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鼓胀教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三)鼓胀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三)鼓胀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三)鼓胀鼓胀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要点一概述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认为本病发病与感受“水毒”有关,将“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者,称为“水蛊”。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包括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其他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期恶性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综合征等,符合鼓胀特征者,亦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鼓胀的病因1.酒食不节2.情志刺激3.虫毒感染4.病后续发(二)鼓胀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鼓胀的形成虽有上述种种因素,但其基本病理变化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久则及肾。

故喻嘉言曾概括为“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

”气、血、水三者既各有侧重,又常相互为因,错杂同病。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由于鼓胀病情易于反复,预后一般较差,故属于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一,因气、血、水互结,邪盛而正衰,治疗较为棘手。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鼓胀的诊断要点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瘕积等病史。

(二)类证鉴别1.鼓胀与水肿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臌胀分析课件

臌胀分析课件
临床重症,治疗上亦较为困难。
历史沿革
病名:
❖ 鼓胀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水胀》 详细描述了本病,“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 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 其候也。”较详细的论述了鼓胀的特征。
❖ 《素问·腹中论》:“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 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此由水毒气结聚 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名水蛊也。”提 出了水蛊病名及成因。
七、病因病机
• 病机关键: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 血、水互结于腹中。
• 鼓胀病在发病过程中既有急性阶段,又 有慢性过程。
• 急性阶段:是指肝脾初病,治疗不当, 或失治,造成邪气留内。
• 慢性过程:是指残邪渐盛,正气渐伤, 肝脾肾三脏受损而成。
• 病有始必有因,无因不成病,病之成必 有损,因此有先病于脾后病于肝的,也 有先病于肝而后病于脾的,肝脾受损, 必然影响于肾,肝肾同源,水生木,肝 病则相火妄动,耗伤真水,肾水亏,脾 与肾是先后天互济之脏,因此脾病必然 影响于肾,肾不能施布津液,滋养后天。
• 本病主要见于西医的肝硬化腹水,包括 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胆汁性、营养 不良性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
至于其它疾病出现的腹水,如结核性腹
膜炎腹水、丝虫病乳糜腹水、腹腔内晚 期恶性肿瘤、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肾病
综合症等另外当其他疾病发生腹水而出
现类似鼓胀的证候时,可参照本篇进行 辨证论治。
二、病象
3.血鼓:以血为主者,胀病日久,腹部胀满,青筋暴露,内有 癥块,按之胀满疼痛,面颈部可见青丝血缕,面色黧黑(血 性腹水)。
• 4.虫鼓:以虫为主者(血吸虫)
• 5.单腹胀:惟腹胀大,四肢无恙,肋骨支 支可见,是肢胀中重症,危候。

临床治疗腹痛及鼓胀PPT课件

临床治疗腹痛及鼓胀PPT课件
第40页/病:两胁胀痛,大便秘 结--大柴胡汤; •肠痈:小腹右侧疼痛---大黄牡丹皮 汤。 •选用厚朴三物汤、枳实导滞丸等。
第41页/共118页
3.中虚脏寒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 恶冷,痛时喜按。 兼次症: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 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形寒肢冷,胃纳欠佳,面色无华, 大便溏薄。
内科: • 先发热后腹痛 • 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
第25页/共118页
妇科腹痛 •部位:多在小腹, •与经带胎有密切的关系 ---痛经、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 裂 !及时妇科检查---明确诊断
第26页/共118页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性质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 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 痛减。 •热痛:腹痛急迫,痛处灼热,时轻 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痛在
提出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有关。
第5页/共118页
仲景论述全面
诊法: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 实。 辨证、用药:开创先河。
《金匮要略·腹满》: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 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者黄自 去”。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 之,宜大柴胡汤”。
第6页/共118页
• 范围:
第56页/共118页
鼓胀
第57页/共118页
概述
定义: 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 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
积腹内,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 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 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晚期可出现吐血、便血、昏迷等症。
第58页/共118页
病机: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 概 括 临床特征: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抗血吸虫治疗等。
05
鼓胀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情况
01
患者男性,52岁,因腹胀、下肢水肿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肝硬
化引起的鼓胀。
症状表现
02
患者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伴有食欲不振、乏力、尿少等
症状。
既往病史
03
患者有慢性肝炎病史多年,长期饮酒。
治疗方案探讨
中医治疗
采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中药治疗原则,方剂选用五皮饮、五 苓散加减。
03
鼓胀的预防与保健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
多饮水
鼓胀患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稀粥等,以减轻肠胃 负担。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新陈 代谢和体内废物的排出,对缓解鼓胀 有一定帮助。
控制钠盐摄入
过量摄入钠盐会加重鼓胀症状,患者 应减少盐的摄入,同时避免食用含盐 量高的食品。
生活调护
西医治疗
给予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 放液。
辅助治疗
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效果评估
短期效果
患者腹胀、下肢水肿等症状明显缓解,尿量增加。
中长期效果
经过持续治疗,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腹水减少,病情稳定。
注意事项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防 治并发症。
鼓胀的病因
外邪侵袭
长期感染湿热、疫毒等外邪, 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
血瘀、水停于腹中。
饮食不节
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辛辣、油 腻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气 血生化不足,气滞、血瘀、水 停于腹中。
情志失调
长期情志不畅,忧思过度,导 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水 停于腹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流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没有“鼓胀”病名, 相当于其所述的肝水、脾水、肾水的范畴. 《金 匮 水气篇》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 ,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脾 水者, 其腹大,四肢若重,津液微不生,但若 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 ,不得溺”。这些论述(肝脾肾功能失调)奠定 了后世鼓胀病机学基础。
•治疗原则:攻补兼施 •虚则补之 •温补脾肾 •滋养肝肾 •实则泻之 •理气 •利水 •化瘀
六、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气滞湿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 或痛,食少纳呆,嗳气后稍减,或下肢 微肿,苔白腻,脉弦细。
鼓胀特点+肝郁湿阻症 治法:疏肝解郁,除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舌苔白腻
四、诊断
1、主症:腹部胀满,逐渐加剧,重则脉络暴露。 2、兼症:纳呆,乏力,尿少,出血倾向。 3、体征:腹胀大,面萎黄,黄疸,蜘蛛痣,肝掌。 4、病史:黄疸,胁痛,酒食不节,虫毒感染,
情志内伤。 5、理化检查:肝功、生化、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 食道钡剂造影、腹水穿刺、CT等有关检查。
五、鉴别诊断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运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司 湿聚水生—而成鼓胀
伤及脾肾-气化不行
4、脾虚食积
脾虚不运-水湿食积 渐成鼓胀
饮食积滞-交杂不化
5、感染血吸虫
感染血吸虫
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
未能及时治疗
清浊相混—渐成鼓胀
6、黄疸、积聚失治
黄疸失治—肝脾肾三脏俱病—气血凝滞,水饮内停
—渐成鼓胀
肝脾血瘀 水湿停聚
·源流
3、晋·葛洪首次提出放腹水的治法,至今是临 床治疗鼓胀的一个重要的治标方法。 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鼓胀的 病因与寄生虫有关。指出沼泽地带水中有“水 毒”等结聚于内,可致腹内生虫而成“水蛊” 。 5、金元时期对本病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 李东垣《兰室秘藏》提出鼓胀“皆由脾胃之气 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 胀满。”“胃中寒则胀满,或藏寒生满病,以 治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
吐血 衄血
二、证候特征
2、兼证表现:
黄疸
三、病因病机
1、情志所伤
情志抑郁—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脉络瘀阻 +
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湿潴留
日久不化 痞塞中焦
而成鼓胀
2、酒食不节
嗜酒过度-脾胃受伤-酒湿浊气-气机不利 饮食不节-运化失职- 蕴结中焦-波及肝肾 气滞不畅
气、血、水互结—遂成鼓胀 血行受阻
1、水肿(见下图) 2、积证
鼓胀—腹部胀大,可见腹水,腹壁青筋暴露。 积证—腹内结块,或胀或痛,腹部无明显胀大,无
腹水,可诱鼓胀。
3、痞满
鼓胀—可觉腹部胀满,且有腹部胀大,腹壁青筋暴 露。
痞满—自觉腹胀满而无胀急感,腹中无积聚之物。

病机特点

临床特点




鼓胀
水肿
都是体内水液潴留 均可出现四肢浮肿,腹水
主要在腹部
多在肌肤






情志郁结,酒食 外感邪气,饮食不, 不节,感染虫毒,或劳倦太过 它病转化
肝、脾、肾功能 肺失宣降,脾失健运 失调,气血水互 肾失气化 结于腹部
病 位 脏 腑 肝、脾、肾
肺、脾、肾
临床表现
腹部胀大开始, 初起柔软,逐渐 坚 硬 ,四 肢 消 瘦 , 皮 色 苍 黄 ,晚 期 四 肢 浮 肿 ,甚 则 吐血昏迷。
积聚失治
而成鼓胀
肾失气化 气滞血瘀
病机小节
鼓胀病位: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病机重点: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瘀血
、水饮互结于腹中。
病机特点:本虚标实
– 初、中期:肝郁脾虚,累及于肾——气、血、水互 结;
– 晚期:肝脾肾耗伤 – 虚火上炎或郁久化热,内扰心神,引动肝风——神
昏、痉厥 – 耗血、动血——出血
·源流
《医学入门·鼓胀》指出“治胀必补中行 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这些治法至今 仍有效地指导临床。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 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
·源流
小结
1、内经对鼓胀病名、症状、理法方药的认识
2、历代医家对鼓胀病机和治法的观点 虚寒论 湿热论 水裹气结血凝说 治法观点
2、寒湿困脾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 裹水,脘腹痞胀,得热则舒,周 身困重,怯寒肢肿,尿少便溏, 苔白腻,脉弦迟。
鼓胀特点+寒湿内蕴症
治法:温阳散寒,化湿醒脾。
·范畴
西医学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 、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时可参 照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二、证候特征
1、临床特征:
腹胀大如鼓
二、证候特征
1、临床特征:
皮色苍黄, 脉络暴露
二、证候特征
2、兼证表现:
四肢浮肿
二、证候特征
2、兼证表现:
血痣
二、证候特征
2、兼证表现:
血缕
二、证候特征
2、兼证表现:
·源流
朱丹溪认为本病病机是湿热相生, 隧道壅塞之故。 《格致余论·鼓胀论》 中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 不节…脾胃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 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 生,遂成胀满。”
·源流
6、明清基本确立了鼓胀的病机为气血水互 结的本虚标实的病理观,至今指导着临床实 践。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胀病论》提出本 病病机是“水裹、气结、血凝”。治法上灵 活多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张景岳认为 “逐水利水之剂,但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 之法,诚不可废。但必须审证的确,用当详 审慎也。”
眼脸开始, 继则头面四肢, 有从下肢开始水肿 后 及 全 身 ,面 色 不 变 ,后 期 出 现 腹 水 胀满
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新久缓急 •辨虚实 •辨邪实
•气盛 —— 腹胀大,叩之如鼓。
•血瘀 —— 腹有积块疼痛,面颈皮肤 有赤丝血缕。
•水盛 —— 腹胀如鼓,按之如囊裹水。
六、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鼓胀
鼓胀
一、概述
· 定义: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
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 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机: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交阻,

水气内停于腹中。
括 临床特征: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 病位:肝 (与脾肾密切相关)
·源流
1、《内经》对其病名、症状、方药预 后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 《灵枢·水胀篇》说:“鼓胀何如…… ,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 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素问· 腹中论》还设“鸡矢醴”治疗鼓胀, 是治疗鼓胀最早的方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