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学复习

合集下载

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

放射卫生学复习题答案

1.电磁辐射与粒子辐射得区别。

电磁辐射就是指就是电磁波,仅有能量,而无静止质量,通过在物质与空间得穿行将能量传递给相互作用得物质。

根据电磁辐射得频率与波长得不同可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X射线与r射线粒子辐射实际上就是一些组成物质得基本粒子,或者由这些基本粒子构成得原子核。

它包括电子、质子、a粒子、中子、负π介子与带电重离子等。

它们既有能量,也有静止质量,通过消耗自己得动能把能量传递给相互作用物质。

2.重要得地球辐射系,地球辐射对人体得照射方式一、地球辐射系:原生放射性核素:自地球形成以来就存在于地壳中得放射性核素(40K:238U系:232Th系:)氡得辐射二、地球辐射对人类得照射方式:外照射、内照射(主要照射方式,最主要得贡献者就是氡)3.各种类型得放射性核素(天然、人工、宇生、原生、氡等)致成人年有效剂量天然:2、4mSv宇生放射性核素得年有效剂量,14C就是12μSv,22Na就是0、15μSv,3H就是0、01μSv,7Be就是0、03μSv。

原生放射性核素(即天然放射性核素):外照射:0、46mSv,内照射(Rn除外):0、23Rn 人工辐射源人均年有效剂量:医学X射线诊断:0、4mSv大气层核试验:0、005mSv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0、002mSv核能发电小于0、2μSv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员得照射年有效剂量:0、6mSvRn致成人年有效剂量:1、2mSv(室内:1、0mSv;室外:0、095mSv)食入:0、29吸入:1、264.何为天然辐射,人类活动增加得天然照射有哪些?天然本底照射包括宇宙辐射与陆地辐射,人类活动增加得天然照射有磷酸盐加工、金属矿石加工、铀矿开采、锆砂、钛色素生产、化石燃料、石油与天然气提取、建材、钍化合物、废金属工业、含铀得矿物质存放。

5.地球辐射带得特点。

⑴地球辐射带:被地球磁场捕俘得宇宙辐射中质子与电子流等带电粒子流所形成得区域。

①内辐射带:距地球赤道2、8倍地球半径范围内得辐射带。

放射卫生学复习资料

放射卫生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天然放射源、人工辐射源、松散型污染,控制区、监督区、医疗照射、职业照射,封闭源,开放源(选三个)1、人工辐射源:人工生产的能释放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经过加工提炼的天然辐射源2、天然辐射源:自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3、松散型污染:既非固定性污染,污染物与表面结合差,可轻易转移的污染4、控制区:要求或可能要求采取专门防护措施或安全手段的任何区域,以便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展和防止潜在照射或限制其程度。

5、监督区:未被确定为控制区,通常不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措施的安全手段的、但要不断检查其职业照射条件的任何区域。

6、医疗照射:在医学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被检者或病人受到电离辐射的内、外照射。

7、职业照射:除了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所排除的照射以及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予以豁免的实践或辐射源所产生的照射以外,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受的所有的照射。

8.、封闭源:永久地密封在包壳内并于某种材料紧密结合的放射性物质9、开放源:非密封的,与环境介质接触的放射源名词解释1天然辐射:自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包括源自大气层外的宇宙辐射和来自地壳物质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产生的陆地辐射。

2宇宙射线:源自宇宙空间及其内容物的电离辐射线。

3陆地辐射:陆地原有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以不同的程度存在于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所有的环境介质中。

4人工辐射源:人工生产的能释放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经加工提炼的天然辐射源。

5管理限值:为了管理目的,由主管部门或企业负责人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制定的限值,该值以年平均有效剂量为依据,对获准实践或源所规定的与放射性废物排放相关的排放浓度和总排放量限值。

6基本限值:包括年有效剂量限值、器官或组织的年当量剂量限值和次级限值。

指直接根据已确定的健康效应而制定的暴露在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下的限值。

根据场的不同频率,用来表示此类限值的物理量有电流密度、比吸收率和功率密度。

通常难于直接测量,只有被暴露者体外空气中的功率密度可以被迅速轻易地测量。

南医大 放射卫生学 考试重点及复习题

南医大 放射卫生学 考试重点及复习题

前言:南医大预防医学2017年分子放射卫生学考试重点整理放射卫生学每一年的考试侧重点应该不一样,此文仅是2017年考试的重点,仅供参考。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2017.7.24 Sherry1、海拔效应:在同纬度地区,宇宙射线的剂量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2、密封源3、职业照射4、辐射防护的目的和任务复习题5、光子,带电粒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方式光子:光子是电磁辐射,可以通过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产生三种效应与介质发生作用。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有电离、激发、散射、轫致辐射、吸收6、不同射线的穿透性,防护时采用什么样的防护材料α:是氦核,能穿透空气,纸;组织;几十微米;防护常用10cm空气薄玻璃板、外科手套、衣服、纸、生物组织的表皮、重点不让其进入人体造成内照射(电荷+-2,电离能力强)β:是电子流e,能穿透空气、有机玻璃;用铝片、衣服、有机玻璃防护(电离能力α>β>γ)γ: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穿透力很强,能贯穿人体,常用水、砖、混凝土、铝、铁、铜、铅、钨、贫铀;中子贯穿能力也很强,常用对中子吸收能力好的石蜡、硼、水7、活度、吸收剂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等的理解①活度: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SI制:1贝克(Bq)=1次*s-1;1Ci =3.7*1010q②吸收剂量:单位质量物质受辐射后吸收辐射的能量。

可用于任何类型的电离辐射,反映被照介质吸收辐射能量的程度。

D=dɛ/dmSI制:J*kg-1,专用名称:戈瑞(Gy),专用单位:拉德(rad)1Gy=1 J*kg-1=100rad③照射量:表示射线空间分布的辐射剂量,即在离放射源一定距离的物质受照射线的多少X=dQ/dm,专用单位:伦琴(R)只对空气而言,只适用于X或γ射线④当量剂量:某一组织或器官的平均吸收剂量按辐射权重因子的量。

SI制:J*kg-1,希沃特Sv⑤吸收当量:乘上适当修正系数的吸收剂量SI制:J*kg-1,希沃特Sv⑥有效剂量:组织或器官被组织权重因子加权后的当量剂量SI制:J*kg-1,希沃特Sv8、天然辐射、人工辐射、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的含义、来源;天然辐射造成的吸收剂量天然辐射:包括来自大气层外的宇宙辐射和来自地壳物质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产生的陆地辐射。

放射卫生学复习

放射卫生学复习

放射卫生学绪论第二节几个根本概念1. 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一样的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nuclide〕。

例如i H、12C、198AU表示不同的核素。

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核素。

2. 同位素:凡原子核具有一样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isotope〕如i H、2H、3H均有1个质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故把它们互称同位素,它们是同一元素一一氢元素,但它们是不同的核素。

一个元素所有同位素的化学和生物性质几乎都一样,但物理性质却不同。

3. 放射性核素〔radio nuclide丨:是一类不稳定的核素,原子核能自发地不受外界影响〔如温度、压力、电磁场〕,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

而转变为其他原子核或自发地发生核能态变化的核素,同时释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这一变化的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radioactive nuclear decay 〕或蜕变〔简称核衰变〕。

核衰变是由原子核部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每种元素的原子核,其质子数和中子数必须在一定的比例围才是稳定的,比例过大过小放射性核素都要发生核衰变。

第四节放射性衰变的规律和半衰期1. 有效半衰期〔effective half life ,T eff〕由于物理衰变与生物的代共同作用而使体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有效半衰期〔effective half life ,Te〕。

第五节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一〕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丫射线和X射线属于电磁辐射,都是中性光子流,与物质相互作用方式一样。

主要产生三个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

1. 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丫光子和原子中层壳层〔如K L层〕电子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的光电子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

2 .康普顿效应〔Compt on effect 〕能量较高的丫光子与原子中的核外电子作用时,只将局部能量传递给核外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自由电子,而丫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康普顿效应,释放出的电子称为康普顿电子。

(完整版)放射卫生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放射卫生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天然放射源、人工辐射源、松散型污染,控制区、监督区、医疗照射、职业照射,封闭源,开放源(选三个)1、人工辐射源:人工生产的能释放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经过加工提炼的天然辐射源2、天然辐射源:自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3、松散型污染:既非固定性污染,污染物与表面结合差,可轻易转移的污染4、控制区:要求或可能要求采取专门防护措施或安全手段的任何区域,以便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展和防止潜在照射或限制其程度。

5、监督区:未被确定为控制区,通常不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措施的安全手段的、但要不断检查其职业照射条件的任何区域。

6、医疗照射:在医学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被检者或病人受到电离辐射的内、外照射。

7、职业照射:除了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所排除的照射以及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予以豁免的实践或辐射源所产生的照射以外,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所受的所有的照射。

8.、封闭源:永久地密封在包壳内并于某种材料紧密结合的放射性物质9、开放源:非密封的,与环境介质接触的放射源二:1、人类受到在照射包括哪些?天然辐射有哪些类型?天然照射与人工照射。

天然照射包括宇宙射线和天然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陆地辐射、增加了的天然照射、天然本地照射致人类有效剂量)2、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天然、人工、宇生、原生、氡等)致成人年有效剂量,以及新建房屋和已建房屋氡浓度的要求。

天然:2.4mSv宇生放射性核素的年有效剂量,14C是12μSv,22Na是0.15μSv,3H是0.01μSv,7Be是0.03μSv。

原生放射性核素(即天然放射性核素):外照射:0.46mSv,内照射(Rn除外):0.23Rn人工辐射源人均年有效剂量:医学X射线诊断:0.4mSv大气层核试验:0.005mSv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0.002mSv核能发电小于0.2μSv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员的照射年有效剂量:0.6mSvRn致成人年有效剂量:1.2mSv(室内:1.0mSv;室外:0.095mSv)3、放射防护的目的?辐射防护发展几个阶段特点目的: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减少随机性效应的诱发⏹防护发展几个阶段特点:1928年,“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成立⏹1930年,出现加速器,防护跟不上⏹1934年,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提出以每天0.2R或每周1R作为“耐受剂量”⏹1942年,美国建成反应堆,防护需要激增⏹1950年,“国际X射线与镭防护委员会”更名“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耐受剂量”下降为每周0.3R,同时易名“容许剂量”⏹1953年,导出90种放射性核素最大容许浓度⏹1958年,ICRP第1号出版物,公布剂量限值5rem(50mSv)⏹1977年,26号出版物,从放射生物学、剂量限制制度、辐射防护标准等方面提出许多新建议⏹1990年,60号出版物,我国新的防护标准等效采纳其中剂量限值⏹4.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性效应的区别确定性效应:效应的发生存在剂量阈值,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的一类辐射效应。

放射卫生学复习题南医大

放射卫生学复习题南医大

放射卫生学复习题南医大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1、天然本底照射的类型,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天然、人工、宇生、原生、氡,食入,吸入等)、陆地内外照射致成人年有效剂量,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被确定为职业照射的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是什么天然本底照射包括宇宙辐射和陆地辐射。

天然:宇生放射性核素的年有效剂量,14C是12μSv,22Na是μSv,3H是μSv,7Be是μSv。

原生放射性核素(即天然放射性核素):外照射:,内照射(Rn除外):人工辐射源人均年有效剂量:医学X射线诊断:大气层核试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核能发电小于μSv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员的照射年有效剂量:Rn致成人年有效剂量:(室内:;室外:)食入:吸入:4增加的天然照射有哪些磷酸盐加工、金属矿石加工、铀矿开采、锆砂、钛色素生产、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气提取、建材、钍化合物、废金属工业、含铀的矿物质存放。

2、新建房屋和已建房屋,氡及其短寿命字体的浓度限值是多少新建住房年平均值≤100Bq/立方米,已建住房年平均值≤200Bq/立方米3、理解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源:自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人工辐射源:人工生产的能释放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经加工提炼的天然辐射源4、理解地球辐射带、地磁纬度效应⑴地球辐射带:被地球磁场捕俘的宇宙辐射中质子和电子流等带电粒子流所形成的区域。

①内辐射带:距地球赤道倍地球半径范围内的辐射带。

质子能量可达数百MeV。

②外辐射带:距地球赤道倍地球半径范围以外的辐射带5、何为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宇生放射性核素: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14C,22Na,3H,7Be等。

原生放射性核素:自地球形成以来就存在于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238U系,232TH系,40K。

6、理解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随机性效应:效应的发生不存在剂量阈值,发生几率与剂量成正比,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一类辐射效应。

放射卫生学重点-第二章--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应遵守的三项原则

放射卫生学重点-第二章--放射防护的目的与应遵守的三项原则

3
电离辐射的概念
பைடு நூலகம்
是能使物质的原子或原子团产生电离的 电磁辐射和微粒辐射
电离辐射
物质的原子
物质原子团
电磁辐射 微粒辐射
06.06.2019
4
辐射危害
辐射危害:是指辐射照射对人们及其 后代最终产生的总伤害
06.06.2019
5
一、放射防护的生物学依据
几个概念
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与非随机效应的关系 有害有阈 随机性效应
第二章 放射防护的目的和应遵守
的三项原则
第二章 放射防护的目的和应 遵守的三项原则
第一节 放射防护的依据和目的 第二节 放射防护应遵守的三项基本
原则 第三节 放射防护三原则的应用
06.06.2019
2
第一节 放射防护的依据和目的
第一节
放射防护 的目的?
放射防护 的生物学 依据?
06.06.2019
06.06.2019
19
(二)最优化方法
常用的方法如下
直观分析法 多因素分析法 代价-利益分析法 决策分析法 注意选择参数尽可能接近真实值
06.06.2019
20
(三)最优化计划实施方案
1、建立防护组织 2、建立完整的防护档案 3、员工上岗前防护培训计划
06.06.2019
28
二、放射防护三原则在医疗照 射中的应用
临床和核医学诊断或治疗的正当化 临床和核医学诊断或治疗的最优化
06.06.2019
29
放射防护三原则的例外情况
个人剂量限值不适合对患者的医疗 照射防护
06.06.2019
30
临床和核医学诊断或 治疗的正当化

放射卫生学

放射卫生学

1、名词解释:宇宙射线、陆地辐射、天然辐射、人工辐射源、管理限值、基本限值、指导水平、exempt waste、radioactive waste●宇宙射线:源自宇宙空间及其内容物的电离辐射线。

●陆地辐射:陆地原有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以不同的程度存在于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所有的环境介质中。

●天然辐射:自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

包括宇宙射线、陆地辐射。

●人工辐射源:人工生产的能释放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经加工提炼的天然辐射源。

●管理限值:为了管理目的,由主管部门或企业负责人根据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制定的限值。

以年平均有效剂量为依据,对获准实践或源所规定的与放射性废物排放相关的排浓度和总排放量限值。

●基本限值(基本限值是指直接根据已确定的健康效应而制定的暴露在时变电场、磁场和电磁场下的限值。

根据场的频率的不同,用来表示此类限值的物理量有电流密度、比吸收率(SAR)和功率密度。

通常难于直接测量。

只有被暴露者体外空气中的功率密度可以被迅速轻易地测量。

)(P48)包括了年有效剂量限值(用以控制随机性效应的概率)、器官或组织的年当量剂量限值(用以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和次级限值(年摄入量限值)。

●指导水平:是在职业照射中为使人员的受照射剂量达到最优化指定的某一剂量限值的一个份额,以及为避免在持续照射情况下公众受到的增加照射和为减少在应急情况下公众的受照剂量而确定的剂量和活度浓度水平。

为一个指定量的水平,高于该水平的应考虑采取相应的行动。

●exempt waste:豁免废物,含放射性物质,并且其放射性浓度、放射性比活度或污染水平不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的废物。

比活度小于0.5×10(-6)Ci/Kg●radioactive waste:放射性废物,含有放射性物质或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其活度或活度浓度大于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的、预期不会再利用的任何物理形态的废弃物,被成为放射性废物(P227)2、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天然、人工、宇生、原生、氡,食入,吸入等)、陆地内外照射致成人年有效剂量,我们关注的氡主要是哪个?新建房屋和旧房屋氡及其短寿命子体的浓度标准是多少及其他们在呼吸道的沉积规律?(书P21)⏹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致成人年有效剂量:1、人工辐射源人均年有效剂量:医学X线诊断—0.4 mSv,大气层核试验—0.005 mSv,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0.002 mSv,核能发电—0.0002 mSv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员产生的照射年有效剂量:0.6 mSv2、天然本底照射2.4 mSv1)宇宙射线年有效剂量:0.38 mSv;宇生放射性核素(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年有效剂量:0.01 mSv 【14C是12μSv,22Na是0.15μSv,3H是0.01μSv,7Be是0.03μSv2)陆地辐射:原生放射性核素(自地球形成以来就存在于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40K238U232Th):外照射:0.46 mSv、内照射(除氡):0.23 mSv ---- 氡Rn:成人年有效剂量:1.2 mSv(室内:1.0 mSv,室外0.095 mSv)食入:0.29吸入:1.26??书:P7-8⏹Rn致成人年有效剂量:1.2 mSv(室内:1.0 mSv,室外0.095 mSv)⏹关注的是222Rn,年平均值400Bq/立方米⏹新建住房年平均值≦100Bq/立方米,已建住房年平均值≦200Bq/立方米⏹呼吸道的沉积规律:氡的短寿命子体:指氡的放射性子体核素中半衰期比222Rn的子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卫生学绪论第二节几个基本概念1.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nuclide)。

例如1H、12C、Au表示不同的核素。

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核素。

1982.同位素:凡原子核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isotope)。

如1H、2H、3H均有1个质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故把它们互称同位素,它们是同一元素——氢元素,但它们是不同的核素。

一个元素所有同位素的化学和生物性质几乎都一样,但物理性质却不同。

3.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是一类不稳定的核素,原子核能自发地不受外界影响(如温度、压力、电磁场),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

而转变为其他原子核或自发地发生核能态变化的核素,同时释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这一变化的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radioactive nuclear decay),或蜕变(简称核衰变)。

核衰变是由原子核内部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每种元素的原子核,其质子数和中子数必须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才是稳定的,比例过大过小放射性核素都要发生核衰变。

第四节放射性衰变的规律和半衰期1.有效半衰期(effective half life,T eff):由于物理衰变与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有效半衰期(effective half life,Te)。

第五节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一)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γ射线和X射线属于电磁辐射,都是中性光子流,与物质相互作用方式相同。

主要产生三个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

1.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γ光子和原子中内层壳层(如K、L层)电子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的光电子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

2.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能量较高的γ光子与原子中的核外电子作用时,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核外电子,使之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自由电子,而γ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称康普顿效应,释放出的电子称为康普顿电子。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二者区别3.电子对形成(electron pair production)当γ光子的能量大于1.022MeV处于高能时,在物质核电场作用下,其中1.022MeV的能量转化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的过程叫电子对生成,剩余的能量变为电子对的动能,又可发生电离和激发等。

电子对生成的几率与γ光子的能量和物质的原子序数的平方成正比,即能量越高、物质的原子序数越大,电子对生成越明显。

4、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与上述核辐射不同,中子不与吸收介质的原子核外层电子相互作用。

当中子流穿过物质时,它可以进入物质的原子核内部并与核子相互作用,其过程可分为两种:即弹性散射和核反应。

(1)弹性散射(elastic scattering):入射中子将一部分能量传给被碰撞的原子核,使其脱开壳层电子形成快速运动的反冲核,反冲核进一步引起物质的其它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

而中子本身的运动速度减慢并改变运动方向。

(2)核反应(nuclear reacting):高能中子和物质原子相互作用时,被撞击的原子核俘获了中子而发生核反应,形成一个新核的过程。

新核可能是稳定性核,也可能是不稳定核,如果是不稳定核,可继续发生核衰变,这种现象称感生放射性。

其结果是可产生带电粒子或γ射线,它们继续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或激发等。

第八节、常用的辐射剂量及其单位一、放射性活度单位:国际制单位:贝可(Bq)1 Bq =1 S-1专用单位:居里(Ci)▲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是反映被照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定义为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吸收剂量国际单位制单位为戈(瑞)(Gray),以Gy表示。

它的定义是质量1千克的物质吸收1焦耳的辐射能量时相应的吸收剂量。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叫吸收剂量率。

▲剂量当量(dose equivalent):各种射线对组织产生的生物效应与射线种类有关,也与吸收剂量有关。

由于不同射线在相同吸收剂量下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故剂量当量是用适当的修正因子对吸收剂量进行加权,从而使修正后的吸收剂量更好地反映辐射对机体的危害程度,剂量当量H定义为吸收剂量和其它必要修正因子的乘积。

剂量当量(H)为组织中某一点的吸收剂量(D)、辐射的线质系数(或称品质因子Q)和其它一些修正因数(N)的乘积。

即H=D•Q•N 国际制单位:希沃特(Sievert;Sv);旧制专用单位:雷姆(rem) 1Sv=1J•kg-1=100rem第一章电离辐射的来源一、天然辐射源:包括来自空间的宇宙射线,来自地球的γ射线,空气、土壤、岩石、动植物、食物和水中的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

辐射的主要类型是μ子、γ射线、α和β粒子等。

对人类产生照射的主要形式是外照射、食入和吸入。

通常简称“本底”(background)。

★氡及其子体是天然放射性系列中的铀系、钍系衰变产生的,是人类受天然辐射主要的来源之一。

氡是一种化学元素,化学符号为Rn,原子序数是86,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86位。

氡通常的单质形态是氡气,无色无味,难以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氡气是自然界中最重的气体。

氡及氡子体:222Rn、220Rn、219Rn。

238U(铀系)——226Ra(镭)→222Rn(镭射气)Rn T1/2=3.824d232Th(钍系)——224Ra (镭)→220Rn(钍射气)Tn T1/2=55.6s235U(锕铀)——223Ra (镭)→219Rn(锕射气)An T1/2=3.05s222Rn,T1/2=3.824d,是通常所说的氡;吸入222Rn及其子体,是主要天然辐射源,可致肺癌。

第二章放射防护标准我国现行的放射防护基本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2003-04-01实施1.确定性效应(Deterministic effect):是指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所受剂量的大小。

这种效应有一个明确的剂量阈值,在阈值以下不会见到有害效应,如放射性皮肤损伤、生育障碍。

特点:(1)有阈值;(2)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

2.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剂量的阈值。

主要指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

特点:(1)发生概率与剂量有关;(2)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3)线性比例,无阈值。

★放射防护应遵守的三项基本原则:①放射实践正当性;②射防护最优化;③个人剂量限值。

1.放射实践正当化只有当带来的个人和社会利益大于所付出的代价时,才能认为是正当的。

(利益>代价+危害)。

如果引进的某种实践的净利益不能超过代价,属于不正当性实践,应当终止这种实践。

在医疗照射中,其正当性意味着一次比较准确的诊断,或者从治疗中使患者获得了健康。

医疗照射实践的正当性直接关系到公众所受照射剂量和人群的生物效应发生率。

2.放射防护最优化对于所有的辐射照射,在考虑了经济、技术和社会等诸因素之后,使个人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的多少和不确定发生照射事件的发生概率,都应保持在可做到的合理的尽可能低的水平,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在某项辐射防护实践中,不是剂量越低越好,应当使照射剂量降低到合理的可以做到的程度。

否则,将会增加辐射防护的代价,所获得的纯利益反而减少。

3.个人剂量限值在进行了上述两项分析之后,从安全角度考虑,还要对个人在行动中接受的剂量加以限制,以保证个人不会受到不可接受的辐射危险。

个人剂量限值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剂量限值▲防止确定性效应:眼晶体年当量剂量:<150mSv/年;四肢(手和足)或皮肤年当量剂量:<500mSv/年。

▲限制随机效应:连续五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20mSv/年(原为50mSv/年)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50mSv/年有效剂量(E)=ΣT W T·H T②公众的个人剂量限值▲防止确定性效应:眼晶体年当量剂量:<15mSv/年;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mSv/年(是职业人员的1/10的量)。

▲限制随机效应:年有效剂量:<1mSv/年(原为5mSv/年)第三章放射防护★X射线机的重要参数(1)总过滤:X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中有两种成分,即韧致辐射和特征X射线。

X射线能谱是连续谱,低能谱X 射线称为软X射线,在诊断中无意义,影响影像质量,而且易被皮肤吸收。

用于滤过软X射线,相对提高X射线的穿透能力。

这块过滤片称为X射线机的固有过滤。

对X射线有用射束的进一步过滤称为附加过滤。

固有过滤和附加过滤厚度的总和称为总过滤。

(2)管电流:管电流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摄片时胶片的感光量(mA·s)。

(3)峰值电压:产生的X射线品质取决于管电压(kVp)。

(4)半值厚度(HVT):HVT是使一束X射线的光子数目减少到其初始值的1/2时所需的标准物质的线性厚度,单位是mm。

★减少医用照射源对人体外照射剂量的三项措施外照射防护三要素: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1.时间防护(Time):累积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

措施:充分准备,减少受照时间。

2.距离防护(Distance):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措施:远距离操作;任何源不能直接用手操作;注意β射线防护。

3.屏蔽防护(Shielding):设置屏蔽体。

屏蔽材料和厚度的选择:辐射源的类型、射线能量、活度等。

第四章非密封源的内照射防护基础★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①经口,消化道的摄入(ingestion);②经呼吸道的吸入(inhalation);③经皮肤,伤口的进入(injection)。

★非密封源易发事故及其防护对策1.少许液体或固体粉末洒落的处理方法①如果是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溶液溢出、喷溅或洒落,则先用吸水纸把它吸干净;如果是固体粉末放射性物质洒落,则用湿润的棉球或湿抹布把它沾干净。

在以上基础上再用适当的去污剂去污。

②去污时采用与外科皮肤消毒时相反的顺序,即从没受污染部位开始并逐渐向污染轻的部位靠近,最后对受污染较重的部位去污,切勿扩大污染范围。

③用过的吸水纸、湿棉球和湿抹布等都要放到搪瓷托盘内,最后集中到污物桶内,作为放射性废物待集中储存。

第五章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1.躯体效应:躯体效应是指辐射在受到照射的个体本身诱发出的各种效应(包括癌症),是生物体的体细胞受到照射后产生的后果,因而不具有遗传性,受影响的只是受到照射的个体本身。

辐射防护中提到效应,多指这类效应。

2.遗传效应:遗传效应是某个生物体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时其生殖细胞也受到照射,而且受照射的生殖细胞内已产生了发生突变的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