也是该领域研究讨论的重点和热点。
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就糖代谢异常对高血压左心室重构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左心室重构高血压和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我国面临急需解决和防治的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两大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都居高不下,并且患病者的知晓率、控制率低,每年消耗巨大的财力和卫生医疗资源,因此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研究和防治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1 高血压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血压和糖尿病呈显著增高趋势。
我国先后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根据最近一次既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18.8%,估计目前我国最少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
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1]。
而糖尿病最近几年流行情况更为严重。
2007 年全国14 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 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2],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上述发病率情况正呈一个快速增高的趋势。
短期内我国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多种原因,但两病增高的可能公共原因是:1.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2.老龄化: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2007-08 年调查中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在20%。
3.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们出行的方式已经发生很大改变,我国城市中主要交通工具进入了汽车时代。
人们每天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但热量的摄入并没有减少,脂肪摄入在总的能量摄入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同时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这些改变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相关。
此外高血压与糖尿病有着共同的重要发病危险因素,例如:肥胖和超重、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
而高血压和糖尿病又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所有对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研究与防治是广大临床和基础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2 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2.1 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的发病情况原发性高血压常合并或伴有糖代谢异常。
有关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在发病情况及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国内外亦有相关研究报道。
早在1994年的调查研究资料中就显示在高血压病人中,糖代谢异常患病率 52.9%[3]。
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2005年高江琴[4]等,通过临床分析,发现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高达61.8%, Juan[5]等对西班牙高血压患者的研究中得出糖代谢异常的发病率68.5%,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二者并发的机率增高,老年高血压患者中80%存在糖耐量异常。
众多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都存在相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如肥胖高体重、高血脂、高尿酸、精神紧张、体力活动缺乏等。
糖尿病前期已有2型糖尿病的核心缺失即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高血压合并的糖代谢异常最终大都发展为糖尿病。
糖代谢异常(既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葡萄糖耐量异常(IGT),它们如不加干预,60%以上5年后将进展为糖尿病[6]。
糖代谢异常所代表的是一个以糖代谢紊乱为首要表现的阶段,这个阶段被认为已经具备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的全部或部分主要特征,糖代谢异常较糖尿病患者多1倍,尤其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增高。
IGT是葡萄糖耐量正常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非IGT人群高100倍,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研究报告显示,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发病前都要经过IGT阶段,在我国每年约有13%非肥胖IGT和17%肥胖IGT发展为2型糖尿病[7] 。
患有IFG患者主要表现为肝脏胰岛素抵抗,而IGT患者的主要表现为骨骼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致高胰岛素血症,进一步伴发糖、脂肪代谢障碍,出现高胆固醇及高甘油三脂血征,以及HDL降低,可造成脂毒性,损害β细胞功能及结构,导致β细胞凋亡,血糖进一步升高,使糖尿病前期患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8]。
我国高血压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18%[1],而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症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30~80%[2]。
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及敏感性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和异常的发生可早于糖尿病7年左右[9],有胰岛素抵抗的人群,他们的血压往往高于无胰岛素抵抗的人群,产生这种现象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在正常血糖水平环境下,外源输注胰岛素可以产生剂量依赖的心率加快、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升高,伴随肾上腺素能激活的还有心输出量增加,尿儿茶酚胺排泄增多。
肥胖的非糖尿病个体进食后会出现一段肾上腺素能激活,研究认为这种现象与肥胖者餐后高胰岛素有关。
(2)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胰岛素也能拮抗心钠素(ANF),减少肾脏自由水的排泄,间接增加血容量。
(3)胰岛素能够促进细胞外钾离子向细胞内转运,同时也能在远端肾小管促进钠与钾的交换,增加尿钾排泄,导致低钾血症。
虽然现在体内研究并无证据提示胰岛素在短时间内会增加动脉血压,但长期高胰岛素血症状态下会增加血压的可能性[10]。
此外,高血压并发糖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可能还与血流动力、血粘度、内皮功能紊乱相关;遗传因素在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的共同发病机制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发病基础。
近期还有研究认为[11]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与亚临床炎症因子有关,慢性炎症状态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伴腹型肥胖高血压新发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肿瘤坏死因子-α均高于伴腹型肥胖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并且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高血压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γ)负相关, PPARγ是参与调节糖,脂质代谢重要因子,参与调节炎症等病理过程,当PPARγ与配体结合并激活后,阻断促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的生成和减轻急、慢性炎症 [12]。
PPARγ的激活除能降血糖,调节血脂外,还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人群的血压,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说明PPARγ是一个联系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共同靶点。
也是今后研究和防治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的一个新的切入点[11]。
总之,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发生机制还需大量的更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有待更进一步阐述和认识。
3.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对左心室结构的影响高血压病常与糖代谢紊乱并存,高血压人群发生糖代谢异常的危险为非高血压人群的2—4倍,而伴发糖代谢异常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可增加2—3倍[13]。
IFG(空腹血糖)水平与糖尿病、高血压、血脂水平呈正相关[14]。
李雅君等人的调查分析,发现随空腹血糖水平增加,腹形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患病率呈线性增加,提示空腹血糖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呈正相关[15],也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预测因子[16]。
近年来较多研究认为,即使处于IGT期,患者的心血管重构已经开始[7],并增加了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特别是合并高血压时。
有研究[17]发现高血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及IGT的患者,常规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功能与单纯高血压患者无显著差异,应用超声波成像应变技术检查,则提示合并糖尿病及IGT的高血压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较单纯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程度降低。
显示糖尿病引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下降,且糖耐量异常时这种影响已经产生。
Fujita等[18]研究,亦提示糖尿病和IGT与左心室肥大和舒张功能下降相关。
众所周知,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血管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糖代谢异常也是密切影响和参与心血管疾病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危险因素。
这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
高血压对心脏的危害是长期高负荷及动脉硬化最终导致心室重构。
糖代谢异常影响着心肌的能量代谢和冠状动脉及微血管硬化,同样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19]。
有研究证实[20]对于没有基础心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升高1%,第一次心血管病事件发生危险增加8%。
Van Bilsen等将由糖、脂代谢的物质紊所致心肌能量代谢异常和心肌结构、功能异常改变的现象称之为“代谢性心脏重构”[21]。
SaImasi等[22]发现独立于年龄、血压、血压昼夜节律、血脂水平,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及LVMI (左心室重量指数)与糖耐量有关。
高血压和糖代谢异常同时并存,就更加速加重了心室重构的危害。
当然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对心脏结构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心脏的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共同作用机制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可能是由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继发高胰岛素血症,局部SNS与RAS系统激活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肌代谢、结构和功能。
此外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还可能通过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刺激心肌细胞增生增殖,刺激儿茶酚胺分泌,促进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心肌细胞蛋白分解[23]。
动物试验研究表明[24],在长期保持中度胰岛素血症的情况下,可见心室壁明显增厚,高胰岛素血症主要影响心室壁厚度而非心室腔扩大。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其内在的共同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阐述。
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报道不多,有待广泛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5小结综上所述,高血压合并或伴有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快速增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公共卫生健康问题。
它们对心脑血管造成了不可逆的病理损害,高血压与糖尿病的防治意义十分重要,加大和加强这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对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发病和病理过程更进一步阐述和认识十分必要。
更好的为防治高血压与糖尿病提供理论指导基础。
参考文献[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3] 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 199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中华内科杂志,[4] 高江琴,石新国,罗爱华. 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分析[J]. 实用糖尿病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